正文

認清陳菊這個人 ZT

(2009-08-29 19:54:44) 下一個
認清陳菊這個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9 18:12:21  


  作者:馮和林 北京市 研究生

  就在民進黨選舉連遭慘敗、政治願景破滅、被扁案綁架、有分裂之虞、遭選民唾棄之際,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的政治行情卻不斷躥升,大陸行的“進取”讓人覺得她有本事和共黨打交道,且能贏得對方更多的尊重,為台灣爭取更大的表現空間;世運會閉幕式上煽動人心的演講,好像今日台灣隻有她還是這樣的“勤政、清廉、愛鄉土”;現在她又聯合南台灣七縣市首長,以“為災區祈福、為往者超生”的名義,邀請“政治和尚”達賴喇嘛赴台主持法會,讓措手不及的馬政府不得不基於“人道”的考量,毫無準備地挑戰大陸的底線,真可謂用心險惡。

  應該承認,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支持維持現狀,也認識到加強與大陸交流對台灣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故大多支持或體諒馬政府的大陸政策。但曆史記憶、現實處境、政治意識和輿論宣傳都很難讓台灣人擁抱“不統、不獨、不武”這樣否定性、消極性的現狀表述。馬政府其實是“內外有別”,對內堅持“中華民國”的法統,但在國際上、乃至兩岸交流中都不敢聲張“中華民國”的主體性,反而用台灣來降低“各自表述”的危險性。所以,在很多台灣人眼裏,馬政府過於軟弱,處處向對岸妥協,對民眾說“各自表述”,對外其實在“一個中國”的名義下不斷自我矮化,出賣台灣“主權”;而陳菊的一些言論和行動就能 引起他們很大的共鳴,覺得這個人有魄力,能發出台灣人自己的聲音。

  在大陸民眾眼裏,陳菊來大陸行銷高雄世運,至少可以接觸談判,也就有妥協的餘地,所以對她的印象也至少好於民進黨的其他政客。許多大陸人既不很了解台灣的政治生態,也不大了解有經驗的綠營政治人物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操作,更很不了解台灣政治中的文字遊戲,對陳菊“中央政府馬總統”和“中國”的用語不甚了了。

  陳菊自己說“沒有郭雨新,就沒有陳菊”,郭雨新是陳菊的政治啟蒙者,陳擔任郭的秘書十年之久,郭的政治意識、言傳身教和人脈資源創造了陳的命運。郭雨新是台灣黨外運動的元老,主張“台灣人民自決”,與海外台灣人獨立運動有密切關聯,陳菊坦承她借助郭的關係,與海外台獨運動者有深厚交往。郭後來離台赴美,而陳菊此時雖未形成清楚的台獨意識,但已經形成“台灣人民必須經由自己的奮鬥和努力,獨立在國際間不受中國的壓迫,台灣人才有前途”的偏見。

  此後,陳菊擔任《美麗島》雜誌社編輯委員暨高雄市服務處副主任,1980年,因美麗島事件被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判處12年有期徒刑,服刑六年兩個月,成為“美麗島世代”的核心人物。出獄後,陳菊積極參與組建民進黨,並從事促進人權等社會運動,贏得很高的社會聲望。扁政府時代,陳菊出任政務官,並於2006年險勝黃俊英,擔任高雄市長,2008年,陳菊宣誓就任民進黨中常委。

  長期的黨外鬥爭和社會運動經曆,使陳菊形成中間偏左的理念,重視群眾運動,強調人權、工業、環保、學運與社區自治等議題,是民進黨內“新潮流係”的重要人物。在“國家”定位上,陳菊顯然主張台灣獨立,隻不過她認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必再講建國,這可以說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策略,反映在具體論述中,就是在國際上自稱台灣,在兩岸關係中以中國對稱台灣。(在台灣的一中憲政體製下,應以“中華民國”自稱,以大陸對稱台灣) 

  正是因為陳菊有這樣的人生閱曆和政治意識,所以她才會堅持不拿台胞證,大膽稱對岸為中國;她才會安排禮儀揮舞“國旗”,高談台灣人終於在國際盛會中發聲的揚眉吐氣;她才會刻意拋出達賴議題,來給大陸和馬政府難堪。

  陳菊聯合綠營縣市首長邀請達賴來台的目的是很精明的政治算計。“為災區祈福、為往者超生”的理由可謂冠冕堂皇,使馬政府不好再以“時機不宜”拒絕,而綠營有能力邀請到達賴這樣名聞國際的“戲劇和尚”赴台,既能投好災民,又能增加陳菊的國際能見度。馬政府為防止事態擴大到危及其兩岸政策,無疑會在達賴赴台時刻意保持距離,這又會給選民留下藍營膽小怕事而綠營敢作敢為的印象。對大陸而言,這也是個頗棘手的問題,若高調反對,無疑會引起不明真相的災民的反感;若低聲放行,則既會使綠營不斷挑戰大陸的底線,也會陷謹小慎微的馬政府於不義。可見按照民進黨的算計,在這局棋中,大陸和馬政府都是輸家,而綠營則贏者通吃。

  不過陳菊他們顯然低估了對家的政治智慧。一方麵,馬政府迅即放行(過慢則綠營會說馬向大陸請示獲得默許),贏得主動,使陳菊不得不感激馬英九的思維與寬容,同時政府把達賴視為普通宗教領袖,定調層峰不安排會見達賴的行程,盡量把宗教和政治區隔開;另一方麵,大陸國台辦認清事件的原委,體諒國民黨政府的無奈,把矛頭對準民進黨,指責民進黨破壞救災,用心險惡。

  看來,達賴赴台的把戲真正的輸家是民進黨。大陸已經認清該事件的本質,不僅把災民與民進黨區隔,而且把國民黨政府與民進黨區隔,還原此事件為與救災無關的純粹政治操作。同時,大陸政府和民眾已能認清陳菊這個人,不會再對綠營的政治人物抱過大的希望。

  在對台關係上,大陸必須認清民進黨接觸商談的本質,陳菊之流並不顧及兩岸達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諒解,而是把中國視為另一個“國家”,接觸談判的目的隻有兩個:一是騙取大陸的優惠政策說明自己有與對岸打交道的能力欺騙民意,一是借出格的言論攻擊國民黨矮化台灣出賣“主權”說明自己能做地更好。大陸應采取針對性措施,凡赴大陸的民進黨人士,一律須按照現行體製領取台胞證,不能給與貴賓優惠;在大陸有分裂言論的,列入黑名單,一般不再允許入境。大陸對台政策應有自信,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而不必寄希望於民進黨,事實上,沒有與大陸打交道能力的民進黨必定會被選民拋棄。針對達賴赴台,大陸應該采取反製措施,建議政府積極溝通,委派班禪出席馬政府9月7日舉辦的官方追悼大會,既為災民祈福,又能有效化解達賴赴台的政治僵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