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政黨輪替的曆史意義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台灣人民投下了改變台灣未來的一票。今天,我們在這裏不是慶祝政黨或個人的勝利,而是一起見證,台灣的民主已經跨越了一個曆史性的裏程碑。
我們的民主走過了一段顛簸的道路,現在終於有機會邁向成熟的坦途。在過去這一段波折的歲月裏,人民對政府的信賴跌到穀底,政治操作扭曲了社會的核心價值,人民失去了經濟安全感,台灣的國際支持也受到空前的折損。值得慶幸的是,跟很多年輕的民主國家相比,我們民主成長的陣痛期並不算長,台灣人民卻能展現日趨成熟的民主風範,在關鍵時刻,作出明確的抉擇:人民選擇政治清廉、經濟開放、族群和諧、兩岸和平與迎向未來。
尤其重要的是,台灣人民一同找回了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一些傳統的核心價值。這一段不平凡的民主成長經驗,讓我們獲得了“台灣是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的讚譽,值得所有台灣人引以為傲。顯然,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
不過,我們不會以此自滿。我們要進一步追求民主品質的提升與民主內涵的充實,讓台灣大步邁向“優質的民主”:在憲政主義的原則下,人權獲得保障、法治得到貫徹、司法獨立而公正、公民社會得以蓬勃發展。台灣的民主將不會再有非法監聽、選擇性辦案、以及政治幹預媒體或選務機關的現象。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景,也是我們下一階段民主改革的目標。
在開票當天,全球有數億的華人透過電視與網路的直播,密切關注選舉的結果。因為台灣是全球唯一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順利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範例,是全球華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實驗。如果這個政治實驗能夠成功,我們將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發展作出史無前例的貢獻,這是我們無法推卸的曆史責任。
二、新時代的任務
未來新政府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帶領台灣勇敢地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巨變之中,新興國家迅速崛起,我們必須快速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挽回過去流失的機會。當前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將是我們振興經濟必須克服的困難。但是,我們深信,隻要我們的戰略正確、決心堅定,我們一定能達成我們的預定目標。
台灣是一個海島,開放則興盛、閉鎖則衰敗,這是曆史的鐵律。所以我們要堅持開放、大幅鬆綁、釋放民間的活力、發揮台灣的優勢;我們要引導企業立足台灣、聯結亞太、布局全球;我們要協助勞工適應快速的科技變遷與產業調整;我們還要用心培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國際視野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要排除各種意識形態對教育的不當幹擾。我們在回應全球化挑戰的同時,一定要維護弱勢群體的基本保障與發展的機會,也一定要兼顧台灣與全球生態環境的永續經營。
新政府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導正政治風氣,恢複人民對政府的信賴。我們將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尊重人性、崇尚理性、保障多元、和解共生的環境。我們將促進族群以及新舊移民間的和諧,倡導政黨良性競爭,並充分尊重媒體的監督與新聞自由。
新政府將樹立廉能政治的新典範,嚴格要求官員的清廉與效能,並重建政商互動規範,防範金權政治的汙染。我希望每一位行使公權力的公仆,都要牢牢記住“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一句著名的警語。我們將身體力行誠信政治,實踐國民黨“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政見。新政府所有的施政都要從全民福祉的高度出發,超越黨派利益,貫徹行政中立。我們要讓政府不再是拖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而是領導台灣進步的發動機。
我堅信,中華民國總統最神聖的職責就是守護憲法。在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遵憲與行憲比修憲更重要。身為總統,我的首要任務就是樹立憲法的權威與彰顯守憲的價值。我一定會以身作則,嚴守憲政分際,真正落實權責相符的憲政體製。我們一定要做到:政府全麵依法行政,行政院依法對立法院負責,司法機關落實法治人權,考試院健全文官體製,監察院糾彈違法失職。現在是我們建立優良憲政傳統的最好機會,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
我們要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中受人敬重的成員。我們將以“尊嚴、自主、務實、靈活”作為處理對外關係與爭取國際空間的指導原則。中華民國將善盡她國際公民的責任,在維護自由經濟秩序、禁止核子擴散、防製全球暖化、遏阻恐怖活動、以及加強人道援助等全球議題上,承擔我們應負的責任。我們要積極參與亞太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與主要貿易夥伴的經貿關係,全麵融入東亞經濟整合,並對東亞的和平與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我們要強化與美國這一位安全盟友及貿易夥伴的合作關係;我們也要珍惜邦交國的情誼,信守相互的承諾;我們更要與所有理念相通的國家和衷共濟,擴大合作。我們有防衛台灣安全的決心,將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並采購必要的防衛性武器,以打造一支堅實的國防勁旅。追求兩岸和平與維持區域穩定,是我們不變的目標。台灣未來一定要成為和平的締造者,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
英九由衷的盼望,海峽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曆史機遇,從今天開始,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曆史新頁。我們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一九九二年,兩岸曾經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隨後並完成多次協商,促成兩岸關係順利的發展。英九在此重申,我們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早恢複協商,並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鼇論壇中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麵正常化,我們已經做好協商的準備。希望七月即將開始的周末包機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台,能讓兩岸關係跨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唯有台灣在國際上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夠向前發展。我們注意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分別是三月二十六日與美國布什總統談到“九二共識”、四月十二日在博鼇論壇提出“四個繼續”、以及四月二十九日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這些觀點都與我方的理念相當的一致。因此,英九願意在此誠懇的呼籲: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
英九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我們真誠關心大陸十三億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大道,為兩岸關係的長遠和平發展,創造雙贏的曆史條件。
最近四川發生大地震,災情十分的慘重,台灣人民不分黨派,都表達由衷的關切,並願意提供即時的援助,希望救災工作順利,災民安置與災區重建早日完成。
三、台灣的傳承與願景
從宣誓就職的這一刻開始,英九深知個人已經肩負二千三百萬人民的付托,這是我一生最光榮的職務,也是我一生最重大的責任。英九雖然不是在台灣出生,但台灣是我成長的故鄉,是我親人埋骨的所在。我尤其感念台灣社會對我這樣一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與擁抱之情。我義無反顧,別無懸念,隻有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四百多年來,台灣這塊土地一直慷慨的接納著先來後到的移民,滋養、庇護著我們,提供我們及後代子孫安身立命的空間,並以高峻的山峰、壯闊的大海,充實、淬礪著我們的心靈。我們繼承的種種曆史文化,不但在這片土地上得到延續,更得到擴充與創新,進而開創出豐盛多元的人文風景。
中華民國也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在我任內,我們將慶祝中華民國開國一百周年。這一個亞洲最早誕生的民主共和國,在大陸的時間隻有三十八年,在台灣的歲月卻將超過一甲子。在這將近六十年間,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共同經曆了艱難險阻與悲歡歲月,更在追求民主的曲折道路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憲政理想,當年在中國大陸沒有能夠實現,但今天在台灣終於生根、開花、結果。
麵對台灣的未來,英九充滿了信心。多年來我走遍台灣各個角落,在與各行各業的互動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一些傳統的核心價值,不但洋溢在台灣人的生活言行,也早已深植在台灣人的本性裏。這是台灣一切進步力量的泉源,也是“台灣精神”的真諦。
盱衡時局,環顧東亞,台灣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珍貴的文化資產、深厚的人文素養、日漸成熟的民主、活力創新的企業、多元和諧的社會、活躍海內外的民間組織、遍布全球的愛鄉僑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隻要我們秉持“台灣精神”,善用我們的優勢,並堅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則,我們一定可以將台澎金馬建設為舉世稱羨的樂土、我們引以為傲的美麗家園。
台灣的振興不隻要靠政府的努力,更要靠人民的力量;需要借重民間的智慧、需要朝野協商合作、需要所有社會成員積極的投入。各位親愛的父老兄弟姊妹們,我們要從此刻開始,卷起袖子,立即行動,打造美麗家園,為子孫奠定百年盛世的基礎。讓我們心連心、手牽手,大家一起來奮鬥!
最在,請大家跟我一起高呼:
台灣民主萬歲!
中華民國萬歲!
謝謝秋葉兄留言,馬先生演講水平還是不一般,很值探討。3 通問題若在馬這屆解決,基本就達到經濟互利和政治上緩解敵對,這是中國在國際上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台海關係和諧緩解。隻要經濟互利,政治上不敵對,統一問題就是時間問題了。
1981 年後,曆任美國馬裏蘭大學法學院研究顧問,美國波士頓第一銀行法律顧問,美國紐約華爾街柯爾迪茲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台灣“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兼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副教授。1982年任蔣經國英語翻譯。1984年6月至1988年6月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1988年7月至1990年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兼“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1990年10月被聘為“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委員。1991年至1993年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發言人。1991年12月當選為第二屆“國大代表”。1993年2月至1996年5月任“法務部長”。1996年6月至1997年5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98年任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副教授。1998年12月當選為台北市市長。1999年3月被聘為“國家統一委員會”委員。 2002年12月再次當選台北市市長。
馬英九是國民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1999年8月在國民黨十五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2001年7月在國民黨第十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2003年3月30日,在台灣國民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第二次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副主席。2005年7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英文造詣較深,著有《勇者的證言——追索忍尼辛的哈佛演說》等。
馬英九是台灣最有影響的青年才俊,他以年輕、能才、英俊和極度有涵養而著稱。他於1950年7月13日在香港出生,原籍湖南省衡山縣是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叫馬鶴淩,早年曾當過蔣介石的侍衛官,後來在蔣經國的“救國團”下麵任職,還當過國民黨台北市黨部副主任和國民黨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從這一點來看,馬英九的確是中國國民黨的高幹子弟。
但是馬英九的成名成功,主要原因還在於他的個人人品質和才幹。在台灣上完中學之後,他考入台灣大學法律係,畢業之後以優異的成績又考入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並從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盡管學業優秀,成績突出,馬英九並不是一個書呆子。
在美國上大學的時候,正值70年代大陸美台關係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哈佛,馬英九積極參預了留美台灣學生主辦的刊物“波士頓通訊。”這是一份與國民黨關係很深的外省藉的留學生的刊物,政治性很強,很多目前有名的人物如關中、邵玉銘、丘宏達等都是“波士頓通訊”的活躍人物。
1981年, 31歲的馬英九回到台灣。當時蔣經國先生大量起用青年才俊,像馬英九這樣具有美國博士學位的年輕人自然成了重點提拔的對象。他很快就成了蔣經國的英文翻譯,3年之後國民黨要員陳履安調任,年僅34歲的馬英九便補任陳履安留下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的高位,一下子成為台灣最年輕有為的政治家。
黨部副秘書長主管國民黨“內政外交”的具體事務,權力很大,馬英九這樣年輕的任命也反映了蔣經國先生不均一格降人才的風泛。從那之後,馬英九一直輕雲直上。蔣經國去世後,他的政治行情繼續看漲。1988年,馬英九的主要職務轉移到“大陸工作委員會”,對促進兩岸非官方民間交流起了積極作用。
馬英九年輕有為,但他並不恃才傲物,具有較深的政治涵養。他為人誠懇忠誠,溫良恭儉讓,正因為如此,他在台灣轉為全麵民主政治之後,成為國民黨選舉戰中的紅人。1994年,民進黨的陳水扁選上國民黨老巢台北市的市長,給國民黨以巨大的振動。陳水扁執政四年,台北市政建設換然一新,成績十分顯著,但阿扁脾氣爆燥,做事喜歡不問青紅皂白。
國民黨看中這一弱點,在1998年的市長大選中,推出脾氣溫和,能說會道的馬英九參選,結果阿扁落選。馬英九又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的紅人,並連選市長成功。在2000和2004年的兩次“大選”中,馬英九位居要職,極進一個國民黨員的義務,結果遭到不少非議。這次他參選國民黨主席,將給馬英九政治前途和國民黨的未來添上新的光彩。
馬英九已婚,妻子周美青,有兩個女兒,上有三個姊姊、下有一個妹妹。
在兩岸關係問題上,他體現的是“大愛”、“博愛”。我一直就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無論誰,都不要把“統”或“獨”強調得太厲害。作為一個大陸人,我從感情上、傳統意識上一直讚成“統一”,不讚成“台獨”。但是有時我也在想:“統”、“獨”究竟有多大的重要性。“統”究竟是為了什麽?難道是無條件的信仰嗎?難道不是為了兩岸人民的幸福、和平嗎?在馬英九的演說中,我感到,他是把兩岸人民的幸福放在了首位。他把“統"“獨”都放到了次要地位。這就對了。他說: “英九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我們真誠關心大陸十三億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大道,為兩岸關係的長遠和平發展,創造雙贏的曆史條件。”我很讚賞這段話。確實,我一直懷疑過份強調“統”或者“獨”的人有過多的“私心雜念”,無論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