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國格魯吉亞事件對中美的政治影響

(2008-08-15 13:28:00) 下一個

俄國格魯吉亞事件對中美的政治影響

2008 年 8 月 8 日,俄國對其鄰國格魯吉亞實施軍事打擊,從而軍事占領南奧塞梯及阿布哈茲,這一恃強淩弱,對周邊小國主權與內政的暴力幹涉,不僅使俄格關係,俄與獨聯體成員國關係,俄與歐盟關係,產生了重大變化;更觸動了俄與美國之間的關係。格魯吉亞事件及其發展對美國與中國的國際國內政治,都會發生深遠的影響。美中對格魯吉亞事件的反應,對美中本國都有現時的和深遠的含義。

到 8 月 15 日,在歐盟主席法國總統和美國國務卿的壓力與協調下,俄格雙方簽署了六項內容的停戰協議,但此時此刻,俄軍依然控製著軍事要地格理市城區,距格首都提比裏西隻有 30 英裏, 並實際占領了約三分之一的格魯吉亞領土包括海港。俄國的野蠻動作,敲響了和諧世界的警鍾,新的冷戰開始了嗎?

格魯吉亞事件發生在美國 08 年新總統大選的最後三個月之內,這一舉動破壞了美俄多年的協和平靜的關係,挑戰了美國在歐洲的利益,刺激了西歐與北約的安全感,其結果,隻能導致美國人將選票壓向老將軍麥肯恩和以國防為核心的共和黨。格魯吉亞事件,讓在軍事戰略與國際關係上少有經驗背景的奧巴馬,無法贏得選民的信任。格魯吉亞事件使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變為次要矛盾。動蕩的國際局勢與俄國對以美國為後盾的盟國的侵略與占領,使美國必須重新考慮美俄關係。

對中國而言,格魯吉亞事件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但毫無懸念的是,中國政府官方喉舌從一開使,就以貌似客觀的表述和引用俄國觀點的方法與口氣,將立場站在了俄國人一邊,站在了侵略者一邊。在任何一個官方媒體上, 你看不到一句譴責俄國出兵幹涉鄰國疆域和主權的話。做為一個大國, 一個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中國在格魯吉亞事件上,應該表述自己的原則立場。

格魯吉亞政府對其國內南奧塞梯及阿布哈茲獨立叛亂勢力的打擊,本應該是名正言順的事情,屬於內政問題,他國無權幹涉。在邏輯上,就如同中國政府軍事打擊新疆西藏台灣叛亂分離勢力,是應當應份的事, 沒說的。因此,在主權與道義上,中國政府應該支持格魯吉亞, 因為有一天,中國也會處於同樣的位置。

俄國以保護僑民,穩定邊疆,懲罰暴君為由,以進為守,越境出兵格魯吉亞,並占領南奧塞梯及阿布哈茲,這一切當然是出於他的國家利益,可以理解。然而,如果中國政府明裏暗裏支持俄國的行徑,將來卻反對外來勢力插手新疆西藏台灣的重大獨立叛亂事件,中國政府的立場將是出爾反爾,自相矛盾。

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應該是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武力插手別國事務,更反對一切對別國領土主權的侵犯。這一原則,適用於美國,俄國,也包括中國自己。大是大非麵前, 如中國政府說不出一句整話,則後患無窮。假設大陸軍事統一台灣時,美國是不是可以向俄國今天一樣 , 借口保護美國利益與維護台獨者的訴求,出兵幹涉?在南沙群島主權爭議點,假如越南或日本強行占領中國水域島嶼,中國政府會不會答應?

中俄關係與中美關係本質上是一回事,就是道不同,但利益相關。中國政府完全沒有必要一定站在俄國人一邊。俄國稱王稱霸的態勢,對中國的將來不一定是好事。 故此,為了國家利益,中國政府最佳的態度應是,第一,勸導和平。 第二,反對戰爭與侵略。不發表明確的立場,不追究任何一方的責任,誰都不得罪的處理方法;或隔岸觀火,火中取栗,偷著樂的心態,不是中國該有的政策和策略。

格魯吉亞事件依然是個現在進行時,它的結束,將意味新的國際局勢的開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