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跟朋友借車的時候,我沒想到,一輛好車,會對遠距離出行有那麽大的助力。
主要是多年以來都是在發達國家自駕,公路建設都是杠杠的,即使是荒郊野嶺,路況也都過得去。差一些的國家,則是選了更安全的出行方式。
這一次呢,事先對台灣的路況沒有太多了解,遇到了很多意外情況。
怎麽說呢,至少有兩次,情況是比較危險的,如果沒有一輛好車,後果如何,就不好說了。
當然,我不是說台灣的道路基礎建設不好,其實是很好的。
主要是自己準備不足,沒想到那麽多山路。甚至可以說城市以外基本上都是在走山路。
比較讓我抓馬的,是台灣的交通信號係統,很奇葩的存在。
自駕那麽多地方,從來沒有事先學習過交規,和信號燈係統,因為全世界都差不多。
所以去台灣之前,完全沒有這個意識,於是我遇到了無數狀況,不由得感歎:大意了,大意了。
在此提醒有意去台灣自駕到各位,一定要先研究交規。
不然罰死你。
闖紅燈一次好像是3600台幣。
至於台灣的交通信號係統如何奇葩,這個說來話長,不去台灣自駕的朋友根本用不著,就不在這裏多囉嗦了。
看得出來這車已經開了20年了麽?
操控感極好,如臂使指,行雲流水。
按照我原本的規劃,每天安排了不到200公裏,應該不會太累,大概兩三個小時在車上,然後看到風景就下車拍拍照,吹吹風,到點兒吃吃飯,滿打滿算五六個小時,不會是太大的挑戰。那麽我基本上就是悠哉樂哉晃晃悠悠的玩兒了。還可以每天看看網絡,寫寫遊記。
很爽是嗎?
沒想到,完全沒想到,第一天我就開了十個小時,第二天更是開了將近十二個小時。
一路上都是感歎,如果早知道開這麽久,我就根本不會選擇自駕了。
原因嘛,大致三個吧:
一個是我對台灣市內交通完全不了解,沒想到那麽難開。
二個,是沒想到那麽多路都是山路。
三個,是沒想到限速那麽低。
閑話少敘,回到遊記。
千辛萬苦出了台北,第一站,新竹。
目的地,是台灣為數不多的隈研吾設計。
在做攻略的時候,先查的就是日本設計師的建築。
而看到名字的時間,就喜歡上了,決定去看看。
風簷。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是我很喜歡的兩句詩。
一直以為,把中國文化真正傳承下來,並且發揚光大的,是日本。
國內嘛,隻能說慢慢的在往回找,至於什麽時候能找回來,能不能找回來,那就不得而知了。
沒想到,風簷藏在那麽深的山裏。
台灣的山路實在太難走了,GPS在山裏不是很靈光,雖然我預先下了離線地圖,還是很多地方要靠猜和試。
於是毫無懸念的,時不時就走錯路。
崎嶇小路上掉頭,又是麻煩。
本來半小時的路,我差不多走了將近兩小時。
風簷的所在,原來好像是台灣一份大報的地盤,現在已經被承包給了某機構,作為度假村經營。估計被民進黨作為原來國民黨的黨產給沒收了。
大環境是很好的,深山藏秘境之感,有興趣享受山野幽靜的朋友,完全可以來此度個周末。
至於我嘛,前路漫漫,隻能稍作停留,就趕緊繼續趕路。
尤其是在前麵的計劃已經耽誤了又耽誤的前提下。
不知道外麵那層,是原來的設計,還是為了防雨加蓋的。
老實說,開始是有些失望的。
就這?!
轉念一想,能想出來在這片空闊裏,造這樣一個建築,就是個奇思妙想了。
還要如何?
如果一個人,站到建築中心,靜靜的待一會兒。是什麽樣的感覺?
尤其是起風的時候。
那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吧。
這世界上,有一個人,在一個遠離塵囂的地方,專門建一個東西,沒有別的用處,隻能聽風,隻是聽風。
有這樣的一個想法,還能把它實現出來,可以了。
那一刻,我仿佛懂了隈研吾。
不知道在午夜時分,坐在風簷裏麵,聽落山風吹過縫隙,或者吹動蓋布的聲音,是一種怎麽樣的酸爽。
大約,即使我住在這裏,也是不敢的,隻能想想罷了。
不知道外麵那層,是原來的設計,還是為了防雨加蓋的。--是原來的設計。
這個風簷花費了三千萬。。。。建在深山老林中。。有點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