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2024 (111)
終於沒忍住,去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二。
畢竟,科幻,還是要到電影院看的。
總的來說,看的時候感覺還不錯,完成度,特效水平,講故事的能力,都是一部不錯的科幻電影。
過了一夜,情緒慢慢沉了下來,種種不足之處就浮了上來。
感覺第二部不如上一部。
概念先行,或者被現實綁架之處,斧鑿之處,太多了。
你當然可以講一個故事,裏麵塑造幾個英雄人物,宣揚一種精神,順便讓大家跟著感動一把。
但是,刻意塑造,刻意宣揚精神、你以為的精神,刻意為了感動別人,硬湊情節,這就過了。
當然,電影嘛,是導演自己的小世界,在他的世界裏,他想做什麽怎麽做都是他的自由。
但是,做得好,行雲流水,潛移默化。
做不好,邯鄲學步,硬凹造型。
特效基本上沒有什麽出彩之處,沒有第一部的驚豔,失去了第一部的努力,沒有發現特效上的突破與追求,不過不失吧。
內容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特殊時期的政治背景作祟,刻意突出了中國、中國人。
任何時候,藝術如果墮落成政治宣傳片,都是一場災難。
人物塑造上,基本上不成功,刻意塑造的也沒有成功。
當然,科幻片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此,但是,很多情節都是為了塑造人物的,占用了太多篇幅,卻沒有成功把人設立起來,那就是失敗了。
還有很多篇幅,為了矮化而矮化,太臉譜化了,說別人壞話也不要那麽刻意,對吧?
另外,幻足夠,科不足。
幻嘛,一個創意夠出彩就夠了,比如二向箔,科的部分就有些湊戲了。
幾十年後的手機還跟現在的磚頭機一模一樣嗎?
幾十年後接電話還是要把磚頭機湊到耳朵上嗎?
你們是對人類的創新能力多沒信心?
操作電腦,幾十年以後,還是靠手指頭一個個字母打出來?
幾十年以後的電腦,還是一行行的刷屏?
幾十年以後的辦公室小姐還是在胸前抱一疊文件夾跑來跑去?
怎麽沒撞個人灑落一地邂逅什麽人發生什麽事兒呢?
等等無腦情節比比皆是。
如果想不出來未來什麽樣兒,可以不拍,不知道為什麽那麽多多餘的鏡頭。
還有一個非常討厭的點,就是國內那套思維模式、辦公模式、辦事模式,是中國模式成功把全世界都汙染了嗎?劣幣驅逐良幣成功拉低了人類的上限?
領導就是權威?是正確與真理的化身?身邊都是跟班兒,領導退休了才能輪到年輕人頂上,還一代傳一代,決定人類命運的,不是科技的發展,不是科技人員的努力,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是領導的看法與一錘定音。
當藝術家的探索精神與獨立人格,被現實綁架,淪為為了現實利益拍馬溜須,不能不說是人性的墮落。
不得不承認,在科幻片這個領域,某些意誌又一次成功了。
曆史再次重演。
最後,在這幾年曆曆在目的種種現實之後,在連火葬場都要走後門才能進之後,再讓中國來拯救人類,這不得不說是個很不好笑的笑話。
可惜,牆內恐怕自以為是的人還烏央烏央。
這是又一個悲哀了。
最後的最後,在發起烏克蘭戰爭一周年之時,在無數烏克蘭人無辜慘死的當口,在俄羅斯多次威脅自己的侵略如果失敗就發動核戰爭拉人類一起毀滅的時候,刻意讓中國和俄羅斯一起拯救人類,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夠黑色的黑色幽默了。
這背後,是神秘力量使然,還是導演刻意的獻媚不得而知。
不過不管哪一種,都隻能令人一聲歎息了。
當然,缺點歸缺點,優點也是優點,不管怎麽說,年輕一代的導演,在講故事的能力上,比國師那一代是強多了。
畢竟,有好萊塢這個好老師在前麵趟路,後來的人就好走多了。
國內體製不好,美國也就這麽一回事,因為人性類似。你待在美國社會邊緣,以為人人都你好我好,實際美國體製內傾軋你接觸不到,或者沒機會了解。
類似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我再看一遍專門找這方麵的問題,我估計還能找到很多。
——這就是不夠科,明白了?
都能在一天之內把那麽多人送上月球了,月球上一個舊返回艙都可以隨時返回母艦了,還不能做個小型聯網引爆裝置把五個核彈連起來延遲引爆嗎?還要那麽多人送死?類似的基本科學技術都做不到的地方太多了——所以說不夠科,明白了?
不過我估計,大劉那時候就是隨手一寫,那時候他還沒出名,看到一個新點子,手癢來一篇魔改,也不奇怪。
如果他知道後來自己名聲那麽大,大概就會珍惜羽毛了。
等中國真正做到美國三倍了,再發號施令不遲,現在嘛,隻能是意淫。
你可以去看看劉慈欣的原著,再來比較一下導演自己魔改的差距。
第一部的優秀,建立在0基礎上,所以顯得難能可貴,這一次麽,匠氣出來了,這是很多初出茅廬石破天驚的導演後來泯然眾人矣的關鍵一環。看郭帆以後能不能過好這一關吧。
如果全世界60億人每人做這個實驗,即便成功率是萬分之一,絕大部分腦死掉,那麽通過AI永生的人數量也不會少。
如果有人對這個感興趣,未來也許他可以做個實驗,慢慢地用芯片取代自己的大腦神經元,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同時記錄感受,如果到100%芯片取代腦細胞的時候,輸出依然正常進行,那就證明AI生命是可行的。如果取代的過程中,這個人自我意識的向外輸出停止了,那麽這個點就是人腦和機器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樣,這個甘願做實驗的人雖然最終意識死亡了,他也應該得到了自己的答案,朝聞道夕死可矣。同時觀察者也拿到了數據。
1, AI建議數字人生說,保持人類的文明,就需要消滅人類。(指肉體存在的人類)
2, 科學家馬兆說:沒有人類的文明,沒有意義。(也指肉體存在的人類)
作為現在有肉體的我,還活著,我是支持後者,但是如果我隻有大腦可以存在,我是否會願意過數字人生,成為AI中的一員,還真不好說。
還有科不足? 這裏麵的科幻是硬核科幻,都是現實存在的物理和天體的科學論點支持的。太空電梯是100多年前科學家就提出的假說,30年前剛剛有可能科學技術上成立。非常熱的科學研究,維基百科有專門的詞條,我建議樓主看點科學方麵的書。沒知識就不要大放厥詞。
流浪地球2不是玄幻或者軟科幻。比如封神的美國電影黑客帝國,標準的軟科幻,那才叫沒有過硬的科學支持。流浪地球2的科幻非常硬。
-------------------------------------------
非常值得看,從思想的深度,到雙線故事,到特技,比第一步高好幾個水平。 第一部的電影是站在科幻台階入門之作,現在這部這個可以封神。
-----------------------------------------------
很多人可能卡在洛希極限上了,但是不難理解,電影重複這麽多次,我沒查Google,也理解了月球和地球靠近的一個危險的位點。
其他的方麵,根本是高中畢業都能理解的。
我自己不喜歡有個硬要玩梗的點,硬要你笑,很突兀。比如女方為了玫瑰花爆發,怎麽?人人都是戀愛腦嗎?
這並不奇怪,大家跟著老大走,流浪2的年代是本世紀中葉以後,屆時按照IMF的預測,中國經濟規模是美國的三倍,絕對世界老大。
好萊塢全球災難片“2012”如果不是中國占有喜馬拉雅山這個世界最高點,沒有這個要素全世界都得死,不得不用,恐怕連一個關於中國的鏡頭都不會有。
流浪2與好萊塢科幻片的最大區別在於基本全是已經證明存在的科技,屬於硬核科技,隻是現在可能做不到。而好萊塢喜歡玩虛的,弄出並不存在的技術,甚至理論上都不存在。
但也是因為這點,好萊塢的想象力明顯更強,但刺激度不如硬核科技。也正因為如此,流浪2涉及到的科技恐怕80%以上的人看不懂,就是看個熱鬧。更看不懂作為主線衝突的數字派的哲學意義,也就看不懂邏輯關係,感受不到刺激性,這個影片在這方麵知識的表現是具有革命的意義,過去沒有表現過,無奈影片對這些方麵至多就是字母旁白,假設觀眾具備相應背景知識,是影片最大敗筆。據說影片刪除了80分鍾,大概是這部分,畢竟太長了。
包括有多少人弄清楚了為什麽月球撞向地球而產生危機,不得不提前開始流浪計劃?而這個危機是整個影片故事衝突的核心。其實是很簡單的天體運動知識,但恐怕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影片本來應該借用什麽場景解釋的,結果隻給出了危機,失去科普意義。科幻片總應該刺激觀眾對科技的興趣,才有刺激性,不能隻看結果,這是這部片子的缺憾。最後的彩蛋意味會有另一部在1和2之間的前傳,希望能弄好點。
這點不如第一部,但第一部還是國內稱之為五毛錢特技的時代,拍攝技術和水平不在同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