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從孔子拒見孺悲聊起
很久沒有寫東西了,說起來很慚愧,一則是忙,二則是懶——記得這樣的托辭我也寫過無數次了,慚愧慚愧。
今天本來的安排因為意外打擾,懶得去應酬,就想著在家裏犯懶一下,調整一下節奏,整理一下思緒——大約今天就該是個反思的日子吧。
中午跟一位遠來拜訪的同參探討了許多問題,實打實的說了許多話,然後一起去一個書店,沒想到鐵將軍把門,於是相視一笑揮手作別,我在秋風蕭瑟裏漫步回家,他在落葉飄零中孑然遠去。
很好的深秋午後。
回到家,困的很——這段時間嚴重缺覺,一直在不停的跑啊跑,難得有個偷懶的機會,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睡!
於是睡眼纏倦裏,枕了本蔣勳說紅樓,呼呼睡去。
這一睡念呼呼千裏煙波,直至暮靄沉沉被窩闊方才醒轉,醒來不知身是客,猶自貪戀夢中的美景。
把自己挪到沙發上,傾一杯茶,發呆。
很好的深秋黃昏。
看到學論語的文章,自然開心,隻是再看了解釋,又不由頗覺有趣。
不知道那些把夫子的行為解釋成鬥氣羞辱婉拒的人,是怎麽想的,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孔夫子就那個樣子,是怎麽讓千古的人服氣他是“大成至聖先師”的。
我不是孔夫子,也不是他的弟子,更不是現場目擊證人,所以我不知道孔夫子當時怎麽想,也不知道記載這則故事的弟子們怎麽想,隻能猜測一下。
我們看看原文: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孔夫子想做什麽?
隻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看法?說我不喜歡你,順便戲弄一下你?拐彎抹角逗你玩兒?
孔夫子有那麽恨那個人嗎?那麽點兒小肚雞腸,還是孔夫子嗎?
把這樣如同兒戲的東西記載下來,讓大家看了一樂,那是孔夫子的弟子嗎?
如果這老師跟弟子就這點兒水平,中華文化就麻煩大了。
一部論語,老夫子何曾在意過自己?何時不是自在天真?
一位知天命、耳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智者,一位溫良恭儉讓忠恕而已矣的君子,會怎麽處理類似的事情?
如果他那麽做了,他會是什麽樣的想法,什麽樣的目的?
我有一位老師,合適問他的時候,我偶爾會問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老師不在的時候,其實我是會自己琢磨的。之所以問老師,是為了偷點兒老師的東西,並不是我自己就想不出來。因為老師回答問題時,常常會引申擴展捎帶著講很多其他的東西,那些東西,才是寶貝——“醉翁之意不在酒”。
老師自然也明白我們的小心思,常常是笑眯眯的看著我,直到我自己發毛——我不問了還不行嗎!
——他的不答,就是“辭以疾”,他的微笑,就是“瑟而歌”。
好的老師,為了學生,或者為了別人受益,教育方法很多,隨緣教化,於法自在。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未成為禪宗二祖時的神光,前去拜見初祖達摩,開始就吃了閉門羹。
這個閉門羹吃了多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一個風雪之夜達到了高潮。
神光來拜見老師之時,並不是什麽都不知道,“少則超然博極載籍,尤善談老莊,後覽佛乘,遂盡棄去,依寶靜禪師出家,遍學大小乘義。年三十三返香山,終日宴坐。又八年。。。”,從記載中可以看出,他是學富五車而且學有專精的大學者,而且出家之後遍覽佛典,又作了八年功夫,可以說,修行這件事兒,該做的他都做了,卻依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走投無路之時,自思“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不得不來求教於達摩,“乃往彼,晨夕參承”。
這個背景下,達摩怎麽教這樣的一個學生?
“祖常端坐麵壁,莫聞誨勵。”
不搭理你!——這做法是不是與孔夫子有些眼熟?這算是第一次“辭以疾”。
一般人會怎麽想?——我這麽大老遠來了,又是這麽牛的身份,你怎麽這樣的態度?水平太低了吧?老子憑什麽受你這閑氣,走還不行嗎?
神光如何想?
“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神光如何做?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
那一夜,達摩知道神光在外麵竟夜賞雪否?——第二次“辭以疾”。
當然知道,不知道還是達摩嗎!
——那麽達摩為什麽還是不理神光?
——那麽在“堅立不動”直至“積雪過膝”的這一夜裏,神光在想什麽?在做什麽?
天亮了,達摩祖師看著火候差不多了,就來問神光:“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第一次“瑟而歌”。
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又來敲門了。
再看達摩:“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第三次“辭以疾”,同時也是第二次“瑟而歌”。
神光怎麽做?“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祖前。”“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再次敲門。
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第四次“辭以疾”,同時也是第三次“瑟而歌”。
“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再敲門。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第五次“辭以疾”,同時也是第四次“瑟而歌”。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還是“瑟而歌”,不過這次,似乎神光聽懂了。
大成至聖先師的教育法,與大禪師的教育法,何其相似乃爾!
這的確不是一般的學者或者研究者可以望其項背的。
所謂知音難覓,不隻是高山流水的朋友,也是承載衣缽的師徒。
聞弦歌而知雅意,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的智慧流動,是“禪客相見唯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的相視一笑莫逆於心。
一次,跟一位禪師,聽著雅尼的“夜鶯”,讚歎不已:學佛學成這樣,才是妙明真心的體現,才是神通妙用的自在,那些熙熙攘攘號稱學佛的人,真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啊。
山河大地等等一切的一切,何時不在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或者說,宇宙萬物本來就無時無刻全體呈現,何嚐對我們隱瞞過?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如是如是。
吃飯去也。
為什麽說“人家願意讓你慈悲才行,隻是你想慈悲,人家說不定要打死你的”---不是常說,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善巧方便麽?難道"熙熙攘攘號稱學佛的人"多是“惡人”麽?如果是這樣的話,當真是曲高和寡了。或者說,你想表達卻詞不達意,讓人誤解。我覺得更多的時候是沒有溝通好吧。如果是真正的慈悲,應該可以讓人感覺得到。容易讓人誤會的,是不是智慧不夠呢?
大概你寫這篇文章應該是對一些事情有感而發,我不了解發生了什麽,所以無法明白你到底要說些什麽。
人在學佛沒學明白的時候,毛病可能比不學的時候更多,就是真正的善知識我猜也會有些脾氣、習氣吧。我想說的是:寬容點吧。如果水平比一般人高,能指點就指點些。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應該也很快樂。
嗬嗬好不容易學會怎麽回複這裏的跟帖了,也不知道行不行:)
達摩祖師與二祖當然隻有一個,悟道的卻很多啊:)
禪宗語錄很多啊,精華版的有指月錄、五燈會元等等:)
嗬嗬慈悲這東西,要人家願意讓你慈悲才行,隻是你想慈悲,人家說不定要打死你的,哪有那麽簡單:)
達摩祖師對於二祖,是為了在中國找到承載衣缽的傳人,所以才有立雪斷臂求法的故事.對於"熙熙攘攘號稱學佛的人",由於各種因緣也許所學並不如法,更應該加以善誘和指導使之有進益不退轉.
這幾千年出了幾個達摩祖師和二祖呢?
挺好奇,有沒有什麽文獻記載了達摩祖師見到除了神光之外的修行人,甚至是"熙熙攘攘號稱學佛的人"是如何善巧方便的呢?畢竟二祖隻有一個,大部分是有心向善的芸芸眾生.達摩祖師見了不知所雲的學佛人,升起的應該是慈悲救撥的心,不會光感歎"知音難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