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佛的真相(三)佛為什麽出家?

(2008-05-31 18:32:37) 下一個

 


    為了回答一位朋友的問題,先補充一段。
    因為想簡單的介紹佛的悟道因緣及過程,所以沒有把一些細節細化,結果出了點誤會,是我考慮不夠周全,慚愧慚愧。
    苦修不是修行的正途,卻是重要的助道品,佛的成道不是因為苦修,而是他尋求真理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或者說是嚐試。在找不到老師可以請教以後,他希望通過苦修來得到答案,當他發現苦修不能達到目時,就主動放棄了。
    釋迦牟尼的修行,遵循了由低到高的過程,在解決了地火水風四大問題以後,在掌握了世界上大部分修行方法以後,他繼續學習“無想定”,他成功了,但他發現那不是他所追求的境界,於是放棄,再學習“非想非非想定”,又成功了,可惜他發現,那還不是他要的東西。於是“知非即舍”,知道那還不是自己要尋找的東西,就舍棄了。然而,剛才的兩種定,已經是當時世界上最高層次的方法,佛修成以後,已經沒有人能教他更高明的方法。他找不到人請教,隻能自己摸索出路,然後才做出去雪山苦修的決定。因為他那時候想不出別的辦法,就抱著走投無路或者嚐試的念頭,去試驗一下,看看是不是此路可通。
    結果,他苦修了六年,每天隻吃一粒糧食,後來餓到自己想摸胸口,卻摸到了自己的後背——這是他出現幻覺,還是真餓到就剩一層皮,我們沒辦法確認——所以佛長歎一聲,知道此路不通。於是就改變了自己的做法,下山去了。
    一般來說,人都是容易欣賞崇拜自己做不到的事和人,所以,佛苦修的時候,很多人相信他是個真正的修道人,當他改變做法下山的時候,那些人就以為他失敗了放棄了,不認為他還在修道了。
    佛下山以後,在河邊洗了澡,又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吃飽喝足以後,找了一棵樹下坐下,自己琢磨下一步的計劃:什麽招兒都試過了,別人的方法自己的方法都試過了,已經真的無路可走了。怎麽辦?
    此之謂“兩界關”是也!
    那時候他想了什麽,沒有人知道,反正後來的結果是,佛發了一個毒誓:不證菩提,不起此座!
    ——找不到我要的答案,我就死在這裏了。
    於是,佛就坐在那裏,死等——當然他不是真的死等。
    到了第六天,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境界,擁有了各種各樣的能力——還是沒有悟道。
    直到第七天淩晨,佛看到天邊的“明星”,忽然豁然開朗,大徹大悟。
    這就是佛悟道時的情況。

    所以,從上麵的情況可以看出,雖然世界上很多宗教都提倡苦修,並把它作為很好的辦法,並提出很多理論,但是,在佛家,是不推崇苦修,也不認為苦修是修行正途。佛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說明了這一點。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苦”修是必由之路。但是,那樣的“苦”也許是我們世俗眼光裏的苦,未必是真正的苦,比如幽閉閉關,禁欲禁語等等。佛所說的苦行非道,“修習苦行都無利益”,是指火燒刀砍自殘泡糞池子跳崖自殺等等摧殘自己的方法,以及所謂的諸如此類可以消業的行為。


    回到我們原來的路上。

    偉大的愛因斯坦,提出了偉大的相對論,但是生活中,他還是那個在校園裏每天走路上下班的孤獨老人。
    佛大約也是如此。
    他不是早上起來,睡覺的地方就動地放光,也不是睡著的時候,天空中有五色祥雲,走路也不是騰雲駕霧,而是老老實實用腳走著去化緣,更不說自己的洗澡水便溺的水別人喝了就治病或者加點兒泥巴搓搓就能治療癌症——當然,到底有沒有這個功能,我還是不知道。
    生活中,他就是很簡單很平常的一個人,教一些道理,帶一些學生,跟別的老師沒什麽兩樣。

    我們簡述了佛的一生,當然,我們換了個角度,不是按照以往的模式,而是換成我們俗人的眼光。
    於是我們得出結論:原來我們一直以來頂禮膜拜的金光大佛,不過是生活在森林裏的一個乞討者而已。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釋迦牟尼放棄了什麽都有的皇帝不做,而寧願去做一無所有的乞討者呢?

    讓佛決定要離開原來的生活,去尋找新生活新生命的原因,至少有兩個,一是他發現自己擁有的那些東西——也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那些——並不能讓他快樂,並不能讓他沒有煩惱。
    對世界上的每個人來說,對外物的擁有量與質,雖然似乎不同,但是當我們把那些東西回歸到本質,回歸到他們對我們內心世界的影響,也就相似了:如果我們擁有的東西,不能讓我們快樂,不能使我們沒有煩惱甚至痛苦,那擁有的再多,對我們又有什麽意義?
    ——我們排除掉不擁有就餓死之類的極端情況,我們不抬杠。

    於是,回到我們上篇留下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佛的煩惱是什麽?——什麽樣的煩惱讓他決定放棄一切,也要去追尋答案。
    第二個,他找到了什麽樣的答案?——他的答案使他從此再不被煩惱所困,使他安心過上了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讓我們來看看經典裏怎麽說。
    佛經裏這麽記載佛出家學道的因緣:
    他一次出去玩兒,從東門出去,看到路邊有人老到“髮白體羸膚色枯槁。扶杖傴僂喘息低頭,牙齒缺落涕唾交流。或住或行乍伏乍偃。”覺得慘不忍睹,就問馬夫,我也會這樣嗎?馬夫答是,於是他就很失落。
    後來一次又出南門,看到一個病人,“困篤萎黃上氣喘息。骨肉枯竭形貌虛羸處於糞穢之中受大苦惱”。
    後來出西門,看到死人,當然更不爽。
    ——這哥們兒一出門就遇事兒,真夠點兒背的,千萬不能跟他合夥做事兒!
    最後一次出的北門,這次倒還不錯,遇到一個出家人,覺得“容止端嚴威儀詳審”,就下車作禮請教:出家有什麽好處啊?
    出家人答道:人生無常,有求皆苦。於是我舍棄親族以求自由,“修習無漏聖道,行於正法調伏諸根,起大慈悲能施無畏,心行平等護念眾生,不染世間永得解脫”。
    太子深以為然,覺得這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才爽。
    當他把老病死三樣兒都湊齊了以後,覺得生命危如壘卵,俗世生活痛苦不堪,接著遇到了修道人,覺得他們的生活恰好與前麵那些俗世的痛苦映襯,好的很,就決定出家學道,想解決這個問題——人都是想離苦得樂的,佛亦然。
    事實上,這理所當然是種寓言,誰不是從小知道老病死的痛苦,如果真是到快二十了看到別人出事,才明白那麽簡單的道理,那不是佛,那是糊塗蟲。他自然是在生活經曆裏,體會體察到了那些自己不喜歡不願意承受的痛苦。
    但是,不管具體什麽情況,結果卻一致,那就是:世界上的有些事情,讓一個風華正茂前程似錦的年輕人,明白了自己心目中最有價值的追求目標。
    那些事情,就是痛苦,而他要追求的,就是沒有痛苦的生活,或者解脫痛苦。

    佛成道以後,曾經總結了自己認識到的生命之痛:人生八苦。
    在他決定出家修行尋找答案的時候,他有沒有後來那麽清醒的認識與分析,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往往我們做事情,靠的不是清醒飛分析與認識,而是一種感覺,一種簡單樸素的內在驅動力,使我們不去想那麽多,就那麽去做了。
    人生有哪八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
    活著痛苦多多,老病的痛苦,不用多說,死的痛苦,自己想。
    求不得,我們多少痛苦是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
    愛別離,愛過的人都知道,不多說。作父母的,兒行千裏母擔憂。
    怨憎會,遇到自己不喜歡甚至憎恨的人,又躲不開逃不掉,怎麽辦?不明白的,想想自己的配偶,或者自己的上司。
    五陰熾盛,有二解,都與佛家對生命體的看法有關,這裏暫且擱置。

    以上對人生苦痛的分析,不過是一種簡約的分類方法,當然我們也還可以增補,不過基本上差不多了——反正人生是痛苦多多,快樂無幾。
    我們反思一下,如今的生活方式雖然大大的改變了,但是我們快樂與痛苦的方式,並沒有什麽變化——改變的,是我們生活的方式,卻不是生活的內容。我們生活的主要內容,還是功名利祿,飲食男女,財色名食睡那些東西,我們還是為欲望所驅使,是欲望的奴隸。
    由此可知,從古到今,生活方式雖然千變萬化,生命的痛苦,生命的本質卻沒有變:我們還是會為衰老而痛苦,我們還是會為疾病而痛苦,我們還是會為死而恐懼,我們還是會得不到而痛苦,我們還是會為所愛的人離去、愛情的離去而痛苦,我們還是會為不得不忍受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而痛苦。
    這些生命中的必然,並不會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活的好好的,沒什麽痛苦啊?你說的那些,反正每個都要遇到,我也沒覺得怎麽樣啊?
    ——好像聽有道理,隻不過,豬的一生似乎也很開心,可惜到了挨宰的時候,還不是難過的哭爹叫媽聲嘶力竭?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真遇到事的時候,這樣的輕鬆話可就說不出來了。
    ——原諒我侮辱了豬,阿彌陀佛。
    佛的教導中,有很多的篇幅,討論了為什麽常常我們並不知道、並不以為自己在痛苦中,甚至以苦為樂——這個問題我們也擱置,有機會再專門說。


    現在我們知道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了:佛的苦惱,就是這些痛苦。
    他不象我們,在與這些痛苦的鬥爭中,或認栽,或妥協,或假裝不明白,或根本不去深想得過且過,或者逆來順受,反正也沒有反抗的能力。
    佛沒有我們那麽消極和糊塗,他不想姑息養奸,也不想自欺欺人,他想徹底解決這些痛苦。不隻是為自己,也是為所有生命,去尋找一個答案。
    於是,他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既得利益,全身心的投入到為全心全意人民服務這件偉大的事業中去。

    該問第二個問題了:他找到了什麽樣的答案,解決了這些痛苦?
    我們前麵說到,佛在樹下坐到第七天,一抬頭看到了明星,於是大徹大悟。然後就找到答案了,那麽,他找到了什麽答案?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agentsmith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淡淡微風的評論:

嘿嘿,你不肯教,俺急也沒用啊:)
想當年,俺一問問題,你就讓俺“參”,差點參成大熊貓啦:)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嗬嗬這位飄過的朋友,怎麽那麽酷啊。。。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孤雲與abc兄,嗬嗬慚愧慚愧,俺隻是略盡綿薄之力,還差的遠呢:)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嗬嗬快不了啊,我夠勤快的了啊:)
要不然你先看看別的?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嗬嗬慚愧慚愧,看來我應該先去學學說評書再寫:)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嗬嗬急什麽急啊,在我這兒這麽久,也沒看你急著學佛啊:)
靜愛孤雲 回複 悄悄話 “總不能一直失聲吧?”嗬嗬,風兄開此係列也算是在解決那個“小乘和大乘的矛盾”了。辛苦辛苦,多謝多謝。
巫姍姍 回複 悄悄話 飄過~~
321abc 回複 悄悄話 以世俗人的眼光來講佛,並讓世俗人能夠真正了解佛,甚至可以開始信佛,學佛.風兄的功德可謂大已! 頭兒開的好,靜待後續.
醉時才認輸 回複 悄悄話 風老大呀,拜托快著點兒上'下回分解',俺這周末貓家就為了跟您這幾篇好東西讀呢,請勤快著點兒啊!
來福小靈 回複 悄悄話 明天同一時間,請繼續收看長篇評書《學佛的真相》
agentsmith 回複 悄悄話 "且聽下回分解"--俺就是想知道答案啊,這叫一個著急啊,嗬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