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九色鹿的故事

(2007-03-09 09:27:42) 下一個

九色鹿的故事


  國內很多好地方都沒去過,這個沒辦法,有得必有失,畢竟不象當年那麽方便了。開始還老是惦記著找機會去看看,後來慢慢的也就淡了,一個原因是大了好奇心少了,另外一個就是擔心去了結果不好——不光是內容常常已經藥沒換卻換了湯,甚至是假藥做的湯,更麻煩的是,往往湯倒也許不錯,可惜賣湯的人太象刷鍋水,讓人喝的五味雜陳怎麽都不是滋味。於是,不如留在想象中,留在沒有破壞裏。
  閑話少說,雖然很多地方都是提不起精神去,有個地方卻是一直神往,可惜每每錯過:敦煌。

  小時侯有部很好看的動畫片,說的是一隻九色鹿的故事:
    古代印度恒河邊,生活著一隻美麗的鹿,她身上的毛色有九種。一天,九色鹿在河邊冒著生命危險救起了一個溺水的人,當被救的人要舍身為奴報答她時,她隻要求他保守秘密。
  王後夢見了一隻九色鹿,就想用她的皮做衣服用角做拂柄,於是國王懸賞尋求。溺水人禁不住財寶的誘惑,報告了國王九色鹿的地方,雖然有朋友烏鴉的通風報信,九色鹿還是沒能及時避開。當她見到帶隊的溺水人時,傷心不已淚流不止,於是她把事情原委說了一遍,被感動的國王下令任何人不許傷害九色鹿,而溺水人則麵上生瘡,掉進了泥沼。.
  小時侯看動畫片,隻知道那是一部很有趣的片子,並沒有想太多。後來學佛才知道,這個故事原來出自佛經,屬於“本緣部”裏的本生故事,原名“佛說九色鹿經”,原文可比我簡述的精彩生動多了。故事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曾經為鹿,而忘恩負義的溺水人,則是常常與佛作對的調達。
  今生圓滿為佛的釋迦牟尼,並不忌諱他從前也曾經是動物,也曾經為惡人的經曆。
  故事大約想說明,人和動物是平等的,即使是動物,也要慈悲向善,也可以積福修行。

  之所以說到敦煌,是因為在敦煌的莫高窟裏,有一幅北魏時期的壁畫,“九色鹿經圖”,用近似連環畫的方式,敘述了這個故事。哪位朋友有機會去時,可以注意一下。我對畫畫並不在行,就不亂說了。不過,壁畫裏的九色鹿,描繪的真是姿態高貴,氣度雍容,讓我這個外行也能被畫麵感染,歡喜讚歎。
  畫麵與畫家,都默默的在角落裏完成了自己的職責,並不介意千年大漠的寂冷無聞不為人知。
  與喧囂擾攘的世界相比,誰更明白生命的真諦,哪個才是更真實的生命呢?

  附上“佛說九色鹿經”的原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佛說九色鹿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言。昔者菩薩身為九色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邊飲食水草。常與一烏為知識時水中有溺人隨流來下。或出或沒得著樹木。仰頭呼天。山神樹神諸天龍神何不湣傷我也。鹿聞人喚聲。即走往水邊。語溺人言。汝可勿怖。汝可騎我背捉我角。我相負出上岸。鹿大疲極。溺人下地繞鹿三匝。向鹿叩頭乞為大家作奴。給其使令採取水草。鹿言。不用卿也。且各自去。欲報恩者莫得道我在此間。人貪我皮角必來殺我。於是溺者受教而去。
  爾時國王夫人夜夢見九色鹿。意欲得其皮角。即託病不起。王問夫人言。何以不起。夫人答言。昨夜夢見非常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我思得其皮作衣裘其角作拂柄。王當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當死矣。王告夫人。汝為且起。我作一國王何所不得。王即便募於國中。若有能得九色鹿者。當與分國治。賜其金閌?M銀粟。賜其銀閌?M金粟。
  溺人聞王募重。心生惡念。我說此鹿可得富貴。鹿是畜生死活何在。便語募人言。我知有九色鹿處。募人便將至王所言。此人知有九色鹿處。王聞大歡喜。王言。汝得其皮角來。報之半國。於是溺人麵上即生癩瘡。溺人言。此鹿雖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將人兵乃可得耳。王即大出人兵往恒水邊。
  烏在樹上遙見王人眾來。疑當殺鹿。即呼鹿言。且起王來取汝。鹿故熟臥不覺。烏復言。知識且起。王將兵至。鹿故復不覺。烏便下樹居其頭上啄其耳。知識且起。王兵圍汝數重。鹿方驚起四顧望視無復走地。便往趣王車邊。傍人引弓欲射之。王告莫射此鹿。此鹿非常。將是天神耶。鹿即言。莫射殺我。假我須臾。我有恩於國。王問。有何恩。我曾活王國中一人。即長跪重問王。誰道我在此。王言。車邊癩麵人也。鹿舉頭看此人。眼中淚出不能自勝。大王。此人本溺在水中。隨流來下或出或沒。得著樹木仰頭呼天。山神樹神諸天龍神何不湣傷我。我時不惜此命。自投水中負此人出。本要誓不相道。人無反覆。不如水中浮木也。
  王聞鹿言有慙愧色。我民無義。王即三教其民。奈何奈何受恩反欲殺之。王即放鹿使去。下國中若有驅逐此鹿者當誅汝五屬。於是王便還宮。鹿歸故處。是時國中眾鹿皆來依附數千為群。永不見害。共飲食水草不犯人菜穀。從是之後風雨以時。五穀豐熟民無疾病。其時太平畢命化去。
  佛告諸弟子。菩薩所行雖處畜生不捨於慈。人獸竝度。是時夫人者孫陀利是也。是時烏者阿難是也。是溺人者調達是也。時鹿者我身是也。調達與我世世有怨。阿難有至意得道。菩薩更勤苦行波羅蜜。忍辱如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多謝蓮花提醒,國內保護不得力的,可不隻是敦煌啊:)
清靜蓮花 回複 悄悄話 有人恩將仇報,有人知恩圖報,大千世界什麽人都有,人之間的差別在魯迅看來也往往比人與猿之間的大。

這一段:“王聞鹿言有慚愧色。我民無義。王即三教其民。奈何奈何受恩反欲殺之。王即放鹿使去。下國中若有驅逐此鹿者當誅汝五屬。於是王便還宮。鹿歸故處。是時國中眾鹿皆來依附數千為群。永不見害。共飲食水草不犯人菜穀。從是之後風雨以時。五穀豐熟民無疾病。其時太平畢命化去。”發人深省。從善如流的大王,自然有眾相隨,受人愛戴。

曾經聽一個在敦煌工作過幾年的雕塑家講,由於一些人為和自然原因,敦煌的保護工作並不如人意,風兄要去還是乘早的好。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
楚天碧靄 回複 悄悄話 我很喜歡這個動畫片。片頭片尾都有壁畫的圖案,確實很雍容。
敦煌是個應該去看看的地方,北魏的藝術受佛教影響很大,且東西融會,敦厚放達,心向往之:)

以前就知道是佛經裏的一段故事,卻一直沒有去查,能讀到此段經,倒是了卻一份心願。多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