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莫效書生亂解禪(七)
有很多朋友並不會去深入思考惠能和神秀偈子的問題,多半隻是人雲亦雲以訛傳訛。
為什麽這麽說?
我們來分析一下。
先看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擦拭,莫使染塵埃。”
這首偈子不對嗎?有什麽不對呢?
其實沒什麽不對,隻是缺了點兒東西。
缺了什麽?又有什麽?
如果我們按照他的要求,真做到了偈子裏說的狀態,我們是什麽水平?
我們就在“有”裏保持了一個完美的狀態:身心有任何不合適的變化,我們都馬上把它調整回到原先好的狀態。然而,還是個有為的狀態,算是被動調適。這樣挺好,可惜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不能一直保持平衡,一直在和諧裏,還不能收發自如,“如如不動”。
隻能“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當然,這兩句不隻是這個程度。
然後就是等著,等悟道的那一刻的到來。——如果它不來呢?
佛在另一本經書裏說,有位修行人,一切都準備停當,就等悟道了,結果等了十大劫,都沒成功。(“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連什麽都做到完美了,就等那一“悟”的“大通智勝佛”,過了十劫都等不來,可見這一“悟”有多難!
神秀的方法裏,就缺了五祖所說“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的“向上一路”,缺了“鯉魚跳龍門”的關鍵點。
然而,從一個普通修行人的角度,他的方法,卻是最穩妥的:做好了一切身心上的準備工作,未調令調,未伏令伏,至於悟道那麽玄的事情,就看各人的造化了,等機緣吧。有機緣,一切好辦,沒有機緣,我就在這裏傻坐靜等著,至少不會墮入三惡道,至少也是往生天道,反正不吃虧。
一點兒也不錯,這是對所有人來說,很合適的穩妥保底的投資模式。風險小,收益大,何樂而不為?!
神秀的偈子,未可厚非。
再看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無台亦無樹,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子,合適在哪裏?不妥在哪裏?
如果按一般的思路,我來抬抬杠:你說身體也沒有,思想也沒有,那好了,現在我胃疼了,怎麽個“無”法?“無”的了嗎?現在我被蚊子咬了,癢癢的要死,怎麽個“無”法?現在我失戀了,心裏難受的要命,怎麽個“無”法?現在我孩子生了重病,在急救,我牽腸掛肚,怎麽個“無”法?
所以,這些前提問題沒有解決,這首偈子根本不成立!
所以,這首偈子成立的前提,就是神秀的那首偈子!
要先做到了那個,然後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過了那個坎兒,鯉魚跳過了龍門,才能談的上這個。這個,是那個的進一步發展,高一層的成果,而不是空中樓閣。
沒有神秀那裏的實在功夫,哪來惠能這裏的瀟灑自如?
從佛學的角度講,學禪,隻是修行方法的一種。
那麽,學禪的最終目的,自然和學佛的最終目的相同,那就是成佛。
低一些的目的,學禪,是求一個“悟”。
悟後起修,還是先修後悟,還是邊修邊悟,一直是爭論的問題。
然而,悟道,並不等於證道,倒是沒有什麽爭論。
悟,隻是明白了道理,是不是能做到,還是個未知數。
知與行的先後,一直也有爭論,知行合一的境界,也並不容易做到。
“悟”個什麽呢?
這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了。
還是用禪宗自己的說法吧:“洞徹本源”。
那麽證個什麽呢:“證窮實際”。
什麽是本源?什麽又是實際?
這就是文字遊戲,文人最喜歡玩的,當然未必玩的好。
自然,本來不是文人先玩的,不能怪他們。他們隻是見了那些文字花樣,覺得有趣,才被吸引過來。
換成通俗些的描述,悟個什麽呢?
本源,自然就是我們的宇宙人生的本源。
實際呢?“實際理地,不著一塵”——這又進了“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圈子了,打住。
悟的過程,就是尋求真理,而且是終極真理的過程。
那麽,哪位能說清楚,宇宙的本源是什麽?人的生命的本源是什麽?
說的清楚的,就是悟了,說不清楚的,就是沒悟。
靠猜沒用,靠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沒用,那還是猜,離猜到結果,還遠著呢。
其實,何必去猜,佛早就給了答案:“不可思議”,是永遠說不清楚,想不明白的。
然而,說不清道不明,卻不代表不能證到,更不代表沒有那個東西。
我們先把問題放在一邊,繼續剛才的思路。
這個悟了以後起修,修什麽啊?都知道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了,然後幹嗎啊?
當然是解決問題。
了解了問題,清楚了問題的實質,也知道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下一步,自然是著手具體解決問題。
解決什麽問題?
“斷生死流,出生死海。”
宇宙怎麽樣,暫且與我們無關,這個生命的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
當然,實際上,宇宙生命的本源,也是緊密相連的,是一則二,二則一的問題。
生死問題,是生命的中心問題,是科學的中心問題,也是所有信仰的中心問題。
當然,在一些人眼裏,別的問題更重要,比如功名利祿。
尋求真理,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麽,或者說,太奢侈了。
怎麽去解決生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