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2024 (111)
拉拉雜雜說了這麽多,其實隻是想說一句話:要切實修行,不要盲目學禪。
禪修並不適合每個人。
所謂“對症下藥”,什麽病用什麽藥,什麽藥治什麽病,用錯了藥,不對症的話,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藥,也是有害無益,不但救不了命,說不定還會搭上性命。
說白了,其實禪修隻適合很少一部分人,對大部分人來說,學禪,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這話是不是太嚴重了?
唐宋以後,為什麽禪寺遍天下,修行出成果的卻越來越少?為什麽學禪的人遍及天下,證果的人卻越來越少?
其他的法門,即使不出階段性成果,也不會有多少壞處,總歸是正向積累,比如念佛,多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比如密宗,供養了總有功德。唯有禪宗,若是修不好,說不定有反效果。參話頭一輩子,什麽“狗子有佛性也無”之類,如果沒有結果,等於白幹。
禪宗大師永明壽禪師,日頌佛號十萬次,倡導“禪淨雙修”,為什麽?
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不肯塌實學走路,就想學飛,多半最後是路也不會走,更別提飛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比如說,我的反應不夠快,或者說,我的眼睛有些散光,那麽給我個高級跑車,對我一定不是好事,因為當我忍不住誘惑,常常嚐試極速快感的時候,早晚會出問題,到那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
修行之前,先看明白自己是什麽條件,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開始自然是未必對路,慢慢摸索,歪路總是要走的,誰都免不了這一步。錯了沒關係,重新來過,久病成醫,錯的多了,慢慢就知道了。
禪是給上根利器用的,是尖端科技,不是大眾普及用品。
佛說過:佛法就象陽光,先照到山頂,再照到山腰,最後照到山腳。
很多人的麻煩就在於,都以為自己是山頂洞人,實際上往往是山腳園人。
自古以來,文人學佛有成的,並不多見。
然而有大成就的,卻往往都是儒家出身,文化底子深厚的——似乎有些矛盾:)
有深厚的文化底子,和文人,大為不同。
弄的好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弄不好了,不得其利,反受其弊。
還是那句話:應用之妙,存乎一心。
跳的出框子,就是鯉魚跳龍門,跳不出框子,就是沒事瞎撲騰。
那麽漂亮的文人皮囊,風流儒雅,才子佳人,名利之所出,價值之所現,誰能舍得放下呢?
數百年來,能舍棄文人之皮相潛心修道的,不過一個李叔同。
出家前,文采風流天下知名,詩詞歌賦樣樣超群,嬌妻美眷稱心如意,學生弟子人才輩出,做文人做到什麽都好,普天下能有幾人?
然而,當他毅然決然出家為僧,卻選擇了最艱難的數百年都沒出人才的律宗,而不是大家都以為最適合他的,可以托名養譽又相對靈活的禪宗。都以為他雖然出家,卻還是會才子風流吟風弄月,如蘇曼殊一般,隻是披一襲佛門外衣而已。沒想到他卻真個從此破出紅塵,拋妻棄名,兢兢業業,做了一個鐵杆兒的老實和尚。
後來的他,精勤澄湛,儼然一代高僧,成就不朽功業,為南山律宗數百年來唯一大師。佛門內外,普天之下,鹹共景仰。
他說的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為護法故,不怕炮彈”這樣透徹的話,智慧那是一頂一的。
若不提他曾經叫李叔同,誰知道他曾經文采風流天下聞。
若不是前半生的文化學識,又怎麽做的了後半生的出世明僧。
看他的“晚晴集”,慧眼獨具,又嚴謹切實。
這是文人轉成的修行人,而不是拿禪給自己披外衣的假行僧。
然而,當年弘一大師拜會印光大師時,大師切切囑咐: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以弘一大師之聰明智慧真修實證修行,印光大師為什麽隻是囑托這麽簡單的話,卻不來上一棒,給上一喝,對上一機,讓他頓悟?
難道在印光大師眼中,弘一大師都還不夠資格學禪?
http://www.XXXX.com/article/615138
http://www.XXXX.com/article/633759
XXXX代之以“cc here” (去除空格)
折騰半天,才搞清楚原來這個網址是禁閉字。
參考文獻:
[1]《耶Su失蹤的年歲: 聖Issa傳記》http://reluctant-messenger.com/issa.htm
[2]《耶Su神秘失蹤的十八年》 http://www.helzone.com/vbb/showthread.php?t=39154
[3]《水徒福Yin》(Aquarian G_o_s p e l) http://reluctant-messenger.com/aquarian_gospel.ht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7&postID=14273
慚愧慚愧,我是學佛的,或者說,我是學真理的,不劃區間:)
您這段話非常好,值得深思。很多時候,我們談信仰,已經走入了宗教的誤區。說信仰時,往往已經忘了信仰的目的。
人最怕以不知為知,世間法還可以糊弄,學佛糊弄誰啊?騙自己倒還將就,騙佛菩薩那是別指望了——你騙他幹嗎啊?
不用等到命終,當下就見分曉啊,不然你回機一看,自己什麽樣,還不知道麽?哪裏用的到別人說:)
凡宗教必有信仰,但隻承認一宗教之信仰而缺乏實踐,未得為其宗教。信仰有宗教的信仰,也有非宗教的信仰。非宗教的信仰,有哲學的、文藝的、科學的、政治的、人生的等等信仰,主張任何這一種信仰者,基本沒有須以完成實現的必要,這是信仰與宗教之間一個很大的區別。
宗教作為實踐的理性,是人心在人生中,意向之完善,目的之統一,係人性的盡理行為,為生命注入意義,開拓領域。不是麽?
利根也好,鈍根也罷,禪、律、淨、密,學哪宗哪派都行,唯老實二字為根本。
這年月,老實是要吃虧的,老實也常被人取笑,怎麽取舍,人各有誌,強求不了。
還是想為賈說兩句,和其他文人一樣,他的錯主要還是因為無知吧,人在無知的時候說說昏話,也是可以原諒的。人的顛倒、妄想還少啊,佛菩薩有沒有取笑我們呢?哈哈,也笑笑我這婦人之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