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緣似水

把心事寫在水上,讓心碎無痕。
正文

中日攜手,東亞共榮

(2010-03-24 13:54:07) 下一個
今天接洽了日本使館的技術參讚。

他們是來幫助一個日本巨無霸公司尋找一種21世紀稀缺資源的。輾轉通過與他們合作的本地人,找到我們求助,不過我們顯然不是他們的正確目標,其實他真正要找的,是這裏的華人商會。

在非洲的資源戰爭已經持續了很久了。自柏林會議之始,整個非洲除了埃塞俄比亞都被瓜分殆盡。西方的企業和軍事政治聯合體在新老帝國主義殖民者的強有力支持下,搶占軍事要地,劃分領地,極富戰略眼光地對勢力範圍內的資源進行全麵普查,並對領地內的富饒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

隨著二戰之後新老帝國主義軍事力量的衰微,非洲諸國相繼獲得獨立,歐美列強對原勢力範圍內的資源的直接控製已不可能,於是采取了利用資本和信息控製資源的新方式。資源企業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依據母國在殖民時代獲得的資源信息,依靠原勢力範圍內不成熟的政治體製,組建官商買辦企業,優先搶占富饒的資源產區。西方企業在這一百年的資源戰爭中,穩占上風。

東亞三國中,中國最先在非洲爭取勢力範圍。中國自解放戰爭之後,努力爭取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的承認,並爭取進入聯合國。在這種情況下,鑒於非洲國家的政治不成熟性,中國開展了免費援助和無償貸款的外交,換取在政治上得到非洲諸國的口頭支持。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和貸款,是不附帶其它政治條件和經濟要求的,也對非洲富饒的資源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興趣。是以,中國進入非洲雖然最早,但是在資源戰爭中毫無作為。

韓國在非洲的爭奪戰采取的是另外一種方式。韓國綜合實力薄弱,在二戰後的大多數時間不能保持強有力的獨立外交,軍事和政治上大多是作為美國附庸的形式出現。是以,韓國在非洲的存在,是以援建學校和傳教的方式。這種存在,隨著1998年到2008年的多次經濟危機的到來,韓國自顧不暇,實力不斷衰退,直至今日,幾乎失去了影響和作為。

日本早期曾在非洲有所作為,在剛果也建立了一些項目,甚至建立了較大的資源企業,為剛果政府建築大壩,大橋。日本的特點是經濟和技術實力雄厚,但政治和軍事影響性弱小,這使得他的非洲雄心,缺乏強有力的政府後盾。美國雖然是日本的軍事外交盟友,但在經濟上一直把日本當作對手來防範,日本企業也很難獨自在非洲拿到較好而又較容易開采的資源。上個世紀末,日本的資源企業由於發生大規模事故,被迫撤退,而隨著廣場協議後日本的長期衰退的到來,日本在剛果的影響逐漸地消失了。

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經濟體的高速發展,資源短缺日益嚴重,中國也開展了爭奪非洲資源的行動。在此之前,由於利益的驅動,大批的民間資本早已先期到達非洲,搶占資源。由於中國加入資源戰爭較晚,國有企業運轉不靈,民間資本又得不到強有力的外交和經濟支持,又遭到西方背景的團體的鉗製,中國在剛果的資源戰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隻能奪得一些殘羹冷飯。中國得到的資源區,大多是未經勘探驗證的理論含礦區和富有資源但技術難度大開采成本較高的地區。

至於日本,由於本身在非洲影響不是很大,缺乏強大政治軍事實力的支持,又遭到西方暗中的阻撓,一直也是舉步維艱,找不到門路,處境遠比中國艱難。

中國和日本和一衣帶水的鄰邦。曆史上,每當中國強大的時候,日本就被迫收縮自己的戰略,對大陸采取防禦態勢;而中國衰弱的時候,日本就會采取進攻大陸的策略。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和日本的世界觀僅限於東亞一隅之地。蛋糕隻有一塊,一方分的多,另一方就剩的少。中國強則日本弱,日本強則中國弱。中日之間的和平隻能依靠強權壓製和地理阻隔才能實現。

而今,世界是全球的世界。中日之間的爭奪,不必再局限於東亞一隅。而且,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淺淺的東海不再成為天塹;中國和日本,也不再是一方具有徹底壓倒另一方的態勢。東亞進入兩強並立,槍口抵在互相眉心上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中日兩國如若再追求建立在一方壓倒另一方基礎上的和平,則無異於癡人說夢。槍口一致對外,目標放得更遠,才是中日之間的正確抉擇。

在非洲資源爭奪戰中,中日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兩國都麵臨著富饒產區已被老牌列強搶占的現實,兩國都麵臨著西方的壓製和阻撓,兩國都有著各自的先天短缺和先天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以中國的國家實力,人力資本和在非洲的傳統影響結合日本的雄厚技術和經濟實力,雙方放棄曆史積怨,攜手合作,共同開發非洲的資源,則不失為雙贏之舉。中國更可以利用非洲的資源分配,換取日本在中日其它爭端上的讓步。

願中日能借資源戰爭的契機,攜手合作,則東亞和平共榮,指日可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