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霸武狀元

(2007-10-22 14:22:11) 下一個
自古諺語有雲,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是也是自古傳聞江湖上既有靠一雙肉掌打得頭破血流的武林盟主,也有靠百曉生之流三寸之舌搞搞排行榜。最起碼各個門派可以關起門來橫,自家門派搞出個掌門人。不過這些大抵作不得數,一則本來什麽武林盟主兵器譜掌門人都是小說家言,再則就是實有其事也隻是民間評選,一沒發獲獎證書,二不搞頒獎晚會,沒什麽權威性。好在武則天一代女帝,輕輕鬆鬆地滿足了多少男兒的熱血夢想:想評第一,容易得很,兩個字――考試。不論你是文曲星下凡,還是武曲星落界,隻要能做考霸,就有機會拿到官方認可的天下第一證書。機遇好點比如的郭子儀,靠著武狀元,出將入相,四朝元老。當然他這也是空前絕後。心腸黑點,比如西夏狀元李遵頊,幹脆宮廷政變、黃袍加身。隻是他這也是絕無僅有。 說到底話語權還是在人家筆杆子那裏,武狀元大多其名不彰。自武則天長安二年至清光緒十十七年,有據可察的武狀元,加上農民起義政權也才二百八十二人。其中聲名遐邇的名將,或是武功卓絕的宗師更是少得可憐。非但如此,同樣是科舉,赳赳武夫倒比文弱書生多受不少冤枉氣。 有宋一代是有名地重文輕武,從此要考武狀元,也得學習文化課。劉蘭芳的評書《嶽飛傳》中,嶽飛槍挑小梁王之前不就做了篇槍論,而小梁王一時緊張,把個刀論硬是寫成了力論。元代停設武舉,明清恢複武舉,也考慮的是德智體全部發展。明代武舉考試考官卻清一色的是文人。也不怪考生實在不爭氣,畢竟文武雙全之士鳳毛麟角,考生文化課成績大多不佳。好在皇帝們倒也通情達理,特長生嘛,不能加加分,起碼,也得減減負。順治時考兩道問答題,兩篇議論文。康熙、乾隆題量是越減越少,考試提綱也越限越窄。到了嘉慶年間,隻要默寫一百個字的兵法。可這還是難倒了一批武夫。收上的考卷中,時不時出現,把“一旦”寫成了“亙”,把 “丕”又寫成了“不一”。十有八九是夾帶小抄之時,一時走眼。 當然也不是說並沒有能文能武之士, 唐朝長慶年間的鄭冠先是考上了文科狀元,後來大概是怕刻苦讀書壞了身體,憋住勁猛鍛煉了五年,居然又考上了武舉。明末名臣熊廷弼擅長左右開弓,就曾考過武鄉試第一名,後來大約覺得還是耍筆杆子比槍杆子更有麵子,又掉頭去考了文鄉試第,並考上了進士。不過他們在科舉時代可算不得考霸,那時的考霸們講究的是連中三元,也就是從鄉試、會試、殿試一路考上來均是第一。明末清初浙江有位老兄王玉璽,生在大明崇禎爺年頭,國家多事之秋,他自然立誌報國,不想辜負一身身武藝,沒費什麽勁就考上了個解元。可誰知命運不佳,還沒等他一路打拚下去,就已經江山易主。他倒也是識時務,沒仗著練來的功夫加入什麽紅花會之類黑社會,從事地下鬥爭報效先主。在繼續鍛煉了十一年身體後,先後獲得解元、會元,終於在順治九年當上了武狀元。搞了個連中四元,隻是卻少不得被人笑成是二臣。 不過比起乾隆時的馬全,不光是其他武狀元們遜色,文狀元們也不得不服。馬全乾隆十七年時考上了武探花。要是他老老實實當官,也還好說。可到底是習武之人,火氣大了點,一次和同事吵起架來,言語不和,探花郞的看家本事就使起來,把人家從衙門攆到了城門 。又在護城河上飽以老拳。他的同事或許也是武將,竟扛住一陣猛打,把他一把扯住兩人一同掉下橋去。自然體麵大失,有人趁機一本小報告打下了台。偏生馬全是個有誌青年,從哪裏指使就從哪裏爬起來,七年後改個名又考上了武舉人。也怪那時科技不發達,沒搞什麽電子照相,他竟一路考進殿試,也沒給人發覺。馬全不知是犯了擰勁, 是一路勝利衝昏了頭。居然把幾年前沒搞到手的狀元頭銜硬給贏了過來。他倒想蒙混過關,可是他打架丟官的故事卻是一時笑談,乾隆一眼就把認出新狀元就是舊探花。皇上倒也沒怪他占用他人名額,也沒怪他冒名考試,成全了他這史上唯一的探花狀元。不知比起現如今曾被名校退學的考霸高考狀元來,哪個更讓人汗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