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給我來信討論孩子的早教問題,這些媽媽在孩子眼睛剛剛能聚焦,就開始教孩子認字了,才呀呀學語就開始讓孩子背唐詩、學算術了,等到三、四歲已經奔波於各種早教班了。媽媽為了孩子的成長全身心地投入和努力,不過,如果努力的方向錯誤的話,奮力向前隻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啊!
學齡前本是孩子最無憂無慮的一個人生階段,吃飯睡覺玩耍,自然而然地成長,在玩耍中學會基本的生活能力,認識社會和世界。可現在父母熱衷給孩子“早教”,強行幹擾孩子的自然發育進程,美其名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人生並不是競賽,而是旅程,如果一定要定義起跑線的話,父母的思想境界、性格特征、對生活的認知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從出生到十八個月左右是嬰兒期,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的階段。嬰兒如果得到了良好的照顧,他的需要被外界滿足,他由此會對照顧他的人產生信任感,也會感到所處環境是安全的,周圍人們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會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人的關心與照顧,他就會對外界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順利發展。
從十八個月到三、四歲是童年期,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的階段。這一階段兒童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上廁所、拿玩具等等,他們開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時候,如果成年人允許他們獨立地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誌力,使他們獲得了自主感和自我肯定,能夠自己控製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過分地愛護他們,處處包辦代替,什麽也不讓他們動手;或者過分嚴厲,這也不準那也不許,稍有差錯就粗暴地斥責,甚至體罰,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濕了褲子,成人就對其責罵,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很多中國父母在這個階段開始教孩子識字、算術、英語,背乘法口訣,而上廁所、吃飯、穿衣這些孩子想要自主去做的事情卻由家長百般地伺候著,不讓孩子自己做,這正是妨礙孩子在這一階段正常心理發育的做法啊!
四到五歲是學前期,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的階段。孩子在這階段的肌肉運動與言語能力發展很快,能夠跑、跳、騎車,能說一些連貫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活動擴展到外麵。除了模仿之外,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好奇心,會問很多問題,手腳不閑著。這個時期,如果成人對於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那麽,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與進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采取否定與禁止,甚至嘲笑與指責的態度,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提出的問題是愚蠢的,自己的行為是不好的,自己在父母麵前是討厭的;致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他會變得縮手縮腳,不敢探索外麵的世界,這種內疚感與失敗感會進一步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出了嚴重的問題,家長四處尋求解決辦法,這個時候真的就太晚了,因為前麵的每一個階段都延續留下了問題,不是現階段可以解決的。愛利克·埃裏克森認為治本的辦法是用心理學的方式倒回去讓孩子重新經曆一遍他的生長過程,將錯誤的養育方式矯正過來,讓孩子在每個階段得到該有的滿足。治療時間因人而異,少的要一兩年,多的要花幾年的時間。
可有多少孩子有時間和機遇得到這樣的治療機會呢?
父母以為成功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可是一個過早地被開發的孩子,後勁不再,很難達成父母所期待的成功。諸葛亮曾給兄長寫信提到兒子諸葛瞻:“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他說兒子已經八歲了,聰慧可愛,但是因為過於早熟,恐怕以後擔當不了大任。以諸葛亮的聰明智慧,能夠意識到孩子要按部就班地成長才會根基牢固,他不擔心孩子不夠開竅,擔心的是自己兒子太早慧會影響其後勁。
可知中國有多少個天才,在無知的早教下,被摧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身心都出現了問題。父母在洋洋自得兩三歲的孩子會認多少個字,會背多少首唐詩的時候,是否意識到孩子有可能被延誤了某些人格特征的發育而影響到他以後的成長呢?
孩子的幼兒期教育非常重要,但這個教育不是用認字算術這些知識技能來衡量,而是創造一個讓孩子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得以開發出來的環境,完善孩子的健全人格,這是無法定量的卻至關重要的教育。
選自《用接納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