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妮的咖啡屋

這裏的咖啡杯杯用心而來,貨真無價。新浪同名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izhenni
個人資料
正文

“虎媽”讓美國的中國媽媽們形象掃地

(2011-02-24 08:22:16) 下一個



“虎媽”出反思教育女兒的書,她自己大概都沒有想到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反響。雖然現在她名利雙收,但是看到采訪她的主持人在讀讀者來信說她是“怪物”時掩飾不住的輕蔑的神情,看到美國觀眾們憤慨、起哄的根本不接受她的態度,看到她一麵抨擊美國父母,一麵解釋自己心裏有愛,女兒們都很正常快樂的前後有些矛盾的樣子,看到她的女兒在鋪天蓋地的對“虎媽”的謾罵聲中,站出來為其母親辯護,想到以後她女兒們難免要麵對周圍人的異樣眼神,我不知道虎媽自己是否後悔過出版這本書。

無論她現在是什麽狀態,她對整個中國母親和中國孩子形象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在論壇上,就有華裔父母憂心忡忡地說,以後美國的名校對於華裔子弟的錄取隻怕要更加謹慎了,因為招生人員考慮到這些孩子都是“虎媽”培養出來的,他們會認為孩子們都是經曆過超負荷練習才拿到的好成績,每天彈琴、拉琴幾個小時,所以鋼琴考過幾級,小提琴拉到樂隊首席這些都毫無打動人之處,他們會想這些孩子人際關係上的疲弱,因為母親從小不給他們機會和同伴深層交往,會以為孩子領導能力差以及缺乏合作意識等等,因為他們總是自己一個人被圈在家裏練習、反複練習。

還有的人建議在美國的華裔子弟,以後都不要拉小提琴和彈鋼琴了,為了興趣也就罷了,如果為了以後作為某種特長,升大學時增加競爭力,隻怕會適得其反。

這些言論是否屬於杞人憂天還不得而知,我能切身感覺到是現在我們這些中國媽媽都被人另眼相看了。

有個朋友經常把孩子彈的鋼琴曲子錄下來在午休時間放著聽,以前都沒什麽事,可“虎媽”出來後,第二天馬上就有一個男同事用狐疑的、審視的眼光問她:“你也是一個虎媽?”朋友一聽嚇了一跳,連連擺手:“我可不是‘虎媽’,我兒子一天連半小時琴都彈不上,我不逼他的。”同事又問:“那你以後會要求你兒子拿全A嗎?”朋友心說這個要求不過分吧?誰不希望孩子成績好啊!但是在這風頭浪尖上,說的不合適就會被戴上了“虎媽”的帽子,以後在公司裏的日子就不好混了,就斟酌地說讓他盡力而為吧,能夠拿最好,不能拿也不要強求。這個朋友從那以後再也不在單位放兒子彈琴的錄音帶了,避嫌。

我也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被老外問到中國媽媽是否都是“虎媽”的問題,我總是一遍一遍地解釋:“‘虎媽’在我們中國媽媽眼裏也是很過分很瘋狂的,我認識的朋友絕大多數都不是‘虎媽’,我們都不是那樣對待孩子的。”

“虎媽”出來後的那個周三,我去食物銀行當義工,有個義工是個小學退休老師,她幾次想找機會與我說話都因為太忙被打斷了。這周三又遇到她,很巧有一會兒清淨的時間,我們一起分裝茶葉,她和我寒暄幾句後,仿佛閑聊一樣地來問我:“你家的孩子在學什麽樂器嗎?”我在心裏開始哀叫不已,又來了!我們這裏中國人很少,他們根本不了解中國人,現在都給中國父母貼上標簽了。還得老老實實地回答:“老大老二都學鋼琴,不過都是他們自己提出來要學的,老二在學校拉中提琴,也是自己選的。”

她點點頭,然後說:“聽說你們中國家庭都很嚴厲地要求孩子,父母替孩子做決定,孩子一定要拿全A,不許他們參加社交活動……”我很沒有禮貌地打斷她:“不是的,你說的那是‘虎媽’,我們不是‘虎媽’,‘虎媽’的那些條條框框在中國人家裏也是很罕見的,至少在北美是這樣,您千萬不要以為所有的中國父母都像‘虎媽’一樣對待孩子。”

她還沒完,循循善誘地對我說:“我就是想和你聊聊虎媽,想問問你的觀點。你知道‘虎媽’她最大的問題在哪裏嗎?”

我像是她的學生一樣認真地問道:“在哪裏?”

“她的最大問題最具破壞力的行為在於剝奪了孩子的自由選擇權力。這麽做,她會摧毀孩子的獨立人格,孩子在心理上就不會健全了。虎媽的爸爸摧毀了她的獨立人格,她現在又在摧毀她的女兒,以後她的女兒還會摧毀她們的孩子,因為她們根本沒有獨立思維能力了。”

我點頭稱是。果然是當老師出身的,看待和教育有關的問題很專業和犀利。

還有一個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二年級,在學校操場上和另一個孩子有了爭執,結果那個孩子笑話他:“你媽是虎媽!”這個中國孩子氣得大叫:“你媽才是虎媽!”那個老外孩子拍著手又蹦又跳地叫:“中國的虎媽!虎媽中國的!”周圍孩子都跟著哄笑,把這個中國孩子給氣哭了。回來跟自己媽媽講了之後,他媽媽很氣憤,當晚就給老師和校長都發去了郵件,說今天發生在學校操場上的事情,屬歧視的言論和行為,希望學校重視起來。美國學校對“歧視”一詞很敏感,屬於政治問題,不管在哪裏,首先政治上都是要正確的。所以校長馬上通知全校學生,不許在學校裏對別的孩子說“虎媽”一詞。

 “虎媽”都變成了一種禁忌了。

 而在發生了李天樂被起訴用“鉈”毒殺了丈夫之後,有人在論壇上問道:“你們說她是不是‘虎媽’培養出來的孩子?”

 哎!現在凡是不好的事情都要往“虎媽”身上聯係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0)
評論
Cctv-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雲易的評論:
部分同意你的觀點。華人過分要麵子要和諧的心理是華人維護自己尊嚴和傳統最大的障礙!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活在別人眼裏的民族。當然,說準確一點,是活在“白人”眼裏的民族。白人覺得虎媽不好了,中國媽媽立即就覺得虎媽不是中國人,不能代表我們博大精深的古文化;白人要是在虎媽的影響下“反省”了,馬上有人會說,中國方式就是"superior"!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aixianwan的評論:
"沒錯!虎媽根本不懂得什麽是中國文化。"

我相信,如果虎媽被西方主流社會接受了,不知道會有多少中國父母站出來向全世界宣布:黃金滾下出狀元,這早就是我們中國的關榮傳統!
十年退休 回複 悄悄話 不是“虎媽”讓美國的中國媽媽們形象掃地,而是中國媽媽的心魔讓中國媽媽們覺得自己形象掃地。我不喜歡虎媽的教育方法,200%同意高分貝多凡的觀點。但如果認為‘“虎媽”讓美國的中國媽媽們形象掃地’,那說明美國的中國媽媽們心裏已經不戰而敗了。隻有那些自認為美國媽媽的教育方法比中式教育方法好的人,才會覺得“虎媽”讓美國的中國媽媽們形象掃地。

在我們溫哥華,沒人來評論“虎媽”。我覺得那是因為華人已經占領主流,已經把其他族裔擠到了郊外。
beaulieu 回複 悄悄話 成功者是不受指責的。我不欣賞虎媽,但我尊重她的成就。

至於西方人,他們早就習慣無條件的給其他民族上課,根本不必理會他們。
蔡真妮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高分貝多凡的評論:你總結的既全麵又到位,給我很大啟發。
高分貝多凡 回複 悄悄話 虎媽虎爸最常見的失誤就在於:

1,不懂得因材施教,不論自己小孩本身的智力能力和承受力水平怎樣,都要求小孩做得和別家的小孩一樣好,要不然自己非常丟臉。

2,不論自己小孩本身的興趣愛好怎樣,都要求小孩能麵麵俱到,做一個鋼琴,美術,唱歌,體育等等都強的全才,要不然顯得自己的孩子太笨。

3,強調可以量化的成果,忽略不能量化的東西。以為看得見分數的(比如成績),看得見等級的(比如鋼琴級數),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那些看不見的,不可以量化的(比如說心理壓力,精神狀況,童年幸福感,親情),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的。世俗衡量成功的標準都是可以量化的,認為那些才是實實在在,重要的。

4,以為成功的定義就是高學問,高收入,高職位,高地位,而不是一種對生活的最基本的幸福感。定義一個人的成功,就拿比爾蓋茨,朗朗來做例子,忘記了生活最終的目的是心裏的平安和幸福。一定要所謂的事業成功,不成功就完了,完全忘記了所謂成功最後是為了追求幸福,如果不幸福,你的成功隻會是一種折磨。

這種像虎媽那樣強壓式的教育是失敗的,自私的,對於小孩來說殘酷的,不知道為什麽還有人為她搖旗呐喊。這種教育方式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攀比心態而強加在小孩身上的酷刑。

或許她的孩子的心理和精神承受能力足夠強,還有天賦足夠高,所以最後按照她的標準來說堅持到了最後,所謂的“成功了”。可是,這樣能承受下去的小孩並不是多數,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是鳳毛麟角。如果一個媽媽要是認可和照搬她的模式來教育小孩,那麽等待她的很可能不是一個被逼出來的天才,而是一個沒有快樂童年,心理有疾病的小孩。不要以為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對虎媽有什麽感激之情,他們會記得虎媽這麽嚴酷地對待他們,或許他們所謂的成功了,可他們不會感謝虎媽,因為虎媽卻給了他們一個痛苦的童年。最有可能看見的是,一個不成功,但是卻心理有疾病的孩子。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就有一個神經異常堅強,天賦異常高的小孩,很有可能你沒有那麽幸運。
hbyzy 回複 悄悄話 個人有個人的觀點,就教於孩子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觀點沒有錯誤,而因為觀點不同而批判別人就沒有意思了。
實事上,自阿西方世界精英教育同樣是高壓教育,絕大多數人的提高都需要外部刺激和壓力以激發潛能。
碧薇 回複 悄悄話 Charlie Rosie is interviewing her, haha, Charlie pushes really hard. It is great to see how two brilialt minds interact.
baixianw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kuangshi的評論:

沒錯!虎媽根本不懂得什麽是中國文化。說句最簡單的“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悅乎”, 她懂嗎?把學習變成一種讓人痛苦的事,反映了殖民地受壓迫群體的心態。更不要說她不讓孩子上廁所這樣違反人類天性的做法了。






huahualan 回複 悄悄話 我孩子班裏也有個女孩的母親是虎媽一類人。這女孩很強勢,心理也變態。我一直擔心孩子跟她交朋友,幾年過去,來我家裏的孩子的朋友中沒有出現過這女孩,真是萬幸嗬!
jade2003 回複 悄悄話 你何必要事事都唯美國人的馬首是瞻呢?難道他們的一切標準和喜好都是中國人必須要緊跟的標準?
河裏的石頭1 回複 悄悄話 我不相信有一種所有父母都應該學習的正確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每個家庭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決定如何教育子女。 虎媽提供了一種很不同於典型美國家庭的方式。 你不認同, 按自己的方式做就是了。 不必把虎媽捧上天, 也沒必要把她打下地獄。 那些把她看成“怪物”的人,也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 說“她對整個中國母親和中國孩子形象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那更是笑話。 如果你周圍的西方人因為虎媽而把所有華人都等同於虎媽,那是他們的腦子有問題, 不是你的。 美國人有句話, 別把他人的問題, 攔到自己身上。
kuangshi 回複 悄悄話 有人問我或要和我討論,我一律回答,“虎媽”是一個從來沒有在中國生活過的美籍華人,“虎媽”的父親是菲律賓華人,他們不代表任何中國父母。
蔡真妮 回複 悄悄話 回複lezzy的評論:你說的很客觀,最後的視角是我沒有想到的。我在新浪博客連續發了幾篇關於虎媽的文章,因為虎媽現在國內挺熱,好多報刊編輯跟我約稿,所以我寫了點文字。因為文學城裏大家都不討論了,我就沒在這裏貼,你感興趣可以到我新浪博客上去看看。http://blog.sina.com.cn/caizhenni
lezzy 回複 悄悄話 真妮終於寫虎媽了,期盼已久! 虎媽讓許多中國孩子和媽媽殃及池魚,倒是一個surprise。如果真是這樣,那問題不是處在虎媽身上,而是說明美國人的心態出了問題。

虎媽隻是寫出了個人的經曆。媒體為了聳動,才把她貼上了中國標簽。這就好象以前在中國,一看到美國女人,就以為她是性解放。

我和一個美國來的同事聊起虎媽。他說,如果虎媽是在歐洲,可能別人會鬆鬆肩,說一句這媽是神經病,句號。但是在美國,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崛起,金融危機更加劇了這種恐懼感,才使得虎媽的書反倒成了一種刺激,甚至成為中國成為超級大國的一個合理的解釋。

其實虎媽的做法,放到中國國內,並算不是十分極端。在中國,韓國,日本,比她對小孩管教的更嚴厲的大有人在。隻不過是因為她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的頭銜,和美國的中國熱,才造就了虎媽現象。

真正有趣的,不是對虎媽鋪天蓋地的批判,而是居然第一次,有美國媒體開始提出虎媽是否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是否說明,這次金融危機,也使得至少一部分美國人的心態,發生了一點點的轉變呢?

值得注意的是,虎媽的老公也非等閑之輩,且是美國猶太人。 虎媽的教育理念,也獲得了他老公的支持,這說明把虎媽貼上"中國"標簽,實在是一種誤導。我相信在美國,有很多亞裔的媽媽比虎媽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這場爭論,與其說是關於 Mom's parenting , 倒不如說是關於 China's challenge .

所有的評論裏,最中肯的是 cncjcc ,

“We should give our kids options, but gently and lovingly pushing them along is often needed“

說的多好。 虎媽的 push 也許有時用力過猛,但她的出現,也刺激的很多覺得 American style is always the best style 的美國父母 out of their comfort zone. 不管虎媽的做法多麽有問題,聆聽對立麵的聲音,有時不無益處。如果虎媽的出現,能讓 10% 的美國父母有所反思,也算是沒白折騰一場吧。
thinkaga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ctv-4的評論:
I agree with you. I was deeply touched by Amy Chua's honesty and courage after I read her book.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Amy and other tiger moms is her dedication and love toward her girls. She spent five hours a day to work with her kids and she cooks hundreds of dumplings for her kids'd friends.

Amy is an outstanding mom!
Cctv-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蔡真妮的評論:
一個懂得自省的人,怎麽能說就是人格不完整?最多是人格不完美。不能做一個叫人人喜歡的知心大姐姐,並不等於她就應該被唾棄。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包括虎媽
但是她敢於麵對承認真實的自我,敢於反省自己的行為,對兩個女兒的教育方式各有針對性,即使在最難的時候,包括麵對女兒的自棄,麵對外界的強烈質疑,她都還是堅持自我。光是這一點,就比一般人不知高出多少。
作為中國人,我很為她驕傲。
蔡真妮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明月44的評論:謝謝你的鼓勵,我剛剛去看了你推薦的那篇文章,寫得非常好。
蔡真妮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CTV-4的評論:你看過虎媽的書嗎?她自己在書中承認自己的方法對於二女兒是錯的,二女兒後來幾近於瘋狂的狀態讓她不得不做了妥協,所以才有了反思的過程,才寫了書。
激發人的潛力是對的,有什麽手段卻是有待商榷的。
虎媽自己的人格就不完整,有成千上萬的人和她一樣成功,有幾個像她那麽極端?
明月44 回複 悄悄話 敬佩你們的坦蕩!真妮,閱讀了你和另外一篇文學成報道“虎媽”當自省!----淨月筆記,我把在那裏的留言拷貝在這裏。以表明對你博問真誠於坦蕩的由衷敬意!下麵是拷貝過來留給淨月筆記的文字。
Truth always hurts!
於你有著同等年齡段,同等文化背景,幾乎經曆同等心曆旅程。但是我沒有你這樣的勇氣,闡述自己成長過程和至今依然被來自“虎穴”成長陰雲籠罩的內在心裏。
虎媽的孩子會長大的,成熟心裏於之成長過程之比,是成年後的虎崽永遠揮之不去的痛。
樓主,文明進化是需要環境和時間的改變,我們期待和 祈禱中國的孩子們能有自己快樂成長的童年和少年。
CCTV-4 回複 悄悄話 她的最大問題最具破壞力的行為在於剝奪了孩子的自由選擇權力。這麽做,她會摧毀孩子的獨立人格,孩子在心理上就不會健全了。虎媽的爸爸摧毀了她的獨立人格,她現在又在摧毀她的女兒,以後她的女兒還會摧毀她們的孩子,因為她們根本沒有獨立思維能力了
---
這段話真是沒有道理!
獨立人格不等於獨立自主的選擇權!獨立人格的內涵遠遠大於後者!
這個所謂的教育者不見得就是個合格的教育者。
在這裏混淆了兩個重要的概念,說起來頭頭是道,聽起來讓你信服,
但是根本經不起推敲
Cctv-4 回複 悄悄話 這些過激反應大概都是發生在中部吧。
中部是非常保守的。他們的思想有著明確的界限,很難接受新的東西。在東部,並沒有那麽強烈的反應。
我認為虎媽表達自己的觀點是沒有錯的。她本身是一個出色的人,有自己的事業,幸福的家庭,比那些所謂的經過自由選擇以後成長起來的大多數人無可否認的更加優秀!她的兩個女兒一樣出色!我相信同樣會擁有幸福的家庭。
她的做法或許有些過激,但是並沒有違反美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她堅信自己的孩子擁有足夠的力量和潛能,並且不惜代價去激發出那些能量。這是我們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一點。
現代美國教育有一點走進誤區。一切都以孩子高興為中心。別忘了,肯尼迪家庭當年是怎麽教育孩子的。他們的父親就是一個超級虎爸!
中國人在別人眼裏從來就是軟綿綿,麵帶笑容,不敢大聲發表自己意見的族群。以至於在其他族裔眼裏,中國人就是同樣的麵孔。
我很高興有虎媽敢於站出來,敢於麵對一切質疑,堅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有個性的,敢於挑戰權威的,敢於爭取自己權利的新形象!
callmesir 回複 悄悄話 娶個這樣的老婆倒是挺省心的啊
蔡真妮 回複 悄悄話 回複mizi的評論:我也是,虎媽大熱的時候很多人都叫我發表看法,我覺得真是沒有什麽好說的。可是我們不說也要“被代表”。
mizi 回複 悄悄話 真妮,謝謝你寫出了很多中國媽媽很無奈地被“虎媽”代表了的境地。

從“虎媽”大熱開始,我一直不想介入這個話題的討論,原因是我是那種管好自家3畝地的媽;可身邊一件件的事,讓我深感“虎媽”對所有“中國媽媽”的影響。生活中我不是個喜歡去和別人解釋自己的人,也算是很我行我素的性格,可最近還常常是不自覺地被“虎媽”帶來的震蕩所困擾。也許有時間我也會寫下來,看看自己如何地不能“免俗”。
蔡真妮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ncjcc的評論:是啊,什麽事兒走了極端都不好。要Balance。
zyxlady :謝謝你的肯定。
zyxlady 回複 悄悄話 thank you for your article.
cncjcc 回複 悄悄話 Very sad situation. Many people feel that they have better parenting style/methods than their peers, now Tiger Mom's book makes the "Americans" feel more self rightous to put down Asian parenting styles/methods. I don't agree with many of Tiger Mom's ways (if not all), nevertheless, I agree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good working ethics in our children, such as hard working, persistency, patience, etc. They can be learned through practicing music on a daily basis, but they can also be learned through many other options. We should give our kids options, but gently and lovingly pushing them along is often needed. Balance is the key to everything, just my two cent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