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黑客帝國》到對佛學的思考

(2007-10-16 09:37:12) 下一個
小的時候,甚至到了上大學的那幾年,俺都一直覺得自己對著外麵的世界很了解,對外麵世界裏的人也很了解,按照俺當時的看法,俺咋說也能是個小百科全書了。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是不斷的深入學習,越發覺得滿不是這麽回事。打個比方,如果說年輕時俺對世界的認識是一麵鏡子的話(俺那時心地純潔,思想簡單,真的潔淨得像一麵鏡子,哪像現在這樣汙七麻黑),那麽現在俺對世界的認識就是一麵不斷被錘子敲擊的鏡子,越來越變成一大堆零零散散的碎片。每一次學習的過程都是一次敲擊的過程,不但沒能使之更完整,反倒更零碎了。 

    如果說俺現在什麽都不懂,俺要說那不是事實,因為除了什麽都不懂之外,俺的腦袋裏裏還裝了許多曾經以為是正確的錯誤信息,這比什麽都不懂更糟糕。

         發現這個事實的時候俺已經很老了。  

    問題還要從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說起。故事情節大家都知道,當時這部電影給俺的震動挺大,主要原因是因為俺覺得女主角很耐看。不對,俺說錯了,重說啊,主要原因是故事情節很耐看,對於俺憋了很久的一些問題給了提示。事後俺看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和心得的文章,感覺上深度都不夠。那位說了,深度不夠你寫一個啊,不是謙虛,俺還真沒那兩下子----會吃菜不等於會做菜。 

    俺試試,就讓吃菜的做一次菜,先從俺的佛學思想的學習開始說。

         俺一直是一個佛學愛好者,佛家思想被俺認為是宗教思想中的最高境界。但是鑒於俺悟性有限,所以僅限於入世而為和為而入世,就是說隻拿來用而不是拿來修行。曾經有一次俺向一位大師請教,如何更好的理解佛學思想,大師對我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短小,但是卻是玄奘大師精華之作,你回去多加學習吧,能領悟多少就看你自己了。

         心經不長,可是對俺來說頗有點霧裏看花的感覺。就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俺明白是什麽意思,也能理解,可俺就是不能深刻體會,不能變成自己的思維,用俺小學老師的話說就是還沒真正理解。 

    而電影《The matrix》的故事情節剛好粗淺通俗到俺能明白的水平那就是:萬物都是虛幻的。電影說後來人類世界被計算機虛擬成某一個時代,而真實的人類世界則是被機器泡在營養液裏為機器世界提供能源。 

    故事情節源自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個著名的實驗性手術。彭費爾德博士為了治療一個小女孩的嚴重癲癇,曾試圖用電極刺激女孩的大腦顳葉,結果女孩一下子回到了回憶中的環境--與真實世界一模一樣的記憶環境。 

    於是一個著名的哲學問題出現了,多年以來哲學研究者稱之為“缸中之腦”。就是說你無法證明自己不是一個被電極刺激的浸泡在營養液中的大腦。你無法證明周圍的世界環境是真實的。你的一切感覺以及你遇到的一切事物一切行為甚至一切人,可能都是虛擬的。就像莊子說的,他夢到自己變成蝴蝶,醒來後開始懷疑,也許自己本來就是蝴蝶,隻是作夢自己變成了人。 

    笛卡爾曾經提出了著名的哲學思辨:那就是無論這世界是虛幻的還是真實的,無論如何,我對這問題的思考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我也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自身真實性的問題,卻回避了外部世界真實性的問題。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經過數以千計的年頭的對外部世界和宇宙的研究,經曆了無數錯誤的和正確的思想的改變,到了今天,我們的科學界自以為對世界很了解了,甚至可以送探測火箭到火星上,哈勃望遠鏡可以看到數以百萬計光年遠的星星,科學家把事物分成了分子、原字、質子、中子、量子、誇克、粒子、弦。俺是不太懂其中的關係。可是俺聽說他們還沒能細分到最小。就像他們科學家說的:就好像每打開一個盒子,都發現裏麵是另外一個更小的盒子。每一個單位都好像我們生活的宇宙一樣複雜。 

    可能我們自以為無限廣翱的宇宙真的就隻是某個東西的一個原子而已。而那些所謂的百萬甚至千萬光年的距離都僅僅是相對的。 

    試想一下:宇宙大爆炸隻用了10-34次方秒的時間就產生了1079次方物種的世界,光年還算個屁呀。那可真是瞬間即永恒了。 

    既然我們連自己生存的環境甚至這個地球和宇宙的真實性都無法證明,我們又怎麽知道自己是真實的呢? 

    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都隻是相對的。愛因斯坦說:現代物理學的量子理論應該與我們生活的宇宙中的物理理論是一致的而不應該是相反的,可我就是無法證明。 

    俺懷疑前麵的那句話,雖然大多數人都深信不疑。說萬有引力是時間和空間彎曲的結果,這俺沒啥說的。但就說時間是相對的,俺總是無法接受。想象一下:假設有三個小球讓一個人去選擇拿幾個,他可以選擇拿一個、兩個、三個或不拿;這時另一人和他打賭一百元說他知道這個人會拿幾個小球,因為他剛剛乘坐時間機器從未來回來,他在未來看到了這個人的選擇,所以才和他打賭。 

    問題是,拿球的這個人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會嗎?不會嗎?會嗎----不過是隨便問問,那麽認真幹嘛?

    
俺相信愛老後麵那句話。雖然除了俺這種半吊子之外的人都不信。從小教科書就說: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大廈的話,原子核就是一個乒乓球,可是這乒乓球卻占了90%以上的質量。問題是,這座大廈的其他空間裏是什麽?還是什麽都沒有?在另一個世界,有所謂的反物質嗎?有負原子核嗎?這事兒俺整不明白。 

    佛家說: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祖是怎麽知道的?

         俺之所以不太相信宗教的那些戒律,主要原因是俺認為那些戒律有點形而上。為什麽這麽說呢?舉例來說:假設你試圖向一個什麽都不懂的小孩子講述一些事物的複雜道理(俺經常遇到這種困境,然後被俺老婆恥笑),你是否很難說清楚其中的所有道理?因為其中很多東西小孩子無法理解。於是怎麽辦?你隻好簡單得告訴他:有些原則就是這樣。所以俺總是覺得對於戒律,不過是為了減少解釋原理的麻煩而製定的強製性要求--隻闡述其然,而並沒有闡述所以然。 

    於是當年的蘇格拉底隻好用著名的洞穴寓言來向人們闡述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如果蘇格拉底一上來就說,你們看到的世界其實是假的,估計他被提前幾十年處死的可能性就大了,那柏拉圖可能就不會這麽偉大,我們也就讀不到《理想國》了。 

    因此俺一直懷疑,當年佛祖留下這麽多思想,佛經記錄的是否隻是其中的皮毛以及方法論。而真正的精華卻流失在浩瀚的記載之外。 

    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因素造成的,如果真的是這樣,請保佑我們的偶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