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亂世看人物命運之三國人物榜(附榜單)
(2007-10-09 17:59:45)
下一個
從亂世看人物命運之三國人物榜(附榜單)
序:
《三國演義》之所以幾百年來一直長盛,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它很好的處理了曆史與小說的關係。曆史方麵,它主要以史書《三國誌》為依據,書中人物貢獻.性格.發展軌跡等在主體上基本吻合。事態發生原因.經過.結果.運作規律也基本屬實。小說方麵,出於這種文體需要免不了要加些正麵反麵.正統篡位之分了,使得其在某些方麵有些過分誇大,但這種誇大僅僅是表明作者的一種態度並沒有改變事情的根本框架,也正是由於這種需要使得它對事態發展的來龍去脈有相當高的要求使得我們能比較全麵.詳細的看到一個人物的崛起.沒落,一件事情的由來.結果。並且由於它的真實性使得我們能通過一個準確的環境來討論一個人是怎樣的崛起與沒落,一件事情是怎樣發生又是這樣結束的它有沒有更好的發展方向。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劉備的奮鬥史,也可以說是曹操的表演史。劉備是成功的,他的成功的最大因素在於他的政治手段,或說是社會知識。表現在三讓徐州(當然《三國誌》上並沒有三讓,但的確是‘讓’的不是‘搶’的)他到了別人那裏住幾天(雖是江湖救急),但別人居然連兒子都不管讓他,也不知道他在底下做了多少動作但這也是一種能力,還有四川的奪取,亦是佐證。曹操無疑是三國時期第一號人物,三國時期對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貢獻中曹操占有很重的分量(遠非劉.孫能及):屯田取文姬歸漢......他做的很多事在當時是具有時代進步意義的:招賢榜文......他在這亂世中的發跡堪稱表演。他發跡的最大因素在於他的軍事才能,或說是生存能力。他在自己的人生生涯中幾乎戰無不勝。成全他的是袁紹,袁紹是失敗者中機會最大的,在三國早期他的勢力是最大的,致使他有如此勢力的是他的家門聲望,或說是社會資源。他的“四世三公”使他在三國早期籠絡了大批能人智士,想那“十八路諸侯”統領是多好的收攏天下的機會,最後卻連個董卓也沒拿下,他的失敗是他在恰當的時候做了不恰當的事,或說是領袖素質。這當麵就要提到孫權了,雖這方麵劉曹與他也不相上下但到了他這裏卻表現得尤為搶眼,他總是在最恰當的時候用了最恰當的人,這人有辦了恰當的事:周愉的火燒赤壁陸遜的火燒連營......吳是真正意義上的與另兩國發生重大戰事卻依然迄立的國家。這是人物崛起的四個關鍵指標。 赤壁之戰是最能代表三過角力一場戰役,它也是最好的一次能改變三國格局的機會,不光對於曹操同樣對於孫權。赤壁之戰是孫勝曹敗為結局的,就這戰役來說,魏是完敗敗得一塌糊塗,吳是完勝勝得漂漂亮亮。但若以三國基本格局形成的分水嶺這樣的一個曆史地位來看,(我們試想一下,若曹贏了那麽便不會有三國鼎足之局式了,因為以曹操對劉備的器重定會借掃平江東之勢一舉收服劉備,這個收服就不是徐州的那個收服了,意義不一樣了也不會放了)吳似有贏得還不夠徹底之嫌。吳的應戰是一種保衛戰,很成功,但卻錯失了一個絕地反擊一舉奪取魏國的大好機會,在吳國的曆史中是不會再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雖這風險很大但這樣的風險很難得去冒一冒的。對於這樣的機會曹操是不會錯過的,如三國的另一場大戰役-----官渡之戰,曹操的發家之戰。他贏得幹淨利落,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烏巢的一把火就燒滅了袁家的四代基業(不是燒熄,是燒滅),沒有給他留下一丁點的燃的機會從而一舉確立了魏國。相較之下,赤壁雖然取得了如官渡一樣的政治意義(從此無人敢小瞰東吳)但他的軍事意義似乎還有空間可挖掘。 三國亂世將近一個世紀,它特殊的格局造就了它的不同尋常,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政權爭奪中寫下了最輝煌的一頁,對中國政治軍事文化影響巨大,是別的混戰時代無法比擬的。又由於《三國演義》作為小說在民間的流傳與普及加劇了他對“中國思維”的影響,他眾多的特殊性促使我們不得不對它加以重視。 在人類發展中我們能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依據前人留下來的經驗不斷促進向前的發展,一段曆史少則幾百年多則幾千年,其間戰火紛分政權更迭鬥轉星移堅持到如今仍似當年情況曆曆在目,這是一種永恒,也是一個奇跡,生物界的奇跡,是我們超越其他物種的根本優勢,對它的挖掘我們永遠也不能停下,甚至是不能放慢我們的腳步。 曆史場合是檢驗事態發展的最佳標準,對與錯的判斷隻有曆史的考驗能得出。
以下將根據每個人的“社會知識,生存技能,社會資源,人物素質”這四個方麵給每個人物打分,最後的綜合分排序為本排行榜的順序。誰會排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