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女間諜西施貢獻肉體後的悲慘下場

(2007-10-09 17:52:09) 下一個
美女間諜西施貢獻肉體後的悲慘下場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是禦用文人的夫子自道;“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就是像西施這樣的人。

越滅吳後,西施到底是死是活,成了一個千古之謎。傳說和曆史的真實相駁詰,千年之下,聚訟紛紜。但曆史總是留有有意無意的後門,官方刀筆吏的指縫間也常常泄露出有趣的消息,粗心的曆史學家為什麽總是視而不見呢?

那時正是春秋時期,諸國多如牛毛,人才空前流動。吳越爭戰的情形就很奇怪,好像是楚國的兩個幫派借著吳越泄私憤,兩國的王們倒似乎是陪襯和布景了:吳國起決定性作用的智囊是伍子胥、孫武和伯嚭,越國是文種和範蠡。

臥薪嚐膽的故事婦孺皆知。伍子胥輔佐吳王闔廬伐越,闔廬被越軍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囑兒子夫差毋忘父仇。三年後夫差大敗越王勾踐,勾踐攜妻赴吳國為人質。大臣文種和範蠡設計賄賂吳國的太宰伯嚭,伯嚭在夫差麵前構陷伍子胥,並促使夫差赦免了勾踐。勾踐回國後,臥薪嚐膽,最終於公元前473年伐吳,徹底滅了吳國。吳王夫差自殺而死,自殺的時候蒙著麵孔,說:我沒有臉去見伍子胥啊—此前數年,夫差“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這又是一個著名的故事。不知為什麽,古人的行為中總是蘊含著一種極端的美感—子胥大笑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伍子胥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來,置吳東門上,幸災樂禍地觀看越兵的入城式。至今蘇州尚存胥門。伍子胥的臨終遺願大大激怒了夫差,“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屍,盛以鴟夷,而投之於江。”(《國語·吳語》)申胥即伍子胥。—請注意,此處第一次出現了“鴟夷”這種東西。鴟夷,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裝進“鴟夷”,壓上石頭,投到江裏,讓他永遠浮不上來,作為對伍子胥臨終遺願的報複。沒想到伍子胥一言成讖,夫差被勾踐生擒,不能忍辱,遂蒙麵而死。

吳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國語》、《史記》無載,直到東漢時期的《吳越春秋》,才出現她的儷影。至於西施的結局,更晚至北齊的《修文殿禦覽》轉引《吳越春秋》載: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請注意,這是第二次出現“鴟夷”這種東西。越王勾踐仿照伍子胥之死,也把西施裝進“鴟夷”,壓上石頭,投之於江。但是奇怪的是,今傳的《吳越春秋》卻並無這段文字。至於民間盛傳的西施和範蠡相戀的故事,惟一的記載是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載:“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同樣奇怪的是,今傳的《越絕書》也並無這段文字—看來,幾乎同時成書的《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在曆史更迭的時間鏈中都有佚文;史書的類似命運,同樣大量存在於中國古代典籍之中,這是中國曆史的悲哀,也是自孔子以降官方修史的罪惡宿命。

西施到底是鴟夷沉江,還是與範蠡同泛五湖?似乎成了一個謎團。善良又善於自欺的民間選擇了後者。於是“美人計”西施故事的大團圓結局,撫慰了中國民間的好奇心。

但是“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的記載顯然是有所本的。《墨子·親士》篇中第一次提到西施之死:“西施之沈,其美也。”“沈”通“沉”。西施沉江而死,是由於她的美貌—墨子已然斷言無疑。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血腥的征伐之下,厚黑的陰謀之中,哪有什麽大團圓的意淫烏托邦啊。
再看範蠡的結局。《史記·貨殖列傳》載:“範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又一次、第三次出現了“鴟夷”!越滅吳後,範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前往齊國。“鴟夷子皮”就是皮袋子。一個人好好地姓範名蠡,後來離開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開越的時候改名叫皮袋子,這難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嗎?“鴟夷子皮”,這是什麽樣的名字呀!難道複姓“鴟夷”,名“子皮”?這件離奇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後,因此是範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

西施鴟夷沉江,範蠡痛不欲生。逃亡途中,浮舟於湖上,為了紀念刻骨銘心的愛人,範蠡拋棄了基本的更名原則,姓名不分地叫自己“鴟夷子皮”—以致西施死命的鴟夷為名。愛情,隻有愛情,刻骨銘心的愛情,才能解釋如此離奇的舉動,也才能稍稍撫慰一顆破碎的心。這個名字不僅向天下公告了越王勾踐的殘忍手段,公告了範蠡和西施的生死戀情,同時草蛇灰線,傳遞出範蠡和越王勾踐的恩怨糾纏。

—台灣小說家高陽如此解釋範蠡自稱“鴟夷子皮”的緣故:

鴟夷是用牛皮或馬皮做的酒囊,用得著時,虛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著時,不妨掩而藏之,範蠡以此自況,正就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一說,吳王夫差賜屬縷劍,命伍子胥自殺,用鴟夷盛了他的遺體,投之於江,所以範蠡自稱鴟夷子皮,在表示他亦是越王的罪臣。(高陽《清官冊》)

二說皆非。前者無法解釋為什麽後來齊國請範蠡做相的時候,範蠡拒絕的原因。既然“君子用行舍藏”,齊國請他做相,正是君子“用”的時候到了,為什麽還要“藏”起來呢?後者直以範蠡自為越王罪臣,就更離譜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藏良弓和烹走狗的人不仁義,並非“良弓”和“走狗”有罪在前。況且範蠡本非越人,乃是楚人,本來就是四海遊蕩,輔佐越王隻不過是想成名立業,試一試自家本領如何,功成身退,再繼續遊蕩四海,何罪之有?

曆史學家們閉目塞聽,不願深究範蠡何以自況“鴟夷子皮”的真正原因,也許仍然是“成王敗寇”的心理慣性使然,因為西施之死揭破了帝王霸業之後的肮髒秘密;可是他們也錯過了考證出西施和範蠡相愛的鐵證的光榮。

線索清晰了。那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的生發和悲劇結局,逐漸豁現了出來。
文種和範蠡向越王勾踐獻上美人計,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吳越春秋》)。這個“相者”,我很懷疑就是範蠡的老師計然。計然名叫辛文子,是“晉國亡公子”的後代,是一個大經濟學家,也是一個技術精湛的“相者”。範蠡拜他為師,並引見給越王,計然告訴範蠡:“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按相術,“鳥喙”主狡詐,無情義。雖然後來計然也向越王獻上了“七策”,但顯然早看穿了越王勾踐的本質。計然遇見了絕世美女西施和鄭旦,第一個要過目的當然就是範蠡。西施和鄭旦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容步”,有人用現代漢語構詞法解讀為“儀容和舞步”,令我不禁一哂。“容步”毫無疑問是專詞,是古代流行而今日失傳的媚術之一種,專用以媚惑君王。沒想到的是,這種媚術也媚住了範蠡,三年學習期間,範蠡和西施之間深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

當此絕世美女,越王勾踐顯然也動了心,但他乃“鳥喙”之人,“鳥喙”者,按相術,上唇主情,下唇主欲,上唇覆蓋下唇,情壓住了欲,所以才可在艱難中成就一番事業。作為對範蠡的獎賞,越王勾踐和範蠡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於範蠡,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

但是滅吳之後,陰險的勾踐變了卦。“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專製統治的鐵律開始發生作用。但是勾踐又不能明著來,畢竟,範蠡身後還有一個強援—計然;相對於範蠡,勾踐更害怕這個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人。於是,勾踐使了一招毒計:我不明著殺你,我殺你最心愛的人。西施鴟夷沉江。

勾踐舍不得殺西施嗎?不,西施死了,他還可以把鄭旦據為己有。但是範蠡就不一樣了。範蠡心如死灰,一霎間消滅了所有的雄心壯誌。要複仇嗎?西施已不能複生。況且越王有恃無恐,滅吳的強大軍隊還等著稱霸天下呢。

範蠡出走,萬念俱灰,連妻子都不顧了,俱被勾踐殺戮。範蠡浮舟臨江,自號“鴟夷子皮”,自此之後,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範蠡……乃喟然而歎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史記·貨殖列傳》)遂成一方巨富。齊國的相,還做它幹嗎?從此與政治絕緣。

可是且慢—比吳越故事早二百餘年的管仲所著《管子·小稱》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原來那時已經有豔名播於天下的美人西施了,而且西施也成了美人的通稱。那麽,那個西施又有一段什麽樣的故事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