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長的地方人們稱之為魚米之鄉,哪座城市依江而畔,故名曰“江城”,特點便是水多。她擁有大都市罕有的一百多個湖泊和眾多山巒。一年四季分明,到了夏季她脫去含蓄的外衣,一展她熱情的“風姿”,“引無數英雄竟折腰”,退她三舍而避之。因其為“火爐”之冠而聞名於華夏大地。
盡管她夏日炎炎,得益於水,故空氣濕度較大。水滋潤皮膚,可保持皮膚的彈性,生長在那裏的女子不似北方女子那般皮膚幹燥,通常濕潤細膩,經得起歲月的蹉跎。
因水多湖多,蓮亦多。蓮,一身是寶,蓮藕入菜;藕節和蓮房入藥;蓮子做成甜湯食之養心,益腎,補脾,澀腸;荷花清麗脫俗,令人賞心悅目,觀之怡養性情。可見蓮對人類大有裨益。蓮的實惠這裏我就不一一道來。
說到蓮藕我不得不提江城常見的家庭小菜——蓮藕排骨湯,極具地方特色,百吃不厭。烹製蓮藕排骨湯時,一定要選老藕,冬季出產的蓮藕是上佳原料。其煮熟後咬一口藕斷絲連,吃進嘴裏粉粉的感覺。藕除做湯外,還可一藕多吃,涼拌、爆炒藕片、藕夾(通常兩藕片間夾肉泥,外用調製成稀糊狀的麵粉裹之,放在燒開的油鍋中炸至焦黃)以及藕丸(素食),後者是我的最愛。據說早年來江城出差的北方人,攜十來斤粘滿淤泥的蓮藕(洗幹淨的藕不易保存)回家打“牙祭”時常可見。改革後經濟轉型,南藕北植,如今北方人早已不用攜藕北上了。
兒時每於暑假,三五好友結伴走三五裏地,去青少年宮采蓮。可惜我們無舟可泛,無法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唱著采蓮小調穿梭於綠葉環抱、婆娑起舞的荷花世界的意境。隻能沿著荷塘漫步,順手采摘近岸邊的蓮。塘邊的小路曲徑通幽,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大夥每人頭頂一片荷葉遮陽,手裏拿著五六隻蓮蓬,煞是逍遙。走累了,席地而坐,一邊剝開蓮皮將鮮嫩的蓮子塞進嘴裏,一邊欣賞那水芙蓉清雅,水芙蓉秀逸。嫩蓮口感極好,微甜沁人心扉。放眼荷塘四周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將開的荷欲語還羞,千姿百態,美豔動人。岸邊的柳樹上蟬聲四起,時有蛙鳴和“噗咚”落水聲,蛙落處泛起一道漣漪,好不熱鬧。
記得一次徒步十幾裏地去郊外古琴台賞荷。那時年少,不識人間五味,站在古琴台上,高歌一曲,長歎一聲,東施效顰般,似有知音難覓的感悟。時值晌午,似火的驕陽肆虐肌膚,大家頂著烈日,咽幹舌燥,饑腸轆轆,但遊興不減。此刻小敏告訴大家,她姑媽住在附近,並提議何不到她姑媽家小歇,吃點東西再上路。於是我們一群人蜂擁而至。小敏的姑媽五十開外,堆滿笑容的臉顯得分外慈祥。我們叫她伯母。隻見她在灶台上忙活了半小時,五六道菜上桌。那天吃的什麽菜多無印象,唯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那道清炒藕片。那藕是她當天剛從荷塘裏挖出的,白嫩的藕片經大火爆炒後呈淡淡的紫藍色,出鍋前撒上蔥花,味道鮮美、香脆無比。此後在我的人生中品藕無數,自己也嚐試過用同樣的方法烹製,但終究達不到那樣的色香味,那碗藕片便成為我的記憶。飯後大夥商量決定留下飯錢,伯母憨厚的笑道:“自家地裏的土貨,不能要錢的。”我們執意要留,幾度推讓,伯母隻好作罷,將錢收起。
那日看到一組出水芙蓉的攝影,於是我萌發了寫荷的衝動。周敦頤《愛蓮說》中寫到:“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荷,莊嚴、神聖而高潔,競秀不為名利,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掌聲中深思,在嘲聲中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