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韻

邯鄲學步,永遠不會走出個性;保持真實的自我,低調內斂,讓充滿多變和浮躁的靈魂冷靜;不斷地攝取營養和自我更新,生活才不至於無聊乏趣
正文

美東隨筆 之七

(2007-10-01 21:06:17) 下一個
 

(七)

此時已晚間八點左右。大巴開至碼頭附近的一家著名的海鮮餐廳,享受一頓波士頓極富盛名的新鮮龍蝦大餐。龍蝦套餐每份$19 .95,所謂的套餐乃白水鹽煮龍蝦一隻,外加一小碟油炸蝦(幾隻)和海貝(幾粒)。龍蝦僅有鹹味,侍者上菜時未見配有任何調料,經本人要求侍者這才端上一碟BUTTER,麵對這種油膩的調味品,我實在不敢相信這是為龍蝦專備,隻有望蝦興歎,不知如何下筷。黑人侍者大概看出端倪,未置一詞笑笑走開。那意思不言而喻,我太老土了。因沒有其它的調料可選,我隻好將就下咽,實在食不甘味。其遠不如休斯頓一家意大利餐廳的龍蝦出味。典型的名聲在外。

 

波士頓曆史悠久,其為馬薩諸塞州首府。這裏擁有美國最著名的兩所大學——哈佛和馬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雲集了各領域出類拔萃的專業人才,其中不少是諾貝爾經濟、化學、物理、醫學獎得主,和普利策獎得主。大學的建築古色古香,校園內寧靜幽雅。哈佛行政大樓前聳立著一座哈佛先生的銅雕,雕像底座的正麵鐫刻著三行小字:約翰.哈佛(John Harverd);建校者(founder)1638。導遊告訴大家,這三行字實際上是當地人人皆知的“三個美麗的謊言”。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來到北美大地,在那裏開拓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其中有些移民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受過傳統的高等教育,為了讓自己的子孫享有很好的教育,他們仿照英國劍橋大學的模式,於1636年在波士頓西郊創辦了美國曆史上第一所高等學府——劍橋學院(Cambridge College)。兩年後(1638年)該校因資金不足瀕臨解散,此時一位名叫約翰.哈佛的年青牧師將自己財產的一半和全部藏書(大約二百六十冊)慷慨的捐給了學校,當時這是學校建校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約翰.哈佛先生的善舉故將劍橋學院改名為哈佛大學,所以約翰.哈佛先生並非學校的創建人;謊言三:哈佛的學生十分仰慕哈佛先生,決定為他立像以示謝恩。然而約翰.哈佛活著時未曾留下照片,於是學生們選出一人作為哈佛雕像的模特,顯然這個雕像並非約翰.哈佛本人。但這三個公開的謊言絲毫不影響哈佛大學的形象和地位,每年被它拒之門外的精英們乃不計其數。傳聞用手撫摸哈佛雕像的左腳能增智開慧,銅像的左靴被遊客摸得鋥亮鋥亮,至於為何是左靴非右靴我不得其解。此刻遊客們紛紛閃亮登場,一個個將手搭在約翰.哈佛的左靴上,擺出 “到此一遊,立此存照”的姿勢。這種“結緣”的機會我是絕不會放過的,本人還想借用哈佛先生的靈氣了卻自己的心願。今生我才疏學淺有夢難圓,祈望來世開啟智慧的“天門”,能被哈佛大學所接納,再拿個諾貝爾醫學獎,填補國人這段空白,也長長國人的誌氣。 

從哈佛出來旅行大巴拐了幾條街便到了MIT。馬省理工學院入口處聳立一塊醒目的地圖牌,可見校園之大需借助地圖作向導。導遊作了簡短的介紹後,遊客便四下散開。我隻是去一趟洗手間的功夫,尚未深入校園的“腹地”,便聽到導遊的撤退聖旨下。我們僅僅是在校門口虛晃了一下。

  

漫步在波士頓街頭,市區多為古老的維多利亞式建築,這些歐式建築保養一新,其間不時參插幾座摩天大廈,嶄新和古老在波士頓得到微妙而和諧的統一。這裏貝律明設計的約翰.肯尼迪圖書館極具代表性。其以玻璃作外牆,造型大膽、風格透明、技術高超。從玻璃牆上可看到對街的建築群,所以堪稱“樓中樓”。貝律明畢業於馬省理工學院,後到哈佛攻讀碩士,為了表達對母校的敬意和對波士頓的熱愛,特此奉獻了他的精良之作。 

       波士頓的母親大教堂是典型的維多利亞式建築。來此頂禮膜拜的均為知識階層,教徒多是哈佛、馬省理工學院以及波士頓醫療中心的專家、教授、醫生,他們信奉聖母。該教會是從基督教分裂出來的一門新新教派,其資金雄厚,從教堂的建築及門前裝飾豪華的水鏡(即人造大水池)便可得知一二。水鏡約十幾個籃球場大小,用大理石砌成,池水24小時緩緩循環,清潔透明,一塵不染。而且流水與水池的邊緣在同一水平麵,似有“無風水麵玻璃滑”的意境。走了美東幾大城市後,我偏愛波士頓,這裏學府林立,極富文化氣息。它新舊文化交融得恰到好處,城市與自然完美的結合,處處顯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對我來說,它是一座理想而又不乏浪漫的居住城市。 

       為期六天的美東之旅愉快的結束了,因時間有限隻能走馬觀花,每到一處似蜻蜓點水,留下了許多的遺憾......令人意猶未盡,但總的來說物有所值、不虛此行。

 

初稿 8/22/03  

修改 8/10/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