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呀,中國》, 瞧這歌名起的,歌詞寫的,他兩唱的,還有這那些圖給配的!一分瀟灑,二
分無奈,三分鄉愁,十分真誠。這一切,都通過一個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這個字就是:呀!
中國的方言中,很多用調侃語調表達親近的。北京的哥們見了麵,說一聲,你小子躲哪裏去
了?你丫咱們不早說呢?那份親密無間,是正規書麵語言難以表達的。閩南話中有一類似國
罵的三個字,在弟兄之間說的時候,就跟北京話的“你丫”類似,在適當的場合,無可替代
地表達親熱而不酸。如果不說《媽呀,中國》,改成《媽媽,我的中國》,或者〈〈思念你啊,
中國〉〉等等,好不好,準確不準確先不說,不讓你想起殷秀梅,也會讓你想陳衝,或者是哪
位黨支書,團支書了。
《媽呀,中國》的歌詞口語化,在琅琅上口的同時,非常寫意地描述了在當今時代背景下許
多海外華人的生活畫麵,十分準確地表達了很多海外中國人的共同情感。取下紅領巾,擠上獨
木橋,然後東大,西大,南大,北大,中大,天大,地大,最後,還是頭大。在雞阿姨的托福
下,轟轟烈烈地銷聲匿跡在海角天涯的現代化的農村裏,眼角的疲勞,臉上的皺紋,稀疏的頭
發換來了VISA,綠卡。再回首時,雙親已年邁,或者已不在人世,那邊車流滾滾,黃沙漫漫的晴
天裏,堆積的人民幣比當時的手紙還多了。那些故事的角色裏,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歌曲在表達一分瀟灑的同時,也明白地表露出更多的無奈。瀟灑取自性格,無奈來自現實。瀟灑與
無奈並存,讓人笑?那會笑得不自然,哭?哭得並不悲傷。誠然,如果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你願意
現在就回國嗎?恐怕很多人都是難以幹脆用YES或NO來回答的。既然如此,瀟灑地過著今天的日子,
卻無奈著難以兩全其美,就是非常真實的心態寫照了。更何況,想當海歸,不是怕“您”嫌年紀大嗎?
《媽呀,中國》,雖然寫了大學,戶口,綠卡,VISA的艱難,高樓大廈的迷失,漫天荒沙的疑慮,然
而,其核心,卻是無處不在,揮之不去的鄉愁。中國再富裕,再強大也好,再落後,再腐敗也罷,這
些都不足以引人傷感。在內心深處,最讓人動容的,卻是鄉愁,是對往昔的追憶,畢竟,年輕時代,特
別是孩童時代,哪怕是苦澀的,也會時時勾起回憶的。在這樣一種純真的感情下,用多數海外華人共有
的經曆與感情做出的作品,自然就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了。
正應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恭喜創作者。
------------------------------------------------------------------
順便:歌詞有兩個地方或者可以改進一下,以求完美。
第一是:帶紅領巾。應該用戴而不是帶。帶是攜帶,戴是配戴。哈哈,想那微風,替摩斯這樣的調
皮蛋,估計小時候紅領巾是用帶的,而不是戴的。:)
第二:大中國的說法沒問題。但大華夏之說,從沒聽說過。華夏的本意是非常大而華麗。主要是古
代漢文化方麵的。就跟美國人經常自大而驕傲的說:ONLY IN AMERICA一樣。夏本身就是大的
意思。因此,大華夏就是重複用字了。
(1)我生在新中國,我長在紅旗下
(2)我帶過紅領巾,我愛國如愛家
(1)十年寒窗苦,我好不容易進清華
(2)我成績不算差,(1+2)可我戶口落不下
(2)陰差又陽錯,我出國象出家
(1)為了養家糊口,我得趕緊辦綠卡
(2)出國護照難拿,回國卻偏要VISA
(1+2)入了外國籍,但我做夢都說中國話
(1)我的大中國,(2)我的大華夏
(1)盡管我在外飄泊,(2)總是把你牽掛
(1)我的大中國,(2)我的大華夏
(1+2)風裏雨裏同度過,我隻認你這個媽
(2)我曾經愛闖蕩,現在卻很想家
(1)爸爸已經去世,家裏就剩媽媽
(2)我很想做海歸,怕你嫌我年紀大
(1)可是你看那誰,他八十二能娶二十八
(1)在國外住得越久,我心裏就越放不下
(2)好不容易請了假,我興衝衝地飛回家 (1)北京歡迎你
(1)看著立交橋發傻,我迷失在高樓大廈
(2)江河流著黑水,天空下著黃沙 (1)媽呀,這也算是晴天啊
(1)老同學一見麵,感覺親如一家 (2)哥們,喝酒!
(2)可陌生人對我,有時冷眼有時罵 (1)嘿!你長不長眼啊
(1)車比紐約還多,路比倫敦要大 (2)那當然
(2)到處奔馳寶馬,坐進去那真叫害怕 (2)找死啊你!
(1+2)不管怎麽樣,是你把我養大
即使跑遍了全世界,也忘不了這個家
隻希望你更好,原諒我有時亂說話
兒女發點牢騷,當媽的根本不用怕
(2)我的大中國,(1)我的大華夏
(2)盡管我在外飄泊,(1)總是把你牽掛
(1+2)我的大中國,我的大華夏
風裏雨裏同度過,我隻認你這個媽
風裏雨裏同度過,我隻認你這個媽
風裏雨裏同度過,(2)我隻認你這個(1+2)媽
作詞:Timothy,我愛微風
作曲/配器/製作:我愛微風
演唱:Timothy,我愛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