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北京奧運會和正在舉行的殘奧會,使世界驚奇地看到,中國民眾開始向世界從容地展現開放與自信,縱情地享受奧運帶來的快樂!
在奧運會、殘奧會籌辦過程中,場館建設、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公開透明等方麵,中國吸收、借鑒了一係列國際規則,展現出融入世界、與各國平等交流的最大誠意。
1、開放度前所未有
7月8日,當4位北京奧運會新聞發言人與海內外媒體見麵時,曾表示要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北京、真實的中國。奧運會的16天中,數百場新聞發布會和百種境外原版報刊的亮相兌現了這個承諾。
在各場新聞發布會上,麵對外國記者提問,發言人從來都是耐心作答,不再以“無可奉告”婉拒,也不諱言問題和不足。
有外國媒體記者寫到:“對於輿論環境而言,中國從沒有像現在這樣開放。如果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每天的奧運新聞,就會清晰看到,中國在這方麵明顯的進步。”
這種開放包容同時也在中國國民的心態方麵得到了最集中的呈現。在奧運會各場賽事上,無論中國隊是輸是贏,中國觀眾都為運動員的表現而熱烈歡呼。
向來含蓄的中國人,在這次奧運會向世界展現出了從未有過的表現欲。臉上貼著國旗、畫著中國印的中國觀眾隨處可見。對著鏡頭,他們會大方地秀出自己的笑臉。
“今天的中國人更開放了,他們願意向世界展示自我,他們擁有強烈的愛國心,和世界各地的人們一樣,為自己的國家而自豪。”美國《紐約時報》記者黃安偉說。
2、改革開放成果積澱
一流的運動場館和設施,一流的組織安排和服務,一流的開幕式表演和比賽,一流的觀眾……北京奧運會為世界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盛筵。
清華大學著名社會學家李強教授認為,北京奧運會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最好檢閱,改革開放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北京奧運會是中國主辦的參加國家和地區數量最多、組織最複雜、要求條件最苛刻的一次超大規模的“外事活動”。申奧成功以來7年間,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800億元,這個數字,超過1978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3。
“辦一屆‘有特色’的奧運會也許不難,但要確保‘高水平’,還是需要經濟實力作後盾的。正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所積累的物質財富,使我們有底氣向世界作此承諾,使我們實現了這個承諾。”李強說。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的精神麵貌、思想觀念和心態也在天翻地覆地變化,這成為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的另一個後盾。“沒有持續開放的意識,沒有不間歇的開放腳步,就不可能有今天人們可以感覺和觸摸到的進步。”李強說。
3、開放向廣度深度邁進
中國在奧運會期間呈現出的開放與包容能否持續下去?這是許多人心中最大的疑問。
李強認為,奧運會隻是一次重要契機,事實上,中國一直在開放,北京奧運會讓世人更多地參與到這種開放中來,看到和親身感受到中國的開放。
他還分析說,“2008年無疑會成為一個階段性標誌。開放的心態,民族自信心和責任感,透明的做法以及對國際規則的認同,這一切定會推動‘後奧運時代’的對外開放向新的廣度和深度邁進。”
這一點也是其他眾多國內外學者專家們的共識。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李成認為,北京奧運會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將變得更加開放,更加透明和更具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