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際

為了真實,痛恨欺詐
正文

地震預報與邪教(二)

(2008-08-17 07:04:22) 下一個

4、地震預測的可能性

地震預測被譽為地震科學中的聖杯,人人都想得到,卻人人都難以得到。全世界每年約有187.0或以上級別的地震。從1968年開始,實際每年的數字範圍從1986年和1990年的每年6-7次上升到1970年、1971年和1992年的每年20-23次,強烈而突然的地震所能造成的破壞幾乎壓倒所有自然災害。1835220日,智利的康塞普森在一場8.1級的地震中被摧毀。兩周後,達爾文在他著名的貝格爾號(HMS Beagle)環球旅行中來到那裏,這位經曆過數次餘震的地質工作者(雖然他以進化論聞名於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他寫道:“通常在幾百年才能完成的變遷,在這裏隻用了一分鍾。這樣巨大場麵所引起的驚愕男女情緒,似乎還超過了對於受災居民的同情心。”

震驚之後,每個人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不能阻止地震發生,那麽可否提前預見,從而避開悲劇?

    這個問題又將我們帶回到開頭的故事——地震學家麵對地震預測時的努力、奮鬥、希望和迷茫。科學或許不能讓我們遠離災難,但科學為我們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在下一場災難來襲之前做好準備。 

    這就是地震預測的魅力,也是地震預測的意義。

    據說地球物理學家、散文作家寺田寅彥在日本一句家喻戶曉的警句就是:“天災總是在人們將其淡忘時來臨。”如果不是汶川地震,很少會有人想起中學時學過的些許地震知識, 不會對地震預測感興趣。

     當不明真相的人們群情激憤地詰難地震學家為何不發布、或不能發布地震預測時,其實很少有人知道什麽是真正的“地震預測”。

     一個完整的地震預測不僅要包括位置、大小和時間三個參數(每個參數的誤差都不得大於一定範圍),還應當指明預測發生的可能性。在滿足上述條件後,地震預測又可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關於地震預測的長、中、短期的時間分界沒有統一口徑,大致上,超出10年的預測為長期,1年至數年為中期,幾個月內為短期,如果能精確到幾天之內,則可稱為臨震預測。而在我國,又有人將地震學家等專業人士對未來地震發生情況作出的研究稱為“預測”,而將政府發布的未來地震警報稱為“預報”。

     實際上,關於地震預測最重要的區別是“Forecast”和“Prediction”。這兩個英文單詞對應的中文都是“預測”、“預報”,但在英文中卻有著本質區別。“Prediction”指極為精確的預測,某個具體地點在未來某個確定時間內將以非常高的概率發生某個震級的地震,近乎“預知”;而“Forecast”則是以一定資料為基礎,對一個較為廣泛的區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的某一不確定時間發生地震的概率估計。絕大部分地震學家和相關專業人士作出的預測都屬於“Forecast”而非“Prediction”,他們也不願把自己的名字和後者聯係在一起。因為在目前(即便是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想要“預知”地震的發生基本不可能,但“預測”卻是可行的。

研究全球板塊構造及地球動力學的“長江學者”陳永順教授在接收《環球企業家》的采訪時表示,根據曆史數據,對未來地震發生的地點和震級都可以有所估計,但發生的時間難以判斷。瑞士著名的地震學家馬科斯·懷斯(Max Wyss)曾經將地震比作一個危險的火藥桶,大家都知道它快要爆炸了,但沒有人知道究竟是哪個火花在何時將其引爆。

    自從1870年代後期現代地震學建立以來,人們對地震的了解已經有了相當的進步,但這種了解距離地震的終極真相還相去甚遠。我們無法像儒勒·凡爾納一樣撰寫“地心遊記”,真正保留了完整記錄的大地震也為數不多,而最重要的是,地震本身的複雜性。科學家能不能破解地震的複雜性,直接關係著地震可不可能被預測。

    多數人認為地震是因地下岩石的突然斷裂而造成的,根源在於地球內部的不斷運動所造成的地殼大規模變形,而地震波能量輻射的直接原因是岩層沿地震斷裂麵的忽然滑移。地震的醞釀和發生過程都是極為複雜的物理過程,這個地下岩石的“應變緩慢積累-快速釋放”過程具有非線性,一些地震學家更認為地震係統具有“自組織臨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OC)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