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際

為了真實,痛恨欺詐
正文

與佛學家對話3

(2007-10-24 11:06:27) 下一個

 五、 佛教的宇宙觀

佛教關於世界(宇宙)結構、演變的理論,是釋迎牟尼佛及其繼承者吸取印度當時的自然哲學和神話傳說,按照佛教因緣果報理論和宗教體驗的根本要求而精心創作的產物。我們在研究佛教宇宙論時,應當采取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即去掉罩在其上神秘的光環,析出其中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佛家關於“三千大千世界”之說,肯定了宇宙在時間、空間上的無始無終、無量無邊,否定了存在宇宙中心的說法。體現了卓越的辯證思維,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成分,在人類科學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中阿含經》卷四十七中,釋迎牟尼佛對宇宙產生的起因作了如下定義:
  
“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釋邇牟尼佛的學生馬勝比丘說過這樣一個有名的渴子:“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中外許多古佛塔上都刻著這幾句話。筆者認為,佛家緣起性空的樸素自然觀與現代宇宙學中的“哥白尼原理”很相近,該原理是“宇宙中沒有任何一點具有優越性,所有的位置都是平權的。”這個原理之所以用哥白尼命名,是紀念他率先否定地心宇宙體係。而現代宇宙科學研究業已表明,宇宙是沒有中心的。
   
愛因斯坦曾提出假定:任一時刻宇宙物質空間分布在大尺度上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這一假設被稱為“宇宙學原理”。按此原理,宇宙是演化的。佛學宇宙論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四大”和合而成,都有成、住、壞、空的變化過程,無常、變易是宇宙的真相,佛學稱為“實相”。例如佛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的說法。佛家認為,互相聯係的大千世界又是無限的、無始無終的,“緣起性空”作為一體兩方麵,符合自然科學認識的宇宙演化曆史,反映了古代哲人的睿智,使今人深思、回味無窮。
    (1)
其描繪出了層次結構多樣的無限性,而不是簡單地堆壘迭加或者簡單地推論其廣延無限性;
    (2)
它具有將有限與無限統一起來的觀念,如無限的微塵數世界座立於總海總蓮華之上
;
    (3)
宇觀無限與微觀無限是相對的、統一的
;
    (4)
把空間的無限與時間的無限結合起來,故有成、住、壞、空的無限循環。這些思想與現代宇宙學的思想有著犀通之處,特別是芥子與須彌相對、“芥子納須彌”、芥子化須彌的思想對宇宙學者的啟迪頗大。

我們在研究佛教宇宙理論與科學宇宙論的時候,不能夠把二者機械地加以牽強附會的比較,因為宗教畢竟是以誠信為根本的一種道德教育與實踐,而科學宇宙論則是以天文學觀測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假說,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例如佛家宇宙論雖然明顯地排斥了神創宇宙的觀念,但是,佛家認為世界的成壞循環皆是眾生業力(支配行為或造作的眾生的意誌力)所感,這種思想觀念似乎已不屬於宇宙科學家討論的範疇了。總而言之,在我們評論傳統文化時,一方麵要認清其曆史的局限性,另一方麵應注意弘揚其思想文化的寶貴價值,以推動人類的文明向前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