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叨叨隨想錄

忙忙碌碌無事找事,折騰自己折騰孩子
正文

第二章 十年一劍,踏出一條足跡

(2007-11-05 08:17:31) 下一個
第二章 十年一劍,踏出一條足跡
每一個發音都要千錘百煉

    心中的源泉,眼裏的淚水,淚水中閃爍著平凡人的期冀和渴望。自從女兒誕生以來,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婷婷成了生活的中心。我成天在失望中追求希望,在痛苦中追求快樂。婷婷那天真無邪的笑容曾化解了我心中無比的痛苦,清澈明亮的眼睛透出智慧的曙光。當她胖乎乎的小手在空中晃動飛舞時,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猶如呼吸一樣實在。
    生命的殘缺,更襯托出生命的可愛。我經曆的挫折。苦難、失望,在可愛幼稚、生機勃勃的生命麵前顯得蒼白無力,我願付出我的一切,為我的女兒!女兒的啟蒙教育分為三個階段,起步、追趕、超越。在起步階段我與其他聾兒家長一樣,采取強化的辦法,教女兒發育。說話是女兒的弱項,就弱補弱,何其艱難!
    我們教她喊“爸爸。媽媽”,教了成千上萬次,可婷婷還是隻會嘴巴亂動。聽到女兒喊爸爸的夢,讓我苦等了許久。當時婷婷奶奶的家住在火車站旁邊,奶奶一見火車開過就教她發“O”。數不盡的列車南來北往,可從停停嘴裏發出來的卻還是“e”。傍晚我從奶奶那兒接稼嬪回家,騎著車我反反複複指著路燈,一路走一路在女兒耳朵邊上喊‘啊,燈……”,騎 40分鍾喊 40分鍾……茫然、沮喪、焦急盤踞在心裏。有了一點聽力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婷婷終於會開口說話了。女兒每發一個音,都極其艱難,要曆經千錘百煉,正常孩子輕而易舉就能發出哥哥的“哥”字,女兒卻苦練了近三年時光。

 一聲“餅幹”帶來智力曙光


    當婷婷含混不清地說出“鼻子、嘴巴、耳朵”等最基本的詞時,早已錯過了學習口語的最佳年齡段,並且已經習慣於使用手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同樣用手比劃一個圈,早晨表示雞蛋;中午表示餅幹;晚上表示豆沙包。她
不知道說話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要求。這樣下去,她隻能永遠是個啞巴。於是我們決定采用“食物刺激法”,也就是用不說話不給食物的方法來刺激她說話。一天中午婷婷午睡後,習慣性用手比劃一個圓,要吃餅幹。奶奶就是不給她吃,抱著餅幹筒坐在孫女的對麵。“餅幹!婷婷說餅幹。”奶奶想讓婷婷開口。婷婷就是不說,喂喂呀呀地抗議著。“不說就不給吃。”奶奶固執地一遍遍重複著“餅幹、餅幹”。於是,一老一小便‘對抗”起來。奶奶不厭其煩地重複著,一遍……二遍……二十遍……。十遍……婷婷是欲哭無淚,奶奶是老淚縱橫。奶奶多想把餅幹遞給可憐的別、女,可一想到她的將來,手又縮回去了。整整對抗了40分鍾,婷婷的喉嚨裏終於發出了兩個含
混不清的有“布——單”。石破天驚!奶奶立即遞給她一塊餅幹,婷婷的眼睛一亮,一連串地發出“布單,布單”。奶奶激動地把孫女摟在懷裏,給了她一堆餅幹。“眼睛一亮”在教育學上稱為智力曙光,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開竅”了。女兒終於開竅了,她朦朧地意識到了用口語交流的意義。
    至此,女兒終於邁出了通向有聲世界的第一步,猶如春天裏破土的一株嫩芽。半年後,她由一個字不會說發展到了會說“阿姨再見”。


“母語玩字法”


    幾年前我曾經想過,如果女兒哪一天喊我一聲“爸爸”,我能高興得滿地打滾。如今,女兒不僅會喊爸爸,還能完整地說四個字的短句了,天下還有比這更讓人高興的事嗎?和她的過去縱向比較,我們全家歡欣鼓舞;但和同齡孩子作個橫向比較,我們的。心又懸在了半空。同齡的健全孩子,不僅口齒清晰,而且能說會道,可以繪聲繪色地講故事了。我的女兒按照現在的速度,老牛拖慢車,何年何月才能趕上正常孩子的水平啊?!如果就說話教說話,即使24小時不睡覺,女兒在口語上也隻能永遠是個弱者!
    新的焦慮孕育著新的企盼。我覺得有一雙無形的手,推動我不斷地向前。“不滿是向上的車輪。”人有時就是不知足,總是在不停地為自己提升目標,而社會的進步都緣於這種個體的提升。因此,我領著女兒走入了教育的第二個階段:追趕同齡小夥伴。我從女兒明亮的眼睛中得到啟發。口語不行,為什麽不能先發展書麵語言。語言除了口語,還有書麵語。我想女兒耳朵聽不見,眼睛卻看得見。因為醫學上的代償功能,聾人的眼睛往往特別敏銳。為什麽不能用書麵語與口語、說話與識字同步的方法來教育婷婷?於是我把這一想法付諸實踐,並稱之為“母語玩字法”。我的做法是:把對女兒說的話隨時寫在牆壁上、地上、紙上,甚至女兒的手心手背上,並且始終保持這樣一種心態,即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像春風吹過大地,永不回頭。我把女兒帶到了大自然中,帶到了生活中,對她感興趣的事物,我把該說的話都寫給女兒看。她笑我們就寫“笑”,她哭我們就寫“哭”。她看星星我們就寫“星星”,她指月亮我們就寫“月亮”。語言直接進入孩子的潛意識,並且從來都不強迫女兒非得把那個字認會。也正是這種無為的狀態,使得女兒對文字發生了興趣。每次帶她出去玩,她和我的手心手背直至胳膊上,都是“技文戴字”。
    記得有一次,婷婷母親出差,我們去車站送行。火車起動時,婷婷喊著。媽媽,媽媽”,邊跑邊揮手,眼裏閃著淚花,我不失時機地抓起她的小手,寫下“依依不舍”四個字。這個成語會定格在她的潛意識中,一輩子也無法忘記。
    為糾正女兒的發音,盛夏酷暑的天氣裏,我為女兒趕製了一套卡片式正音詞典,有一千四百多個詞匯,每天都糾正她的發音,從而使女兒掌握了發音的規律,終於說出了一口別人能聽得懂的普通話。孩子的潛能真是大得驚人,六歲時,女兒已經認識了兩千多個漢字,能讀一般的兒童讀物。她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她今後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女兒終於在書麵語言上成了強者,她以強者而不是弱者的姿態回歸到了有聲世界。實踐使我堅信,在生活中、在說話中“玩字”,每個孩子在學齡前都會像學說話一樣輕鬆地學會閱讀。

“大老虎”來了


    女兒在玩字中,曾經發生過一個小故事。一天早晨,我和婷婷的媽媽晨練回來。走到家門口,聽見婷婷在屋子裏哇哇大哭,我們大驚失色,匆忙掏鑰匙開門,才發現忘帶了。如何打開一個聾孩子的房門呢?喊叫,她聽不見;砸門,又當心嚇著她,不知所措時,想到了婷婷亮晶晶的眼睛。於是,漢字改變了尷尬的局麵。房門打開後,一家三口相擁而泣。後來,婷婷寫了一篇《童年的回憶》的作文:我五歲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天早上,我被噩夢驚醒了,起來東張西望,發現爸爸媽媽不見了,我又跑到別的房間去看,爸爸媽媽還是不在。我嚇得哇哇大哭,邊哭邊喊:‘爸爸,媽媽!”忽然發覺有“咚咚咚”的敲門聲,我以為大老虎在敲門,更加驚慌,哭得更厲害了,還一邊哭一邊喊:“大老虎來了!大老虎來了!”接著又發覺“嘩啦”一聲響(原來是爸爸把玻璃打碎了),我以為大老虎從門百上竄了進來,嚇得急忙躲進棉被裏。我扒開一個,小 洞偷偷地看,發現大老虎沒進來,就爬起來繼續哭,哭得精疲力竭,淚流滿麵。這時,突然看見牆邊
伸進一根竹竿。竹竿上掛著一張紙條,我以為大老虎銜著竹竿進來了,又仔細一看,紙條上有字。隻見上麵寫著:“婷婷,外麵不是大老虎,是你的爸爸媽媽。請你下床開門好嗎?”我看後半信半疑,就悄悄地探頭一看,果然是爸爸媽媽站在窗外。我奮忙穿上媽媽的拖鞋,跑去開門,門前一球。地上全是碎玻璃,就小心地去開了門。爸爸媽媽走進屋裏,撲上來和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大家都激動得哭了。但這時流下的不是酸楚的淚水而是歡樂的淚
水。
    在寂寞的無聲世界和快樂的有聲世界之間,連接著一根知識和文字纜繩,女兒順著這根纜繩,一個字一個字,一個腳印,個腳印地向上攀登。終於來到一個充滿光明和農樂的有聲世界。女兒在文字世界裏,吸取著養分,發展著思維與想像勺。方塊字的神奇與奧秘,極大地開發了女兒的心智。
回顧對女兒的這段教育曆程,至今仍令我有一種生命升華的激動。

父女命運變奏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十年時間轉瞬而去。命運變化的結果是——應該百分之百上聾啞學校的婷婷,不僅沒有上聾啞學校,而且進了普通小學,連跳兩級,成為全國十佳少年。而我——一個老三屆畢業生,工廠技術員,一個與特殊教育學校毫不相幹的父親,卻調進南京聾啞學校當了副校長。父女命運產生戲劇性的變化!為什麽父女命運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呢?因為我在教育上開竅了,對女兒刻骨銘心的愛使我經常思考女兒的教育問題。傳統的家長製方法,把孩子當做私有財產,再加上應試教育空前殘酷的競爭環境,我發現許多健全兒童已經給壓得奄奄一息,喘不過氣來。我雙耳全聾的女兒用這種方法,肯定是死路一條!我絕對不願意以犧牲我女兒童年的幸福為代價,換取她的所謂成功。我多麽希望女兒在成功的同時,有一個幸福、美好、歡樂、難忘的童年。每個人隻有一個童年。我想世界上有沒有一種充滿人情味、充滿生命力的教育方法?在浩瀚無邊的叢林裏,我仿佛在尋找傳說中的蝴蝶。辛勤的汗水滴在茫茫土地上,青山綠水伴隨一顆癡迷的心。終於,在叢林裏踏出一條足跡,看見了蝴蝶一開一翁地扇著翅膀。在愛的海洋裏,在和女兒學習、遊戲的天倫之樂中,我發現了我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方法,用這種神奇的教育方法,我把女兒由啞女培養成所謂的“神童”。教育女兒的傳奇經曆,令我激動,生命像火一樣燃燒,後來我把這段教育曆程概括成兩句話:不幸跌了一跤,有幸拉了一寶。即不幸生了一個殘疾女兒,有幸發現了一個教育寶藏。
    大家肯定關心,是什麽靈丹妙藥讓一個聽障孩子成為正常孩子也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童”?我講了以後你們一定會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一種最神奇、也是最普通的方法,一種最新鮮、也是最古老的方法;是我們家長本來就有、卻沒有發現,本來使用過、卻無意中又遺忘的方法。所以,我經常對家長講“父母曾是教育家,撿回您遺忘的寶藏”。從你自己身上挖掘你曾擁有的寶藏,你的孩子一定會有歡樂、美好的明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