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叨叨隨想錄

忙忙碌碌無事找事,折騰自己折騰孩子
正文

孩子的問題:隱藏的含義 (ZT)

(2007-09-28 09:54:47) 下一個
和孩子對話是一門有規則的獨特藝術,有它自己的含義。孩子在交談時很少是無知的,他們的信息裏經常有需要解讀的密碼。

十歲的安迪問他的爸爸:“在哈萊姆,有多少孩子被拋棄?”安迪的父親是一個律師,他很高興看到兒子對社會問題感興趣,於是他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通長長的演說,然後又去查了數據。但是安迪還是不滿意,繼續問同樣的問題:“在紐約被拋棄的孩子有多少?美國呢?全世界呢?”最後,安迪的爸爸終於明白了,他的兒子並不是關心社會問題,他關心的是個人問題。安迪問這些問題並不是出於對被遺棄孩子的同情,而是擔心自己被遺棄。他並不是想得到被遺棄孩子的數字,而是想得到確認他不會被遺棄。於是,爸爸仔細考慮了一下安迪的擔心,然後回答道:“你擔心你的父母可能會像其他父母那樣將你拋棄,我向你保證我們不會拋棄你,如果你再為此感到煩惱,告訴我,這樣我才能幫你消除擔心。”

南希五歲時,第一次去幼兒園,她的媽媽陪著她,她看著牆上的畫,大聲問道:“誰畫了這麽難看的畫?”南希的媽媽感到很尷尬,她不滿地看著女兒,趕緊告訴她:“把這些漂亮的畫說成難看是很不友好的。”一個明白南希問題含義的老師笑著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陋的畫。”南希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現在她已經得到了她隱藏的問題的答案:“如果一個女孩畫畫畫得不好會怎麽樣呢?”接下來,南希拿起一個壞了的玩具消防車,自以為是地問道:“誰弄壞了這輛消防車?”她的媽媽回答說:“誰弄壞了它跟你有什麽關係呢?這兒你誰都不認識。”事實上,南希並不是真的對那個名字感興趣,她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會有什麽樣的後果。理解了這個問題之後,老師給了一個適當的答複:“玩具就是拿來玩的,有時候它們會壞,就是這樣。”南希看上去很滿意。她麵談的技巧讓她得到了必要的信息:這個大人很好,即使畫畫得難看,即使玩具弄壞了,她也不會馬上生氣,我不需要害怕,待在這裏很安全。南希和她的媽媽揮手告別,走到老師身邊,開始了她在幼兒園的第一天。

卡羅爾,十二歲,是一個容易緊張、容易掉眼淚的女孩,她最喜歡的表姐在這裏和她一起度過了一個暑假之後要回去了,但是,不幸的是,她的媽媽對卡羅爾的悲傷一點也不理解。卡羅爾(眼裏含著淚水):蘇茜要走了,我又要獨自一個人了。媽媽:你會找到別的朋友的。卡羅爾:我會很孤獨。媽媽:你會好起來的。卡羅爾:哦,媽媽!(啜泣)媽媽:你都已經十二歲了,還這麽愛哭。卡羅爾狠狠地瞪了她媽媽一眼,然後就跑回自己的房間裏,關上了門。這件事本來應該有一個更愉快的結局。孩子的感受必須認真對待,即使情況本身並不嚴重。在卡羅爾媽媽的眼裏,暑假結束後的一次分離可能是太小的一件事,不值得掉眼淚,但是她的反應不應該沒有同情心。卡羅爾的媽媽可以對自己說:“卡羅爾很難受,我應該盡力幫助她,讓她知道我明白是什麽讓她傷心。我該如何做呢?把她的感覺再向她說出來。”因此,她說下麵的任一句話都行:“沒有蘇茜會很孤單的。”“你已經開始想她了。”“當你們習慣在一起的時候,分開是很痛苦的。”“沒有蘇茜在,這房子對你來說大概看上去空蕩蕩的。”這樣的回答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親密之感。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當孩子被理解時,他們對父母的愛也更深了。對孩子受傷的情感來說,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藥。當我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麵對現實的力量。

七歲的艾麗絲打算下午和她的朋友李一起玩,但是,她突然想起來,這個下午她所在的女童子軍小隊有活動,她一下子就哭了起來。媽媽:哦,你很失望吧,你很想今天下午和李一起玩。艾麗絲:是的,為什麽童子軍不能在另一天活動呢?艾麗絲止住了眼淚,她給李打電話,約了其他時間,然後去換衣服,準備去參加童子軍活動。艾麗絲的媽媽對女兒的失望的理解和同情,幫助艾麗絲處理了生活中無法避免的衝突和失望。她同情並理解艾麗絲的感覺,真實地反應了艾麗絲的願望,她並沒有輕視這件事情,她沒有說:“這有什麽好激動的!你可以改天和李玩,這有什麽大不了的?”她更是避免了這樣的陳詞濫調:“唔,你不能同時在兩個地方。”她既沒有譴責,也沒有責備:“你明知道星期三是童子軍活動日,怎麽還打算跟朋友玩呢?”

下麵一段簡短的對話說明了爸爸是如何消除兒子的怒氣的,他隻是簡單地承認了兒子的情緒和抱怨。大衛的父親上夜班,當媽媽在白天上班時,父親就照料家裏。一天,當父親購物以後回到家時,發現八歲的兒子怒氣衝衝的。父親:我看到一個生氣的男孩。事實上,我看到了一個非常生氣的男孩。大衛:我很生氣,事實上,我非常生氣。父親:為什麽?大衛(非常小聲):我想你,我從學校回家後,你從來都不在家裏。父親:我很高興你告訴了我,現在我知道了,你希望從學校回家後我在家裏。大衛擁抱了一下父親,然後出去玩了。大衛的父親知道如何改變兒子的情緒,他並沒有說明自己不在家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我要去買東西,如果我不買食物,你吃什麽呢?”他也沒有問:“你為什麽生氣?”他采取的做法是承認兒子的情緒和抱怨。大多數父母試圖說服孩子,想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抱怨很不公平,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們意識不到這種做法沒有用,這樣做隻會導致爭論和氣憤。

一天,十二歲的海倫從學校回到家,很心煩的樣子。海倫:我知道你會很失望的,我的考試隻得了B,我知道得A對你很重要。媽媽:但是我真的不介意,你怎麽能這麽說呢?我對你的成績一點也不失望,我覺得B也挺好的。海倫:那麽為什麽每次我考不到A時你總要衝我大叫呢?媽媽:我什麽時候衝你叫過啊?是你自己覺得失望,於是遷怒於我。海倫哭了起來,跑出了房間。盡管海倫的媽媽知道,女兒不但不承認自己的失望,反而轉過頭來責備媽媽,但是,指出這一點並且和女兒爭論並不能使女兒心裏更好受些。如果海倫的媽媽承認女兒的感受,那結果會好得多,她可以這麽說:“你希望我不要太看重你的分數,你希望能夠自己決定什麽分數對自己是好的,我明白。”不僅是孩子,哪怕是陌生人,也會感激我們對他們的困境所表現出來的同情。

格拉夫頓女士說她不喜歡去她工作的銀行:“裏麵通常都很擁擠,經理的行為使你感到,好像他在那兒待著就是幫了我大忙似的。每次我到他那兒去的時候都會很緊張。”一個星期五,她不得不拿著一張支票去讓經理簽字,當她聽著他和其他人說話的態度時,她開始變得心煩焦急,但是隨後她決定設身處地地為他想一想,然後她通過表達出來並承認他的感受表示了她對他的理解:“又是一個艱難的星期五!每個人都要求你的注意,現在甚至還不到中午。我真不知道你要怎麽熬過這一天。”經理的臉上馬上放光了,她第一次看到他的笑容。“哦,是的,我總是很忙,每個人都要求先處理他們的事情。你要我做什麽?”他不僅簽了支票,還和她一起到出納員那裏,好讓事情辦得更快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