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T工程師獨立創業之法則(三)

(2010-10-07 01:15:04) 下一個
上麵的兩個人都是比較成功的案例。其實有更多的人做得並不成功,公司陷入經營困境、甚至負債破產的也比比皆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創業或是獨立究竟會遇到一些什麽樣的壁壘和陷阱,而那些成功者又是如何跨越這些險境的。

創業可以分為初始期、成長期、上市準備期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壁壘。

(一)初始期
創業初始,公司業績和信用為零。資金和人才的確保,以及通過營業取得訂單都比較困難。這是創業的第一個壁壘。那麽這種公司什麽也沒有的狀況下,有什麽秘密武器呢?

創業5年就成功上市日本(Jasdaq)創業板的M先生是這樣說的:最重要的是ビジョン(Vision),就是發展前景。“為日本大公司量身定做符合其公司特點的ERP係統,可以極大地提升這些公司IT投資的效果。還沒有其他人在做,就讓我們來做吧”,通過展示這樣的前景,M先生既獲得了投資資金的青睞,也獲得了優秀人才的加盟。“如果能夠明確地展示(項目)將會對世界造成什麽樣的衝擊,那麽資金和人才就會自動向你靠攏”。

與ビジョン同樣重要的,還有創業時的個人信用與人脈關係。“開業之後如果沒有項目,資金很快就會耗盡。這時候如果公司負責人不能迅速地依靠自己的人脈關係與信用拿到項目的話,就很難使公司進入正常的經營軌道,那境況就會很艱難了。”

與此同時,創業者還必須承受精神上、經濟上的雙重壓力,這也被認為是通向成功的壁壘之一。

創業之初,創業者很難從銀行或投資家那裏得到資金,於是隻好拿自己儲蓄作為資本金,不夠的話,隻好從親朋好友那求借。“大部分的生活費節省下來都投到公司做資金了”,回想當年,還有人心酸流淚。即使這樣,也必須每月按時給員工發放工資,這是經營者必須承擔的責任。

這樣的壓力必須獨自承受,“社長是孤獨的”,這是很多創業者共同的心聲。“沒有獨自承擔這種重責的覺悟的人,是做不了社長的”。

(二)成長期
過了初始期之後,公司開始進入發展與停滯的循環,從而逐漸地發展起來。成長期也需要克服很多的壁壘。

“發展,就伴隨著資金與人才的不足。不僅要維持現狀繼續營業,也必須考慮下一步的發展”。維持與發展,經營者必須一刻不停地行動。這樣不辭辛勞的工作,身體健康每況愈下的人有之,有的還釀成嚴重的家庭問題。

但不這樣做的話。公司的成長就會陷入停滯。項目如果不足,人件費、辦公室租賃費之類每個月固定發生的費用就會變成很沉重的負擔。一旦資金不足,知道了情況的員工就要開始考慮辭職了。這樣的話,經營者更是要疲於奔命,不得不拚命打開營業局麵和尋找新的增長點。

而且,公司進入停滯期的話,一點小問題或錯誤就有可能成為致命傷,Q先生就有過這種破產的經驗。Q先生的公司承接“一括請負(全包)”的開發業務、發展到60名員工的規模後,進入了發展停滯期。結果,有一個項目虧損了5000萬日元,公司的資金狀況一下子惡化起來。

得知了情況的員工一個接一個地辭職,Q先生為了籌錢四處奔波。明明知道公司已經很難起死回生了,作為經營者的Q也不允許自己逃避責任。最後清算下來、公司剩下一個空殼,Q自己背負了一堆的欠債。即使這樣,“把錢還清了之後還要再開公司”,Q先生一點不放棄。

(三)上市準備期
越過了前麵那麽多的壁壘,終於迎來了“上市”這個節目。當然,不上市也是一種選擇,但“獲得大量的資金使公司加速成長是最有效的資本策略”,所以相當多的創業者把上市作為自己的目標。

不是說公司發展態勢、財務狀況良好就肯定能順利上市,這中間也有很多的壁壘。

経営者角色的轉變,要求経営者必須具備很強的領導能力(而不是技術能力)。公司的經營目標、組織體製、業務運作模式等等都必須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重新調整,給員工帶來了相當多的額外負擔。“搞得這麽辛苦到底有沒有必要(上市)?”,員工中也有這樣的聲音。

“隻有上市,才有可能得到更大規模的(項目)。既然已經開始起跑了,就要有決不放棄的覺悟”,最終成功上市的Y先生這樣的激勵自己的員工。“幸好,得到了員工的理解和支持。否則意見不統一的話,就很難上市成功了”。

當然,不是說成功上市就萬事大吉了。既然上市,就要對股東負責了。事業目標實現不了的話,就有可能被股東要求辭職,這樣“慘痛”的故事也不是沒有先例。如果決定上市,那也必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