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共鬥爭簡史>節選,望高人指正

(2007-12-02 15:36:17) 下一個
第一章(西元1920)
1.1
天下大亂 軍閥割據
思想自由 共產萌芽


天下分爭亂哄哄,多由前朝麻煩生
金戈鐵馬今又是,還從亂世識英雄

一部曆史其實就是一部英雄史。

而中國從1940年以來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救國救民的革命史.由於滿清政權的沒落,直接導致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割地,賠款,被迫設立外國租界,被迫開放口岸,等等,等等成了每天的日常政務.成了每天的新聞事件.正是這一係列的不平等條約激怒了中國知識份子.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們開始尋找富國強兵的道路.從一開始的改良主義到孫中山的資產階級革命再到共產黨的革命.這就構成了中國近代史.

由於中國共產黨1921才在中國成立,所以我們就從1920年講起.

中國的曆史進入西元1920 又是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戰亂連綿,民不聊生。這時期是北洋軍閥的中期,北洋軍閥操縱北京中央政府.總統為徐世昌,實際是個傀儡,有名無權,實權在段祺瑞手裏。徐世昌當年也是一條好漢,很有才名和袁世凱拜過把兄弟,是袁世凱的左膀右臂,在北洋係中的輩份,地位在北洋三傑之上。可惜手裏沒軍隊.
所以講話就不靈.

中國當時的情況是上層腐朽,社會動亂,百姓貧窮.國力積弱.作為社會基楚的老百性的生活就兩個字: “貧困”.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如共產黨的著名軍事領導人彭德懷自述他的家境:幼年時家徒四壁, 唯有一口鐵鍋,還破了個小洞,塞了一小撮棉花,寒冬時沒衣服穿,隻有身披蓑衣腳蹬草鞋,幾與原始人同.無食裹腹,在祖母勸說下外出討飯”.少年的身心大受刺痛. 人到此時就想造反.任何道理到這時都不如讓他有飯吃的道理大.

這一時期中國最大的政治就是軍閥之間的鬥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軍閥割據,國家四分五裂.政治板塊,就像大雨前的黑雲,翻騰變換,今天這個一堆明天那個一夥.城頭變幻大王旗.北洋軍閥政權從袁世凱當上民國大總統算起,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一共17年.在這17年中北京就換了13任總統,46屆內閣.致於省級地方政府政權更迭更是難以勝數.

“閥”本身是褒意詞,古漢語講”閥”有三種意思.1,曰:功績,宋史<張環傳>裏有”環積閥當遷”.2,曰: 世家門第,<新唐書.韋思謙傳>:”貴閥後生,以僥幸升”.3,曰:仕宦之家立於門外用於表貼自己功績的柱子,杜甫<奉贈盧五丈琚>詩:”門閥冠雲霄.

”軍閥”在人們眼裏是貶義詞.所謂軍閥,手裏握有軍隊,占據一方地盤,是該地方的行政和軍事主宰者. 文化大革命中還發展出”黨閥””學閥”的帽子,意指此人跋扈,專製,獨裁.用以打倒對方.

二十世紀之後的中國人,所知道的軍閥就是愚昧,殘暴,殘害地方百性,擾亂國家,一無是處.其實也不盡然,我們談曆史就要談曆史的真貌.客觀的說,北洋軍閥當政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民主,最自由的時期.學術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麵,是自春秋一來又一個思想解放的時期.沒有這個時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新文化運動,和後來的共產主義運動.這一時期被稱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曆史是跨不過這個時期的.

清朝垮台後,由袁世凱從小店帶出的北洋新軍就成為中國最大軍事集團.順理成章的,袁世凱就成了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在世時除了孫中山不成氣候的鬧騰了幾下外,全國大體平靜,都服從於大總統袁凱.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由副總統進補大總統職.但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時產生的一顆流星,沒有根基,就說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因此上是當家不做主.大事決定於北洋係軍閥.小店練兵時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段其瑞,馮國章,現在隻剩下段其瑞,馮國章還在政治舞台上,王士珍已不問政事.

袁世凱死後的一段時期裏,段其瑞與馮國章表麵上還是團結的.黎元洪當大總統,段其瑞做內閣總理,馮國章是副總統.段,馮共同掌握北洋係軍隊.但內部已有裂隙.因為段其瑞是安徽合肥人,所以段其瑞為首的武裝力量被稱為皖係,因為馮國章是河北河間人,所以馮國章為首的武裝力量被稱為直係.時人稱之為:段合肥,馮河間.

這第一個擁有中華民國大總統稱號的是孫中山,後來迫於袁世凱的勢力,不得已把大總統的頭銜讓給了袁世凱.現在袁世凱死了怎麽說也該有他參與政局.可是眼看著北洋係出將入相全沒自己什麽事.一九一七年七月孫中山從上海去廣州,打出恢複民國初年<臨時約法>的旗號聚合南方非北洋係的地方軍閥另立中央,成立廣州護法軍政府.參於其事的有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省.孫中山以前的革命大多是利用會道門,袍哥會等群眾組織,成不了氣候.又想利用軍閥,結果反被軍閥們玩弄於股掌之間,一會兒把他攆走,一會把他請回來當名義上的頭.現在這些個小軍閥要鬧獨立又拉上了孫中山,而占據北京政府的段祺瑞要維護中央的權威主張武力討伐,從而開啟軍閥混戰之先端.

戰爭一起扯動各派神經,使得直皖兩派鬥爭表麵話.而段祺瑞用於向南發動統一戰爭的中堅力量是北洋第三師,第三師屬北洋軍裏的直係,師長是曹錕,主力旅旅長是中過秀才的吳佩孚.由於曹,吳從一開始的聽命到後來的抗命致使段祺瑞的統一戰爭由先勝而後敗.隨後吳又唱了一大堆不要內戰的高調.等於挽救了孫中山的廣州政府.製止了戰爭,吳佩孚一時被呼為:革命將軍.

這樣一來二去最後導致北洋軍閥內部皖係和直係打了起來.徐樹錚所指揮的代表皖係的邊防軍,與吳佩孚所指揮的代表直係的北洋第三師在北京和天津近畿擺開戰場大打出手.軍界新秀吳佩孚果然不凡,仗打的不錯.但曹,吳人少,段,徐人多,還是有些吃力.當戰鬥打到最膠著的時侯張作霖援助曹,吳的兵到了,雖然隻是先頭部隊,兵力也就一個營的樣子,但是一聲高喊:奉軍到了.立刻對方的士氣就垮了.就這樣打敗了段祺瑞的軍隊,奠定曹錕,和吳佩孚在直係的地位.史稱直皖戰爭. 張,曹,獲勝把持中央.

由於吳佩孚在二零年之後對中國政局影響很大,又是北伐軍的主要對手,所以特別介紹一下.吳佩孚是山東蓬萊人,晚清秀才.曾入保定陸軍學堂測繪科學習.畢業後曾被上級派給日本情報機關工作.日俄戰爭其間曾深入戰場搜集過俄軍情報.算是經曆過戰爭,有實戰經驗.後被編入北洋第三鎮,後第三鎮改稱陸軍第三師吳當營長.後在湖南時被第三師師長曹錕賞識提拔為旅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縱橫中國四,五年.

吳佩孚為人正直,處事古板,清高.崇賞中國傳統文化,堅定認為八德即:孝,悌,忠,信,禮,儀,廉,恥.是中國文化之精髓.是傳國之寶.認為八德張則國運興,壞其一則缺乏收拾人心之準繩.基於此點,他反對共產黨.認為共產黨的理論及其行徑有悖於中國傳統和國情.他特別崇拜關公,嶽飛,戚繼光.他曾自填滿江紅詞,讓士兵傳唱,詞曰: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想當年,吉江遼沈,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弱.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複舊山河.卻歸來永做蓬山遊,念禰陀.

他自己常說的四不主義:”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舉外債,不結交外國人”.我要給他加上:不貪財,不納妾,不賣國,這就是吳佩浮.一個高尚的中國人,一個純粹的中國人.

直皖戰爭勝利後,吳佩孚開直魯豫巡閱副使府於洛陽, 在洛陽埋頭練兵.住地營房連綿十幾裏,一眼望不到邊.建了個招待所取名繼光樓.吳佩孚也曾想武力統一中國,但他力所不及,形勢所不容.首先說勢力強大的奉係張作霖就是他揮之不去的惡夢.其次是吳佩孚沒有強大的財金來源.他一不要地盤,二不舉外債.他太正直,不願變通,不願借助外力實現他的理想.這是造成他後期失敗的主要原因.

直皖戰爭時張作霖是站在直係這邊.雖然他出兵不多,直接參戰的不足一團人,但他的大軍出關之後給皖係造成很大壓力,是導致皖係戰敗不可忽視的原因.戰後他以功臣自居,必然要在北京政府裏安插自己的代言人.奉,直之間明爭暗鬥你來我往,造成北京政府更加動蕩不安.這就是日後直奉大戰的直接誘因.

直奉之間的利益爭奪越來越不能調和.雙方都在暗中備戰.到了二二年四月吳佩孚的主力從洛陽開到了河北,後麵還跟著馮玉祥.湖南,湖北也都派兵聽吳的調譴.曹錕在保定的兵力也係數參戰.總計約十萬之眾.奉係兵力比直係大,裝備也比直係好.

直奉之戰於四月二十九日打響,吳佩孚指揮靈活,雖然兵力少,但能調動對方,使終掌握戰場主動權,幾經拉鋸,吳佩孚中路先勝,牽動全局,奉軍東西兩路也隨即敗退,5月5號張作霖司令部所在地軍糧城被直軍占領,戰事結束.

此一戰後張作霖的勢力退出關內,中央政府成了直係軍閥的掌中物.直係喊出了”直係即中央”的口號,可見直係之得意心情.而直係的主力在洛吳手中,吳佩孚是直係的靈魂人物.從此黃河南北,長江上下都受洛吳節製.人們要想求官拜將都要看吳佩孚的態度.一時間來洛陽朝聖的不絕於道.吳佩孚五十歲生日時康有為也曾跑去洛陽給吳佩孚祝壽,並送壽聯:

牧野鷹揚,百歲勳名才一半.
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

得到康有為這樣的讚捧吳佩孚頗為得意.

由於來進謁的人太多,吃飯也定了許多規距.一般賓客進小餐廳,而來客如果是:文官省長以上,武官督軍以上,外國貴賓持有本國正式照會的,開大餐廳.大餐廳一開名堂就多了.首先陪客人數就很可觀,吳佩孚規定凡有大宴,為示隆重,及普愛,所有駐軍營長以上軍官,文職科長以上官員都來作陪客.還有軍樂隊,還有由軍中俊秀少年十六人組成的唱歌班.這些人時兒高歌時兒上前服務.軍樂隊演奏的都是吳本人寫的詩.酒酣耳熱時,吳本人也會放開喉嚨跟著唱,這時全餐廳的人都跟著附和.場麵之熱烈讓與餐者終生難忘.詩人的豪情,得意時的愉悅盡現於此.
寫到此我也受氣氛感染而有詩一首:

<讚吳子玉>

豪情吳子玉
唱對有古風
洛陽練兵日
英雄會中州
客從四方來
大宴小餐廳
酒酣耳熱時
一曲滿江紅


他一生最大的汙點就是不許鐵路工人組織工會,進而鎮壓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

蘇俄在找孫中山之前就曾經過吳佩孚,願意提供援助幫助他統一天下.條件就是待事成之後,同意蘇俄在外蒙住軍,以及蘇俄取代日本在東北的利益.此議為吳佩孚拒絕.吳佩孚一直認為”赤化”會毀滅尊奉儒學的中國,而且蘇俄對中國的領土野心昭然若揭,所以對蘇俄一直有惡感.這一點與蔣介石相同.

當他與北伐軍戰敗後,退居白帝城時,日本第一外譴艦隊司令和海軍駐滬特務機關長來看他,向他提出:願提供個人貸款一百萬,及無償提供十萬枝步槍,五百門鋼炮,兩千挺機槍,支持他東山再起.他卻語氣堅定的說:過去我曾有不止十萬支槍,錢也不止百萬,可見成敗並非隻靠槍炮與金錢.我如願引外援借外債,何必等到今日,中國的事情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了結 .

日本侵略中國之後,一直想讓他出山主持傀儡政府.日本人威逼利誘,想盡辦法.他堅持不從,保持堅定的民族氣節,實為可貴.他曾作詩言誌:

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
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進租界,灌園抱甕,真個解甲歸田.

社會上流傳吳佩孚的小典故,: 有一個人在別處為官,名聲不好,得知吳佩孚在直魯當政,想托關係走吳佩孚的門子在河南謀個官職,報告呈上,吳佩孚閱後批曰: “豫民何辜?”. 以民為重,斷然拒決.

德國駐華公使的千金敬佩吳佩孚,寫信求婚,吳佩孚在信上批道:老妻尚在.

大軍閥張作霖也有其愛國和狡黠的一麵.

傳說他的日本顧問回國時曾要張題字留念.張手書:”睡臥美人腕,醒掌天下權.” 落款”張作霖手黑” 秘書看到在一旁提醒他:墨字下麵還有一土字.張道:”媽拉個巴子,你懂個屁,中國的土我怎麽能叫日本人帶走? 這叫寸土不讓”.一句話道出他心裏的苦痛.張作霖大元帥府電報處處長周大文曾經會憶說:”1928年5月的一天,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又上門找張作霖,向張作霖遞交”滿蒙備忘錄”.備忘錄包含”新五路築路協議”的條款,及新增的允許日本駐兵滿蒙和南滿租借地割讓給日本等條款.接文件的人送進內室給張,當張作霖知道這些內容後.不顧在客廳裏坐著的芳澤,高聲罵到:馬拉個巴子的日本人,這是趁人之危.我豁出去這個臭皮囊不要,也不能出賣國家權力.讓人家罵我是賣國賊,叫後輩子孫跟著挨罵.那辦不到.”要知道這時他與南方國民革命軍的戰爭敗局已定,正是走下坡時侯.至此日本人更加意識到,讓張作霖賣國是辦不到的.張作霖就是跟他們簽了協議也是一紙空文.完全是在”呼悠”他們.這也正是當年袁時世凱給張定的暗計,也是張本身具備的滑頭的素質.正是他對日本人軟磨硬抗,日本人才會在一個月後的6月4號在皇姑屯炸死了他.我一直認為如果他活著,九一八時他決不會一槍不放而讓出東北.

軍閥的事我們先講這兒,剩下的事留到北伐時再講.

1.2
這時期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際上很脆弱,組織很鬆散,沒有嚴格的組織紀律,也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軍隊,這主要是他不懂得組建軍隊,不懂得建立根據地。而他賴以打仗的這些人要麽是大小軍閥,要麽是幫會組織,根本就指揮不靈,目的不明。所以屢戰屢敗,二零年之初孫中山幾無立錐之地. 廣東的地盤被桂係軍閥占領,他沒地方呆隻好去上海讀書,搞研究.

孫中山比較注重演講的技巧,有鼓動性,比較能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幾十年不綴,這是他的優點.但他的組織能力不行.他所發起和領導的複興會,同盟會是一種非常鬆散的組織,還沒上升到黨組織的性質.後來的國民黨也是由宋教仁發起和推動的.可惜宋教仁死的太早人亡政息,國民黨沒有很好的組織建設,仍舊鬆散的像個”會”.

1920時孫中山手上比較嫡係的軍隊就是陳炯明手上的粵軍. 而粵軍此時的地位又比較尷尬,自一九一六年被桂係軍閥趕出廣東,局促於閩南幾個縣內一呆就是四年. 思歸心切.由於桂係占據廣東後不懂體恤民情,惹的天怒民怨.不斷有人聯係粵軍希望粵軍回粵驅除桂軍.再加上孫中山也要實他的武力統一中國的理想.所以他就聯絡唐紹儀,伍廷芳,唐繼堯發出討桂通電.隨即指示陳炯明揮師討桂.此時粵軍大約兩萬多人.粵軍兵分三路,奮勇向前,沿途打出口號:”廣東人不打廣東人”, “粵人治粵” 以分化敵人陣營.

桂係派在廣東的總督是莫榮新,桂係在廣東的軍隊有四,五萬人,加上依附桂係的地方武裝三,四萬人號稱十萬大軍.可是人心不齊,兵無鬥誌.甚至有的軍隊在粵軍的攻擊下反水.桂係在陳炯明粵軍的攻擊下軍隊很快土崩瓦解被趕出廣東.粵軍追擊桂軍直入廣西境內,占領了廣西一些州縣,整個桂係呈瓦解之勢,由於桂係的潰敗,才有了李宗仁,黃紹弘等幾個小營長出頭露麵的機會.由此幾年之後就產生了新桂係. 孫中山隨得勝的粵軍也到了廣西桂林,這時他又燃起北伐的念頭.

1.3

一九二零年,共產黨組織還沒在中國大地上產生.作為共產黨的先驅李大釗,陳獨繡已經在中國大地上鼓噪了幾年.在南方數省已經有了若幹個馬克思主義小組.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還處於胚胎期孕育期.

講共產黨就不能不講,五.四新文化運動.客觀的說,北洋軍閥當政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民主,最自由的時期.學術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麵.類似與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潮,個種輿論暢所發表.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當時各種思想泛濫.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不管什麽主義,什麽思想,隻要你有力氣誰都可一扯上一陣.隻要你有錢誰都可以辦個雜誌或開個報館.想批誰你就可以批一頓.

“可愛的”北洋政府,竟然不辦銀行,不管輿論,不辦教育.用錢就向外國借,這段時間段祺瑞主要是向日本借.北洋武人自認自己是行武出身,辦教育是文人的事.對教育不感興趣.竟然找個對立麵的人蔡元培出認教育總長,後於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蔡是同盟會的上海分會發起人,但思想上屬於自由主義者.當了校長後,真是”兼容並蓄”不但召來新派的陳獨秀也聘用了留著長辯子持複辟論的辜鴻鳴.北大是夠熱鬧了.而陳獨秀主政的文學院,更是新派人物的大本營,像錢玄同,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等都是這一時期新文化主義的代表.由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就是他們的言論陣地.有又招來了李大釗,魯訊作為撰稿人,魯訊正是從為<<新青年>>撰稿才一發不可收拾,成就了後來大部頭的<<魯訊全集>>.而當時錢玄同邀請他時,魯訊正蟄居在紹興會館,滕抄古碑文哩.

他們這些人正趕上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產生巨人的時代.禁錮了兩千年的思想一下可以放開了,興奮之餘有時就摸不著邊.痛恨”八股文”,痛恨”孔教”.痛恨一切禁錮人思想的禮教.胡適猛力鼓吹白話,一切以白話為好, 提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寫出的白話詩,現在看來都是”大水詞兒”.魯訊則是猛向封建禮教開刀.從<狂人日記>>,<<我之節烈觀>>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等等.錢玄同更為激烈而且荒唐,因為仇恨孔子,就想消滅傳達孔子思想的載體,提出廢除漢語和漢字.可見極端到了什麽程度?這就是”五.四”的萌芽期.你想連教師都這樣思想激烈到無邊,他們教出來的學生會是怎樣呢?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種思潮中萌芽的.從此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你都可以看到這種激進的思潮的脈絡.他正是由”五.四”青年毛澤東把它延續,把它發楊到極致.最後破滅.最後逼的中央政府還要回頭搞”文明禮貌教育”還要搞”五講四美”.

當年在杭州的施存統等人在<<浙江新潮>>上提出”非孝,非孔,公妻,共產”.也就不奇怪了.在共產黨的初期,有一陣把”共產,共妻”作為一種憧憬來標榜.可能當時激烈份子很多都還沒結婚,所以叫叫還可以.一但結了婚就不叫了.就知道此事行不通了.

真是到了要重新評價”五.四運動”的是候了.

扯遠了,我們還是回到當時.

李大釗也在<<新青年>>發表了很多文章.其中<<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公開宣傳馬列主義,稱讚俄國的十月革命.1917年4月,在這些大師們,旗手們的鴻文巨製的縫隙間出現了後來成為偉人的青澀之作.二十八劃生的<<體育之研究>>.不知真的是陳獨秀慧眼識英雄,還是因為體育類文章,內容比較新鮮而被陳獨秀選中.青年的毛澤東也在<<新青年>>上露了一臉.這樣說是有一點原因的.當是的毛澤東不為這些知識界的”大人物”看重.有一次胡適講座,不斷有人提問,毛澤東也提了個問題.當胡適了解到毛不是北大在冊學生後,竟然拒絕回答.給毛澤東弄個下不了台.所以文革時要批學術權威可能是要報當年一箭之仇.看毛澤東後來的成就表現,想必提的問題也不簡單,別不是胡適答不出來吧.當然這是我們在這兒的笑談.

再說說外部原因.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受到帝國主義及資產階級的圍攻. 為了鬥爭的勝利,列寧急於推動全世界的共產主義革命.於是於1919年3月 在莫斯科成立了共產國際. 至此以後國際上共產主義運動高漲,從1919年三月到1921年下半年世界上已經有十幾個國家成立了共產黨,其中包括美國,英國等頭號帝國主義國家.

中國也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成立的共產黨.
1921年初列寧派出了以荷蘭人馬林為主的三人代表團來中國協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組建中國共產黨.經過一番活動,聯絡到十幾名代表.代表當時全國的五十幾位共產黨員.馬林拿出了他帶來的活動經費發給每一位代表, 每人一百圓, 走時又每人發了五十圓.可以說中國共產當時的成立完全是俄國共產黨插手的結果.這也就產生了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也正是由於這種關係中國共產黨才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得不接受來自共產國際的指令.而由於這些這些指令很多不附合中國的國情.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以後的革命進行中隻要是由共產國際指派的領導,都會使革命遭受挫折,隻有像毛澤東這樣土生土長的革命領導,才能使革命走向勝利.而蘇聯共產黨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直到1947整風運動後才基本肅清.

一九二一年七月來自國外和國內各地的代表匯集上海.湖南的代表是毛澤東.何叔衡.參加會議的有十五人,他們是: 何叔衡,張國濤,董必武,陳公博,李達,毛澤東,陳潭秋,周佛海,王盡美,鄧恩銘,劉仁靜,馬林,尼科爾斯基.包惠僧,李漢俊. 會議於七月下旬召開
會上可一想見的發生了極烈爭論.首先就有共產黨走什麽道路的爭論.李漢俊提出共產黨應該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待革命成功之後可以在議會中搞竟選.劉仁靜激烈反對李漢俊的觀點,拿出共產黨宣言,說,共產黨應該按照馬克思,恩格思說的那樣,武裝奪取政權,施行無產階級專政,建設共產主義.大多數代表也認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成功.

會義進行當中被包打聽(密探)闖入,馬林有鬥爭經驗,立刻讓大家分散撤離,會義被迫中斷,於八月初轉到嘉興南湖的畫坊上繼續進行.代表大會結束時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李達為宣傳主任,張國濤為組織主任.陳獨秀不在上海時由周佛海任代總書記.
馬林這位蘇俄布爾什維克的代表對於中共的產生和發展做了重要的兩件事.1,親手創立了共產黨. 2, 最先提出國共合作,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 他隻所以會提出這一主張,是考慮共產黨當時隻有五十幾個黨員不能很快有所做為,但是參加國民黨之後可以借助國民黨在中國的普遍性,發揮作用.因為孫中山等人昌導的革命已經進行了幾十年,革命已是時髦的名詞,已是人心所向,很多軍閥名義上也都成了國民黨員.

而國共隻所以走向聯合( 我更願意把國共的第一次合作叫做”聯合”而不是”合作”這兩個字,因為當時參加國民黨工作的共產黨員都入了國民黨. 而不像十一年後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各自保持較高的獨立性.)是基於以下這些原因.

在共產黨方麵,
1,共產黨組織剛剛成立,隻有五十幾個黨員,在全國範圍內還沒有建起自己的組織網絡.暫時不能對中國革命發揮作用.而這時屬於國民黨員的革命者已遍布全國,已經有全國範組織網絡,有不少國民黨名義下的軍閥武裝.共產黨可以通過參加國民黨的組織來參與領導全國範圍的資產階級革命.而這一點正是在中共二大上達成的共識. 中共二大上其中一個決議就是:先協助國民黨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當然這個決議是在共產國際的指令下做出的. 在中共內部是有很大的反對意見的,正像我們以後看到的國民黨內部有很強的反對派一樣. 但是中共內部的反對派在下級服從上級的原則下消失. 而在國民黨方麵就沒有這麽幸運. 否則的話也許不會發生國共之間的內戰,而中國也許走向議會製也未可知. 如果說這是條直線的話,那麽曆史總是在人們預料之外的地方拐彎. 孫中山的突然去逝就是這種預料之外.

2, 共產黨初級階段的政治主張: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國. 與國民黨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這也是合作基楚.

在國民黨方麵:

孫中山需要蘇聯的援助.孫中山已經五十幾歲了,幾十年鬧革命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一直沒有一個支撐點.沒有自己的軍隊,沒有自己的地盤.還不如當年的劉備,劉備還有自己的軍隊.鬧來鬧去自感疲備而無力, 結果轉而尋求要打到的對象合作. 帝國主義列強當中孫中山求的最多的持續時間最長的是日本國. 反清時就多次乞求日本的支持,其中最具賣國性的提議是.一九OO年八月會見日本帝國婦人協會會長下田歌子要求援助軍資.為達目地,孫中山勸其謁見慈禧太後,並設計於她,要她以組織東洋婦女會的名義讓清室讚助資金轉而供給革命黨,並承諾下田歌子,作為報酬事成之後將滿洲割讓給日本.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的境況依然是沒有改變,除了名聲之外依然是兩手空空. 一九一五當得知日本逼迫袁世凱簽定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 時,不是立即起而反對,而是於二月一日至五日和黨徒陳其美,王統一,與日本人原偽滿鐵株式會社理事犬塚信太郎,偽滿鐵社員山田純三郎擬訂並草簽<中日盟約>十一條.原文如下.
中日盟約

中華及日本為維持東亞永遠之福利,兩國宜相提攜而定左之盟約.
第一條: 中日兩國既相提攜,而他外國之對於東亞重要外交事件,則兩國宜互先通知協定
第二條: 為便於中日協同作戰,中華所用隻海陸兵器,彈藥,兵具等宜採用與日本同式.
第三條: 與前項同一之目地,若中華海陸軍聘用外國人時,宜主用日本軍人.
第四條: 使中日政治上提攜之確實,中華政府及地方公暑若聘用外國人時,宜主用日本人,
第五條: 相期中日經濟上協同發達,宜設中日銀行及其支部於中日之重要城市.
第六條: 與前項同一之目的,中華經營礦山鐵路及沿岸航路,若要外國資本或合辦之必要時,可先商日本,若日本不能應辦,可商他國.
第七條: 日本須與中華改良弊政上之必要援助,且速使之成功.
第八條: 日本須助中華之改良內政,整頓軍備,建設健全之國家.
第九條:日本須讚助中華之改正條約,關稅獨立及撤廢領事裁判權等事業.
第十條: 屬於前各項範圍之約定而未經兩國外交當局者或本盟約記名兩國人者之認若,不得他者締結.
第十一條: 本盟約自調印之日起,拾年間有效.依兩國之希望更得延期.

如上之條約,如若孫文當政,中國再無主權可言,前門拒虎後門引狼.此計非計也.
對中國民眾而言,與其讓孫文喪權辱國獲的日本支持和袁世凱開戰置民眾於水火之中,莫如幹脆接受<二十一條>而不要開戰.

中國就有忠勇有識之革命黨人.既不接受<二十一條> 也不接受披著革命外衣的”十一條” 憤而致函各報館聲明: 停止革命(內鬥)一至對外.聲稱:”然借異虐同之舉,引狼拒虎之謀,前為天良所不容,後為智計所不許.”實際在罵孫中山,這哥兒幾個是,程潛,林虎,熊克武等.

孫中山除了乞求日本援助之外.也不斷乞求其他西方列強, 而尤其鍾情於美國.他在一九二四年一月於廣州會見美國駐北京公使舒爾曼時對他說: 美國是中國唯一可以信賴的國家.他認為美國的支持是最值得爭取的.他甚至建義美國和其他西方列強共同幹於中國內政,實行為期五年的監護統治.然而,舒爾曼則認為孫中山的談話語無論次
如同一個精神錯亂者.因此他並沒把孫中山的話匯報給他的政府.舒爾曼至所以有這樣的認為可能是因為孫中山這天的談話與他打倒軍閥,打倒列強的革命主張嚴重相悖所致.

除此之外他還四處聯絡軍閥,除南邊的小軍閥外,他還聯絡過皖係段其瑞,豐係張作霖
直係吳佩浮,等,而吳佩浮對孫中山有一段評判甚是精彩.留做後述.

正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孫中山與共產黨有了正式接觸. 1922 年一月共產黨代表馬林抵桂林,住了幾天,與孫中山長談.

1.4

隨後的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號,發生了陳炯明叛變,炮轟孫中山總統府事件.

很多曆史事件的真象隨著時間的遠離已經被淹沒了. 並且隨著曆史跨越的加大,很多事件都被簡化成一兩句話.而且形成定論. 越往後人們越把它當成定論來引用. 而忽略了事件當時的氛圍.

陳炯明叛變事件及隨後的商團叛亂事件在現存的曆史書中都帶有這種性質,因而大有可商榷之處.

當時社會上有一種議論,即所謂”聯省自治” .各省息戰,建立省級政府,開放地方選舉,先在各省內開展民主政治,全國施行聯邦治,效仿美國.陳炯明就是倡導者之一.陳炯明沒有去中原逐鹿的野心.隻想守住兩廣,因此反對孫中山的被伐企圖.當然你可以說陳炯明有其私心.那孫中山要全黨宣誓效忠他個人,跟隨他武力統一中國,施行一黨專製, 就沒有私心?

撇開私心不論,應該說是國體之爭.而陳炯明之所以有這種主張,也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思潮.息戰已經是一部分革命黨人的主張,除了前麵我已提到的三個人之外,還有其他黨員,像黃興,李烈軍,柏文蔚,這樣的革命重臣也發過停止革命,一致對外的聲明.他們看到打來打去,最遭怏的還是老百性,而國家遭到破壞,國力不能增強反而削弱,屢遭列強欺辱,特別是日本要挾的二十一條的出現. 弱國無外交的現實,使他們對自己的主張和行為產生強烈的反思. 打來打去誰也沒有足夠的武力統一息中國.倒不如息戰以建設國家成了他們的共識.

正是在這種氛圍下有了”聯省自治”的思潮.也不能不說他是一種政治主張.當時在廣州的共產黨員就分成了兩派,有的支持陳炯明,有的支持孫中山,為這個事共產黨還開除了幾個支持陳炯明的黨員,毛澤東少年時在湖南也曾在報上大聲急呼獨省自治的,可見這種爭論已深入到社會基層.應該說陳炯明和孫中山有同樣的機會實現自己的主張.說陳炯明叛變是站在孫中山的角度上講的,站在國家的角度講無所謂叛變.造反者總是上一個朝代的叛變者.推反清朝的革命者要麽是清朝培養的留學生,要麽是清庭眷顧的新軍.我們能用背叛來指責他們麽?

孫中山的政府本身也不合法呀,合法的政府在北京.說什麽呢,國民黨,共產黨成功了,曆史就由他們寫,總不能要求他們說自己不合法吧,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就是這樣演變過來的,成王敗寇,艮古不變的真理.但是我們不還原曆史就不了解中國,就像我們不了解自己家一樣.在交往中你就沒法說清楚或回答一些問題.你就沒辦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比如你不知道琉球與中國的關係,你就無法理解中國人的琉球情結.中國政府現今堅決拒絕承認,日本在東海以中間線劃界的提案,正是對琉球歸屬中國的默默堅持.所以對曆史要知其來龍去脈.否則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事件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先是由於陳炯明與孫中山的意見不合,孫中山解除了陳炯明的粵軍總司令的職務, 改任孫政府的陸軍部長.孫中山要北伐,政治目表是推翻總統徐世昌,軍事目標是打垮直係軍閥吳佩浮.集結地選在韶關,帶走了粵軍第一軍,軍長黃大偉,第二軍,軍長徐崇智.同時出錢約來滇軍朱培德及贛軍彭程萬.又認命李烈軍為北伐軍參謀長.而粵軍另一部,葉舉部經孫中山與陳炯明協商留在桂粵邊界防桂係反撲.這裏已經看出葉舉部的調動已經不是孫中山一人說了算了.葉舉此時有兵五十營.

這時的國內形勢就是我們前麵講到的, 奉係的張作霖要與直係曹錕,吳佩浮爭奪北京政權,雙方磨拳擦掌,大戰一觸即發. 張作霖並與孫中山聯係,南北夾擊吳佩浮, 在此形勢之下吳佩浮也與陳炯明聯係要陳炯明背後夾擊孫中山,這真是螳琅捕蟬黃雀在後.這時侯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有很多次函電來往,孫中山的函電多是按撫,陳炯明則多是表忠心.

四月二十八日直奉戰爭爆發,戰鬥在長辛店和馬廠之間進行,長辛店最為激烈,雙方殺的難分難解,長辛店九易其手.最後直係靠馮玉祥的參戰而打敗了張作霖.五月五號張作霖戰敗向灤州退去.孫中山失去了北方的同盟力量.但孫中山並未就此罷手.

五月十一日北伐軍開始進攻江西.北伐軍初戰順利攻克數城.

這時由於廖仲愷連連報告陳炯明叛變跡象越來越明顯,其部下騷亂滋事,請孫中山回廣州鎮懾,孫中山決定會廣州.胡漢民則極力反對認為廣州已不安全.但是孫中山堅持要去,提出兩點理由:一是籍以鎮懾陳炯明及其部下,二是安頓後方,安前方戰士之心.此舉顯領袖之為.

六月一號孫中山回廣州而陳炯明避於惠州.

六月二日徐世昌自行辭職,北京政權變更, 黎元洪恢複大總統位,同時恢複舊國會.

六月三日蔡元培等二百多位社會名流聯名致電孫中山望停止北伐.電稱: 今日,北京非法總統業已退職,舊國會已恢複,護法之目的可謂已達到,南北一致,無再用武力解決之必要,”敢望中山先生停止北伐,實行與非法總統同時下野之宣言”.

直係首腦吳佩浮也致電孫中山要他實現同時下野的承諾,並邀請孫中山,吳廷芳,李烈軍來京共商國是.

黎元洪於六月十五日發出全國停戰令,也邀請孫中山,吳廷芳,李烈軍北上以商國是,並已任命李烈軍為參謀總長,

孫中山拒不接受邀請也不接受停戰令.仍然在江西采取軍事行動,

在這個大背景下粵軍葉舉部於六月十五號發出通電,要求孫中山尊守宣示與徐世昌同時下野.並在廣州城內張貼布告:”國會恢複,護法告終,粵軍將士,一致讚同,請孫下野,表示大公,諸色人等,安居勿驚”.

孫中山不肯接受內外的逼迫. 當夜十點左右,粵軍第三師師長兼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至電總統府,告以事變消息.魏邦平傾向於孫中山,但兵力少不敢動,隻好保持中立.可是魏邦平的消息又是葉舉親自電話告知的.葉舉應當是知道魏邦平的態度的,他這樣做可能是有意讓孫中山躲避,不想背謀害孫中山的名聲.很多時侯細節很重要.他能看出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當思考中的問題還不能說,不便說,不想說的時侯,通過一些細節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取向.

在衛士的極力勸諫下於後半夜離開總統府去海珠軍部,路上曾遇士兵盤問,衛士答稱父親有病請的郎中.可能士兵不認識孫中山,得以放行. 粵軍於拂曉開始進攻.現在大部分的史書都說是孫中山在衛士的強挽下在槍林彈雨中突圍出來的,不對.當時叛軍還沒有發起攻擊,寫書的人他們可能沒時間查當事人的回憶,輕率寫上了.可是他們這樣做誤了我幾十年.

在去海珠海軍司令部的河中遇到海軍艦艇,衛士喊出海軍部長溫樹德,溫見是孫中山趕緊請入楚豫艦.不久薛嶽,葉挺來報,總統府丟失,衛隊潰散.聽後孫中山命令艦隊向總統府開炮.

講到這裏我們就要講到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英雄人物,他就是蔣介石.為什麽要講到蔣介石,因為在這半月之內孫中山已兩次召他來廣州幫他解難,而且蔣介石也的確有精彩表現.

先是六月二日孫中山致電蔣介石謂:”粵局危急,軍事無人負責,無論如何,請兄即來助我.千鈞一發,有船即來.至盼”.此時蔣介石正在奉化老家安頓家事.

六月十八日又致電蔣維國(說是為保密):”寧波江北岸引仙橋10號,蔣維國先生:事緊急,盼速來”.

而蔣介石是什情況呢? 蔣介石這一段的行為是他在曆史上獲垢最多的行為之一.有人給他統計過,說他從1920初到1922年中,從廣東粵軍到他老家奉化之間七上七下.這一段是他思想最混亂,行為最輕率的時期.

我認為造成他思想混亂和行為輕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種.當然他當時很年輕是個原因我們先放一邊.
1,孫中山的事業不濟.既無嫡係的軍隊,也無自己的地盤.清庭已倒,軍閥嘛又個個武裝到牙齒.沒有實力就沒有在政治舞台上說話的權力.有一段時間孫中山本人退居上海聲稱要讀書,研究.此種情況必然使年輕的蔣介石感到迷茫.
2, 唯一名義上聽孫中山指揮的粵軍蟄伏於福建漳州附近的一小塊區域.而軍隊又是舊軍隊的坯子.大小將領驕橫跋扈,汙煙瘴氣,跟本與他這樣的學生軍官格格不入,這
幫軍官連他們的軍長許崇智這樣的老軍人都不夠尊敬,蔣下軍營這幫老軍棍都不拿正眼瞧他,吸鴉片,打牌,賭錢,連屁股都不抬.他受盡白眼和冷落.所以他說:”傾軋之禍,甚於庸蔽,娼嫉之患,烈於黨爭.

3, 對母親的孝心.他這樣子上上下下有幾次都是為母親.1921年5月10日在孫中山,胡漢民,陳炯炯,許崇智的頻繁催促下,剛到廣州沒幾天.突然有一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見:雪滿山原,一白無際.他認為這是他母親病情不好的凶兆.想必蔣熟讀三國,想起馬超夢雪而應了馬騰遇害的夢.立刻於24日返回奉化,說也奇了,過了半個月他母親真的病逝了.正當他起程回廣東走到上海時,遇到暴雨天氣,又擔心母親的靈柩被大水衝走,立刻返身回家.等他再次去到廣州時已是九月十三日了.九月下旬又跑了.回去安葬他母親的靈柩.

就這樣他七上七下沒安定過.對照一下共產黨的教育,革命工作高於一切,多少英雄模範莫不是舍家為國,幾十年沒進過家門.寧可家破人亡也要保護黨的名單.按他這種做派要在共產黨裏肯定被說成右傾投機份子而被批判,根本不可能提升的.話說回來了共產黨員也是人,至所以能做到舍家舍己為黨,也是因為環境太惡劣,被逼使然.說句調侃的話.國民黨之所以鬥不過共產黨,從這時就已經埋下了禍根,領導人溫情太重.蔣介石身上有很重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

正是他身上這種忠義,仁孝的傳統,才在這次接電後的表現於往次不同.他立刻決定去廣州.有人勸他說廣州現在太亂,去有危險.他不聽勸告,而且還給張靜江寫了一封類似遺書的的信,托付家事,並表示”決心赴難,雖死不辭”.

六月二十九號蔣介石攜妻子陳潔如乘船從上海經香港抵達珠江江麵.由船上的買辦幫忙雇了艘汽艇直駛琶洲.登上永豐艦.孫中山見蔣到來大喜,授他全權指揮.蔣介石一直在孫中山身邊,直到後來孫中山經香港撤離到上海.

說到這裏又要發幾句評論了.<孫中山年譜長編>裏有段記載,不知是轉載於<國父年譜>還是<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甚是誇張.記曰:”在雙方激戰時,先生站立於甲板上,對艦上發炮者,親示以瞄準發射之法,教以測量,對叛軍密集之槍炮,莫不為動”此處記載想是要表現孫中山的勇敢和鎮靜.但是怎麽可能孫中山要教炮手”瞄準發射之法”呢? 莫非炮手是臨時抓來的不會打炮?既便是這樣也應該有教官呐,再不濟,也應該是蔣介石來教啊,蔣介石是日本軍校炮兵科出身,總比學醫的孫中山強吧.?可見虛誇之風不僅限於共產黨,國民黨寫起自己的書來一點不遜色.

而實際上,炮戰時孫中山和陳潔如避於船艙內.這一情景在陳潔如的回憶錄裏寫的明明白白.

沒想到蔣介石和孫中山會合後沒過幾天,海軍也出狀況,艦隊裏三艘最大的巡洋艦也背叛孫中山升火起錨離隊而去.沒過幾天海軍陸戰隊也反了. 這時連海軍部長說話也愛昧了. 我想這時孫中山和蔣介石等人,一定心情緊張.誰還可靠? 誰都可能反.

孫中山在艦上守著不撤走的目的是在等韶關以北的北伐軍回軍救駕.可是沒想到北伐軍裏一部分粵軍倒戈加入陳炯明陣營,導至北伐軍戰敗.一部分向福建一部分向湖南退走.孫中山得此確實消息後才謀撤離.經協商由英國炮艦載離廣州水域.去往香港.
在英國炮艦上又把英國大大讚揚了一番.他對幕僚說道:美國素重感情,主持人道.法國尊重主權,又尚道義.; 而英國外交,則尊重利害,唯其主張,中正不偏,又能識別是非,主持公理,故其對外態度,常不失其大國之風,實在令人敬愛”.這會兒他坐在人家炮艦上淨說人家好話,忘記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圓的事了.

接下去他說的話更是匪夷所思,他說:”又以為俄國布爾什維克為可怖.而不一究其事實.------ 今日吾國人士對俄之恐怖心,固猶如昔.至於今日俄國之新經濟政策,早已變更其共產主義.而采用國家資本主義,弛私有之禁,其事已逾一年.而國人不查,至今尚指其為共產主義,為過激派”.搞不懂孫中山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蘇俄不是共產主義了? 不知是誰告訴他的. 真是孫大炮,真能侃.

就這樣邊侃邊聊到了香港,從香港又坐俄國皇後號郵輪一路侃到上海.這其間還有不少”妙論”因無關本書弘旨,這裏就不再贅述. 要說明的是蔣介石一直陪伴在側.

孫中山於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四號抵達上海, 旋即於八月二十五號會見了共產黨代表馬林,會談中,孫中山告訴馬林,他現在感到與蘇俄建立更緊密聯係是決對必要的.他還請馬林向俄國駐北京全權代表越飛轉達他的想法:”如果能實現同蘇俄的聯盟,他將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後,允許蘇俄參加中東鐵路的關理”. 說著說著孫中山的老毛病又犯了,拿主權做交易換取支持, 指山賣磨.這一點還不如軍閥,軍閥還真沒見到誰這麽做
當然拿現在的政策看這是引進外國先進的管理經驗,並沒錯,此一時彼一時了.

馬林則告誡孫中山不要單純軍是觀點,要發動工農群眾,要注重宣傳.後來孫中山見到的蘇共代表像越飛,包羅廷都曾給他同樣的建議.但從國民黨以後的表現看,始終都沒學會.

八月底共產黨領導人李大釗也赴上海會見了孫中山,與孫中山交談數小時,並隨即由孫中山介紹加入國民黨.就這樣孫中山與共產黨之間頻繁接觸.陳獨秀並被指派為國民黨改組草案的起草人之一.

在此以後國共之間接觸不斷.

一九二三年一月十六日,蘇俄駐中國特命全權代表越飛以治病養身名義來到上海.對外謊稱修養看病,實際與孫中山頻蘩接觸.商談諸事.一月二十三號越飛更於上海東方大旅館與孫中山共進午餐.席間孫中山提出願意派譴一個軍是代表團到蘇維埃俄國去學習.同時表示希望莫斯科派給他一些軍事和政治顧問.

經過前一段時間的接觸,二三年一月二十六號孫中山與蘇聯特命全權大使越飛連合發表了一個宣言.史稱<孫文越飛宣言>,此宣言墊定了國民黨與蘇聯共產黨的合作基楚.宣言稱:
1, 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黨組織,甚至蘇維埃製度,事實均不能引用於己於中國.因中國並無使此項共產製度或蘇維埃製度可以成功之情況也.此項見解越飛君完全同感.且以為中國最要最急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之成功,與完全國家的獨立之獲得.關於此項大事業,越飛君子並告孫博士,中國當得俄國國民最摯熱之同情,且可以俄國援助為依賴也.
2, 為明了此等地位其見,孫逸仙博士要求越飛君再度切實聲明1920年9月27日俄國對中國通牒列舉之原則.越飛君因此向孫博士重行宣言,即俄國政府準備且願意根據俄國拋棄帝政時代中俄條約(連同中東鐵路等合同在內)之基礎,另行開始中俄交涉.
3, 因承認全部中東鐵路問題,之能於適當之中俄會議解決.故孫逸仙博士以為現在中東鐵路之管理,事實上現在隻能維持現況;且與越飛同意,現行鐵路管理法,隻能由中俄兩國政府不加成見,以雙方實際之利益與權利,權時改組.同時,孫逸仙博士以為此點應與張作霖將軍商洽.
4, 越飛君正式向孫博士宣稱(此點孫自以為滿意):俄國現在政府決無亦從無意思與目的,在外蒙古實施帝國主義之政策,或使其與中國分立.孫博士因此以為,俄國軍隊不必立時由外蒙撤退,緣為中國實際利益與必要計,中國北京現政府無力防止俄兵撤退後白俄反對赤俄陰謀與抵抗行為之發生.以及釀成較現在尤為嚴重之局麵.

此篇宣言你如果隻是泛泛一看,看不出什麽不妥之處,但你深究一下立刻就看出很多奧妙來..

首先說,越飛與以前的馬林身份不同.越飛是蘇俄派往中國的特命全權代表,是代表蘇俄政府的公開的住北京代表.而馬林是代表蘇俄共產的秘密代表,是肩負秘密使命的.
越飛的任務是要讓北京政府成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並保持在外蒙古的住軍,和中東鐵路的經營權.他的這三個要求都未獲的北京政府承認.等於未完成任務.北京政府則是要求蘇俄先行撤走在外蒙古的軍隊.保持中國國土完整,然後才能承認蘇俄羅斯政權.致於中東鐵路的問題說了也沒用.那是在張作霖的地盤上呢.

越飛不能達成目的,這才秘密轉與孫中山結盟.是想把孫中山扶持起來,建立一個親蘇政權.你看條款之中暫時可以不撤軍之條款就是越飛的目的.孫中山也樂的給越飛指山賣磨,畫餅充饑.

你再看第一款, ,就明白了,聯共並非是孫中山所願.但是孫中山需要錢,需要槍,炮.孫中山是病急亂投醫,答應合作又要你不去實現自己的主義這怎麽可能呢?國共合作是蘇俄強塞給孫中山的附加條件, 所以,以後的國共分家就是必然的.馬林當時的想法是讓新生的中國共產黨依附在國民黨這個載體上迅速膨漲起來.這種合作在現今商場上也是常見的.一個工廠掛靠在另一個大工廠之下,借用另一個大工廠的龐大銷售網絡獲得穩定的訂單和可觀的訂量,工廠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孫中山壓根就認為共產製度是一個怪物.看看他在二二年四月是怎樣與少共國際代表林達談話的.孫中山說:”我給你一個山區,一個最荒涼的沒有被現代文明所教化的縣.那兒住著苗族人,他們比我們城裏人更能接受共產主義,因為在城裏,現代文明使城裏人成了共產主義的反對者.你們就在這個縣組織蘇維埃吧,如果你們的經驗是成功的.那麽我一定在全國實行這個製度”.完全是在調侃林達.林達氣的七竅生煙.但後來共產黨的發展還真如孫中山所言,是在最貧困地區發展起來的.

那麽中國共產黨為什麽也大力的抬高孫中山, 共產黨人真的看不懂麽,非也,這裏有三個原因.一是,像毛澤東,周恩來這一時期的人都是看著孫中山鬧革命的書,報長大的,從小就對孫中山懷著崇敬之心.二是,為抱住國民黨這條粗腿而舉起這杆大旗.後來和現在還大樹特樹孫中山,就是為統戰了.三是,必竟孫中山死時還是堅持國共合作的,蓋棺定論嘛.不必猜測如果孫中山不死以後會怎樣.

孫中山被抬到現今這個高度是蔣介石的國民黨和毛澤東的共產黨合力吹捧而促成的.蔣介石要報恩,是要用孫的三民主義來統領全黨.毛澤東要統戰.各取所需.

孫中山委派徐紹楨到洛陽聯絡吳佩孚,而吳佩孚在和徐的談話中有一段對孫中山的評論頗為有見地,值得我們一讀.:”彼所理想之主義,迄於今日尚未見有任何給予於國利民福,目前幹戈之擾攘,蒼生之困扼,豈非數倍於彼所視為腐爛而成為打倒對像之前清末葉政府耶? 孫先生一出,精神的或實際政治的,果有何物以裨補於中國乎.不獨此也,彼急求成功,為敷衍一時計,從來不問對手是為何人,隻有乞助於妥協一途,甚至聯絡日本,因無結果,乃轉而利用俄國,不圖反為俄國所利用.然其所以標榜於外者,則乃為救治中國數千年之痼疾也.彼不求傳統之藥方,而強用辛辣強烈之俄國猛劑,其失亦甚.孫先生聯結俄國共產黨,冀利用其學說組織,以謀自己事功之順利,以為到時斷絕其關係取所謂”飛鳥盡,良弓藏”之態度,則可坐收其利而不致貽患後來,其純為理想,彰彰明甚.”其後來事情的發展很多為吳佩孚所言中.

宣言簽定之後,廖仲愷又陪同越飛轉到日本繼序商談細節.越飛指出:以往的中國革命
過於籍軍閥之力,因而常導致失敗,國民黨必組織培養自身的軍隊,為此蘇聯將幫助國民黨設立軍官學校. 蘇俄將為國民黨提供經濟和武器上的援助,幫助建一所軍校,每年援助經費勁二百萬金盧布.幫助改組整頓國民黨,抓好組織建設和紀律建設.加強宣傳工作和政治工作,發動工農群眾.

共產國際還命令中國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為實現國民黨的主義和目標而奮都.

總之大家相談甚歡,孫中山和蘇聯共產黨越談越近呼.孫中山隨決定派一個軍事代表團去蘇聯參觀學習.孫中山為這個這個軍事代表團選的團長就是蔣介石. 我感到孫中山對蔣介石的使用和器重有點像共產黨裏毛澤東對待林彪一樣.說起來蔣介石追隨孫中山時是孫中山的後期,比蔣資格老的軍事領導有的是,均跟隨孫中山多年,並從事軍鬥爭多年.原因就是老人都有一些背景,而蔣介石是學生出身,比較幹淨一些..

1.5
蔣介石是屬於”根正苗紅”那一類人, 軍校出身的學生官,這一點於林彪同.沒有軍閥的匪氣..愛讀報紙,關心時事.注重讀書學習,不懶惰,講衛生,不鋪張, 不吸煙,不喝酒,尚忠義,行仁孝..在他思想最迷茫的的時期他讀了很多書.含蓋很廣,各類曆史書,人物轉記,名人紮記,政體論述,政治學,經濟學,軍事類,俄國革命類,進步雜誌如<新潮> <新青年>等,尤其喜愛<曾文正公全集> 以致於他後來常用這套書送給他的愛將.

由於有愛讀書的這點特質,雖然孫中山的事業不順,他也有點前途迷茫,但是倒沒影響他寫詩作對的雅興.當他住軍福建遊鼓浪嶼時,見石壁上有刻:天地正氣. 便有感而做對:”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據說此對聯現被書寫在蘇州大學門上.他還寫過:”從容乎疆場之上,沉潛於仁義之中”.他請孫中山為他書寫這幾句話,孫中山乘興為他寫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陳其美也贈他對聯:”安危他日終需仗,甘苦來時要共嚐”.

他也曾沉湎於上海十裏洋場若幹年,曾經參加張靜江,戴季陶開辦的證券物品交易所.
但他沒有參交易所的工作.從他這段時間所看的書,已及他追隨孫中山的行為來看仍不失學生本色,及革命黨人的特質.隻是有點迷茫而已.

我們再來挖挖蔣介石的根. 俗話說三生(歲)看大.從他一生的政治活動中,都可以看到他兒時玩劣的影子.最新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台灣國史館於2004 底公開的陳誠檔案裏有一封蔣介石於1943年寫給陳誠的信,為使陳誠統領緬甸遠征軍,蔣寫到”除向你三跪九叩之外,再無其他禮節可以表敬意”.言語如此那可能算是治黨有方治軍有方的領袖,所以蔣介石往往在關鍵的時侯指揮不動他的軍隊.還是我那句話,溫親太重,而同時,蔣也有在忿怒的時侯把茶葉水潑在陳誠的臉上.如此情緒化的言行舉止作為一個大國領袖是否是國人之福?

蔣介石的家鄉是浙江奉化溪口鎮,蔣介石生於1887年10月31日. 乳明瑞元,譜明周泰,學名誌清, 十四歲時學習易經,根據易經的爻辭改名中正字介石.小時特別玩劣,愛搞些惡作劇,喜歡舞刀弄棒,惹事生非,被村裏人看成是無賴,常被母親揍,但侍母至孝.學業優秀.

蔣家宗譜可追溯到周朝,已後曆朝都有為官的名人, 唯獨到清朝溪口蔣氏家族無人為官,保持反滿清氣節實為難能可貴,這種精神不能說不對蔣介石有重要影響.這在蔣以後的經曆中可以看到.比如抗戰時期無論日本如何壓迫和利誘就是不投降,逃到台灣後,在風聲鶴唳,一日三驚的環境下仍堅持,不獨立,不讓聯合國托管.

蔣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
蔣曾於1906年考進清朝陸軍部舉辦的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一次一名日本軍醫教官在上衛生課時擺了一塊泥巴在講桌上用以比喻中國,說到,這塊泥土上有4億個微生蟲就像是中國的四億人口一樣,一聽這話蔣誌清(此時用名)離開課桌走上台去把那塊泥巴掰成八塊,然後拿起一衝著日本教官說:日本有5千萬人口,是否也像五千萬微生蟲寄生於這八分之一的泥巴裏? 驚的日本教官無言以對.

無怪乎抗戰時日寇如何軟硬兼施都不能使他屈服, 對比一下汪精衛投敵,法國政俯向德國投降就顯出英雄本色來了.

蔣介石一生多次去日本。1905年去日本為學軍事,但當時日本規定欲進入軍校學習必須由傾國陸軍部保送方可。所以蔣未能如願。但他有個非常重要得際遇,就是他認識了陳果夫,陳立夫的叔叔陳其美。通過陳其美他又認識了孫中山。完成了他追隨孫中山革命的第一步。

1.6
凡是在世上叱吒風雲,名留青史之輩,無論是在日後的爭鬥中成為英雄,還是成為敗將,窩囊而死.在他初入社會時必定是血性青年,都是壯懷激烈,自命不凡,到了社會上,在鬥爭中大浪淘沙,方知到天外有天..如古時的曹操,袁術,袁紹。想當年袁氏兄弟仗劍宮門,逐殺十常侍是何等的英武。在董卓討論廢立皇帝的會議上袁紹推案而起仗劍怒對董卓,其血性及氣概,何曾顧及生死。可是後來與曹操對陣時又是何等的昏庸。最後被曹操追的吐血而亡,不禁令人唏噓。

近代的毛澤東,蔣介石,以及大周佛海,陳公博,汪精衛等。無不在青年時代壯懷激烈.誓為民請命,推翻黑暗腐朽的當權者,建立一個光明,富強的新中國.然而成年後的生活軌跡卻大不相同.這些人大都在少年是豪情滿懷,壯懷激烈.大都留有豪情萬丈的言誌詩. 蔣介石留日時就曾寫詩言誌: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誌豈在封侯

周恩來也曾留學日本,1917 年9 月19 歲的周恩來作詩言誌.
詩曰: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蜜群科濟世窮
麵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大周佛海中學時曾寫言誌詩:

登門把酒飲神龍
拔劍狂歌氣似虹
甘處中流攔巨浪
恥居窮壑伴群峰
怒濤滾滾山河杳
落木蕭蕭宇宙空
不盡沅江東逝水
古今淘盡幾英雄。
而周佛海,陳公博都是中共一大代表, 中共這個最革命的組織的發起人.然而後來由於利欲的牽掣,及際遇的不同,人生道路越走越顯出不同。周佛海最後以罪被判無期徒刑死於獄中,陳公博以罪被蔣介石槍斃,誰又料得到呢。

汪精衛年輕時曾懷揣炸彈謀刺清攝政王,何顧生死? 被捕後曾作詩:
慷慨歌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負少年頭

年輕時都是熱血青年,

有意思的是被譽為詩人的毛澤東,少年時也寫過幾首改自前人的”言誌”詩. 有說當年他在東鄉小學讀書時,有一天老師讓大家各寫一首”言誌詩”.他化用社會上流傳很廣的<<詠蛙詩>>寫到:

獨坐池塘如虎距
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那個蟲而敢做聲?

霸氣十足,藏有帝王之氣.我看多是後人附會的,就像古書上凡寫帝王,總有什麽征兆一樣.多不可信.下麵這首詩流傳更廣,可信度高一些.有說他在十七歲時將日本人西鄉隆盛的言誌詩改了三個字,. 留贈父親作為他出鄉讀書的誓言.


詩曰:
孩兒立誌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西鄉隆盛的原詩是:

男兒立誌出鄉關
學不成名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西鄉隆盛在日本被譽為最後的武士.是公認的明治維新的三傑之一.他雖被政府軍誅殺,但在日本還是視他為英雄,為他鑄像.日本現多處還保留有他的雕像.

一百年前,西鄉隆盛在中國的改革者中間,在中國的誌士中間,在中國的年青學子中間廣有英名.不少人都視他為榜樣.前輩者如譚嗣同,梁起超,後來的如蔣介石,胡適,毛澤東.等代表人物.正因為如此毛澤東才會知道並引用他的詩.

我也驚歎於西鄉隆盛的中國文學功底的深厚.我在這裏選出幾首你也看看.

另一類言誌詩:

幾曆辛酸誌始堅
丈夫玉碎愧瓦全
吾家遺法人知否
不為兒孫買美田

青年時期曾唱導倒幕府維護皇權,有詩如下:

朝蒙恩遇夕焚坑
人生浮塵似晦明
縱不回光葵向日
若無開運意推誠
洛陽知己皆為鬼
南嶼俘囚獨竊生
生死何疑天賦與
願留魂魄護皇城

西鄉戰死前領著四百多武士被政府軍幾萬人圍困,住紮在山洞裏.常與身邊的人下棋,還作詩;聊以自慰.

百戰無功半歲間
首邱幸得返家山
笑儂向死如仙客
盡日洞中棋響閑

西鄉的事就說到這兒吧,否則就跑題太遠了.


1.7
前麵我們以經講到在一九二三年是蘇聯共產黨與孫中山的合作實質性開始.

一九二三年二月七號發生了”二七”慘案.二七慘案的發因是由於京漢鐵路工人要於二月一日在鄭州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整個行動都是由共產黨領導的,比較著名的有林育南(林彪的哥哥),項英,陳潭秋等.本來一切都是按合法手續辦理的,也申請到了開會許可證.可在這時有人送情報給吳佩孚,說此件事有不少共產黨人參於其中,工會成立後有計劃要成立全國鐵路總工會,並準備發動全國鐵路大罷工.吳佩孚聞此言即打電報給駐鄭州的軍隊首腦靳雲鶚令他製止開會.據此電令鄭州軍方,警方,及鐵路當局,都出麵告訴工人方麵不能舉行總工會成立大會.

接到禁製開會通知後,工會人方麵連夜派出代表去洛陽求見吳佩孚申訴.吳佩孚接見了工人代表.代表們力陳決無罷工之說.吳已被說動,但表示命令已下不可更改,工人可換時間換地點再行舉會.

代表們回到鄭州向工人轉達了吳的建議,一部分工人也表示了接受的意願. 其實這種事換個地點換個時間並無不可.達到目的就行了不必硬碰硬.但當時有一些激進分子包括一些年輕的共產黨員如王荷波,李振瀛等堅持反對改時間,喊出頭可斷,會決不可以不開的極端口號.從而使事情走向了極端對抗的結局.

王荷波於當晚秘密招集骨幹分子開會,擬就五個條件讓當局答複.五個條件是:

1,撤換局長趙繼賢,南段處長馮雲,鄭州警察廳長黃殿宸.
2, 路局賠償成立會損失六千元.
3, 所有軍警扣留匾額禮物,由地方官員以軍樂送還;總工會一切損失,由鄭州工會開單
索償,並且由地方官員到場道謙.
4, 每星期日休息,照發工資.
5, 陰曆年放假一星期,照發工資.

並要當局三日內答複,最後時間定於二月四日中午十二點.否則於己於二月四號舉行大罷工.同時決定總會辦工地點移至湖北江岸辦公.

當局當然沒有答複,工人開始罷工京漢線千裏鐵路運輸立刻停頓.罷工發生後,北京,鄭州,漢口當地的軍政當局均試圖找工會領袖談判,但不得要領,因為總工會沒有成立,隻有籌備組,一時找不到總負責人.各地領袖都推說沒有權力下令複工.並且罷工有失控的趨勢,甚至有人提出要趙繼賢,馮雲,黃殿宸的頭.等等.矛盾進一步激化.

調解無效的報告陸續反饋到了吳佩孚那裏,吳佩孚不能容忍鐵路停頓,隨下令讓軍隊強迫工人複工.二月二十七號軍隊出動開始鎮壓.

工人領袖的表現到是很勇敢的.江岸工會領袖林祥謙被捕後被綁在站台上的一根電線杆上.軍法官對林祥謙說: 你趕快下令叫工人複工,否則殺你的頭.林說:我無權下令.實際上林祥謙說的沒錯.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組織不建全,一沒有一個總頭目,也沒有一個體係來傳達和執行命令了.

軍法官對劊子手說:先讓他嚐嚐刀的味道.劊子手即在林的脖子上輕割一刀,林的脖子立刻血流如注.軍法官接著問林:你下不下複工令?.林已知死不個免,說道:”頭可斷,複工令不可下”.軍法官向劊子手示意.劊子手手起一刀,林祥謙人頭落地.旁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鄭州工會的負責人劉文鬆亦是讓人可敬.當時鄭州工會被捕十七人他不在其列,軍法官對被捕者說,找出劉文鬆即可放他們回家.劉文鬆聽說後當即去當局投案.當局倒也守信放掉了這十七人.劉文鬆被殺.

總計這次慘案,工人被殺三十七人,傷兩百多人.吳佩孚也因此遭全國輿論譴責,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

二七大罷工是共產黨參與領到的最早的一次工人運動.


1.8
一九二三年中國政壇上的另一個大事是曹錕賄選當上總統.曹錕是直係的頭,吳佩孚是直係的魂.直係內部分成兩個團夥,一個團夥是曹錕直接指揮的駐屯於天津和保定地區的軍事集團,第二個團夥是吳佩孚直接指揮的駐屯於以洛陽為中心延展到陝西,河南,湖北等地區的軍事集團.第一次直奉戰爭後雖然直係喊出了”直係即中央”的口號.但還不敢直係的人做總統,還要有些過場要走.所以北京政的總統還是黎元洪.這邊兒曹錕心裏怎麽能平衡,無論如何都想要把黎擠走.黎元洪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幹不下去了,最後一走了之.

黎元洪走了,曹錕身邊的一幫人就開始緊鑼密鼓的酬備要選曹錕當總統.為了確保曹錕當選,這幫人開始用錢收買議員,開出價碼一張票八千圓.最後終於在十月五號完成了選舉程序,曹錕如願當選了中華民國大總統.

結果除直係以外,其他各黨派,各勢力團體都罵曹錕是賄選總統,不予承認.孫中山則以廣州政府大元帥的名義下令討伐曹錕並通緝參於賄選的議員.並電邀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一致行動.

實際上孫中山也隻是喊喊口號表個態而已,跟本無力北顧.他這時的肘掖之患是陳炯明.廣州東麵正打的熱火朝天呢.孫中山邀請了有家不能歸的滇軍驅逐了陳炯明的部隊占據了廣州.陳炯明領軍反攻,滇軍為顧自己的飯碗,也不能讓陳炯明回廣州,但也無心消滅陳炯明.所以當陳的部隊攻近廣州了就打一打,陳的部隊遠了就鬆鬆勁.所以戰鬥呈膠著狀態.這就是二三年下半年廣州的狀態.

話接前麵,蔣介石帶著代表團於九月二號到達莫斯科,在蘇聯停留了三個月.其間參觀學習,會談,坐談自是繁忙的很.曾有傳說蘇聯方麵曾建議,蔣介石脫離孫中山獨立出來,去中國北方建立基地,蘇聯將給他武裝幾個師,打遍天下, 終因蔣介石不願背叛孫中山而作罷. 此事有沒有,因沒有見到官方文件不好確說,但蘇聯沒給蔣介石留下好印像卻是人人皆知的,因為他給孫中山寫了考察保告.裏麵寫上了他的觀點.大致是: 1, 蘇聯的政治太過激,不可取,不適合中國.2, 蘇聯終究是要扶持中共上台的, 使中共成為中國的正統. 3, 蘇聯對中國的領土有野心, 並不必西方列強友好多少,不過是五十步笑百不而已.

蔣的觀點平心而論不無道理,回放曆史蘇俄隻所以找上孫中山除了其他原因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原因.就是北京政府不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因為蘇聯紅軍當年追擊白俄軍隊進入外蒙古,還沒撤走,.北京政府要求蘇俄先撤走紅軍再談承認的事.蘇俄駐北京全權代表越飛與孫中山簽的協議裏其中就有一條:當孫中山取的全國政權後既承認蘇俄政府.同時蘇俄也將撤出他在外蒙的紅軍.言下之意現在可以不必先撤軍.

蔣介石對孫中山與共產黨的全麵合作有意見,而且也認為孫中山在黨裏不給他地位所以廣州也不想去.呆在溪口悠哉悠哉.後來在孫中山,張靜江,戴季陶,汪精衛,廖仲愷,許崇智等人的函電邀請及當麵促談之下才於二四年一月中旬姍姍來到廣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