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雜談

叫他“隨意”,是因為不願受任何“八股文”風式的約束,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喜怒哀樂,麻辣甜酸,都由它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過年.回家

(2008-02-02 22:14:46) 下一個
過年.回家

讀國內新聞報道,南方諸省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風雪,房屋倒塌,電力網慘遭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廣大老百姓的主要依賴的交通工具 - 火車,其調度次序也被打亂了。特別是讀到廣州火車站多達二十四萬旅客滯留車站時,當時的感受隻有兩個字,“震驚”!

“二十四萬”,何止是人山人海?

我能理解這些心急如焚趕路的老百姓的心情,傳統的春節沒幾天就要到了,辛辛苦苦勞累了一年百姓,就盼望這個時候趕回家,與家人團聚,享受那短短幾天的家庭溫暖。更何況於我中華民族的千年曆史文化,還有什麽節日能比春節還重要呢?

“春節”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真真切切勞動人民的節日,勞動人民能夠坐下來喘幾口氣的日子,誰也不能、也不敢把它從百姓的心裏拿掉。

隨便問一個中華人,他(她)都能把他(她)過去的春節趣聞軼事說過一、二、三,連兒時的經曆也大多記得清清楚楚。這正是因為“春節”,我百姓真正的節日,我百姓由衷眷戀的節日,中華民眾普天同慶的節日。

我真誠的祝願每一個趕路回家過年的老百姓,雖然天災下不能順順當當,但希望能在年前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家。

記得那是七五年的冬天,四川也遭受了罕見的嚴冬,我當時正下鄉在山區。缺衣少棉的農民,就真的是隻有一條單褲,但還得在冰天雪地裏幹活。最後實在凍得受不了,隊長冒著被罷免的威脅,帶頭回家烤活保命度難關。就一句實話,“要過年了,那個都不毬想出事。”

我們眾知青朋友,每年一入冬,就開始掰著指頭,“盼星星,盼月亮”,邀約著趕場給家裏辦年貨,準備回家過年。在那缺油少肉的年代裏,給家裏揹會半片豬肉,十來斤菜油,七、八隻家禽野雞,五花八門的山貨,那情那景,還記得清清楚楚。沒有別的原因,就為“過年“,為家人能過一個“肥年”。

那時候“知青”兩字也是通行證。上火車或車上查票時,列車員剛一問票,我們馬上吼回去,“知青”。一看這陣勢,這眾人,同情和著無奈,我們就得以在那過道也擠滿人的火車上,順順當當的在年前趕回家“過年”。

祝普天中華百姓過年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