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在日本教授漢語拚音的幾點看法
二○○七年五月二十日
近年來,由於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令世界開始對中國刮目相看,在世界各地刮起了中國旋風。注目中國,研究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這種氛圍下,漢語熱正在各國逐漸加溫並有跳躍發展的趨勢。而在日本,漢語熱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並且有蓬勃發展態勢。於此相應的是,在日本各種版本的漢語教材紛紛麵世,這在數量上充分滿足了漢語熱的需要。然而筆者經過對幾十種版本的教材進行了分析,發現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特別是在漢語拚音部分,更是眾說紛紜,在許多規則的認識和適用上可以說是很混亂。令在漢語教學中的教師不知如何適從,對在日本進行漢語教學很不利,對漢語熱的到來有著很負麵的影響。筆者在此提出幾個比較大的並帶有共性的問題與各位老師探討,望賜教。
一、 漢語拚音的日語假名注音問題
首先,筆者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有許多漢語教科書都借助日語的假名來標注漢語拚音的發音。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既不科學又不實用,影響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進步速度。
我們知道,日語的語音音素大大少於漢語,如果用假名去標注漢語拚音的話,有些隻能是相似、相近;有些卻是相去甚遠。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很難發出準確的語音。另外,學生在拚讀漢語拚音時很容易去聯想書中教的近似的假名,造成學生對漢語發音反應慢且不準確。我們知道,即使是電腦如果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增加了許多數據的話,它的計算時間就會延長,在反應上就會顯慢。我們人腦如果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去記憶多出的部分,我想反應速度肯定會受到影響。在學習漢語拚音時,總去聯想日語假名,再快的大腦也要用時間去處理,這些增加了的信息量加大了大腦的負擔,造成學生反應速度慢,極不利於漢語語音階段的教學,並影響整個漢語教學的全過程。
建 議∶在漢語拚音的教學過程中盡量避免用日語假名標注發音,而應該以漢語標準音為準。
二、 漢語拚音中y和w的名稱、作用等問題
在日本,幾乎所有的漢語教科書都將漢語拚音的羅馬字母名稱忽略了。
特別是拚音字母y和w的名稱、作用等問題被忽略,使得它在教科書中的出現顯得非常唐突,在教學中使得老師很尷尬。因為多數老師不知道它的名稱,所以幹脆就用英語的稱呼[dAb lju :]來稱呼w;以[wái]來稱呼y。筆者深感作為一種語言、特別是象漢語這樣有著悠久曆史的語言,應該嚴緊、科學。雖然漢語拚音隻是漢語的輔助工具,但它卻是認識漢語的第一步。如果在第一階段就這樣教學,既不嚴肅、又不準確,有損於漢語拚音乃至漢語的整體形象,影響漢語的教學質量,不利於漢語拚音在日本的推廣。筆者想通過此文來引起在日本進行漢語教學的有關人員的重視。
y的名稱在漢語拚音中應為[ja],是隔音字母,主要起隔音作用,本身在漢語拚音中不發音。在韻母i、in、ing、ü、üe、üan、ün單獨成音節時前麵加寫y,分別寫作yi、yin、ying、yu、yue、yuan、yun。該韻母發音不變,y不發音,實際主要隻起隔音作用。在複韻母ia、ie、iou、iao、ian、iong、iang單獨成音節時,將複韻母中的i換成y,分別寫作ya、ye、you、yao、ian、yong、yang。y此時代替i,發i的音。
w的名稱在漢語拚音中讀為[wa],是隔音字母,主要起隔音作用,本身在漢語拚音中不發音。在單韻母u單獨成音節時前麵加寫w,寫作wu。此時的w不發音,隻起隔音作用。在複韻母ua、uo、uai、uei、uan、uen、uang、ueng單獨成音節時,將複韻母中的u換成w,分別寫作wa、wo、wai、wei、wan、wen、wang、weng。w此時代替u,發u的音。
有的教科書將y稱作i的大寫字母;將w稱作u的大寫字母,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三、 有關漢語拚音字母的大寫問題
在日本的大多數漢語教科書中,都列有小寫的聲母表、韻母表。但卻沒有相應的大小寫對照字母表。可是在教科書中,在沒有任何交代的情況下,大寫字母卻躍然紙上,使人感覺大寫字母來路不明。對於作為體係完整、嚴緊的漢語語言教學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也給教學和學習帶來一定的困惑。
四、 語音變調的拚音標注問題
根據中國國家標準《漢語拚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規定,在漢語拚音標注聲調時,一律標原調,不標變調。但同時指出,在語音教學時,可以根據需要按調標寫。如果在課本中標變調的話,是可的,但是應該在有變調的地方都按變調標注。但在日本出版的漢語教科書裏,幾乎不約而同地將“一”和“不”在不同詞匯中發生的變調問題著重提出來並標出變調。如∶一萬(yíwàn)、一起(yìqǐ)、不是(búshì)、不累(búlèi)等。但對同樣有變調情況的其它詞匯卻沒有標出變調,例如∶七萬、八個、七上八下等。還有上聲加上聲的雙音節詞,以及三個上聲連讀詞的變調卻不標變調。有類似的變調情況還有很多,但一般都沒有標變調。教科書這樣編寫是否有道理,是否科學,筆者覺得值得商榷。
五、 漢語口語化的標音問題
在漢語標準話裏,象”這個”、”誰”、”哪位”等詞在日常口語中應該分別發“zheige”、“shei”、“naiwei”等音。但是在許多漢語的口語會話教材中或一般漢語教科書中的日常會話裏,卻常常標作“zhege”、“shui”、“nawei”等音。用這樣教科書教出來的學生隻懂得書麵語言,不懂真正的日常會話語言,使他們在用漢語進行日常交流時遇到困難,也使日常口語會話教學很為難。為此,筆者以為會話教材和一般課文的會話裏的拚音應該標注口語發音。
以上是筆者在漢語拚音教學中感觸較深的問題及筆者的拙見,望有關人士指教為盼.
我學過幾種外語,真覺得日語最容易,也許是有漢字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