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一刀

力刀,網壇上掐架論戰化名“刀客”。曾插隊落戶。國內獲外科專業博士學位。現為病理醫生。美國病理醫師協會、美國病理醫師學院、國際病理
個人資料
力刀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6th 美國住院醫生申請輔導/網絡老刀會

(2018-08-05 13:35:45) 下一個

版權:老刀會及本講座的各位醫生 (僅用於教學用途)   8.4.2018 6th 美國住院醫生申請輔導 網絡老刀會   主持:何醫生(老刀),Lisa 嘉賓:Dr. Na Liu (兒科),Dr. Huanyou Wang (血液病理),Dr. Hongzhi Xu (病理),Dr. Yue Jia (病理), Dr. Ruliang Xu (胃腸/分子病理),Dr. Xin He (病理), Dr. Mark Zhang (內科), Dr. Zenggang Pan (血液病理), Dr. Linsheng Zhang (Emory Pathology), Dr. Qian Zhao (內科心血管),Dr. Kevin Zhang (腫瘤內科), Dr. Lida Zhen (GI), Dr. Terry (紐約內科),等34位醫生   感謝各位醫生嘉賓的寶貴時間,幫助和付出!   何醫生(老刀):今天主題針對今年準備申請的同學在申請過程中迫切需要的問題,怎樣提高申請質量,獲得更多麵試的機會。申請過程除了基本要求之外還有一些技巧性的問題,對美國文化的了解等,認識的越清楚成功的把握越大就會越大。 今天主要邀請了內科和病理醫生,尤其美國CMG中,很多在美生活時間長、有科研經曆,申請病理比較容易成功,而且每年申請內科和病理人數多成功率相對高。科研背景對病理申請有很大優勢,內科專業則需求量大。其他小專科有特殊性,但基本原則應該是一樣的。   請聽眾們有知識產權意識,如果有個人錄音可供自己和學友聽,鼓勵學習,但絕對不能用於任何銷售,講座等商業行為!   何醫生(老刀)對同學問題的解答: 1. 婦產科和外科非常接近,培訓也非常殘酷,強度不亞於外科。如果想申請,一定要有在美國見習經曆來了解專科醫生工作生活情況,請有相應知識的醫生給推薦信的支持。 2. 畢業時間長年齡大,分數低,沒有臨床經驗,是CMG最常遇到的三座大山,以前我的講座也經常提到。如何把所謂劣勢轉化為優勢是重點。 3. 美國綠卡不需要。國內去年40多人用J1、H1b簽證match進來。如果有美國綠卡公民身份,相對是優勢。有些醫院如cook county, 地理位置靠近貧民區的公立醫院,美國醫生不想去,經常會給H1b吸引外國醫生;當然這種醫院環境相對差,比較鍛煉人。但是在美國隻要match進去就是勝利,挑地點專業單位等是最大的忌諱。   嘉賓講座 Dr. Na Liu (兒科):感謝何醫生邀請和申請過程無私幫助,也希望回饋幫助大家。自我介紹:我已經practice一些年了,有自己的診所,這次講解一下兒科的內容及申請相關的問題。 大家都能看到whole package重要性,像剛才何醫生提到的三座大山,我個人認為這些都是已經有的問題,都會成為一定的障礙。但是肯定不是死穴。包括我自己也沒有綠卡,國內沒有臨床經驗,剛畢業就出國,但是我也match上了,所以最主要是通過努力從各個其他方麵彌補自己的不足。麵試是至少要準備一到兩年的工作。首先,如果畢業年限長,要明白program之所以關心這個問題,主要是關心:第一,你能不能給醫院幹活,勝任臨床工作?否則對整個team都是damage;第二,作為coworker,麵試的任何人不論是chief resident,attending都是要一起工作的醫生,他們關心一起工作是不是很happy。如果英語不好說不清,比如ER接診病人要report給team,如何能有效report?還包括交接病例等,不能有效溝通對自己,對別人對team都是damage。另外Personality問題,大家一起工作不能communicate,都是問題。所以跟research等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就是要communicate,需要teamwork。所以準備考試,interview等過程中,就要從各方麵培養自己的能力,比如參加各種活動讓自己外向,到各種場合鍛煉英語和public speaking。包括我自己的所有走過這條路的人都覺得,從準備申請到match,成功通過住院醫培訓,整個過程是一個人格重塑的過程。我以前也不太talk active、不太social,但因為需要這些基本skill,就會向這個方向努力。大家不妨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是PD,想找人來工作,希望什麽樣的人?PD還要考慮你能夠給program帶來什麽,比如做fellow等。 推薦寫自己weakness和 strength的list,我當時自己反複研究怎樣把自己的weakness轉化為strength,如何讓strength更加強。麵試不是一個月的事情,PS, CV是過去長期經曆的濃縮,千萬不要到麵試之前才準備。 兒科跟內科有什麽不同?PD想聽到什麽? 除了weakness, strength等需要注意的和內科一樣以外,兒科PD關心是不是把兒科申請作為backup,這是非常忌諱的。所以PD都會問為什麽選擇兒科,言外之意是否把兒科做為backup。我當年因為何醫生說我的package適合兒科,之後我就思考,包括practice多年後的體會:首先是一定要喜歡小孩,經常主訴不明顯,原因也不明確,比如fussiness,吐奶,需要有很大耐心跟孩子父母解釋清楚。吐奶這種問題可大可小,即使happy spitter也要解釋清楚為什麽是正常的。所以需要很多耐心,與父母很好溝通。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話,小孩很敏感會感覺出來,父母也不會喜歡你。 第二,職業規劃上,要有general idea。麵試可能會問到,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將就program,很多時候不能predict項目的想法,但是自己要對整體規劃有了解,大家回答的時候不一定要說必須做fellow或者general,但是要讓program知道你是非常了解有哪些路可以走,至於以後有變化是可以理解的。項目主要關心你將來要麵對的,career規劃有沒有。 關於具體規劃,基本兩條路: 1. Fellowship;2. General peds。fellowship非常好申請,中國人有research background,基本問題都不大。我當年想過申請fellowship,美國top 5 pulmonology program基本都很歡迎。所以申請,或者如果將來想做teaching attending research,比內科容易很多。我自己選擇general peds跟兒科特殊性有關:fellowship找工作局限比較大:90%寶寶都是正常的,隻有10-20%需要看專科,普通哮喘都是普通兒科醫生manage,比如有先心病,celiac disease等稍複雜的才需要專科,相對病人比較少,找工作難挑location。我做出選擇最重要就是家庭原因。 General peds也有很多選擇:1.outpatient,自己開診所或跟別人合作。2. Hospitalist 3. Urgent care。工作相對好找,兒科醫生挺缺,如果挑location有一定難度,但是不至於找不到。關於畢業年限:有一定要求。有些畢業長的國內就是做兒科的。   何醫生(老刀): 劉醫生作為外國醫生從加拿大申請來,也需要J1簽證,她的經曆對很多人都會有所啟發,我曾給劉醫生做過輔導,她做得非常好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Dr. Huanyou Wang (血液病理):我是2000-2004年做住院醫,2005年開始工作。當時我是UCSD PhD畢業,想去東海岸,是prematch的。所以如果可以,問pd能不能給prematch,避免三月份再考慮買房買房等很多事情。 第二,推薦信方麵主要要有美國臨床醫生寫的,會更詳細一些。第三,interview一定要問問題,不是網上查到的general的,而是根據schedule看哪些醫生麵試你,attending有什麽愛好,發表什麽文章,有的放矢。 Interview時候你的package硬件都已經定了,醫生決定要不要你就是前5-10分鍾就記下來,看喜不喜歡你這個人。這時personality,confidence都非常重要。中國人謙虛是美德,但是interview不能太謙虛,一定要有confidence,讓對方更相信你。但是要注意不能傲慢。Interview之後一定給每個老師寫信,表示興趣和禮貌。 之前homework一定要做。比如有的research做得好,為什麽又想回來做臨床?一定要回答好。問到關於weakness,要變成strength,想好如何回答。我曾經找工作也被問過,chair問我what is your weakness?我一下就懵了,但是馬上想好回答,我說我weakness就是興趣很廣泛,對pathology各方麵都喜歡。當時chair聽了就笑了,我想應該是比較好的回答。每個人情況不一樣,做到有的放矢地準備。   何醫生(老刀):Dr. Hongzhi Xu, Dr. Yue Jia兩位醫生都是現在住院醫,典型的大齡CMG, 經曆非常坎坷但都成功進入培訓,對於大齡CMG如何申請有很多啟發。許醫生非常優秀,雖然申請很多次失敗,但進去後做得很成功,第一年就拿到住院醫生科研獎。   Dr. Hongzhi Xu (病理): 我現在pgy3剛開始,當時在老刀那裏訓練後,覺得自己整個視野和看法不同了。我以前在國內做5年半外科,來美國讀PhD,畢業後一直想申請resident,一開始就申請外科麻醉科,但是因為不熟悉美國住院醫係統,浪費了5年多時間。家庭安排也顧不上,非常低落,當時畢業年限21年。記得第一次紐約見到老刀,我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年限行嗎?當時老刀還是鼓勵我可以繼續堅持。現在回過頭看,講一下哪些因素比較重要,有決定性作用,哪些看起來好像重要但是也不一定的。 第一申請方向:package是否有強的競爭力?不僅是分數,還有connection,認識的人是不是給你強有力的支持,家庭的支持等,要有現實的評估,找準方向。分數不是最重要的,我step1還不錯,step 2隻有80幾分,對申請有影響,但是不是決定性的。另外畢業年限,尤其病理不是很看重,而是這麽長時間中到底幹什麽。如果一直在做跟病理有關的,都是有利因素。但是對外科,clinical gap就是比較不利的。 第二,在老刀那裏學到:申請可以多樣化,不一定按模式,最重要如何跟program communicate,以不同方式做很多工作,通過係裏朋友,research開會,老板,自己直接寄到係裏等,有創造性的辦法都是可以的。家裏近的program都可以進去了解一下,增加communication。而ERAS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當時自己也思考,通過其他方式嚐試。我當時有朋友在那裏工作,去boston開會,我直接去找chair聊天,談research。後來chair說起我的談話留下很深印象,覺得我比較confident,proactive,之後也一直關注我的申請package。   何醫生(老刀):去年會議見到Dr. Xu的chairman,他非常感謝我推薦許醫生,為program做出成就。非常高興看到他的成功!相信絕大多數CMG都會做得很好,但是關鍵怎麽進去。許醫生的努力,勇敢,主動,知己知彼而得到機會,“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培訓過的最大畢業年限24年。另外賈醫生也是大齡CMG, 現在PGY2, 做得非常成功,已經有三篇文章要發表。   Dr. Yue Jia (病理):關於考試麵試自己以前沒有經驗,都是跟何老師在紐約學來的。我主要針對見習談體會。分成兩種見習:一種4個星期,到美國時間相當有限,要求短時間表現出特長,得到推薦信。我的體驗偏向年齡大的人,我做的第二種見習,比較長期的。我做了兩年多左右,每星期去3次,不限於在短時間給program印象,是持久戰。 要注意的幾方麵問題:1.一定要誠實。要麽不回答,回答一定要說實話。雖然麵試官不應該問有沒有申請其他項目,但是非正式場合有人問到,要麽不回答,要麽一定要告訴事實。為了一時遮掩,以後會是致命的問題。另外做ob的時間長,不要怕犯錯。我自己有類似的例子,一個是在何老師那裏實習,早晨5點起來到實驗室處理蠟塊,下午去簽發報告,路上在車裏睡著了,何老師指導另一位學員麵試問題,突然聽到何老師跟我說話,驚出一身冷汗。當天專門打電話給何老師,說對不起做錯了,以後避免再犯。另一次是病理讀片frozen slides當時就要出診斷,知道醫生下一步操作,我當時讀片不知道診斷,attending 一直問我,我一著急脫口而出做個染色,當時非常尷尬。但是犯了錯過去了,之後回去繼續學習,堅持下去。 2.交流方麵:我個人平常不太喜歡說話,但應該與人多交流,保證基本交流水平,因為長期相處,不需要過於表現,要明白見習時教育資源是給住院醫的,不要搶資源。 3. 推薦信問題,需不需要寫底稿?通常推薦人希望你給個底稿。第一段是介紹推薦人自己,第二段介紹被推薦人,這時要給他素材。一般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時間緊,還要在電腦上讀CV之類的再寫出來,很辛苦。所以你可以列出優點,做了哪些工作,小故事等。有了素材以後可以寫非常好的推薦信。我現在給其他申請醫學院的學生寫推薦信,也遇到過同樣的困難,沒有底稿,隻接觸4星期,也不夠了解,隻能寫的比較幹巴巴的。但是如果他給了我個故事,便於我回憶,會有素材可寫。 其他:要著裝正式,注意微笑。見習時大家都在觀察你。比如住院醫生很難幫助你進入program因為分量不夠,但是如果留下壞印象會使申請收到負麵影響。   何醫生(老刀):賈醫生經曆再次證明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嘉賓們都談到connection的問題,8.25.周末美國華人病理醫生協會在flushing,NY有CAPA diagnostic pathology course, 希望尤其想申請病理的同學參加,建立聯係,得到支持。這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下麵介紹徐教授,在美國華人病理醫生中和紐約病理醫生協會都做了很多工作。   Dr. Ruliang Xu (NYU, 胃腸病理/分子病理主任): 主要講如何準備interview。我每年參加住院醫麵試,負責亞專科招生。 第一,硬件沒法改,但是申請材料可以做得更好。三封推薦信不要小看,非常非常重要,一定找熟悉的人寫,必須是MD,隨便找人寫沒法寫出medical background。實在是沒有辦法可以找PhD,但是一定要找美國醫生。Network很重要,一定要搞好關係。如果不能評價medical方麵,至少可以comment你怎麽對醫學感興趣怎麽努力。 第二,personal statement,中國人喜歡講為什麽要學醫,同樣的故事,家人得病等,都是通病。這說明沒有下功夫。特別是cmg,十年以後回來,可以把心路曆程寫出來。比如有人寫了自己如何在國內做外科醫生,做研究又重新返回臨床,展示對醫學的熱愛,是自己的真實心裏寫照。 第三,Be honest。我自己的親身體會,1996年申請時,Chairman interview我,為什麽做pathology?我說以前國內從來沒做過醫生,對內科不熟悉,但是我做過research,可以用於病理方麵。第二個問題問我想做AP or CP? 我當時還沒有概念,我回答我不懂,但是因為我不懂所以要來學習。說了謊,10個謊言來掩蓋都瞞不住,一定要honest,錯了也沒有關係。 第四,準備的過程一定要準備好homework,了解interview的人和工作,喜歡什麽。我導師講了個故事,曾在Utah medical school,後到英國,後來想回utah,PD問到為什麽又想回來?導師回答我“喜歡滑雪,utah有最好的滑雪場,除了這我哪也不去”。說明要告訴他為什麽喜歡這個地方,比如我的家庭,我喜歡chinese food等這種honest的回答, 很容易就改變談話氣氛。容易能打動人心的話題,對畢業年限更大的人來說,更有幫助。   何醫生(老刀):徐教授肺腑良言。我個人也是如此經曆。我在國內做了8年器官移植外科,我的導師是中國最好器官移植之父,我在芝加哥大學第一年外科intern唯一一個允許做導師assistant完成腎移植。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完成外科轉到病理。被chairman問到問題,我實話實說,這個年齡再進外科很困難,但是作為外科醫生非常理解病理的作用,病理醫生是doctor’s doctor, guiding surgeon’s hands; 我上大學病理係主任第一次上課就講,病理醫生是馬車夫,指著馬往哪走的車夫。麵試的病理主任聽了非常高興。另外說為什麽選我們program?很多人說這個program非常famous,但是不一定appreciate。一個故事:一個大齡CMG申請中西部小城市,大農村,假如也說program如何famous,一聽就比較假。但是他講了個故事,說我知道這裏出過著名的棒球運動員,並且改編成電影,我非常喜歡這個電影而且發現program就在這個地方,PD和chair高興得聊起棒球,也就不會問weak point這些問題。   Dr. Xin He (病理): 我的畢業年限長,分數不高,CS fail過,但是我PhD是病理專業,我覺得這是優勢,從興趣,自己條件和 package看成功可能更大。當時申請全都是病理,interview問到這個問題,我也談到了自己的passion。另外被問到為什麽cs fail,是不是英語不好,我實話說因為我在北方,考試南方口音不適應。問到我想學什麽?我說我想在pathology 領域建立connnection,以後更好地做patient care。Be honest,最後還是拿到offer了。 Resident要注意什麽?1. Honest 2. Work hard 3. Humble。科研的問題:PhD畢業的問題在與花費的時間太多,但是如果有時間做對fellowship有幫助。但是pathology最終都是要practice,注意權衡。 關於學習方麵的建議:經常總結cases,我當時每天Excel 表記錄 gross和鏡下review的case,每天花10-30min,3-4年下來能學到很多東西。書籍方麵,WHO和Rosai基本就夠用。另外Gross很累的時候,要注意休息,不要圖快,切錯了就不好恢複,不懂一定要找醫生,technician等問清楚。要be nice to everyone, 秘書,PA,attending都會幫你。   Dr. Kelvin zhang (Boston, 內科): 我在boston run physician group,做hospitalist。Schedule通常7 on+7 off,白天的shifts做145-150天就是fulltime,夜班shifts做120就是fulltime。剛畢業的年薪25-30萬,夜班30萬或更高。如果想申比如pulmonary/critical care fellow,hospitalist是很好的過渡。hospitalist唯一問題就是on的時候工作強度大,要連續工作12小時。關於private group和academia的區別, academic總會有各種大牛的會診指點,private practice關注什麽時候discharge病人,但是鍛煉獨自工作的能力。private收入比academic會高20-30%。 關於住院醫生申請,我以前也參與過,個人的感覺是,在很短的半天時間中怎麽impress program是麵試的全部目的。麵試一般1:10的比例,怎麽能make yourself stand out。Interview前一天,醫生拿到材料,可能連看都不會仔細看,也未必記得住。真正重要的是怎麽讓他記住你。比如說在相對小的偏遠地方談當地的故事和特點,麵試者會非常引以為自豪;當然在大城市NY等可能就不一定適用。 下麵講什麽樣的話題可以談?不可以談?任何涉及到宗教,政治都不是好話題。醫生是highly regulated的行業,越做越謹小慎微,比如有的病人經濟條件不好,不能叫poor patient,而是less fortunate patient。文化的話題case by case,如果知道對方喜歡可以談。比較保險的話題包括sports,跟任何人談都能引起共鳴。平時積累,看看電視報紙,interview之前看看當天有什麽趣聞。還有曆史,過去現在,可以google一下,但是要慎重,比如麵試你的來自Russia, Romania,如果觀察到他們自己對此感興趣可以談,但是如果不感興趣就不要談。 特別建議不要談academic領域,沒人對你發多少paper感興趣。能被選來interview說明已經達到標準了,麵試希望選有趣的人,以後共事可以開心聊天,可親可愛,可以依靠。比如內科選第二年住院醫麵試你,是直接帶intern的,會選好相處的人。 細節方麵,Pre-interview dinner一般是chief resident等,談的完全是隨意話題,但是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記住。他們會填checklist,你形成的印象很重要,包括家庭,將來的打算等問題,一方麵要實事求是,另一方麵要斟酌。關於要不要喝酒:原則上不喝酒。但是如果大家都點了,可以點一下。點菜方麵原則上不要最貴不要最便宜,價格適中自己喜歡。作為醫生絕對不能給人留印象很能喝酒。從第一刻開始見到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打分,甚至診所前台也可能會評價一兩句,任何一件事都要注意,上電梯守門等。重要的是,之前把準備做好,麵試當天就是充滿信心,做你自己,注意細節。最後為何醫生無怨無私無悔幫助中國醫生點個讚!   Dr. Zenggang Pan (血液病理):以前在UC Denver每年麵試60-70人,差不多1:10比例。比較看重的方麵包括:首先對病理有沒有興趣。第二,對這個地方感興趣,實事求是,說空話沒有用。比如sports,名人,program特點等。有時明顯感到有些出色的申請者不想來這,所以不會rank 很高。第三,CMG相對保守,申請的時候,稍微active一些,甚至aggressive一些,但尺度控製好。可以定期找些方式與program interact,麵試過程中與人們interact,conference可以問些問題,即使不對或簡單,總比不問好。一但interview開始,申請者的起跑線都是一樣的。不要特別自負,也不要不自信,既然邀請你就說明對你感興趣,分數真的不重要。以前經驗發現,double 99美國人中國人都有排的很靠後的。要把自己跟別人放在同一起跑線上。 第四,以前我們學校招住院醫,6年內雖然有interview但是沒有一個cmg進去。一方麵因為midwest比較保守,但還有主要原因就是communication skill是很大的問題。國內和實驗室語言文化氛圍很不一樣。Communication特別重要,至少要是ok level。這包括1. oral expression,要多練習,自己錄音。2. Interaction的方式,要有eye contact,要smile,confident,注意body language。3. 麵試你的每一個人都要count,比如10個人rank,9個人特別喜歡,隻要1個說不好,強烈反對,也不能rank。千萬不能隨意,每個人都要一視同仁。Interview要表現的positive,不要保守木訥。 還要準備好問題,是express yourself的過程,體現水平。1.表現自己,2.防止冷場。 另一方麵Faculty特別能說時,也要見縫插針表現自己,不要讓attending完全主導談話,要找機會sell yourself。麵試之後的card,泛泛的不太有用,要有針對性。   何醫生(老刀):有時候問一個好的問題,比回答一個好的問題可能效果更強,給人印象更深。介紹著名老軍醫張醫生,在Emory血液和分子病理,當年被非常歧視外國人的單位錄取,並在很好的單位完成專科。跟我和顧平醫生號稱“麥地三劍客”,最早最長時間現在還在幫CMG。   Dr. Linsheng Zhang (Emory病理): Emory去年麵試了10個中國申請人沒有進來,前年又一位match進來。我先講一下,match business已經研究了很多年,有些基礎問題已經有書出版。我2016年講座上提過的比較有意思的點再講一下。 病理專業比較特殊,在醫學院學的和真正practice完全兩回事。中國人第一概念不喜歡病理,但實際上可能並不知道喜不喜歡,有機會到病理科看看可能會改變看法。我自己內科血液科也都申請了,內科prematch沒去,match進了病理,現在也不後悔。但是病理Job market有限是一個缺陷。病理對IMG/CMG比較友好,最近2013年數據91%都說會麵試IMG。美國每年申請病理的人數不到50%,相當於有250個位置是給img。內科2013年match中國人45/117 match上,病理40/82 match上。另外病理對畢業年限要求比較鬆,實際病理中國人background應該是強項,但是每年250個位置給IMG, 其實不到60個CMG match上,所以這應該是很大的機會。   誤區1: 從機會上說,分數越高越好,麵試越多越好。麵試跟分數有直接相關,但是NRMP統計顯示麵試並不是越多越好。15個麵試的人也有沒有match上的,有很多一個麵試的也match上了。 誤區2: 統計還顯示,申請兩個或多個科的成功幾率大,其實是很錯誤的觀念。隻申請病理專業的match/ unmatch比例為 221/140, 申請兩個專業的比例為38/33。 誤區  3: 研究論文比較多有幫助,但是實際研究論文對病理申請幫助非常有限。但是有幫助的是工作經曆,以前有任何相關經曆都有很大幫助。 誤區 4: 特別要強調一定要建立跟病理的connection。我們認為是找關係,實際上這也是錯誤的觀點。Connection是你了解並喜歡這個專業,你能夠跟病理人有效溝通。我在Emory見過好多見習的,中東,印度,中國。我自己給兩個人寫過推薦信都match了。伊朗人到分子病理實驗室非常主動,說我有兩個月見習,我希望不僅能見識,也希望能真正學些東西,參與臨床project,我當時正在setup a test,他不僅參與臨床service,業餘時間還做課題。我可以寫很強的推薦信。另外一個中國人,隻有一個星期見習,前兩天中國人習慣,就是聽講,後來我專門找他到我這裏看東西,這樣才有東西寫在推薦信裏。見習一定要參與進來,不能搶著講,但是有很多機會展示。中國人有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很難主動發掘機會。中國人講有內涵,有本事不表現,但是美國外向,是又機會要表現出來,要connect。要抓住任何機會跟別人建立connection,主動參與進來表現自己。 建議申請以前看一兩本相關書籍,比如老刀推薦的Joan Rosai的“Guiding the Surgeon's Hand: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Surgical Pathology” 對申請有巨大幫助。內科的書,推薦癌症傳(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中國人覺得自己專業做得很好就很自信,其實不然。我們都非常強調除了專業以外,讀過什麽書,看過什麽電影,反映一個人的知識和眼界。另外到書店裏看關於麵試的書,再找人溝通,感覺會完全不一樣。 最後強調:病理是非常好的專業,大多數人都做非常好,很喜歡不後悔。建議去病理科看一看,也許你就會喜歡。一定要來病理科建立professional connection,對以後的professional growth都有巨大的發展。 最後用海爾公司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總結:“沒有疲軟的市場,隻有疲軟的產品“。Match越來越難,但是隻要你條件好,一定會match上的!   Dr. Qian Zhao (內科心血管): Be yourself很關鍵,美國臨床跟國內不完全一樣,有機會見習要去看一下不同專科。要看你喜歡什麽,申請最好focus在一個專科。我自己的經曆:當時申請內科,但是也申了10個病理。麵試時就被反複torture,問到是不是想做內科。我覺得自己不適合病理,後來就沒有再去interview。 內科項目尤其紐約不會請吃飯,另外有的項目PD很powerful,一個人可能說了算。或者有時有chief resident參加麵試等,很少有一二年級的。麵試之前必須要讀麵試書,我當時看了wallstreet interview,behavior/manner等完全是一樣的。以後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會用到。要係統學習然後才能自己發揮。 Be yourself,你覺得合適的話題可以很自然地談。比如我自己申請內科,有的program就是primary care,幾乎不做專科,但是你強調你想做並不是壞事,表現了你的興趣,也想做得更好。 Show interest, future plan,會讓人覺得你比較determined。比如可以說願意做clinical trial的工作,有決心參與,也是證明自己可以努力工作。以後對任何專業有興趣都可以提。Fellowship同樣,不可能同時申請兩個。另外中國人cardiology 有一種2+2 track,是 clinical+research。畢業後很可能找academic工作,但是可能很辛苦,要有grant,presentation,語言要求比較高。我見到有做4年的,但是真正工作完全選擇在academic的不多。 如果有機會做observer,盡量多參與,但要有想法思考,做事情合適。Prelim track的問題:prelim surgery 如果沒有後麵專科follow up,不是很好的選擇,內科也不太喜歡要。有時候是dead end,必須抓住時間繼續找下麵的專科。   Dr. Mark Zhang (腫瘤內科):分享自己的經曆,我在新鄉醫學院,後來美國。首先材料準備:1. 很多program要求5年限製,為了突出自己,我後來想了辦法把自己內科經曆突出出來,我把自己內科經曆和research寫了精簡summary,加上照片,給director發過去。這樣可能會增加interview的機會。2. Interview一定要知道他們要什麽?從吃飯到見麵到最後結束,要的不是knowledge,而是teamwork,have fun to work together,是不是喜歡,舒服,有趣。性格很重要,比如sense of humor。還有非常關鍵為什麽想選這?業餘愛好? 特別是Interview少的時候,要用心準備。比如我們做過mock interview,穿著西服,跟真正麵試一樣,握手表情都錄下來,看有哪些不足。這是個藝術,1. 注意eye contact,說明你是good listener;2. 不要打斷別人的話。3. 準備問題:即使是一些簡單問題也可以,比如:do have a PET scan?有問題說明你think,participate,care。 進項目之後要注意注意:你和醫生,護士的關係。中國人的優勢:Nice,勤奮。劣勢:不善於交際。可以開合適的玩笑。 盡量多申請,沒match可能是沒有把位置擺正,原則是一旦進去就好,不要想非要進哪個program,不想離開家,這樣行不通。盡量多申請紐約program,因為他們了解外國人,喜歡要分高有能力的。當時招我就是看到我有經驗。   Dr. Lida Zhen (GI): 我以前寫過文章介紹自己的經曆:35歲參加速滑比賽,在旅館遇見一個owner是中國人,曾經是紐約州神經科醫生。台灣畢業後到美國成立家庭做媽媽,50歲才開始考醫生,天資雖不高但幾年時間終於考過,做了10年之後開了小旅館。我問她如果生命重走是否還選這個道路?她非常堅定:是。當時激勵我35歲的時候開始考醫生。真正做住院醫時我40歲了,跟小青年比非常累,每周 100多個小時工作,但是也走過來了。 最深刻體會:一個是語言關,一個是文化關。一定要懂美國文化,這是脫胎換骨的變化,必須轉變才能生存下去。當時在baltimole做大內科,就考慮下一步做什麽。做了很多rotation過程中發現GI很有意思,以操作為主,收入多一些。分析自己年齡大是劣勢,但phd是優勢,應該繼續申請專科。當時GI專業很難,到處麵試。大家要注意任何小機會都不放棄,把麵擴大。加州基本很局限。當時進大內科也相似,分不太高,當時申請很多地方沒成功,有一天接到電話說有一年的機會是否接受,我毫不猶豫說一定要去。當時transitional year還沒念完,program 8個人terminate了4個,就把我補了進去,走了捷徑。一定敞開麵,不要放棄任何機會。 選Fellowship,主要操作多,收入高,需要短時間支持家庭,但是非常辛苦。Fellow時上麵隻有attending,優點缺點完全暴露,隻有兩個fellow cover,另外我每天要commute一個多小時,經常吃不上飯。晚上剛到家就電話叫到醫院consultation。所有具體操作都要自己做,把各種儀器擺好,再等attending來,繼續我自己操作,之後attending回家,我還要寫報告清理儀器,夜裏兩三點,就是在醫院裏隨便睡一會兒,非常stressful。 另外醫生可能一點不留情麵。有一次做morning report,找不到錄像帶,後來終於找到,是一個病人5年前做過常規檢查,現在突然發現腫瘤,我就匯報了 case,但是其他醫生的反應截然不同:質問你做這個說明我們以前工作不到位漏掉了腫瘤嗎?我才恍然大悟,非常想找地縫鑽進去。進電梯的時候旁人都看出來了,突然說tomorrow is another day,a better day,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這個過程中非常辛苦,體力和心理上,非常難但是終於做下來了。總結:文化語言上要積極學習。我興趣很廣,跟病人講解時用他們的語言和角度出發,口音也盡量改正。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現在行醫之路越來越難,但是這個行業仍然是非常高尚的行業。   何醫生(老刀):再次強調功夫在詩外! Dr. Zhen興趣極其廣泛。各位從今住院醫開始,都是一直在跟人打交道,需要各方麵的知識,也需要來自各方麵的支持。之前很多嘉賓也是強調這個,新畢業生更要注意。   Dr. Terry(內科,紐約):1. 美國臨床經驗方麵,如果經濟上不是問題,找一些商業經驗也可,或者盡量跟醫院聯絡找externship program。經驗很重要,可以增加自己的機會。2. 關於internship, board passing rate非常重要,要多念書。Program太忙,第一年成績都很好,第二年之後都下降了,PD就非常擔心。program都會盡量保證自己resident通過率,要讀書充實自己。3. 如果要做fellowhsip,之後需要更努力,要多參與專科的活動,盡量互動。比如我們醫院本身有cardiology,heme/onc等programs,想做這些fellowship的住院醫每天下班都有去scope room,echo room等。4. 麵試方麵機會要盡量把握,一定要誠實不要說謊。我自己的經驗,當時麵試有醫生問我有幾個interview?本身不是一個恰當的問題,我回答:sorry I cannot tell you that. 醫生笑一笑也沒有追究。雖然我當時覺得可能沒有機會了,但最終還是match到這個program。   何醫生(老刀):關於麵試選擇人數,一般program分三類,top 25,25-50,50以後。第二類以後還要注意是academic,community hospital,communit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academic institution。申請時自己要衡量最大可能落在那個範圍內,少花錢,目標更集中,命中率更高。一般top 25選三五個人麵試就足夠,因為本醫院和同水平足夠滿足需求。第二類比較複雜,想要top 10 students,但知道學生未必把programrank高,所以會找更多backup,比如5-10:1 的比例篩選後補。第三類尤其偏小的社區醫院沒有競爭力,想用prematch把優秀的人錄進去,但現在越來越少。另外講座是義務的,希望給大家帶來很多信息和幫助!見習實習培訓是付費的,現在很少有免費項目。另外關於見習實習有些錯誤的觀念,比如說隻到top的大學等。見習實習是很難得的機會,HIPPA造成大學幾乎拒絕接受observership,並且observership不屬於臨床經驗。請國內同行畢業生理解尊重任何一個在美國行醫的醫生!經常有麵試同學提到醫生說起我的推薦信,因為實習生們做得很好,我要求也非常嚴格,我知道來這的都是很困難的大齡畢業生,但是還有這個夢願意跟著我培訓,我會盡全力幫助。大家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圈,請大家增加對美國文化的理解,不了解文化,隻看分數是不行的! 8/6/2018 美國病理會診中心: http://ampathology.com service@ampathology.com 美中醫學教育網/網絡老刀會: http://physicians.cmgforum.net http://dok.cmgforum.net 微信號:dok24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