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米文苑

上帝等待著,耐心地釋放著永恒的恩典;我們等待著,艱難地實現著許下的承諾。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等待完美的過程,而等待的結果也許隻是那
正文

我所知道的美國單親家庭

(2007-07-29 19:11:19) 下一個

在美國第一次聽到”divorce”這個詞,是從一個十來歲的男孩嘴裏說出來。我們到美國才一個多月,住在樸實白人小鎮的一棟公寓裏。在美國,生活穩定的家庭一般都住在自己買的房子裏,住公寓的一般是收入較低的貧困戶或流動人口。

兒子來美國上小學二年級,上學放學都需大人接送。一天,我從學校接孩子回家,路遇一位十來歲的男孩,他友好地對我們說:”Hi.”算是問好。我也回一聲,於是我們邊走邊聊。

我問他:”父母都工作嗎?”

他說:”爸爸和媽媽已離婚(divorce),爸爸到加州去工作,我和媽媽住在這裏的公寓已經三年。”

“你想不想爸爸?”

“暑假爸爸會接我到加州住一陣子。”他說話的語氣平淡,似乎這一切都很正常。

我們所住的公寓算是規模較小的,隻有五棟二層樓的建築,約有六十家住戶,其中有不少老兩口。我們家在二樓,樓下的住戶一年內換兩家。第一家是一位母親帶著一對三歲的雙胞胎女兒,比我們晚幾天住進這所公寓,沒見過雙胞胎女孩的父親,隻見她們的母親換過兩、三位男朋友。這位女士的脾氣很大,與男友鬧翻時,我們夜裏就不得安寧,與男友恩愛時,我們夜裏就無法入眠,因為小木樓的隔音效果太差,他倆的聲音和力氣又是十二分地充沛,無論吵架還是做愛都如暴風驟雨般沒完沒了地持續幾個小時而不疲倦。平時白天我們孩子走路的聲音稍大一點,她就吵吵嚷嚷地提意見,我們隻好委曲求全,息事寧人,在家孩子都不敢穿鞋走路。

有一次,一位朋友來我們家玩,坐了一刻鍾後我們準備一起外出,下樓梯時一樓的女士已虎視眈眈地等在那裏,一見我們出來就說:”走路那麽重,吵死了!”

我的朋友是位移居美國幾十年的知識女士,見她欺人太甚,脫口而出:”Kids is kids!(小孩就是小孩)”

沒想到她也是欺軟怕硬,一句話不回就縮回家去。

半年後她帶著倆女兒搬走了,搬家的那天,隻來個女朋友幫忙,家具全不要,隻帶隨身用品,我看著她們擠進她那老爺車開走就再沒回來。

半個月後,樓下搬來另一家,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女孩,姐姐上五年級,妹妹上四年級。兩個孩子常會惡作劇地按我家的門鈴,我們也懶得提意見,隻等她們無趣自停。有一次,我出門遇見她們的媽媽,互致問候,她疲憊地對我說:”我很累。”

這其間,我還認識後麵一棟樓裏的一位母親,她有一對年齡和我的兒子一樣大的龍鳳雙胞胎,女孩活潑可愛,男孩漂亮沉靜,這一雙兒女真是人見人愛的模樣,孩子的父母卻離了婚。我在自家的窗口遠遠地見過他們的父親兩次,都是星期六的早上,孩子們的父親駕車來接男孩度周末,小男孩懶洋洋地拎著媽媽為他準備好的提包,似乎不太情願地鑽進車內,父親極興奮的樣子,連按幾聲喇叭,小女孩從家中奔跑過來,撲向爸爸的懷抱,父女倆親熱一番,小女孩又向家裏跑去,高聲喊著:”媽媽,媽媽,爸爸來了!”女孩的爸爸站在車門旁,向女兒跑的方向注視著,似乎在等待什麽,然而女孩再沒出現,父親垂下頭,鑽進轎車,與車內的兒子說些什麽,男孩麵無表情,他說了好一會,男孩終於點點頭,於是,父親滿臉是笑地開動汽車,一溜煙地跑遠了。

後來,我又得知常在戶外草坪上玩的一位五歲小女孩的父母也離異,她與母親住在這裏的公寓已經三年。我兒子的一位同學,他的父母剛離婚,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兩個妹妹搬到我們隔壁的公寓,兩個大一點的孩子放學後,將書包往家門口一丟,就跑著去找打工的媽媽。

美國的離婚率較高,單親家庭已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且多數都是母親帶著子女生活,母親既要照顧孩子,又要工作以維持生計,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但這些似乎並沒引起整個社會足夠的關心和重視,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家庭觀念已有模糊的傾向。我的一位朋友對我說過這樣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她兒子的幾位好朋友恰巧都是來自單親家庭,有一天,她那生於美國長於美國的七歲兒子問媽媽:”你與爸爸什麽時候離婚呀?”你看看,離婚在孩子的觀念中已成為正常的事,不離婚反倒令孩子感到奇怪,這是多麽可悲的錯誤觀念。我們姑且不談離婚給孩子純潔的心靈造成的各種傷害,離婚率過高的社會現象足已形成一種錯誤觀念,那種危害更是影響深遠,貽害無窮。

父母們,為了孩子,為了社會,請擔當起肩上的責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