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45)
2014 (48)
2017 (1)
青春期通常指人生的第二個十年,從十一歲到十九歲。男女間有一到兩年的性別差異。女孩從十一歲開始發育,身高陡然增加。在童年一般每年增加兩英寸,在快速生長期則有可能一下增加4-5英寸,在童年一般每年體重增加五磅,而在快速生長期,一下增加10到15磅,甚至20磅。美國女孩平均於12.5或13歲來月經初潮,男孩的時間表大約是從十三歲開始,有身高體重增長,肩膀變寬,聲音變低沉,夜裏遺精,胡須體毛出現。經曆這些生理劇變,會隨之帶來什麽樣的故事呢?
1. 生長加速,性成熟,身高超過父母,眼界不同了。對父母不再仰視,而是俯視,至少是平視。
2. 智力幾經飛躍日臻成熟*,能夠使用抽象思維。能夠使用虛擬假設問句,開始質疑世界,自我拷問。
3. 由於生理成熟帶來的個體形象劇烈變化,震驚之餘,關注自我。照鏡子的時間次數增加。對鏡自問:我是誰?
4. 性成熟帶來的性蘇醒。開始對他人(大多數對異性/極少數對同性)感到興奮好奇。仍舊要照鏡子:我怎麽才能讓對方也喜歡上我?
5. 自己體內發生巨變,可父母卻依然故我—仍是那麽高矮仍是那麽胖瘦仍舊拿老眼光看待他們,於是揣測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而同齡人與自己同步經曆飛速變化,與他們才有共同語言,與他們才能互相對照筆記,才能惺惺相惜。父母們被認為落伍了。
這個時候父母們偏偏仍舊把他們當孩子看待,少年們便有了反叛之意。本來也是,父母們不把他們當孩子看待,還能當什麽看待?他們本來就是孩子嘛,隻不過是12-13歲或者15-16歲的孩子。父母們見怪不怪,盡管自己需要抬頭仰視孩子了,但有著竹節拔高豆芽菜身材的孩子是稚嫩青澀未經風雨的,是需要手提麵攜傳幫帶,需要指引點撥和不斷鞭策的。父母們如果自居常有理,就難免受到孩子的挑戰:青春期的孩子就要造反了,一場親子間的較量就在所難免,雙方都認為真理的底牌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方是不可理喻的。在青少年眼中,父母守舊頑固;在父母眼中,青少年自我中心,寧聽同伴不聽父母之言。曾經的乖孩子今日惹人生氣頭痛。一時間好像父母孩子來自兩個冰炭不同的世界。
斯坦利.霍爾在一百多年以前寫的第一本青少年心理學一書中把這個時期稱為暴風驟雨與壓力的年代,就是指這段時期青少年常常與父母發生衝突,常常心情變換時而神采飛揚時而鬱鬱寡歡,常常一驚一咋做出出格驚人之舉讓人擔心受怕,甚至與權威人士或法律發生摩擦。霍爾的後輩同事艾黎可.愛立克森則指出暴風表象之下實際上是對人格獨立的心理和精神發出的新的需求。他們在向父母宣戰,在打一場心理上的獨立戰爭。與他們生命中前十年備受關照嗬護的經曆截然不同的是,他們需要精神斷奶,他們認識到自己不再是依附於父母家族大樹上的附屬品,而是特立獨行的,單獨存在的個體。這個時期青少年需要麵對的最大挑戰最大危機,根據愛立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就是認清自我,確立自我,解答好“我是誰?”這個問題。這個自我意識包括三個方麵:(1)職業自我意識,今後人生中何以安身立命?(2)性別自我意識:我將與什麽樣的人形成聯合自我 (form shared identity) 共渡此生?(3)信念自我意識:哪一種思想理念觀點信仰最讓我信服?會成為我的人生支柱?順利解決了這個自我意識問題,才能進入成年人世界,成為社會中的一名成員。
對於父母的好消息是,近年的青少年心理學研究指出青少年與父母的衝突並非不可避免。從內容來看,與父母意見相左多發生於小事,比如穿著打扮,聽什麽音樂,什麽時候同朋友去哪裏相聚,等等。關於人生方向的重要的決定,比如上什麽大學,學什麽專業,青少年還是尊重父母,願意聽取父母意見的。為人父母者,在了解青少年階段的特點之後,可以避免與孩子的衝突。對孩子既要有要求有關切,也要給與空間,鼓勵獨立,讓孩子健康成長。
*根據皮亞傑的智力發展理論,11歲以後進入的智力階段是最高階段,與成人無異,稱為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皮亞傑以後的理論家們提出第五階段,即 postformal thinking,用邏輯思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那是另一個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