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45)
2014 (48)
2017 (1)
來到海外,學了“人在羅馬,就象羅馬人一樣行事”。
“羅馬人”的行為準則之一是尊重他人的私密,不問別人的年齡和收入。多年來已經養成習慣不對他人年齡收入感興趣。不過人是好奇的動物。別人的錢包我不管,但年齡有時候還是挺想知道的。不能直接打聽,就隻好間接猜測啦。可以依靠的線索就是外貌了。
麵容是與年齡有關的,但從麵貌來判斷年齡往往不會太準確。年齡決定麵貌,麵貌表達年齡。但讓他人準確無誤地判斷你的年齡,他們還應該要了解你的生活經曆,個性,情感,學曆,視野,健康,營養,業餘愛好,起居習慣,職業,經濟狀態等等等等。前些時候,關於奧運金牌小姑娘何可欣是否真正有體操項目要求的十六歲,鬧得沸反盈天。不但外媒質疑,國內外老中革命群眾眼睛擦得雪亮不容揉半粒沙子。其實也不奇怪。誰讓何小妹妹看起來顯得那麽那麽小呢。也許,何金牌真的是隻有14歲,也許,體操隊的頭頭們真的作了什麽手腳瞞天過海欺騙了天下百姓及奧運觀眾,可是在拿出確鑿證據之前,一切疑問隻算捕風捉影,隻算是guilty by suspicion (意思是因為我懷疑你了,所以你就有罪--這不是很沒道理嗎)。
另一方麵,如果退一步來看,何小妹妹果真有16歲,隻是長年累月艱苦訓練,推遲發育,顯得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這在練習芭蕾舞的女孩和練習體操的女孩中間是滿常見的情況。其他女孩十二歲半進入青春期,體操隊員和芭蕾舞蹈者則要等到十三或十四甚至十五歲才進入青春期。這樣的理由,應該是可以成立的。再說,與其他族群相比,我們老中無論長幼,都好像有一個“出少”的趨向,就是說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一些(嘿,都不用刻意裝嫩!在這個崇尚年輕的社會,這樣好像也不太壞啊,嗬嗬),也許是我們的身材不及人家的高大,也許是我們的皮膚不及人家的粗糙,也許是五官線條太過柔和精致,沒有人家那樣粗獷分明,也許就是因為人家對我們不了解不熟悉。反正,許多朋友聊起來提到常常有被人誤會比實際年齡年輕的經曆。我本人就沒少遭遇過這種“另類優待”,有時不免會偷著樂一把。
比如剛來美國時需要打工賺學費,在一家意大利餐館端盤子。一天不知何故生意極好,口袋裏小費裝的滿滿的,辛苦勞累自是不用說,一心巴不得早點收工可以回家躺下。老美工友與我們的想法就是不同:手中有了幾個子兒就要想法犒勞自己。金發女郎思黛西邀我下工之後去鄰街的吧去喝一杯。那時掙幾個銅板實屬不易,哪裏有心情去酒吧消費,何況那麽累(再說有什麽想喝的去超級市場買回家不行嗎,那樣不是省錢多了?)自然是婉言謝絕:sorry I can't go. 人家思黛西便好心的理解了:噢,不到法定年齡不能喝酒是吧。那時的英文聽力比較有限還不夠對付菜單以外太多的詞匯,當時就糊裏糊塗的認可了,回家查字典才知道:喔,人家以為我不到21,可是那時我已經“而立”了。
又說那次同事史地伍休了半年的學術假回來了,經過我的辦公室,駐足小聊一會,說他的家庭醫生的醫院裏新來了一個同事,是大可特萬,(聽起來想是“大腕”),是和你一樣,來自中國。他是經過文化革命的,有很多故事呢!說著,若有所思的瞅我一眼,告訴我這位“大腕”要比我年齡大一些,他有四十了:“He's older than you, he is 40 now.” 聽了我忍不住哈哈笑起來,“If he is 40, he is younger than me!”史地伍眼裏帶著滿腹狐疑,仍然君子風度地不問我的年齡,隻是堅持說你們應該認識一下才好。
後來果然認識了“大腕”,其實是一位汪醫生,大概確實比我"older",但頂多隻是一兩歲而已(聊天得知人家中學畢業比我早兩年,在廣闊天地裏比我多煉兩年紅心。大概行醫還是滿辛苦,白頭發比我的多一兩根)。不知為何在老美眼中,老中們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十多歲。
人家看不準我們的實際年齡,可我們就能說出他們的準確年齡嗎?好像也不見得。那天與教育係的凱蘿一起午餐,邊吃邊聊,東拉西扯,快吃完時,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差點兒跌破眼鏡。她說下個月8號她過61歲生日。我還以為她和我一般大!至少她看起來像啊。她是一位黑人女子,身材很不錯。想想也是,她來本單位之前,在亞力桑那一所學校裏當過十七年高中校長呢。
所以說,古人言,人不可貌相。英諺也說:不要從封麵判斷書本內容,do no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至少從年齡上來說好像真是這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