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主題變奏曲--中英生活習慣及思維之比較

(2007-09-12 09:55:20) 下一個

中英或者中西生活習慣及思維的異同,這個題目可能很多人都談過,不過我主要是談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如果別人重複,請讀者原諒。

寄信

最簡單的例子。在中國寄信,地址肯定是:中國,某省,某市,某區,某路,多少號門牌,多少號房,某某人收。或者農村版本。在英國(及多數西方國家)寄信,則是:某某人,多少號房,多少號門牌,某路,某區,某市,某郡,英國。這說明什麽?在中國,國家高於一切,個人壓在最底下。而在英國乃至西方,個人排第一,比國家或其他各級行政地理區劃更重要。

商業信件落款也差不多,中國的是:某公司機構某部門某職位的某某某。英國的是:某某某,某職位,某部門,某公司機構。相應的思維可以被認為是:在中國,公司在前,個人在後;沒有公司,就沒有個人。在英國,個人又排在第一,公司在後麵;沒有個人,就沒有公司。

我覺得,從自然和曆史角度來看,人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才有了國家呀、公司呀這些東西,所以人應該排第一。以前我受的教育是,沒有國家,哪有自家?當然有!你看那些原始部落,哪有什麽國家的概念?但是每個自家(個人)不都過得好好的嗎?個人在先,絕對!再試想,假如一個國家,裏頭一個人都沒有,那算個什麽?什麽都不是!你可以叫它國家,也可以叫它任何名稱,因為沒有了人,就沒有了任何意義,叫啥都白搭。

白色

中國人說:女要俏,要戴孝。傳統上,女性奔喪要穿白色,以示戴孝。由於白色襯托出女性的美,所以俏。所以日常生活中想要俏,也應該穿白色。西方人也懂得這個道理呀,結婚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美的一天,所以,舉行傳統婚禮的西方新娘子,穿白色婚紗,以示純潔,也最漂亮。

婚禮和喪禮,紅白喜事,意義相差很大。中國新娘實行拿來主義,也穿白色婚紗結婚。不過反觀白人女性,出席喪禮時,恐怕多數還是一襲黑衣,沒人會穿白色。這一點上,中國人較開明。或者確切地說,中國女人較開明。

做飯

中國人做菜,多數原料,煮之前都切成一口就能吃到嘴裏的塊狀(肉塊兒)或條狀(肉絲兒),吃的時候,用筷子夾到嘴裏吃就行了。英國人,大塊肉,大塊根部植物,就這麽烤或者煮,吃的時候,才用刀去切,然後再用叉叉到嘴裏去吃。因此中餐,做的時候麻煩,吃的時候痛快。西餐,做起來方便,扔到烤箱裏烤熟、或者用水煮就行了,真正出力的,是吃的時候。一不小心,切得太用力,動作幅度太大,快到嘴裏的肉都會掉到地上。

行動對策:在中國的時候,要到外麵餐館去吃飯,因為不用做,又吃得痛快,而再說價格也不貴。在英國的時候,我是在家做飯的那個,所以要做西餐,省勁兒。讓那些吃的人,吃的時候自己用力去吧。

吃飯

中國人吃飯,普通人家,不提什麽皇宮王府,主要是要吃得痛快,吃得高興,吃得飽。餐桌上沒什麽太講究的禮儀。喝湯時稀裏嘩啦,吃麵時呼嚕呼嚕,雖然沒有人提倡,但都沒什麽大礙。我大哥愛說:吃飯的時候,皇帝來了都不磕頭。

吃西餐的話,問題就大了。喝湯時嘴裏不許弄出聲音,嚼食物時嘴裏也不許發出聲響,嘴裏含著食物時不能說話。你想啊,本來吃西餐就費勁,要切半天才能切下一塊肉來,好容易吃到嘴裏了,還不許發出聲響,讓你無法好好享受一番,太不人道了!不過,人在西方,進了廟裏,還得隨和尚。

我們家吃飯,有時候中西餐合並,時髦的英語是: fusion food 。餐桌上,中餐有一點,西餐也有一點。吃飯之前,孩子們會問,這頓是中餐還是西餐?如果是西餐,他們就乖乖得嘴裏盡量不弄出任何聲響。說實在的,小孩子有時候很難完全做到,但是盡力了,也就算了。但是如果說是中餐,哇!他們就開心了,馬上稀裏嘩啦地開吃。我現在隨著年齡增大,脾氣越來越象我媽,看著孩子吃東西就高興!但是嘴裏還是會警告他們,到外頭可不能這麽吃,有外人來吃飯也不能這麽吃。嗨,中國人典型的裏外有別,這就顯示出來了。

親屬關係――(以及 third cousin 是誰?) 

英文中 parent 這個單詞,是沒有確切的對應的中文的。你可以說是“父或母”,但這隻是意譯。 Parent 是沒有性別區分的,可以是父,也可以是母。中文裏,要麽是父,要麽是母,不可含糊。英文裏有專門的單詞代表父母,父是 father ,母是 mother 。這個中性的 parent ,中文單字就沒有了。籠統來講,可以說,“為人父母者”,可是夠囉嗦的。 (Really a mouthful!)

類似的情況很多。比如, brother 和 sister ,沒有哥、弟,或者姐、妹之分的。 Brother ,可以是哥,可以是弟; sister ,可以是姐、可以是妹。非要說是哥,就要說是 elder brother ,較我年長的兄弟,那就是哥了。是弟的話,就是 younger brother ,較我年輕的兄弟。姐妹的情況也是以此類推。而中性的兄弟姐妹單詞,是 sibling ,可以代表兄弟姐妹的任何一個。中國好象有部電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中文字一大串,英文可就簡單多了, My Siblings ,就倆詞兒,搞定。要是摳字眼兒,那就更糟了,變成了 My Elder Brother, My Younger Brother, My Elder Sister and My Younger Sister !說完了,也天亮了!要是不止一個哥哥,還得用複數形式,在 My Elder Brother 後麵加個 s ,變成 My Elder Brothers 。假如再延伸到其他弟姐妹上,哇,麻煩可不止一點點了這回。

到了更疏遠一些的親戚關係,英文就更含糊了。最近我聽到一個親戚關係名稱,叫做 second cousin 。我一想, cousin ,肯定是同輩的堂表兄弟姐妹, second ,表明他(她)排老二。哎呀,大錯也!原來此 cousin 非彼 cousin ,其實是父母的 cousin ,中文應該叫堂表叔伯姑舅姨,具體到我所知的這個例子,是媽媽的表姐妹,所以該叫表姨。而那個 second ,我估計是指,不是直係親屬,而是旁係親屬的意思。

要是算到祖父母那一輩,中文就更複雜了,我都沒完全搞清楚,英文不知會不會出現 third cousin 呢?

前一陣子帶孩子回國探親度假,到了一個表哥家,兩家孩子年齡差不多,玩兒得很開心。我跟女兒說,那是我的 cousin 的女兒,等於是你的 cousin 。我女兒回英國後常常跟我說,我要去中國和我的 cousin 玩兒。可是我現在想想,這種親屬關係,英文到底是否叫 cousin ,我也說不準了。按照以上提到的說法,英文中,我表哥是我女兒的 second cousin ,那他的女兒,是否就是我的女兒的 third cousin 了呢?

還有一個讓我孩子一開始搞不清楚的問題。中國人為了表示親密,堂表兄弟姐妹之間,往往省略“堂表”的字眼,直接叫哥弟姐妹。到了父母家,自然是哥弟姐妹,到了姨媽姑媽叔伯舅舅家,也叫哥弟姐妹。孩子一聽,就問,你怎麽那麽多 brothers and sisters ?我說,在我父母家的,是我的哥弟姐妹,在其他家的,是 cousins 。孩子又糊塗了: Cousins ,怎麽你叫他們 brothers and sisters 呢?我說,中國人為了套近乎,不認識的人,都可以叫大兄弟,大妹子,更何況親戚呢?我又命令,在中國,所有跟你父母年紀差不多的,都要叫叔叔阿姨;所以跟你年紀差不多的,都要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所有老人,都要叫爺爺奶奶。孩子哦了一聲,說,原來,中國所有人都是親戚呀。 (Oh, so all Chinese are family.) 我說,這就對啦!下次見到我英國家的鄰居,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時,孩子們也趕著叫 granny 。老太太說,我什麽時候成了你奶奶啦? (Since when I became your granny?) 不過喊得多了,她也就接受了。

綜上所述,中國人家庭觀念強,每個家庭親戚關係都清清楚楚,先後尊卑很分明,直至表姨婆、侄外孫的層次。英國人則態度寬鬆得多,父和母還有 father 和 mother 之分,到了兄弟姐妹,已經沒有細分了,再往外,幾乎愛誰誰了。

12-09-20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