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修車門鎖的活隻幹了一半,因為零件沒到。一周後,零件來了,我又去了南京參加同學會。一耽誤,就是兩個星期。昨天總算把活做完了,把過程記下來,盡管技術性不高,總算是做了件有頭有尾的事。沒多少能引人入勝的細節,幾張照片對過程做個說明,或許也有獨到之處。
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從門鎖組合中拆下Actuator, 就是圖中黑色的部件,由馬達和齒輪齒條、還有開關接觸片等構成。撬開一邊的鎖扣後,還要撬另一邊的。牙簽的用途是,支起撬開的鎖扣,不然會顧此失彼。當然,也可以用小螺絲刀,螺絲等,但我最喜歡用的還是小小的牙簽:它有越深越大的錐麵,而且不會因為頭重腳輕掉出來,捏在手中,還長短適中。
新舊比較,從外表上看不出哪好哪壞。有網友說,可以僅置換馬達,其它的部件還可照用不誤。但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性,是開關接觸片燒毀。我車兩個門的故障都一樣:隻開不關。若是馬達壞了,應該是開和關的功能都沒有了才對;所以我更傾向於是一個或幾個接觸點燒壞了。從花銷上看,一個actuator,不到三十元,和自己拆開這個密封的馬達,再自製接觸片(假設買不到)相比,不算太過分,也更有安全感;就不麻煩自己了。但哪位網友有興趣修舊利廢,我免費贈送:)。
剩下的活,就是全部裝回去,沒什麽技術含量在裏麵。隻要一件一件地不忘,就不會有問題。最後,就和拆前一樣了,隻是故障不再。
修完後門修前門。拆前門鎖時,和拆後門時一樣,又有兩個螺絲擰不下來,以致將十字頭擰滑,隻好用老辦法---鑽掉它們。和後門的合在一起,就是四條漢子。
一位網友在我上篇文章後留言,問螺絲鑽掉頭,螺杆怎麽會反倒容易拆出來?回答是:螺絲所受到的拉力,一方作用在螺絲頭與固定件接觸的平麵上,另一方作用在螺紋上。這個拉力(壓力) 在垂直平麵上的摩擦力,是阻止螺絲轉動的力量。當把螺絲頭去掉時,作用在螺絲上的拉力消失,絕大部分的防止轉動的摩擦力隨之消失。螺紋上除了接觸部位一點摩擦力,沒有大的力量阻止它轉動,就像螺絲空擰在螺帽中的道理一樣。但有兩個前提:一,隻要螺絲杆和螺母接觸處沒生鏽(我判斷我車的螺絲沒生鏽);二,去掉螺絲頭後,會有一個能讓螺絲被抓住轉動的地方(一般而言,會有,因為被固定材料有厚度),能用鉗子夾住再轉。滿足這兩個條件,會很輕鬆取出去了頭的螺絲。我多年的機械實踐,讓我對這麽做,充滿信心。
我買了新螺絲取代鑽下的舊螺絲,但是擰頭部分不是十字花型的,而是內六方型的(Allen Key)。好處是吃力大,而且很不容易被擰滑。工業用途中,在這種螺絲平麵不得高於接觸平麵的場合,很少見不用Allen Key 螺絲的。不知以精巧出名的日本車,怎麽會在這裏用上十字花頭的螺絲。實在是設計敗筆。還有用在刹車轉盤(Rotor)上的固定螺絲,也是十字花頭的。不知多少次聽到過鬆這幾個螺絲時出現的麻煩,怎麽就不能改改設計呢?其實就是改用為,適合更強力工具的螺絲而已!
前門所有工作,和後門不同之處在於:這根車窗玻璃的導杆必須拆掉,才能將門鎖取出來。拆很容易,就一個螺絲。螺絲一鬆,它自己就掉下來了。但裝回去,就要小心了。因為隻有一端用螺絲固定,就意味著另一端有別的固定方法。對這個車而言,就是插進預留在車門內的槽子裏。關鍵之處是不僅要插進槽口,而且要保證車窗玻璃要嵌入這個導杆上黑色的橡膠滑道裏。裝偏了,玻璃會滑出滑道,或擠死在某個地方。裝好後,在上車門內護板之前,要接通電路,讓車窗玻璃上下運動多次,確認滑動自如後,才算完工。
好了,就這麽幹完了。寫下來,為有DIY同好的朋友們,做個參考。
多謝分享。
鎖大概隻能在DEALER買。現在的新型鎖不用彈子了。
謝謝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