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角or配角? 特種部隊與未來戰爭

(2007-10-09 13:42:16) 下一個

主角or配角? 特種部隊與未來戰爭 zt

 


  隨著近代局部戰爭以及全球反恐形勢的演變,以及作戰場地由開闊地域向城市複雜空間的過渡,美軍作戰模式也開始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尤其是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事表明,特種作戰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已經越來越舉足輕重。本文即為美國軍事媒體關於特種部隊在阿富汗戰場的作用以及在未來戰爭中所扮演角色的一點思考,在此呈現給廣大讀者。
  
  關於特種部隊作用的爭辯
  
  毫無疑問,美國特種部隊(SOF)在美軍最近幾年的全球作戰行動中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伊拉克自由行動”(OIF)中,特種部隊先是作為美軍的“急先鋒”,成功摧毀了伊拉克的導彈發射基地,引導美軍其他部隊進一步搜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隨後在伊拉克北部展開的“綠色陣線”(Green Line)軍事行動中,特種部隊再次成為“領導”部隊,先是與庫爾德軍事組織合作牽製了伊拉克常規步兵師的作戰部署,最後長驅直入到達基爾庫克和莫蘇爾,成功保護了伊拉克北部油田的安全。而在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OEF)中,與美國結盟的阿富汗聯軍花了6年的時間也沒能擊潰塔利班政權,最後還是美國特種部隊出馬,打破僵局取得了勝利。種種跡象表明,大出風頭的特種部隊仿佛正在逐漸成為美國軍事力量的“核心”。
  特種部隊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導致人員和資源開始向特種作戰傾斜。但這種趨勢能持續多久,特種部隊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在本應該部署常規部隊的區域增派特種部隊是不是最好的方法,特種作戰還受到哪些因素的限製,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而所有問題的核心就是,特種作戰是否應該在美國軍事力量的建設中占據主導方向。
  特種作戰如果要成為主要作戰模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特種部隊是否具備從常規部隊手中接管任務的能力,尤其是承擔目前仍需大量地麵部隊才能完成的任務的能力。所以有人大膽假設,如果特種部隊能夠使美國在不調動大量常規部隊(僅指美軍,不包括其盟軍力量)的情況下就能完成主要作戰行動,也就是特種部隊引導精確製導武器對敵進行打擊的模式可以替代大規模的常規地麵戰鬥,那麽美國特種部隊和常規部隊的重要性將產生戲劇性的換位,現在保留的常規部隊中有很大一部分將被解散或改變職能,重組後將形成更緊湊的作戰分隊,空中精確打擊力量和導彈部隊也將進一步擴充,特種部隊兵力將迅速增加。如此,美國軍事力量將發生巨變——更輕、更快、戰略機動性更好,對後勤基地和港口的依賴性更小,向更遠距離處投送火力的能力更強,而對精確火力的依賴性則更大。這將是美軍乃至世界級的軍事變革。
  但是也有人指出,對常規部隊和特種部隊重新定位是不明智的,盡管這樣的建議已經被正式提出,特別是在塔利班政權倒台後的幾個月。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經驗表明,盡管“阿富汗模式”(即指美特種部隊在阿富汗的作戰模式)經常收到奇效,但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盲目推廣、過度拔高特種部隊的地位,將有可能使軍事力量調整瀕臨危險境地。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在穩定中發展,保持一支更加平衡的軍事力量才是明智的。以上兩種論調中,後者占據上風。  
  “阿富汗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關於特種部隊將起戰爭主導作用的話題,其由頭來自被稱為美軍“新模式”或“阿富汗模式”的主要作戰行動。在這種模式下,地麵上的美軍特種部隊通過各種滲透行動,負責為遠程精確製導武器提供所需的目標諸元信息,以優勢火力打擊分散、隱蔽的敵人。從阿富汗的作戰效果看,特種部隊成為精確製導武器的“引路蜂”後,美軍即使人數處於劣勢,也不需要調動大批常規地麵部隊就可以贏得勝利。美軍地麵特種部隊無疑是使精確打擊發揮最佳效果、並替代大規模近距離地麵戰鬥的“催化劑”.  
  但是,以上經驗並不意味著特種部隊指引的精確製導火力就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用特種部隊占主導的“阿富汗模式”來指導美國軍事力量結構的調整,顯然還難以說服人心。  
  在阿富汗,地麵部隊之間展開的多是大範圍的近距離零星戰鬥。事實上,整場戰爭比預想的更“傳統”,戰術上也並沒有什麽革命性的亮點。特種部隊指引的精確製導火力對對手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但還不足以達到戰鬥勝利的目的,特別是對方慢慢適應了這種模式、並有了相應的應對措施之後,一定還要有地麵部隊參戰才能取得勝利。  
  在“持久自由行動”中,塔利班軍隊在戰爭初期的部署和作戰技巧非常拙劣,因此美軍的“阿富汗模式”攻擊手段收到了奇效。塔利班軍隊一開始往往以暴露的“人”字隊形部署,隨意挖塹壕,步兵陣地缺少頂部防護和隱蔽,戰車也沒有正確部署。結果,其陣地一旦被美軍定位,錯誤的部署和無掩蔽的機動使他們成為了美軍精確製導武器打擊的活靶子。  
  比如,2001年10月21日,在Bishqab,美特種部隊從8km之外發現了塔利班的目標。隨後,這塊多年沒有攻下的防禦陣地在美軍2000磅精確製導炸彈的打擊下土崩瓦解;10月22日,在Cobaki,美特種部隊發現了1500~2000m之外的塔利班觀察哨所,隨即引導精確製導炸彈將其徹底摧毀;10月28日,在Zard Kammar,1600m之外的塔利班防禦陣地又被發現並摧毀;11月4日,在Ac’capruk,塔利班部署在Balkh河西岸上坡處的戰鬥車輛被4~5km之外的美特種部隊觀察哨發現,隨後被美軍空中火力摧毀。
  
  吃了幾次大虧後,塔利班的車輛塗上了泥巴用來偽裝,陣地的遮蔽也有所加強。到了12月,在坎大哈北部和4號公路沿線的作戰中,塔利班軍隊都進行了精心的偽裝、分散,並利用自然地形進行隱蔽作戰。“阿富汗模式”的成功效應開始有所減弱,美軍發現目標並進行精確打擊的難度在不斷增加。2002年11月2日~5日,一支塔利班防禦部隊占據一條廢棄的前蘇聯修建的塹壕,在正確的隱蔽和迷惑下,這支部隊成功地阻礙了美國特種部隊對其戰鬥陣地的正確定位,最後美軍特種部隊不得不召喚空中火力對整個陣地進行地毯式轟炸。可是2天多的轟炸後,依然有不少幸存下來的塔利班武裝分子在堅守陣地,並擊退了聯軍和北方聯盟騎兵部隊對其陣地的第一次進攻。美軍特種部隊看到這種狀況後,開始重新召喚空中火力,發動第二次進攻。在這個過程中,美軍特種部隊傳送給北方聯盟騎兵部隊的“準備第二次進攻”的命令被誤解為“發動進攻”。結果,北方聯盟騎兵部隊比原計劃提前發動了進攻,而美軍精確製導炸彈落地的時間僅比騎兵部隊到達的時間提前幾秒鍾。北方聯盟騎兵部隊在炸彈爆炸後產生的煙塵中迅速推進,在塔利班還沒有反應過來時繞到他們的後方進攻,戰鬥取得了勝利。事實上,“阿富汗模式”在這次行動中是不成功的,恰恰是由於“失誤”,才戲劇性地使北方聯盟騎兵部隊和美國特種部隊完成了一次時間上的緊密配合,可見運氣對戰鬥結果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到2002年3月的“蟒蛇行動”時,塔利班軍隊已經能夠通過保障通信安全、分散隊形、偽裝訓練、掩護和隱蔽、構築假陣地等手段迷惑美軍火力,保存自己的實力。美軍特種部隊在10km×10km的戰場上采用了一切可用的監視和目標捕獲係統用於戰前的詳細偵察。即便這樣,也隻有不足50%的塔利班軍隊陣地被識別出來,最後還是不得不出動大量地麵部隊進行戰鬥。在戰鬥開始階段,與美國結盟的一支阿富汗武裝力量不斷遭到塔利班軍隊的積極阻擊。由於其位置在火力暴露之前很難確定,一爆發就是近在咫尺的激烈近戰,精確製導武器很難派上用場。最後在空中火力、美軍步兵和多國特種部隊的聯合進攻下,塔利班軍隊才被擊退。
  
阿富汗戰爭表明:如果美國及聯軍的地麵力量能超過對手或與之相匹敵,那麽特種部隊指引的精確火力將起到決定性作用,能夠改變戰爭僵局,使美軍及聯軍保持“單邊”優勢,並取得勝利;如果對手訓練有素,鬥誌高昂,那麽僅僅依靠特種部隊指引的精確火力還難以將優勢轉化為勝勢。
  隨著對手的掩護和隱蔽能力越來越強,現有的傳感器和武器很可能對這些由自然條件和人文因素相結合的掩護和隱蔽無能為力。例如在“蟒蛇行動”中,塔利班軍隊在山區的一個陣地,如果圖片上不用箭頭標明,從正麵拍攝的角度根本看不出它是一個陣地——天然的岩石起到了很好的遮蔽作用。而且塔利班士兵穿著與當地牧人相同的長袍,以小股分散部隊的形式在山中穿梭,更增加了美軍偵察的難度。此外,美軍希望偵察到塔利班軍隊的補給路線或巡邏活動,或者偵聽到他們使用的無線電台的頻率,而塔利班軍隊在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使用人力、有線通信或其他非無線電方式進行通信,減少了被竊聽的機會,從而使他們的陣地很難被發現。對付這樣的目標,任何監視技術都不敢保證從遠距離能可靠地發現目標。這時惟一可靠的方法就是與敵人進行直接火力接觸,迫使他們暴露陣地火力。事實上,這也是美軍在“蟒蛇行動”中發現敵人陣地所采取主要方法。
  由此看來,“阿富汗模式”有很大局限性,隻有保持平衡的軍事力量,能夠將經驗豐富的常規地麵部隊投入戰場,與敵人進行近距離作戰並正確利用遠程精確火力的潛在優勢,才可以降低未來戰爭的不確定性並贏得優勢。

 


  阿富汗地形複雜,常常能提供很多天然的隱蔽場所,使偵察定位的難度加大
  特種部隊引導精確炸彈攻擊,成為美軍作戰手段的一個新亮點
  

 


  美軍特種部隊搜索敵方軍隊及軍用設施,並為製導炸彈提供定位數據,這一模式在阿富汗屢奏奇效
  
  軍事轉型需慎重
  當然,對於未來的反恐戰爭,仍需要加強特種部隊的作用。如果未來的重要目標是深藏在敵對國家裏的一小部分秘密人物,那麽特種部隊就有用武之地,而常規部隊難以發揮作用。特種作戰行動作為美國軍事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和資源,需要其他軍事力量的支援。因此大多數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SOCOM)應當從支援角色轉變為戰鬥角色,在“全球反恐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人認為是主導作用)。  
  盡管增強特種部隊作用,擴充其規模顯得非常有意義,但僅僅憑借所謂的“阿富汗模式”就對軍隊進行徹底改革是不成熟的。軍事轉型需要改革,但也需要保持連續性,阿富汗戰爭的經驗表明:軍事轉型將漸進推行,革命性的轉型則可能會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而難以實現。
  
  通過與敵方近距離火力接觸,也是發現其火力部署的一個方法
  
  特種部隊的作用已經得到認可,但“阿富汗模式”的成功似乎還不足以導致美軍軍隊體製的大變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