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1886-1976) |
戎馬一生,功績卓著;忠職勤政,鞠躬盡瘁;胸懷天下,氣度恢宏;謙虛謹慎,純樸忠厚。 2.拋官棄祿 追求真理 駐滬州期間,暫無戰事,朱德結交進步人士,共同探討救國救民之路。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思想更傾向於進步,尤其是《新青年》雜誌上的進步文章,引起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和對俄國革命的向往。 在四川軍閥的逼迫下,朱德隨滇軍回到雲南,朱德任雲南警察廳長職務,利用業餘時間請教員教授英語,為出國學習作準備。後來軍閥唐繼堯把滇軍趕走,朱德離滇回四川,四川軍閥劉湘和楊森很欣賞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因此,特地空出一師長的位置等著他並許以厚祿。窮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經確立救國救民之誌,他不再為高官厚祿去打傷害平民百姓的“混”仗,而是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探索救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的道路。因此,他毅然拒絕了劉、楊的挽留,順江東下來到上海見到了孫中山。此時孫中山正發愁無將領兵討伐陳炯明,以十萬元軍晌相許,請來朱德出麵組織桂滇軍攻打陳炯明。但朱德出國尋求真理的決心已定,他婉言謝絕了孫中山之邀。朱德棄高官,拋厚祿,隻為追求真理的鴻誌,對於一個三十六歲的人來說真是難能可貴的。因為他已不再是熱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時的選擇是理智的選擇,是一種堅定的義無反顧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來到柏林見到了周恩來,他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此前,他曾向陳獨秀提出過入黨要求,陳獨秀認為他當過舊軍官,斷然拒絕,周恩來則表示願意介紹他入黨。朱德在德國入格廷根大學進修社會學和哲學,在德國期間因參加工人運動兩次被捕。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時被吊銷了護照並遭驅逐。 離開德國後,朱德來到蘇聯,先入東方大學學習馬列主義,後到軍事培訓班學習現代軍事。在那裏他結合中國的實際,產生了“部隊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拉上隊伍入山打遊擊”的思想。 朱德拋棄高官厚祿,尋求救國救民之真理。他出國數年,不僅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3.高舉義旗 為民而戰 1926年夏天,朱德回國,奉黨中央之命,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初,受命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之職,同時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共產黨人從血泊中爬起來,決定直接抓槍杆子,建立自己的武裝。黨中央決定組織起義,南昌是條件最好的地方,朱德奉命與劉伯承、賀龍等在南昌起義。他利用公開的身份,把敵人的兩個主力團的團長拖住,為起義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響起了正義的槍聲,朱德、周恩來等宣布起義。起義成功後,朱德被任命為第九軍副軍長,率軍撤出南昌向廣東進發。途中,奉命領一個師守大埔縣三河壩地區,起義的主力部隊向潮州、汕山地區進軍。主力被擊敗後,朱德和後繼趕來的陳毅根據形勢的變化,把部隊轉變為遊擊隊,之後又組織了遍及湘南十餘縣的湘南起義,使這支僅有幾百人的部隊擴大到萬餘人。 1928年4月,朱德和陳毅一直率領這支隊伍向井岡山區靠攏,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會師之後,組成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為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從此開始了“朱毛”合作,並為擴大革命根據地和壯大紅軍隊伍而鬥爭。 朱毛會師,奠定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基礎。朱毛二人合作,創造性地展開了革命的遊擊戰爭。朱德把他從國外學到的先進軍事思想、過去帶兵打仗的經驗與井岡山區革命鬥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遊擊戰原則。這些原則被通俗地表述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朱毛帶領幼年的紅軍在遊擊戰中不斷壯大,戰鬥力迅速增強。到1928年夏,朱德指揮紅軍在龍源口一舉殲敵一個團擊潰兩個團。這是中央紅軍成立以來取得的較大的勝利。 在井岡山的鬥爭中,朱德深刻領會毛澤東的建軍思想和根據地建設的思想,二人思想一致,配合默契,他們都是來自貧窮的鄉村,都了解中國社會實際,都是為民眾而戰,都遵循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到1930年,井岡山區的紅軍擴大到三萬人,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中央還決定朱德為紅軍總司令。 在蔣介石發動的五次“圍剿”中,朱德參加了全部的反“圍剿”鬥爭。前三次反“圍剿”,他配合毛澤東領導紅一方麵軍,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取得了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在第四次反“圍剿”鬥爭中,毛澤東已被撤職,朱德與周恩來共同指揮戰鬥,殲敵三個師,俘敵萬餘人。“左”傾錯誤統治了中央,軍事指揮權掌握在不了解中國國情的德國人李德手中,他排斥朱德等高級將領,胡亂指揮,打輸了第五次反“圍剿”,搞丟了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紅軍被迫走上大轉移之路。 4.力挽狂瀾 拯救危局 紅軍反“圍剿”失敗,撤出了經營數年的根據地,在與敵人的激戰中轉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直到1935年打下遵義城,才在周恩來和王稼祥等人的積極主張下召開會議。會上,朱德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批判王明“左”傾路線,讚同毛澤東進入最高軍事指揮小組。會議之後,朱德仍擔任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他堅決讚成並支持毛澤東的戰略和戰役行動。協助毛澤東完成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的指揮,他常親臨前線,指揮戰鬥,表現得鎮定自若。在危險、困難、犧牲麵前,朱德沉著冷靜,臨危不亂。劉伯承稱讚他“誌堅如鋼”,“在任何困難麵前,但然如坐春風”。 紅軍擺脫蔣軍的圍追堵截之後,在懋功與第四方麵軍會合。討論今後的去向時,周恩來代表黨中央提出北上陝、甘,建立革命根據地。朱德堅決擁護這一方針。會後,率部北進。但張國燾卻不願意北上。直到中央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後,他才開始北上。 張國燾到達阿壩後再次生出異心,他要朱德與他聯名致電中央,反對北上抗日的方針,朱德斷然拒絕張國燾的要求,與之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張國燾不聽勸告,率兵掉頭向南,朝川康邊境退逃。在張國燾率領隊伍逃跑的過程中,朱德一直堅持鬥爭。張國燾曾開會圍攻朱德,朱德卻泰然處之。張國燾逼朱德反對毛澤東,朱德警告說,黨是一個整體,不能搞分裂。他想把朱德趕出部隊,朱德堅決留在軍中作幹部、戰士的思想工作,揭露張國燾的真麵目,促使受蒙蔽的幹部戰士覺悟。經過朱德不屈不撓的長期鬥爭,紅四方麵軍的廣大幹部戰士開始覺醒,迫使張國燾同意北上。中間又出現了幾次反複,終於把這支隊伍帶到了陝北,實現了一、二、四三個方麵軍的會師,保存了革命的種子,壯大了紅軍的隊伍。朱德到達陝北,匯報了與張國燾的鬥爭經過後,毛澤東稱讚他“鬥得有理有節,臨大節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誌堅如鋼”。 5.挺進華北 指揮抗日 “七·七”事變之後,全國規模的抗戰爆發。7月14日,朱德寫下了抗戰誓詞:“我輩皆黃帝子孫,華族胄裔,生當其時,身負幹戈,不能驅逐日寇出中國,何以為人?我們誓率全體紅軍,聯合友軍,即日開赴前線,與日寇決一死戰,複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國家,是我天職。”同年八月蔣介石任命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師。下旬,朱德檢閱開赴抗日前線的部隊,誓師出征。九月,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朱德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為閻錫山)。 1937年9月21日,朱德來到太原前往抗日前哨雁北部署抗戰事宜。9月25日,八路軍一一五師首戰告捷,在雁北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千餘人。朱德親自趕赴前線,總結平型關戰鬥的經驗,以便向自己的部隊及友軍宣傳,激勵同胞的抗戰熱情。隨後,朱德提出了在晉冀之間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意見,堅持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壯大抗日力量的思想。 抗日戰爭期間,朱德已經五十多歲了,是我軍戰將中年齡最高者之一,但他仍然老當益壯,親赴前線指揮作戰。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線,親自指揮了許多戰役和戰鬥。比如,1938年4月,日軍出動了萬名精銳部隊分九路向晉東南根據地發起合圍攻勢。朱德與彭德懷、劉伯承等將一起指揮了這次反九路圍攻,采用以少量兵力牽製多路,集中主力擊敵一部的戰術。四月中旬,終於在武鄉長樂村捕捉到殘敵的機會,一舉殲敵二千餘人,吃掉一路,其餘各路相繼後退,朱德果斷決策,乘勝進擊,擊潰敵人並連克遼縣、和順、武鄉、榆社等城,此戰共殲敵四千餘人,粉碎了敵人的圍攻,鞏固和擴大了晉東南抗日根據地,使我八路軍在太行山南麓站穩了腳跟。建立太行革命根據地後,朱德豪邁地賦七律一首:“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1940年,朱德從前線返回延安,此時,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已初具規模,八路軍從三萬人發展到四十萬人;遊擊戰從山區延伸到了平原。在八路軍活動的範圍內,已經形成了很有影響的抗日規模。 朱德返回延安後,正值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實施封鎖,我軍民麵臨經濟困境。黨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創造了“南泥灣政策”,主張屯田墾荒,發展生產、養兵抗戰,有力地支持了毛澤東提出的大生產運動。以此為基礎,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6.運籌帷幄 解放全國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朱德已近六十。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是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不應再上前線衝殺了,而應考慮全軍全國的大局,主要搞決策和運籌。因此,他留在後方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協助毛澤東統籌指揮全國的軍事鬥爭。 日本人剛剛舉手投降,舉國歡慶勝利之時,毛澤東、朱德等領袖預計到內戰將不可避免,因此,他們教育部隊,保持高度戒備,不能有絲毫幻想。朱德參與製定了我軍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整編軍隊,組建起了適合於大規模運動戰的野戰軍。這些正確的決策為迎接蔣介石發動的內戰打下了基礎。 1946年6月,全麵內戰終於爆發。我軍因準備充分,在戰略防禦中殲敵七十一萬,頂住了敵人向解放區的進攻。1947年元旦,朱德向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發表廣播講話,指出,1947年是鬥爭形勢轉變的一年。10月10日,朱德與彭德懷以正副總司令的名義發表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響亮地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1947年11月,我軍取得了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朱德親自總結攻城經驗並全軍推廣。為了促進中原殲敵作戰,朱德到處於前線位置的河南催陽參加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朱德參與決策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又部署了渡江戰役,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朱德協助毛澤東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終於揮師渡江,解放了全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朱德已經六十四歲了,戎馬一生,功績卓著的朱老總,老驥伏櫪,不顧年高,積極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工作。建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後參與領導空軍、海軍和陸軍各技術兵種的組建,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他對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非常關心,到88歲高齡時還親自視察海軍,並乘艦出海檢閱。 1976年 7月 6日在北京病逝。他在軍事理論和實踐上都卓有建樹,對豐富毛澤東軍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 朱德年表 朱德原名代珍,字玉階, 摘自Tom 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