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地藏經講義 第十九卷(1)

(2009-06-18 07:44:15) 下一個
地藏經講義 第十九卷(1)
  淨空老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中第三十麵,請看經文,經文的第一行:
  【普廣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一段可以不必講,大家一看就了解。接著看下麵一段: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這一段經文,一般人看起來都非常難相信,很不容易接受,為什麽?哪有這麽容易的事情,這麽便宜的事情。一個人聽到地藏菩薩名號,或合掌、讚歎、作禮、戀慕,這平常的現象,就能超越三十劫的罪報,好像未免說得太過分,哪有這麽大的利益?其實這一段文字裏麵,關鍵的字眼在‘善’字,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一個普通男子、女人,你聽名合掌就有這麽大的功德,我們往往讀經粗心大意,就疏忽掉了。善的標準,這是大乘經,大乘經善的標準,我們就依《觀無量壽佛經》上來說,以這個標準來講,‘淨業三福’統統做到才叫善。你隻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是人天善。這個經是大乘經,你還達不到這個標準。如果再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也是二乘善,聲聞、緣覺的善,跟這個還差一等。這個善一定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換句話說,十一句都做到,這個人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合掌、讚歎,超越三十劫罪,還有什麽話說?自己有這個根底,再加上佛菩薩威神的加持,我們就信得過了。所以此地的善不是凡夫小善,這是關鍵的字眼。許多人讀經、聽經,聽了之後有疑惑不相信,都沒有注重這個字,這是一段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字眼。
  這個標準豈不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大心凡夫?我們是凡夫,為什麽說是大心凡夫?凡夫你煩惱沒斷,他不是菩薩。如果是菩薩,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也無明分破,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觀經》三福他真正做到了,那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我們煩惱沒有斷,也修菩薩之法,我們也修,雖修煩惱沒斷,這叫大心凡夫。大心,你修的法門跟法身大士等齊,可是法身大士煩惱斷了,我們煩惱沒斷;‘大心凡夫’術語的定義,是這麽個說法。我們要達到菩薩的標準不容易,別說菩薩,二乘乃至於小乘初果須陀洹,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想進入他們的境界都不是容易事情,都不是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我們以凡夫的身分,修小乘法門、修菩薩法門,乃至於修一乘大法,這不是不可以的。特別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發心就可以修等覺菩薩的法門。這正是經上所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圓融是超越次第,顯示出無障礙的法界。也正是提醒我們,我們可以修學無障礙的法界,不是不能修,不是說一定要到那個位次才修,佛法跟世間學校讀書不一樣的。
  世間學校讀書,一年級的學生決定不可以修博士班的課程。可是在佛法上行,初學發心的人就可以修如來果地上的法門。如來果地上是什麽法?平等法。所以即使等覺菩薩,如來果地上他也不舍棄初發心人所修的法門。初發心人修的什麽法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也不舍棄。這叫一即一切,跟世法裏頭的教學不一樣。由此可知,佛法裏頭沒有淺深的次第;你說淺,淺就是深,說深,深就是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很淺,初入佛門的人學的,等覺菩薩也修、如來也修,決定沒有放棄,所以淺就是深。如來法門清淨平等,這很深,我們初學的人也能修,深就是淺,淺深不二。佛法稱之為不二法門,道理在此地。我們看這部經,幾乎所說的都落在事相當中。可是如果要從這些事裏麵,體會它甚深的義趣道理,那就是放光般若裏麵所講,很深很深的道理。這是關鍵的字眼,跟諸位說出來了。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名是實之名,實者是名之實,有名就有實。聽到這個名號,你就能想到這一部經,名號是經題;經裏麵所說的理論,所說的修學方法,所說的功德利益,聞名全都能夠從心裏麵生起來。
  合掌是恭敬,讚歎是弘揚,作禮、戀慕是修行,效法地藏菩薩,跟地藏菩薩學習,這樣才得地藏菩薩不思議威神的加持,他才能滅罪;超越三十劫罪就是滅罪。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就不會懷疑,就知道佛所講的是事實,決定不是妄語,決定沒有誇張,所說的完全是事實。在這個地方,如何要把我們自己提升到善的標準,這一點很重要。佛在《觀經》上說得好,三福十一句它在結論上講,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說得多明白、說得多清楚。三世是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諸佛從哪一個基礎上修行證果的?就是三福。所以三福是經典裏麵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小乘善前麵兩條七句做到,小乘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經上講善的標準,一定十一句統統做到。我們雖然做得不圓滿、不究竟,但是一定要做。其他的意思,諸位可以從青蓮法師注解裏麵去參考,他的注也注得很不錯。我們繼續看下麵的經文:
  【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還是著重‘善’字。
  【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這個地方所講的利益,實在講比前麵還要殊勝。前麵是講滅罪,沒有給你講得福,滅罪當然就得福,世尊沒有具體給我們說明,這個地方很具體的說明。此地修福隻舉了一個例子,實在講修福太多太多方式,不隻這一種方式,我們從一個例子,所謂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非常重要。這是講塑造菩薩形像,這一樁事情有一些人不明究理,以為佛教造這麽許多不同的形像,叫拜偶像,稱我們叫拜偶像。而且拜很多的偶像,就變成泛神教,泛神教在宗教裏麵是屬於低級宗教,高級宗教隻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在佛教什麽都拜。其實他不曉得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太深太深了,沒人給他講,我們就不能夠再怪他;沒有人給他說,他怎麽會知道?
  我曾經早年在台灣,遇到一位軍官,這個軍官好像是在軍隊裏麵搞政工的。他到我們寺廟裏麵來遊玩,就提出佛像的這些問題。他說,這有什麽意思?造這麽多佛像,花這麽多錢。因為我知道他是搞政工的,我就反問他,我說你們做政工,為什麽到處貼標語?你貼這個什麽意思?他說貼這個是提醒大家注意。我說是,如果你貼這個標語,譬如說在台灣常常見的‘三民主義萬歲’,這個標語提醒大家。如果要造一尊孫中山先生的像放在那裏,豈不是比這個更殊勝?對!有道理。我說我們佛像也是這個道理,我們貼一個‘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標語,你一看提醒你念佛。那要造一尊阿彌陀佛的像,豈不就更殊勝?同樣一個道理。你要說是為什麽造這麽多像?你們那個標語為什麽貼那麽多?貼幾十張、幾百張,一張不就夠了。他從這個裏頭,才會過這個意思。
  在佛法裏麵,佛菩薩名號、形像都是表法的;換句話說,提醒我們修學。凡夫確確實實迷惑顛倒,什麽人時時刻刻把你喚醒?如果真有一個人時時刻刻在叮嚀,喚醒你,你又覺得他討厭,囉嗦!所以用這種方式,真正達到了善巧方便,將名號畫成形像,形像造成了高度的藝術品,你可以欣賞,你永遠看不厭,你看到生歡喜心,你又懂得它的意思。凡是佛的名號、佛的形像都是代表性德的,我們自性本具的,自性本來是這樣的。凡是菩薩名號、菩薩形像,代表修德。我們的性德迷失了,如何恢複?一定要修行,要靠修德。修德要跟性德相應這就正修,所謂的性修不二,你才能夠恢複自性,道理在此地。性德跟修德都是深廣無量無盡,所以用一個名、一個形像沒有辦法表顯,因此諸佛如來名號就多了,多到不可思議,顯示本性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無有窮盡。性德如是,修德當然也如是,所以佛菩薩的名號,佛菩薩的形像也是無量無邊。
  諸位要讀《華嚴經》,你能夠看得到。《華嚴經》裏麵參加法會的這些大眾,已經不從個人來算,從團體。團體還要把它歸納,總共歸納一百七十多個團體,顯示無盡無盡的性修德相,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佛在經上常講,世出世法、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有人讀到這個經、聽到這個經生起懷疑了,我現在心想變,為什麽變不出來?佛說的話,跟我自己實驗不靈。其實他根本就不懂得什麽叫做心,他誤會了。心是什麽?識是什麽?把妄想當作心,把執著當作識,那怎麽會變?妄想、分別、執著是心識的作用,不是心識的理體。譬如你找人找錯了人,你把他家裏麵的傭人,當作他自己本人,那怎麽行?怎麽能辦得了事?傭人是聽主人指使的,你要找到主人才能解決問題。禪宗裏麵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要能夠見到心性,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佛菩薩了。
  所以研教聽經要有耐心,有疑問可以存疑,古德所謂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這叫疑情,不是懷疑。如果對於經典所說,你不能理解,起了懷疑,那錯誤了。懷疑是什麽?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說菩薩是菩薩道,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那麽怎麽辦?有疑,信,我還是虔誠相信。佛說這個理太深了,不是我的境界,不是我現前淺顯智慧能夠理解的。我相信這個,相信佛說的話不錯,認真繼續不斷努力修學,等到哪一天智慧開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小的疑情智慧開幾分,問題解決了;大的疑情,必須智慧再要開到一個階段,你才能明了。這就是所謂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如果你懷疑不相信、不肯接受,你永遠沒有悟處。所以經典裏麵所說的甚深義趣,不思議的境界,有疑情是正確的,一定要照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認真修學。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人開智慧,所謂破迷開悟。智慧怎麽開的?智慧從禪定當中開的。我們淨土宗,雖然不用禪定這個名詞,淨土宗所用的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八個字就是禪定,念佛人所修的目的在此地。
  了解這個道理,這個地方隻無量修學方法裏麵,舉一個例子—造像,造像的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地方列舉造像種類很多,或者是彩畫,素描、彩畫都可以,或者是泥塑、石雕、膠漆,現在這一類的佛菩薩形像也很多。現在科學技術發達,造成模形,造佛菩薩形像既精美,價格也低廉。下麵這是鑄造佛像,用金屬:金、銀、銅、鐵鑄造佛像,鑄造的佛像能夠傳之於久遠。佛菩薩形像,對於一個修學人來說是提示,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造一尊地藏菩薩像,功德很大,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孝親尊師。地藏菩薩表孝道,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心地含藏了無量的寶藏,這地藏菩薩名號的含義。
  佛在大乘經裏麵常講,我們心性裏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一切圓滿具足,與大經裏麵所說,如來果地上依正莊嚴,無二無別,這都是自性本具的。《華嚴經》上講毗盧遮那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裏麵所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怎麽出現的?自性本具,所以才說唯心淨土。我們迷失了自性,今天我們住的世界災難這麽多,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從哪裏來的?也是唯心五濁,沒有離開心性。覺悟了這心性就變成淨土,迷失了這心性就變成穢土,變的相雖然不一樣,能變的體性是一個,所以說淨穢不二。誰住在淨穢不二?覺悟的人。迷的人,淨穢差別太大了。這怎麽說法?覺悟的人不著相,他住在淨土不著淨土相,住在穢土不著穢土相,他的感受是一樣的。迷的人著相,在淨土執著淨的相,他生歡喜心;在穢土裏麵他著穢土的相,他生煩惱,是這麽一樁事情。如果你真正能夠不著相,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舍掉,淨穢是不二,你的感受不二,受用不二。不是說淨土跟穢土變成一樣的,不是,淨土還是淨土的相,穢土還是穢土的相,他的感受不二,平等受。
  佛講凡夫的受有五種: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是凡夫。聖人沒有這五種受,聖人的受叫正受。經上常常看到三昧,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正受,三昧是梵語音譯的。正受就是苦樂憂喜舍五種受都放下了,你這個享受才叫正受,正受所依是真實智慧。凡夫所受的,他所依的是妄想、分別、執著,他所依的是這個,所以他境界裏麵有苦樂、有憂喜。為什麽同樣的心性會變現不同的色相?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心性雖然是一,真心本性,純一清淨,它現的相叫一真法界。可是純一清淨裏麵,當它起作用的時候似乎又有雜染。法相唯識學家對於這個現象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分析得很精細,法相唯識的經論非常豐富。說明心性起作用,現相狀種種的演變,虛空法界無量無數的眾生,都是情識變現出來的,這裏頭的理就太深了。它為什麽會變?為什麽變成那麽多?為什麽變出來又不整齊?這是一門大學問。
  如果說這個問題你有疑惑,你很難接受,我們從一個淺顯的比喻來說,看看你能不能接受?你在晚上睡覺有沒有做過夢?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裏頭為什麽出現那麽多人物?出現那麽多眾生?能作夢是你的意識心,你的意識心為什麽變得這麽複雜?夢裏頭也有好人、也有壞人,也有你喜歡的、也有你討厭的,你為什麽不做個夢統統是你歡喜的?討厭的一個都沒有,為什麽不行?這個道理跟這個很接近、很類似,你慢慢去研究。你去想、你去研究,夢中為什麽出現好人、壞人,又喜歡、又討厭?你去研究。實在研究不出來,你多念一點法相宗的典籍。
  這就是唯識所變,識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含藏業習種子就有善、有不善,當你的意誌力量不能控製自己的時候,這一些種子它就起現行。起現行它就變出幻相,夢中的現象是幻相,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佛在經上不是講‘夢幻泡影’,也不是真的。我們人在世間短短的幾十年,好像看到這個現象,實在講這個現象刹那刹那在轉變,不是不變的。我們是被刹那相續相所迷了,以為它是真的,不曉得這個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被虛妄相續迷了,以為是真的。在這裏麵起心動念,造作一切善不善業,善不善業就能夠改變這個形相;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改變是不知不覺的在改變。不是你想,我想變個牛,它為什麽不變個牛出來?那是你打妄想。你一念善,確確實實影響山河大地,依報隨著正報轉,說得貼切一點,你一念善你的容貌就善,你一念惡你容貌就惡,相隨心轉。不但相隨心轉,身體體質也隨心轉,再擴大到外麵山河大地依報,依報也隨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就這麽個道理。所以我們塑造佛菩薩形像,這就是給我們善心善念做一個增上緣,我們見到佛像、見到菩薩像,善心善念生起來了,這個功德利益在此地。
  “瞻”就是觀像念佛,念佛法門裏頭四種念佛。看佛像,看佛像心裏麵就會生起這一尊佛、這尊菩薩,他一生的行誼。所以看地藏菩薩就想到,菩薩累劫所發的大願我們要效法,想到菩薩在過去生中作婆羅門女、作光目女,看到自己的家親眷屬造作罪業墮落三途,她怎樣發心去救拔他們。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家親眷屬不懂佛法,也造許許多多罪業,也墮三途,我們有沒有發心去救拔他們?瞻禮裏麵生心發願,如果見不到佛像把這個事情忘掉,所以塑造佛像放在那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如果你真正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麽?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父母、家親眷屬;我們有過去生,過去無量劫。無量劫中生身父母、家親眷屬不知道有多少,現在散布在六道、散布在十法界。在四聖法界的、在天道的,這個好,沒有問題。如果一些還散布在六道裏麵、在三途裏麵,苦不堪言,我們有沒有生起救護這個念頭?佛在經上說這話是真的、是事實。我們凡夫隻認得這一生的父母,前生的父母就不認識,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看到一切眾生受苦受難,就要把他當作自己父母親屬在那裏受苦受難,救拔的心願自然就生起來了。迷人看到別人受苦受難,好像與自己不相幹,這是他不知道諸法實相。菩薩知道,凡夫不曉得,地藏菩薩清楚,所以看到一切受災難的人就如同身受,慈悲心才能真正生得起來,決定不能夠說坐視不救,沒這個道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