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一)

(2007-09-05 10:56:10) 下一個
 入寺須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個參考。
  ①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具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裏,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②拜佛——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③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自可隨便座看,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④拜僧——見麵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禮,不必在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⑤法器——寺中鍾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物,不可戲動。
  ⑥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已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摘自佛學常識課本
  李炳南居士編著
            淨 土 法 門
  維摩經雲:成就八法生於淨土
    一、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於眾生受諸苦惱。
    二、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三、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四、於諸菩薩視之如佛,
    五、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六、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八、常省己過,不訟彼短,常以一心求諸功德。
  摘自法苑珠林卷十五
           禮 佛 的 好 處
  禮佛,就是向佛禮拜,是懺悔吾人所造之業,以為滅障消災增加福慧的殊勝法門。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養塔寺和佛菩薩形象、讚歎諸佛相好莊嚴、歌頌佛德,或以各種樂器,演奏妙音、合掌、低頭鞠躬、跪拜……。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告訴我們:這些都可以成佛道。其中以跪拜禮佛的功德最大;除去毀謗佛法、對佛無緣者所謂“迷信”當然我們不認信佛是“迷信”,因為信佛根本就不是“迷信”,它可以麵對今天日新月異的科學而言,即以最小的效果和利益來說:也可以強健衰弱的身體,尤其是內髒不健康(如胃病患者)以及膝部有風濕病和感冒鼻塞的人來說。若常向佛行五體投地的叩首禮,其痊愈速度,更是具有立杆見影之效。
  老實說:所有信佛的人,必都是有宿根和善緣的,今天是因位的菩薩,未來更可早證佛果。我們既是未來的佛,我們信自己,禮自己,成就——所得的好處,無一不屬於自己,多拜懺,多禮佛,是非常合算的,地藏經所謂:“舍一得萬報。”何樂而不為!
           禮 佛 的 方 式
  禮佛的方式,就一般而言:有佛堂、靜室、或安有佛菩薩聖像的客廳等,都可行之。要是沒有的(如住營房的軍人、單身在外工作者、或住大宿舍者),可至室外或郊野,麵向西方,合掌問訊,然後十念(念十口氣佛菩薩聖號)即可。平常行、住、坐、臥、心心念念不離佛號最好。
  禮佛前,先要淨(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上 香 的 方 法
  ①將香點燃後,②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著香杆,大姆指頂著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頭平對菩薩聖像,④再舉香齊眉,⑤之後,放下如第三動作,⑥開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念“供養曆生父母師長。”(注:本篇拈香之法全為在家居士所寫,故與出家眾所觀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眾如是個人敬香禮佛,則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念:“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和我某某的冤債障類。”
  插香的第二種方法是先右,念:“誓斷一切惡。”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後中,念:“誓度一切眾生。”
  插香的第三種方法是最簡單的,和第一法一樣,但念得比較簡單,第一支香插中間,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念:“供養法。”第三支香插左邊,念:“供養僧。”總括而簡單。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或念:“直達諸佛所”)懇求大慈悲,施與眾生樂。”
  如果是上環香,就要以點燃之處向佛,兩手像持長香的方式一樣,舉香時,隻要口中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懇求大慈悲,施與眾生樂。”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時,就要用雙手大指和食指拿著香的兩頭,中指、無名指、小指都張開伸直,高舉齊眉,前後放進香爐;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過送入;第二支則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樣。觀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長香時一樣。
          合 掌 的 方 法
  佛弟子們恭敬虔誠的第一個表現,就是肅立(兩腳與肩同寬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樣有很多種,一般都是以兩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彎,舉至心口處輕合,不可過緊,宜如塔形。依“菩提道次第修習加行六法妙道入門經”說:“兩掌合緊不留餘隙,是為外道合掌,第一會淪為外道,(因心為形役,難入真空妙有之境故);第二會感生在無佛的地方,不聞三寶之名。”“兜率天讚歎經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語明燈經注”中說:“外道合掌,緊閉掌心,將來必墮生於無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執著成性故也。”
  談完了上香、合掌,現在說:
           禮 拜 的 方 法
  禮拜,閩南言都叫“拜拜”,也就是對佛菩薩像虔誠的恭敬作禮之舉動,其法是:
  ①肅立合掌,腕與心口平,兩足跟離開約二寸,腳尖相距約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後,立刻收束雜亂的心意,瞑目觀想:我以往無量劫中的父親在我右邊,我以往無量劫中的母親在我左邊,兒女眷屬在後,一切冤仇障類在前,此無量劫數的父母冤親眷屬,均在我的四周,團團圍繞著我,隨我一齊禮佛,願你們以善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注:此種觀想禮佛的方法,是密宗的無上法門,若常如此觀想禮佛,不僅能超度你所觀想的,而且能為自己滅障消災。即念經,持咒或持佛菩薩聖號時也是一樣,不可忽視。)觀想後,彎臂,右臂斜伸,右掌向上,按於拜墊中央,左掌仍舉不動,兩膝隨即跪下(此為第一把)。
  ②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的左前方(此為第二把)。
  ③右掌由拜墊中央移到右前方,兩掌相距約六寸許(此為半把合共叫“兩把半”。這是老名詞)。
  ④以頭垂叩於兩掌中間拜墊上。
  ⑤兩掌隨即翻轉,手心向上。意思是以兩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這叫頭麵接足禮。(另一說法是:古時候的小孩子或低階之人,向大人,上級或長者求索物品或錢財時,就是這樣攤開手掌承接所要求的財物。也就是承接佛菩薩所賜的福慧之意)。
  ⑥兩手握拳翻轉,頭離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心。
  ⑦左握舉回胸前,右掌將身撐起,與左掌合,同時兩膝起立。合掌依然。
  ⑧三禮畢,合掌彎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大指相並,兩食指相合豎直(此為定印),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這叫問訊。
  以上為一般之禮拜法。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蓮花部及金剛部”等之合掌與禮拜方法。行者皈依後,自有上師親傳,此處不贅。
 
           禮 拜 呼 吸 法
  禮拜是一種很能有益身心的運動,不懂決竅而又喜歡禮佛的人,很容易因此而使身體不適。因此,筆者願將個人多年來禮佛所得利益的方法和經驗,提出來貢獻給所有學佛的四眾弟子們,使大家都能從禮佛的呼吸法中,獲得最高的利益。此法是:拜下時,舌尖卷抵舌根,同時吸氣,(如果要念佛號或持咒,可在拜下呼氣時念);起立時,舌尖翹頂上齶,同時吸氣。這是一種揉和吐故納新、使全身氣脈發生神秘的循環作用,以保健卻病延年益壽的方法。吸氣時最好能觀想空中日月星辰等通化成了白光,由你的頂門進入體內,(如果是麵對佛菩薩像時,則觀想佛菩薩像放光照你);呼氣時則觀想我之病苦孽障都已化成了黑氣隨氣而出(時間久了,你將會看到自己所呼出的黑氣。那時保證你已是一個三業清淨的人了)。喜歡禮佛的同道們,不訪試試,這種又禮了佛,又練了卻病延年氣功,而又因此而清淨了三業的方法習之不斷,必可獲益無貧,悠然而拜,悠然而起,不疾不徐毫無勞累的感覺。對個人的修持來說,可說是一舉三得的上妙法門,有此好處,你何樂而不為之!
           禮 佛 發 願 詞
  禮拜佛菩薩時,要恭敬虔誠的發願;發願是一個學佛行人所定的目標和方向,有了目標和方向,修行才會有一個結果;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等。所以學佛行人發願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公式化的發願詞是這樣的:
  第一拜默念:“願一切眾生,舍離外道邪見,歸依我佛。”
  第二拜默念:“願弟子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辯才無礙。”
  第三拜默念:“願弟子身心輕利,無諸疾苦,廣度眾生,同證菩提。”
  以上發願詞是一般的,(也就是所謂三皈依的意思)。如果你有比這更好的、特殊的、或自己需要應該加以變通、圓融應用的,都沒有限製,盡可自由運用,大膽的向佛菩薩懇切祈求;天天祈求,行之不斷,自然有一天會感應道交,獲得滿意。就好像小孩子向父母要求愛之物一樣,你天天纏著他要,他那有不給你的道理。
  下麵是筆者個人學佛多年來的經驗,其中滲和了密宗修“彌陀長壽法、彌陀生西法——“破瓦法”(或曰“頗哇法”)如禮佛的第一動中即是——的觀想,筆者曾提供給幾位老菩薩(包括出家多年的老比丘和老比丘尼,以及專修淨土的老男女居士)們參考,經他(她)們實驗後,(最快的十天,最慢的三到五個月)談話的證明,其結果,有與上所提密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神奇效果。有心的同道們如想證明筆者所言的方法是否真實的話,最好不要有懷疑心,保證筆者所言無虛,您也必有所得。為使信仰佛教而又能依佛法精進虔修的同道們,皆能同證菩提,同登覺岸,皆能即身成佛故,筆者不欲自秘,特公開道出,以供所有先進和初機朋友們的參考。
        早 晚 課 例 (個人或家庭自修用)
  (1)上香:上香後,合掌肅立,心中默想:“願此香花雲,直達三寶所,(或“諸佛所、或“菩薩所”,看你所供奉的佛菩薩,可隨意更換)願慈悲垂護,賜與眾生樂。”
  (2)問訊:請參“禮拜”第八項。
  (3)第一拜:拜下時默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佛”繼則觀想自己分身無數,叩禮十方三世無數諸佛,佛的左右後方有十方無數菩薩侍立;每一佛前均有自己在頂禮膜拜,每一自己的後麵,均有無數曆生父母眷屬冤親和眾生在自己的率領下,同時頂禮膜拜。每一尊佛,均全身金色晃耀,伸金色臂,摸我之頭,我之頭頂,即有冰涼的感覺。同時心中默念:“為求往生成佛度生皈命禮。”或念:“為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皈命禮。”
  (4)第二拜:先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法。”隨即觀想自己麵前虛空;陳有十方三世無數無盡經典,放大白光,其光照我,由頭頂深入心房,同時默念:“為求智慧如海,辯才無礙,法樂充滿,法味常施皈命禮。”
  (5)第三拜:先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僧”(“僧”就是已成道的菩薩們。)再即觀想自己化身無數,頂禮十方三世無數無量十方三世一切菩薩和已成道果的賢聖僧和各宗的祖師們。同時心中默念:“為求懺悔罪業,滅障消災,冤債病苦遠離皈命禮。”
  (6)禮佛:禮佛,就是以你虔誠敬仰之心,祈求三寶加被之意。有人在佛七中,拜到忘其所以,異像重重,不知疲累。我有一次在知覺法師(基隆十方大覺寺僧)率領下,朝禮台北土城清涼山承天寺,其時惟恐晚上寒冷,穿了很多衣服;又怕中途口渴,因此,又帶了一大壺。我自稱是“菩提甘露”的冷開水,誰知近五個小時的拜禮和唱念“那摩地藏王菩薩”的行程中,既不冷,也不熱,口中也不渴,這是佛法的不可思議處。
  佛菩薩很多,而且將來你自己也是,如果一一去禮,會使心意分散,因此,我們可以找幾個與自己有緣而具有代表性的去常禮,禮久了自然會發生感應;就如你撥超短波收音機;撥久了,轉來轉去,總有對正你所想收聽的頻道的時候。好像電影明星陳莉莉的母親吊頸自殺,瞪大突出的眼眼和伸出很長的舌頭,打針、灌藥、熱敷都不能生效還原,而且臉孔青得嚇人,她父親陳創奕居士持筆者所傳他的大白傘蓋陀羅尼七遍,不但複原了,而且還出現了美麗的笑容(詳六六、六、十五、七一九期覺世旬刊),所以,禮佛隻要虔誠,一心一意,必會有非常奇妙的效果。
  我們一般所禮的,除了前麵提過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寶外,都是與娑婆世界有大因緣的佛菩薩,如:
  “那摩本師釋迦牟尼佛”——此佛是我們佛教的教主,沒有他,我們就無佛可信,也就無法可修了——。每一拜時,心裏要觀想世尊如來,舉右手摩我的頭頂,我的頭頂上,就有清涼如冰的感覺(不管有沒有,一定要專心的作此觀想。因為佛學就是“唯心”之學,所謂“萬法唯心”,你隻要不斷的常作此想,自會有無窮的功德和效果)。心則默念:“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 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
  另一種詞,一般懺法中也用的(如法華三昧懺中)是: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麵接足皈命禮”
  拜下時,觀想,佛放白光照我,光中有無數菩薩,我在佛前禮佛,我身後也有很多眾生在和我一齊禮佛。起來時則合掌念:“我昔所造諸惡業……”一偈。如此三稱三拜。
  “那摩消災延壽藥師佛”,此名為俗稱。實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是大醫王,曾發十二大願(詳藥師經),拯救眾生病源,治無明痼疾。人生難免有身心不適,四大欠調的病痛,佛弟子們,如沒有健康的色身,求佛道是很困難的。佛弟子們有很多是很窮的,尤其是出家二眾中的一般和尚和尼姑們(都市的例外)。他(她)們生了病那真是可憐,常住沒錢,自己也沒錢,因此隻有求佛了(筆者就有此經驗)方法是:看藥師如來的造型是一種,(或者你專觀一種也可),有右手結吉祥手印,左手托塔者,拜下時,觀佛無名指放出明亮的小火珠,入我頭頂,並一直深入心中蓮花上;結藥師印相的,舉右手摩我頭頂;持摩尼珠的,以珠觸我頭頂;無論那一種,觸或摩時,均應想有清涼之感,心裏也要默念:“為求消災延壽、債障遠離身心俱健皈命禮。”三稱三拜。
  “那摩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是每一佛弟子都崇仰的主尊,拜下時,應觀想阿彌陀佛左手寶缽朝我傾斜,缽中流出白色透明如膠質之不死甘露,像山頂的直線瀑布似的,一直xia注入我的頭頂,並直入心髒,進入全身每一細胞中,此時,我頭頂就有清涼的感覺,我身因之而輕快舒暢;佛的右手,也隨之舉起摩我的頭。同時心中默念:“為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度生皈命禮。”
  “那摩大悲觀世音菩薩”,這是與娑婆世界最有緣的菩薩之一,連外道都供奉,因為觀音菩薩能解除我們世間的一切苦惱故也。所以我們中國二千多年來,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說,故,拜下時,觀想菩薩寶瓶中之甘露,噴酒在我的頭頂和全身,清冰舒適,即時默念:“為求懺悔罪業、災障遠離、病苦消失、福壽增長、一切順遂皈命禮。”三拜三念。
  “那摩大勢至菩薩”,隋煬帝讚之為:“踵武觀音,連衡大勢”的菩薩。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教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可成道。
  拜下時,觀想菩薩賜下大粉紅色蓮花一朵,我即拜伏於該蓮花中,這蓮花就是我將來往生時所乘用並成道的寶座,菩薩並以淨光照我,我在淨光中虔誠默念:“為求懺悔罪業、清淨罪障皈命禮。”三稱三拜。
  “那摩清淨大海眾菩薩”,這是說:像海一樣廣大的清淨莊嚴世界中的很多很多菩薩,我都禮敬。拜下時,觀想空中地麵、我的四周,都遍布著或站或坐的菩薩,同時均以像電波一樣的靈力或靈光加持我,心裏還要默念:“為求懺悔罪業、清淨罪障皈命禮。”三稱三拜
  “那摩文殊、普賢、地藏、護法諸天諸菩薩等”,均可如前麵一樣的拜念和作觀。
  至於對行者(修學佛法的人)個人的皈依師、剃度師、得戒師、傳法師、金剛上師……等,均一拜,拜時可觀摩頂加持、無畏印加持、吉祥印持或寶瓶加持……等均可。(有些法師有喜歡夾菜給弟子們吃的習慣,你就以夾菜給你時算是加持也未嚐不可)。佛教是講“唯心”的,隻要你心力虔誠,念力純一,自然有其奇妙的效果。拜時,心中觀想默念則與禮拜諸菩薩時一樣。
  其他拜懺時,可隨各人意思去觀去念(如果是代別人——如趕經懺的法師們——禮佛菩薩時,則“觀”與“念”時,其主體均不應為自己,而是你所代表的人或鬼魂),總之要不是糊塗叩拜,務期每一頂禮,均能有所讚美或祈求,並能在冥冥中獲益為是。
  附記:如果是隨在出家人——法師之後為超度亡靈而禮佛時,應眼觀佛像,頭叩下時心中默念:“為求某某蒙佛(菩薩)接引往生西方極樂皈命禮。”
           早 晚 課 應 修 的 課 程
  早晚課,在出家眾來說:是為報眾生恩和施主恩,也就是還債的意思,坐食而不還,所積太多,必至在輪回中變牛變馬以畜生身去償還了。古德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所以出家眾,早晚課千萬不可隨便。(本文全為在家學佛的居士們所寫,寫出家眾是順筆提上一提,俾在家眾對寺院中的早晚課的意思也有所了解而已)。
  而在家眾,早晚禮佛之後,可隨時間多少,念誦佛經或佛號。誦經念佛的目的,一是消除自己以往無量劫來的宿業和冤債障類,也就是“解冤釋結”。二是為自己或眾人親友修福,並儲備往生的資糧。所以,時間充裕的人,早晨可念“金剛經”、“觀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十小咒”、“心經(如果吃素的人——注意:不可吃蛋,因為蛋也是葷的,它不僅是生命的胚胎體,而且是腥的、髒的;它是“卵”。先念《大佛頂首楞嚴咒》,此咒為諸咒之王,每句都是以往諸佛及神聖成道心咒的結晶,誦時可得諸佛灌頂,感動一切法界,保護修行的人,千萬不可草率)。晚上可念:“阿彌陀經”,(這是一部描寫西方極樂世界的美景,並教人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寶典,隻要純篤自能三根普被接引的經)。“往生咒”(這是鬼魂最需要的咒語,可以長持)或拜拜“大懺悔文”。(這是北宋不動法師所集各種懺悔文的精華,拜之功德極大,不可忽視)。之後,早晨持“那摩消災、延壽、藥師佛”或“那摩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晚上持“那摩阿彌陀佛”洪名,越多越好(其實,佛菩薩聖號,行住坐臥,隨時可持;最好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利益無窮,時間緊湊的人,可用十念法。經雲:“念彌陀佛,現在消災延壽。”此佛曾發大願:“設我作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聲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如果你沒有多餘的時間,早晚於盥洗後,可合掌向西,(有佛堂或客廳懸有佛像的,即對佛像前念。)三揖或一問訊之後,念“那摩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三聲之後,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為了替你自己修福,當然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能作到行,住、坐、臥中都能口不離佛,心恒念佛,那,冥冥中見不到的好處,真會是不可思議。我把一些道理講給人聽時,有的人曾笑我迷信,要知:“修佛(也就是“修福”願),首先必須“信”,有了誠篤的信心:再發“願”,靠願力去“行”持。佛法是“一切唯心造”的,隻要你“正心”、“誠意”的去“信”,“正心”、“誠意”的去立下“願”心,“正心”、“誠意”的去“行”持,你的成就,絕對是無可限量的,你所得到的好處,必定是超過任何人的。心理學上有一種“念力”的說法,無論東、西密法,都是靠心念專一去行持(即一切宗教都是)。現在日本人修“念力”(就是“精神力”)的很多,這證明佛教絕對不是迷信,而且最合乎科學。我是由基督教和道教中掙紮出來的。我希望我的經驗能被你們(包括所有的讀者們)所能接受。
          念 佛 的 方 法
  念佛(包括持咒等)是沒有什麽固定形式或某種拘束的。隻要恭敬虔厲,心念專一,屋內、屋外(廁所或不潔之處默念),山林、曠野、立念、坐念、大聲、小聲、有聲、無聲……無一不可,若能心專意誠的多念,自然會有地藏經所說的:“舍一得萬報”的大利益到來(當然不一定是今生)念到無念而念,一心不亂,除佛以外,心之內外都為佛所充滿時,就已達到禪定的境界了。如能念到連夢中在遭遇各種情況之下,也能把佛號念到脫口而出時,則生西已是毫無疑問了,你的道業也可說已有成就了,願共勉之!
            懺 悔
  懺悔是在佛菩薩聖像前,至心發露自己今生或 以往不當的過錯,誓不再犯的意思。詳細一點說:“懺”是梵語“懺摩kkasa mayau”的略稱,與我國“悔過”的上一個字合並,就叫“懺悔”(如今各寺傳三壇大戒,登壇所行的懺悔禮拜 仍叫“懺摩”,其他時候很少用),意思就是請求容忍我悔罪,讓我有改過遷善的機會,並祈求諒恕的意思。也就是檢討自己的過失,陳露先惡,改往修來,求佛菩薩鑒察。有些人除每日功課後常行懺悔之外,有時在得罪了人、觸犯了尊親師長,或做錯了事心中感到不平安時,或犯了自己所不知的過錯時,也常在佛菩薩賢聖像前懺悔。在寺院中,除了以上個人的方式外,另外就是團體的,逢雙日的晚課拜“大懺悔文”。其他如“法華懺”、“梁皇懺”、“觀音懺”、“地藏懺”、“金剛經懺”……等,都是為超度亡魂用的,個人也有拜的,但不多。念珠的含義
  “念珠”,有人叫“數珠”,也有人叫“佛球” ,因為它是念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有兩三種外道,他們也仿效佛教在使用念珠。)念珠,梵名叫做“缽塞莫”。本木患子經說: “佛告(毗琉璃)王言:大王若欲滅煩惱報障者,當貫(串 )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常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掐)一木木患子(今日“念珠”也)。如是漸次度(掐)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 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得生三焰天(中略)若能滿一百萬遍者,常得斷百八結業,而得無上之勝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 ”。
           念珠長短的意義
  念珠的粒數,按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念珠是一 千零八十粒(這種念珠,因太長,僅為極少數高僧大德或潛修者使用,以及名僧在大fa會中作為裝飾者外,極少人使用),上品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為一百一十粒);中品五十四粒;下品二十七粒。另有四十二粒、二十一粒、十四粒及淨土宗的三十六粒、禪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種。它的粒數各有其含義如一千零八十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個數,而成為一千零八十粒。一百零八粒的,是表示單純的一百零八種煩惱;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 或一百零八種無量三昧;或本有的五十四位與修證(由修行而得者)的五十四位。(一百零八數所代表的含義很多,不贅)。五十四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種境界,與修證同)之五十四位,四十二粒,乃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也。二十七粒的是表聲聞之二十七賢聖。二十一粒的是表本有十地與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粒的,是表示“仁王經所說的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三十六、十八等粒數的,有的是為攜帶方便,使一百零八數三分之或六分之而已;有的則是外德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深義。佛經中所說念珠之功德
  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 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根據“數珠功德經”的記載是這樣的:
  鐵者:五倍。
  赤銅者:十倍。
  真珠珊瑚者:百倍。
  木木患子者:(又名“無木患子”,可能為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邢之功用故也)。千部。
  蓮子者:萬倍。
  帝釋青子者;百萬倍。(此物不明)
  菩提子者:無數倍。
  “攝真實經”中,則分念珠之功德為:
  香木者:一分。
  钅俞石(黃銅)、銅鐵 者:二分。
  水精、真珠者:一分。
  蓮子、金剛子者:二分。
  諸寶及菩提子者:無數分。
  另外,如“瑜伽念誦經”、“守護國界經”、“蘇悉地經”及“陀羅尼集經”等,對念珠之功德,均有記載。總而言之,所說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勝和最大,這是佛教中,無論出家在家,凡與佛有緣而喜修佛者,都喜歡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則有視法而用之說,唯鳳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經加持後,也有以一當很多倍的功能。
  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們,如要使用珠念(因念珠還有避邪、避煞——引用外道名詞——的功用。)最好還是用菩提子,既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長道業也。執持念珠的方法
  “念佛或持咒為什麽要數念珠?”有些人會這 樣問。原因:
  ①可以收攝心意,使不外馳。
  ②有些修持的行人,希望能持念至某一最高數目,因而以之為計數的工具。
  拿念珠的方法是: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丫),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珠到母時,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雲:“不應越母珠,驀過越法罪。”“因繩線表觀音,母珠表彌陀也。”
  另外,有些經典中,對於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記載。
  《攝真實經》中對執持念珠的方法是這樣的:
  佛部:應用右手母指與頭指(食指也)掐之。
  金剛部:應用右手母指與無名指掐之。
  蓮花部:應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羯磨部:應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蘇悉地經》的記載是隻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與無名指之頭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頭(食)指少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
  蓮花部:合大指與中指之頭。餘指皆舒而掐之。
  金剛部:合大指與食指之頭,餘皆舒而掐之。
  《軍荼利儀軌》雲:以右手大指撚頭指,當心撥珠,餘三指散直(這是佛部的“說法印”,亦名“持名印”,這裏則為“念誦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 如zhuanfa輪狀。
  《無量壽儀軌》雲:二手當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蓮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無名指移珠,誦至最後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為佛典所載。不過,現在大家都習慣了用《攝真實經》佛部和《蘇悉地經》金剛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我認為還是以遵照經典記載的掐珠法去修持為妙,因為功德究竟不同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感觸 回複 悄悄話 原來上香有怎麽多講究,我每次都是三隻一起上,這樣可以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