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

吾學,吾思,吾做,吾樂
個人資料
正文

談談毒奶粉事件和信息不對稱及監管問題

(2009-03-01 21:22:45) 下一個

談談毒奶粉事件和信息不對稱及監管問題

前一段時間發生的令人痛心的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餘波未了,近日來蒙牛集團的“特侖蘇”OMP事件一波又起。筆者又聯想到了前一段時間的安徽劣質奶粉所致的“大頭娃娃”事件,以及數年前經方舟子先生的新語絲網站上了解到的“基因皇後”及“營養核酸”醜聞,感覺自己有必要也有責任寫下一篇博文,既與大家共同探討,也想利用自己所知來關注民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根據筆者所了解到的情況,“特侖蘇”是蒙牛的一種高級奶,廠家宣稱在牛奶中加入了一種稱為OMP的活性蛋白質,這種蛋白可以促進骨骼生長,還有其它有益健康的活性,是個好東西;這個東西後來被方舟子等合理推論為I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根據是一些蒙牛發表的論文及專利。但是蒙牛的騙人把戲被一個中學生揭穿了,這個中學生根據中學生物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認為幾乎所有的蛋白質在經過胃腸道後會被消化成氨基酸,因此會失去其活性,那麽在牛奶中添加所謂的OMP等活性蛋白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因此這位學生寫信給方舟子先生,隨後新語絲網站進行了揭露,最終引起了國內奶企業的又一輪軒然大波。在這場風波中,無論如何蒙牛都會是輸家。因為一般來說,任何蛋白經口服都會被破壞,因此不會發揮其活性。這就是為什麽盡管過了半個世紀,花了數十億美金,世界醫藥界還沒有解決口服胰島素的有效性問題。即使蒙牛在“特侖蘇”中添加的OMP濃度很高,少量通過了胃腸屏障而進入體循環,那麽如果這個OMPIGF的話,蒙牛的麻煩就更大了,因為IGF有致癌作用,這就是為什麽IGF在美國短期上市(作為胰島素的替代品治療糖尿病)後又被撤出了市場。如果不是IGF,蒙牛自己也說不出來到底OMP是什麽東西。令筆者不明白的是,作為這麽大的一個企業,蒙牛的科學素養竟然還比不上一個中學生?如果它了解真相,竟會如此明目張膽地欺騙老百姓?

結合以前的“大頭娃娃”、“基因皇後”及“營養核酸”等事件,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一些商家或個人利用了“信息不對稱”的客觀事實,為了自己的利益,對民眾或普通消費者進行欺騙。我們知道,信息不對稱是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比如說,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我們對一個商品的了解與賣方是不同的,這就是信息不對稱。記得我們家鄉有一句俗話 - 從南京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意思是說,賣方對商品信息的了解總是多於買方,因此賣方總不會吃虧的。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裏,任何一筆生意的完成從絕對意義上來講都是不公平的,所謂公平交易是不存在的。就像水流隻有有了高低之分才會流動,正是這種不對稱才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對於一般的商品交易,“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隻要交易不違法,政府是不過問的,甚至是保護的;但是在關係到普通老百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食品,醫療,藥品等問題上,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後果會是非常嚴重的,政府部門應給予有效監管。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藥品或保健品的廣告。我們知道,生物醫學是專門科學,普通老百姓所知有限,而健康是每個家庭或個人的頭等大事,因此在這一點上如果商家在宣傳資料或廣告中使用了不實之詞,老百姓很容易被欺騙。因此政府的相關部門應該給予有效的監管。這種監管在美國社會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電視或其它媒體上也有眾多的藥品廣告,但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廣告上的大部分內容講的是藥品的副作用,廣告的目的是讓你知道該藥品的存在,鼓勵患者去問醫生,你很難看到關於該藥品多麽有效的描述。大家不要以為廠家願意這麽做,資本家曆來都是想多推銷產品的,這些都是政府部門監管的結果,任何一則有關藥品的廣告在播放之前都要經過美國食品及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審批,這樣才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限製了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危害。另外一點大家應知道的是,FDA對藥品與保健品的要求是大大地不同的。對藥品的要求是既有效有安全,而對保健品的關注點是與食品一樣的,安全是第一的,而對有效性要求不高。大家在購買保健品,維生素之類的產品時請心中有數。

談到這裏筆者想起了美國FDA的誕生曆史。FDA的誕生與一部名為“The JUNGLE”的小說是分不開的。這部小說的作者是UPTON SINCLAIR,他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著名的記者,小說家,打假人士(MUCKRAKER) 社會主義的鼓吹者。在這部小說裏,SINCLAIR講述了芝加哥郊區肉製品廠內工人們的悲慘生活,他/她們肮髒的工作及生活環境,特別是一些童工或女工,他的本意是引起人們對這些工人的注意或同情,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但是,當小說出版以後,引起公眾最大注意的不是這些工人的境遇,而是人們對肉類等食品安全的擔憂,因為SINCLAIR書中提到有些工人的手臂或身體其它部位在作業過程中會被卷入絞肉機中,最後成為牛油的一部分。這本書直接導致了美國肉類製品出口及銷售的巨大下降,也直接導致了“PURE FOOD AND DRUG ACT OF 1906”在美國的通過以及隨後FDA的建立。有意思的是,盡管這本書的巨大影響,SINCLAIR卻依舊心存遺憾,因為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工人們的悲慘境遇,他最著名的一句話是“I aimed at the public's heart, and by accident I hit it in the stomach”。曆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現在在中國的毒牛奶事件不能不讓人想起西方社會市場經濟發展曆史上的一係列事件。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去讀一讀FDA發展的曆史,上麵記載著美國曆史上因為食品與藥品的安全問題造成的許多慘劇,包括1937年的“ELIXIR SULFANILAMIDE TRAGEDY”及1962年的“THALIDOMIDE TRAGEDY”,在後者中,FDA是立功的,因為它防止了THALIDOMIDE在美國的上市(據說部分原因是FDA的官僚主義,延緩了該藥的批準),使得造成歐洲及澳洲一萬多名海豹嬰兒的慘劇沒有在美國大規模上演。毫無疑問,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這類悲劇發生的有效手段是政府部門的有效監管。其中不但要監管,還要有效,有時胡亂監管還會走向事物的反麵(見筆者按1)。這就需要真正懂科學,尊重科學的政府監管機構。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牽涉到國家的經濟與政治體製。美國的政治與經濟體製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它有自己糾正自己錯誤的能力。比如說,BUSH政府及共和黨不重視及尊重科學(看看MCCAINPALIN的競選言論就知道了),而OBAMA上台後就大力投資科技,任命了一些科學界的精英人士進入領導班子(哈佛大學教授JOHN HOLDREN為科學顧問,NOBEL生理及醫學獎得主HAROLD VARMUS 麻省理工教授ERIC LANDER,俄樂岡州立大學海洋學家JANE LUBCHENCO三人為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NOBEL物理學獎得主STEVE ZHU為能源部長等)。這種自我糾錯的能力才是一個製度,一個社會,或個人能夠進步的特征。

筆者寫作本文的最大目的在於能在有識之士中引起一些共鳴而聯合起來做一些對中國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其中一個最顯著的例子是醫療體製的改革。老百姓普遍認為看病貴,醫院亂收費。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醫療體製中的“醫藥一家”,即醫院既看病又賣藥,這在一切向錢看的大環境中,易催生出看一個感冒之類的小病就花費上千元的不合理現象;因為對於疾病及藥物的認識,醫院或醫生與患者之間有著顯著的“信息不對稱”,醫生給患者開了藥,為了治病,患者能不接受麽?如果藥費給醫生的切身利益有關聯,醫生多半傾向多開藥.  對於這種情況,毫無疑問,“醫藥分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也就是醫院不能擁有獨立的,具有盈利能力的藥店,患者可憑醫生處方到任何一家獨立的藥店去取藥。美國目前就是實行的這種製度,有效阻止了因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不公平收費。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的醫療體製沒有問題,它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中醫療收費高也是突出的問題之一,但是“醫藥分家”這一點無疑是對的。另外,在實行醫藥分家後,一定要完善獨立藥師製度,即獨立的藥店應有合格的藥師來監控藥物的來源及醫生的處方。據筆者了解,“醫藥分家”製度在中國也曾經試行,但沒有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有時一大部分來源於醫院,醫院的收入銳減後對政府沒有好處,因此推行此類改革恐怕會不積極。

最後,降低毒奶粉這類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嚴重後果事件的發生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及科學精神的普及,如同前文中提及,“特侖蘇”事件的發現起源於一位中學生的問題,他接受的科學思想及獨立思考的精神防止了更多人的被騙。隻有人們的眼睛變亮了,才能識破一些不是特別高明的騙局。但是,普通的老百姓不可能有能力去識別那些需要專業知識才能識別的騙局,良好的製度下的監管體製才是根本。筆者的“領導”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小故事而講給筆者聽,它非常好地闡述了製度的重要性(筆者按2)。但是最終,好的製度來源於受到了優良教育的人才。

BY DOUBLE HELIX

200931

筆者按1:大概由於八十年代中期國外發現了艾滋病,中國禁止進口國外的人體血液製品(如治療血友病的八因子),到了21世紀,艾滋病早已通過其它途徑傳入中國,而國外的許多血液製品包括八因子早已可以用基因重組的手段生成,可以講,國外的血液製品比國內的還安全,此禁令仍不解除;而國內血液製品的生產依然大量依賴人體血漿,直接間接導致了河南省艾滋病慘劇,慘劇發生後,國家 有關部門勒令許多血液製品廠停業整頓,又導致了八因子的缺乏,致使中國十萬血友病人無藥可醫,許多人因此而失去性命,最後許多病人聯合起來向溫總理寫信求援。

筆者按2 這個故事講的是有幾個和尚分粥吃,剛開始時輪流值日,後來發現值日的人總是給自己或自己的好朋友分得多,開始了爭吵打架;於是大家商量了一下,覺得應該推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負責分粥,從此沒有了爭吵打架,但是多出了拍馬屁及行賄受賄,還是不行;最後大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輪流來分,但是分完後分粥之人最後拿,於是分粥人就會想方設法分勻,因為否則的話,他可能拿的是最少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