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的精神

(2007-06-04 09:04:16) 下一個

 

《北京東方社會》論文講稿 

 

首先請允許我解釋今天下午提請討論的內容。我論文的題目是《中國人的精神》。我想在這裏探討的不隻是中國人的性格或者特征。中國人的特征已經有過不少描述,我認為你會讚同我,那些中國人的特征的描述或者列舉迄今為止根本沒有刻畫出中國人的內在。此外,當談到中國人的性格或者特征時,作歸納是不可能的。北方中國人的性格,你知道,和南方中國人的性格不同,正如德國人的性格不同於意大利人的性格。

 

我所謂的中國人的精神,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精神,是中國人和任何別的所有人,特別是現代歐洲和美國人,在思想,情緒和情操上有本質區別的東西。也許表達我意圖的最好方式是稱我們討論的題目為中國式人性,或者通俗的說,真正的中國人。

 

那麽,什麽是真正的中國人?我肯定你們都會同意,這是非常有趣的題目,特別是在現今,目睹今日中國我們周圍發生的一切,看起來中國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國人——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式人性——激進的現代的中國人。事實上我建議在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的老式人性從世界上完全消失之前,我們應該好好看他最後一眼,看看我們能否找到其中一些有機的特色,使其如此有別於其他所有人的以及今日中國正在出現的新式的人性。

 

首先,我認為,中國老式的人性能打動你的地方是他沒有野蠻,殘忍和凶惡。用一個動物學的術語來說,我們可以說真正的中國人是馴養的生物。以中國民眾最低階層的人為例,我認為,你會同意他比歐洲社會同一個階層的人少一些獸性,少一些德國人所謂的Rohheit,也就是動物野性。事實上,在我看來,文雅這個詞,總結了中國式人性給你的印象。我所說的文雅不是天性柔弱或者軟弱順從。“中國人的順從,”已故的D. J. Macgowan博士說,“不是絕望的閹割過的人的那種順從”。我所說的“文雅”意味著沒有生硬,粗糙,粗野或者暴虐,實際上也就是任何刺激你的東西。可以說,在真正的中國式人性中有一種氛圍,從容,鎮定,曆經磨練後的成熟,正如一塊千錘百煉的金屬。甚至真正的中國人身體上的或者道德上的上的缺憾,即便沒有被挽回,也被他的文雅品質所淡化。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糙的,但粗糙而不粗劣;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醜陋的,但醜陋而不醜惡;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俗的,但粗俗而不好鬥不囂張。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愚蠢的,但愚蠢而不荒謬。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狡猾的,但狡猾而不陰險。事實上我要說,即便這些真正的中國人的身體,思想和性格的毛病和缺點裏麵,也不會有什麽讓你厭惡的地方。即便是最低等的那種老式學校裏,你也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讓你非常厭惡。

 

我說過中國式人性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難以言表的文雅。當你分析真正的中國人的這種難以言表的文雅品質時,你會發現這是兩種東西,即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組合的產物。我曾比較過中國式人性和馴養動物。那麽是什麽讓馴養動物如此不同於野生動物?在馴養動物的身上我們可以認出一種人類特有的東西。這種有別於動物的人類特性是什麽?通情達理。馴養動物的通情達理不是思想智慧,不是通過推理得到的智慧。也不是天生的智慧,正如狐狸的智慧,——狐狸的智慧知道去那裏找到小雞吃。狐狸的來自天生的智慧是所有,包括野生,的動物所有的。但馴養動物的這種可稱為人類智慧的東西和狐狸或者動物的智慧有很大不同。馴養動物的智慧不是來自推理,也不是來自天生,而是來自善解人意,來自一種愛和依戀的感覺。阿拉伯純種馬理解他的英國主人,不是因為他學過英語語法或者它天生懂英語,而是因為他愛和依戀他的主人。這就是我所謂的人類智慧,和狐狸或者動物的智慧不同。擁有這種人類品質是馴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的區別。同樣,我要說,擁有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賦予中國式人性,真正的中國人,難於言表的文雅。

 

我曾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說,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喜歡中國人。我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我認為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讚同上文對中國人的說法。眾所周知外國人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一種喜好——你可以稱為中國味——就越多。中國人身上有種難以形容的東西,盡管他們缺乏整潔與精致,盡管他們的思想和性格有許多缺點,仍然贏得了其他任何人所無法得到的外國人的喜愛。這種難以言表的東西,我稱之為文雅,它即便沒有挽回,也淡化或者減輕了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人的身體或者道德的缺陷。這種文雅,正如我揭示的,是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不是推理也不是天生而是善解人意,善解人意的力量——的產物。那麽中國人善解人意的力量來自哪裏?

 

我在這裏冒昧給出一個解答──或者一個假設,如果你願意這麽稱呼——中國人的善解人意的力量的秘密,我的解釋如下。中國人具有這種力量,善解人意的強大力量,是因為他們完全的,或者幾乎完全的,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中國人的生活完全是一種感覺的生活——不是來自身體器官的知覺意義上的感覺,也不是你所認為的來自神經係統的激情意義上的感覺,而是來自我們天性最深處的情感或者人類情愛——心靈或者靈魂——意義上的感覺。事實上我想說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或者人類情愛的生活,一種靈魂的生活,這樣可能讓他顯得更超脫,甚至超脫了在這個物質和靈魂構成的世界上一個人生活的必需條件。這很好地解釋了中國人對不潔環境和缺乏精致諸如此類物質不便的不敏感。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中國人,我說過,具有善解人意的力量,是因為他們完全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一種感情或者人類情愛的生活。讓我首先給你兩個例子來解釋我所謂的心靈的生活的含義。我的第一個例子如下。你們可能有人認識我在武昌的一個老朋友和老同事——他曾是北京的外交部長——Liang Tun-yen先生,梁先生告訴我,他接到漢口海關道台的任命後,讓他渴望和追求清朝大員的職位和頂戴花翎,讓他很樂意接受這個任命的,不是因為他在乎頂戴花翎,不是因為他會因此榮華富貴,——在武昌的時候我們都很窮,——而是他的提拔和晉升可以讓他廣東的老母親滿心高興。這就是我所謂的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一種感情或者人類情愛的生活。

 

我的另外一個例子如下。我的一個在海關的蘇格蘭朋友告訴我他曾有一個中國仆人,是一個地道的流氓,撒謊,無用,經常賭博,可當我的朋友在一個荒涼的渡口傷寒發作病倒了,身邊沒有外國朋友的照顧,正是這個流氓照顧他,比最親近的密友和近親所能指望的還要周到。事實上我認為聖經裏描述一個女人的話也能用來描述這個中國仆人,以及所有的中國人;——“多寬恕他們,因為他們愛心多。”在中國人的外國人看到和了解中國人習性和品質的缺點和瑕疵,但他的心被他們所打動,因為中國人有心靈,或者如我所言,過著心靈的生活——一種感情和人類情愛的生活。

 

現在我們有了,我認為,中國人善解人意——賦予真正的中國人同情理解或者說真正的人類智慧,讓他具有如此難以言表的文雅,的善解人意的力量——的秘密的線索。下麵讓我們驗證這種線索或者假設。讓我們看看用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這條線索是否可以解釋,不隻是比如我上文給出的兩個例子那種孤立的事實,還有在中國人的真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普遍特征。

 

首先讓我們考察中國語言。因為中國人過著心靈的生活,中國語言,我要說,也是心靈的語言。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外國人中孩子和未受教育的人學習外語非常容易,比成人和受過教育的人要容易得多。原因是什麽?原因,我認為,是因為孩子和未受教育的人用心靈的語言來思考和說話,而受過教育的人,特別是受過歐洲現代學術教育的人,用頭腦或者智力的語言來思考和說話。事實上,受過教育的外國人發現學習中文很困難的原因,就是他們受教育太多,受知性的和科學的教育太多。正如對天國的描述,我們也可以描述中國語言:——“除非你變成小孩子,否則你不可能了解它”。

 

下麵讓我們考察中國人生活中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中國人,眾所周知,有很好的記憶力。秘密是什麽?秘密在於:中國人用心靈而不是頭腦記事情。心靈有善解人意的力量,如同膠水一樣起作用,比又硬又幹的頭腦或者知性能更好地保留事情。例如,同樣的原因,我們所有人,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在學習中記住事情的能力要遠勝於當我們成年後記住事情的能力。作為孩子,類似中國人,我們是用心靈而不是頭腦來記事情。

 

下麵讓我們考察中國人生活中另外一個被廣泛承認的事實——他們的禮貌。中國人,人們經常評論說,是特別講禮貌的人。那麽真正的禮貌的本質是什麽?就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因為他們過著心靈的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愉快,因為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la politesse du coeur,心靈的禮貌。而日本人的禮貌,相反,雖然周全,卻不很讓人愉快,我已經聽到一些外國朋友表示討厭它,因為它可以說是一種排演過的禮貌——用心學習的類似於戲劇作品中的禮貌。這和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花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名貴的油膏的香味——instar ungurenti fragrantis——來自心靈。

 

最後,讓我們考察中國人的另外一個特征,Rev. Arthur Smith因為向世人揭示了它而聞名,這就是——缺乏精確。那麽在中國人的習慣中缺乏精確的原因是什麽?原因,我還要說,是因為中國人過著心靈的生活。心靈是精密和敏感的微妙平衡。它不像頭腦或者理性,是堅硬,僵化,嚴格的儀器。你不可能像用頭腦或者理性一樣,用心靈作如此穩定,如此嚴格的思考。至少這樣做非常困難。事實上,中國毛筆,一種柔軟的刷子,可以作為中國思維的符號。它非常難於書寫和作畫,而一旦你掌握它的用法,你可以用它以一種硬鋼筆無法做到的優美和雅致來書寫和作畫。

 

上麵是和中國人的生活相關的一些簡單事實,任何人,即便不了解中國人,也能通過調查這些事實觀察和了解到,我認為,我所作的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的假設是正確的。

 

因為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孩子的生活,在很多方麵他們都很原始。事實上,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事實,作為一個實際上存在了如此久遠的大國,中國人到現在在很多方麵還很原始。這個事實讓很多淺薄的中國留學生認為中國在文明上沒有進步,中國文明是停滯的。然而,應該承認,就純粹的智力生活而言,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屬於發育不良的人。中國人,你們知道,不但在自然科學,而且在純粹抽象科學比如數學、邏輯和和哲學方麵進步甚微甚至於無。事實上,歐洲語言中“科學”和“邏輯”這兩個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精確的對應。中國人,如同過著心靈式生活的孩子,對抽象科學沒有體味,因為心靈和感受和這些領域無關。事實上,任何心靈和感受無關的事情,比如統計報表,都有很多中國人都感厭惡。如果說統計報表和純粹抽象科學讓中國人滿心厭惡,那麽歐洲正在研究的自然科學,要求你把活的動物身體切碎毀傷來驗證科學原理,則讓中國人產生排斥和恐懼。

 

中國人,我要說,就純粹的智力生活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是發育不良的人。中國人至今過著孩子的生活,心靈的生活。與此相關,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雖然古老,卻直到今天,還是孩子一樣的民族。但是你應該記住,重要的是,這個孩子一樣的民族,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雖然在很多方麵很原始,但卻有原始人那裏找不到的思想和理性的力量,這種思想和理性的力量讓他們能成功地處理複雜困難的社會生活、行政和文明的問題,冒昧地說,這種成功是古代和現代的歐洲國家所沒能達到的——這種成功在是如此突出,以至在實踐上和事實上讓亞洲大陸的很大一部分人口在一個龐大的帝國中維持了和平和有序。

 

事實上,我想說的是,中國人的非凡特性不是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所有的原始人都過著心靈的生活。中世紀的基督教徒,我們知道,也過著心靈的生活。馬太阿諾的說:——“中世紀基督教詩人靠心靈和想象生活”。而中國人的非凡特性,我想要說,是過著心靈的生活,孩子的生活,但同時具有思想和理性的力量,這是在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徒或者別的原始人身上找不到的。

 

因此,與其說中國人是發育不良的人,不如說中國人永不衰老。簡言之,中國人作為一個種族的非凡特性,是他們擁有永遠年輕的秘密。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開頭問的問題:——什麽是真正的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看到,是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同時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的人。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那麽中國人民族不朽的精神的秘密是什麽?你會記得在討論開頭我說過是我提到過的善解人意和真正的人類智慧賦予中國式人性——真正的中國人——難以言表的文雅。這種真正的人類智慧,我說,是兩種東西組合的產物——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簡言之,這是靈魂和心智的絕妙組合。如果說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民族不朽的精神,那麽不朽的秘密就是靈魂和心智的絕妙組合。

 

你會問我中國人從哪裏如何得到民族不朽的秘密——靈魂和心智的絕妙組合,讓他們作為一個民族和種族過著一種永葆青春的生活?答案當然是來自他們的文明。你不能指望我在這段安排的時間裏給你演講中國文明。但我想告訴你一些和我們討論的主題有關的中國文明的事情。

 

我首先告訴你的是,在我看來,中國文明和現代歐洲文明有一個基本的不同。請讓我引用著名的藝術批評家,波拿貝倫森先生的一個絕妙的說法:——“我們歐洲的藝術有一種變成科學的致命的傾向,我們很少有名作沒有分裂利益的戰場留下的痕跡。”我要說歐洲文明,正如貝倫森先生所言的歐洲藝術,是分裂利益的戰場;一方麵是科學和藝術的分裂利益的不息戰爭,另一方麵是信仰和哲學的戰爭;事實上這是頭腦和心靈——靈魂和心智——不斷衝突的戰場。在中國文明中,至少在最近的2500年中,沒有過這種衝突。我要說這是中國文明和歐洲文明的一個非常不同的地方。

 

換言之,我要說,在現代歐洲,人們有一種滿足他們心靈而不是頭腦的信仰,有一種滿足他們頭腦而不是心靈的哲學。讓我們看看中國。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沒錯在中國,即便普通民眾也沒有嚴肅看待信仰。我這裏指的是歐洲意義上的信仰(宗教)。中國道教和佛教的廟宇,典禮和儀式與其說是教化不如說是娛樂;可以說他們觸動中國人的美感而不是他們的道德和宗教感;事實上他們更要求想象力而不是心靈或者靈魂。但與其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不如更正確地說中國人不需要——沒有信仰的需要。

 

那麽中國人,甚至中國普通民眾,沒有信仰需要的這個特殊事實如何解釋?一個英國人這樣解釋。羅伯特 K. 道格拉斯先生,倫敦大學的漢語教授,在儒教的研究中說,——“四十多代的中國人被一個人的教導所完全影響。作為中國人中的一員,孔子的教義和門徒的天性很契合。蒙古人種的思想非常平和感性,本能地反對某種研究他們經驗以外的事物的想法。一種未來不可知的想法,樸素的講求事實的道德體係,正如孔子所闡述的,已經足夠滿足中國人的需要。”

 

這位博學的英國教授,當他說到中國人沒有信仰需要的感覺,因為他們有孔子的教導時,是正確的,但當他斷言中國人不需要信仰是因為蒙古人種的思想非常平和感性時,他完全錯了。首先,信仰和理性無關。信仰是感覺和感情的事情;他和人類靈魂有關。即便野蠻原始的非洲人,當他從動物生活中脫離出來,他的靈魂——信仰的需要感——就蘇醒了。因此雖然蒙古人種的思想平和感性,但是蒙古種的中國人,應該承認,比非洲的野人要高等,也有靈魂,既然有靈魂,就有信仰需要感,除非他有別的能代替信仰的東西。

 

事實上,——中國人沒有信仰需要感的原因是他們在儒教中有一個哲學和道德規範的體係,一個可以替代信仰的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綜合。人們說儒教不是一種信仰。在普通歐洲人的語義裏麵儒教當然不是一種信仰。當我要說儒教的偉大就在於此,它雖然不是信仰,但是它能代替信仰;它能夠讓人不需要信仰。

 

為了理解儒教如何取代信仰,我們必須嚐試找到為什麽人類,為什麽人有信仰需要的感覺?人類,在我看來,需要信仰的感覺和需要科學、藝術和哲學的感覺一樣。原因是人類是有靈魂的生物。以科學為例,我是說自然科學。讓人們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原因是什麽?很多人認為人們這樣做,因為他們想要鐵路和飛機。但激勵真正的科學人去追求科學研究的動因,不是因為他們想要鐵路和飛機。當前的激進的中國人一類的人,他們從事科學,因為他們想要鐵路和飛機,那麽他們永遠得不到科學。過去歐洲真正的科學人,為了科學的進步而工作,把修建鐵路和飛機的可能性變為現實,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鐵路和飛機。推動那些歐洲的真正的科學人,讓他們為了科學進步而作的工作獲得成功的,是因為他們從靈魂上有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奇妙宇宙的無窮奧秘的需要。所以我說,人類有信仰需要的感覺和有科學、藝術和哲學的需要的感覺有同樣的原因;這原因是因為人是有靈魂的生物,因為有靈魂,他才不但探索現在而且探索過去,未來——不像動物,隻是生活在現在——有理解他們生活的宇宙的奧秘的需要感。除非人類理解自然律法,他們在宇宙中看到的事物的意圖和目的,否則他們就像黑屋子裏的孩子,隻能感到一切都危險,不安和不確定。事實上,正如一個英國詩人所說,神秘宇宙是人們身上的重擔。因此人類需要科學,藝術和哲學,原因和需要信仰是一樣的,為了減輕他們“神秘的負擔,

 

整個難以了解的世界給予的

沉重的,惱人的重負。”

 

藝術和詩歌讓藝術家和詩人看到宇宙的美和秩序,這樣就減輕了神秘給予他們的負擔。因此,詩人比如歌德,說:“誰有藝術,誰就有信仰”,就沒有信仰需要感。哲學也讓哲學家看到宇宙的機理和秩序。因此,哲學家比如斯賓諾莎,“對他們而言”,他說過,“智力生活的圓滿就是解脫,至於聖徒,信仰生活的圓滿才是解脫。”就沒有信仰需要感。最後,科學也讓科學人看到宇宙的律法和秩序,這樣就減輕了神秘給予他們的負擔。因此,科學人比如達爾文和Haeckel教授沒有信仰需要感。

 

可對於不是詩人,藝術家,哲學家或者科學人的人類大眾;對於生活困苦,無時無刻不在麵對從自然的威脅力量到同胞的殘酷無情的狂熱的意外打擊的人類大眾,能減輕他們“整個難以了解的世界給予的神秘的負擔”的是什麽?是信仰。而信仰是怎麽減輕人類大眾的神秘的負擔?信仰,我要說,通過給人類大眾安全的感覺和永恒的感覺,減輕了這種負擔。麵對自然的威脅力量和同胞的殘酷無情的狂熱以及由此產生的神秘和恐怖,信仰給了人類大眾一個庇護——在它的庇護下他們找到了一種安全感;這種庇護是對某些超自然生命或者有絕對能力並能控製威脅他們的力量的生命的信任。而且,麵對他們自己生活的事物的不斷改變,興衰和變遷——出生,孩童期,青春期,年老和死亡,以及這些產生的神秘和不確定,信仰也了人類大眾一個庇護——在它的庇護下他們找到了一種永恒感;這個庇護是對未來生活的信任。因此,我要說,信仰減輕了不是詩人,藝術家,則學家或者科學人的人類大眾,整個難以了解的世界給予的神秘的負擔,通過在他們的生活中給他們一種安全感和一種永恒感。救世主說:“我給你們和平,這和平是世界不能給予的,是世界不能奪取的。”這就是我所謂的信仰給了人類大眾安全感和永恒感。因此,除非你找到一種東西可以給人類與信仰給予的同樣的和平,同樣的安全感和永恒感,人類將永遠有信仰需要感。

 

但我要說儒教,雖然不是信仰卻能替代信仰。因此,在儒教裏一定有一種東西能給予人類大眾信仰所能給予的同樣的安全和永恒感。讓我們來找出儒教裏所有的能給予信仰所能給予的同樣的安全和永恒感的東西。

 

我經常被問起孔子為中華民族作了什麽。現在我告訴你孔子為中國人做的許多事情。但是,由於今天我沒有時間,我這裏隻打算告訴你孔子為中華民族做的一個主要的和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生前做的,孔子自己說,後世的人通過它能理解他,理解他為他們做的事情。當我為你解釋清了這個主要的事情,你會理解是儒教裏的某種東西給了人類大眾信仰所能給予的同樣的安全和永恒感。為了解釋之,我請求你讓我稍微詳細地講解孔子其人其事。

 

孔子,你們有些人已經知道,生活在中國曆史上所謂的擴張時期——當時封建時代已經走到盡頭;封建的,半家族的社會秩序和政體方式需要擴展和重構。這個重大變化必然給它帶來不隻是世事的混亂,而且是人們思想的混亂。我曾說過在最近的2500年中國文明沒有心靈和頭腦的衝突。但我必須告訴你在孔子生活的擴張時期在中國,正如當今的歐洲,心靈和頭腦有可怕的衝突。孔子時代的中國人發現身處於係統龐大的製度,成規,教條,習俗和法律——事實上,是從他們尊敬的祖先繼承來的龐大的社會和文明係統。在這個係統中他們的生活還要繼續;但他們開始感到——這個係統不是他們創造,所以決不會符合他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對他們來說是習俗而不是理性。兩千年前中國人這種理性的覺醒就是今日歐洲所謂的現代精神的覺醒——自由主義精神,探索精神,去尋找事物的原因和理由。中國的這種現代精神,看到社會和文明的舊秩序和他們實際生活的需要的一致性的需要,開始不但重建一種新的社會和文明秩序,而且去尋找社會和文明新秩序的基礎。可是中國所有尋找社會和文明新基礎的嚐試都失敗了。有一些,當他們滿足了頭腦——中國人的理性,卻沒有滿足他們的心靈;另外一些,當他們滿足了他們的心靈,卻沒有滿足他們的頭腦。從此,我說過,引起了2500年前中國的頭腦和心靈的衝突,正如在今日歐洲你看到的。人們嚐試重建的社會和文明新秩序的心靈和頭腦的衝突讓中國人對所有的文明失望。有的人,比如老子,是類似今日歐洲托爾斯泰之類的中國人,看到心靈和頭腦的衝突導致的苦難和不幸,認為他們看到了社會和文明的真正本性和構造上的根本性錯誤。老子和莊子,老子的最有才氣的門徒,告訴中國人拋棄所有的文明。老子對中國人說:“放下一切跟我走;跟我到群山中,到群山中隱者的小屋,過真正的生活——心靈的生活,不朽的生活。”

 

孔子,雖然也看到當時社會和文明的狀態所造成的不幸和苦難,但認為他認識到的罪惡不在於社會和文明的天性和構造,而在於社會和文明所采用的錯誤途徑,在於人們為社會和文明建立的錯誤基礎。孔子對中國人說不要拋棄文明——在具有真正基礎的社會和文明裏,人也可以過真正的生活,心靈的生活。事實上,孔子終生努力嚐試把社會和文明引入正途;給它一個真正的基礎,防止文明的毀滅。在他生命的最後歲月,當孔子看到他不能阻止中國文明的毀滅——他做了什麽?你看,好像一個看到自己房屋失火,燃燒著要掉在頭頂上的建築師,確信他不可能挽救房屋,知道他所能做的事情是挽救這建築的圖紙和設計,這樣以後就可以重建;於是孔子,當看到中國文明的建築不可避免的毀滅而自己卻不能阻止,認為他應該挽救圖紙和設計,於是他挽救了中國文明的圖紙和設計,保存在中國聖經的舊約裏麵——五本聖經即五經,五本正典。這就是我說的孔子為中華民族作的偉大工作——他為他們挽救了他們文明的圖紙和設計。

 

孔子,我要說,當他為中國文明挽救了圖紙和設計時,為中華民族作了偉大的工作。但這並不是孔子為中華民族作的主要的和最偉大的工作。他做的最偉大的工作是,通過挽救他們文明的圖紙和設計,他對文明的計劃做了一個新的綜合,一個新的解釋,在這個新的綜合裏,他給了中國人國家的一個真正觀念——國家的一個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絕對的基礎。

 

而古代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現代的盧梭和希爾伯特.斯賓塞也給出了文明的綜合,並試圖給出國家的真正觀念。那麽我提到的歐洲偉人的哲學和文明的綜合,和文明的綜合——作為儒教的哲學和道德體係——有什麽不同?我認為不同如下。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以及希爾伯特斯賓塞的哲學不是信仰或者不是信仰的替代物,一國大眾可接受的信念,而儒教則成為中國如此眾多的大眾的一種信仰或者信仰的替代物。我這裏提到的信仰,我所謂的信仰,不是歐洲的狹隘詞義,而是通用的廣義。歌德說:——“Nur saemtliche Menschen erkennen die Natur; nur saemtliche Menschen leben das Menschliche。唯有民眾懂得什麽是真正的生活;唯有民眾過著真正的人的生活”。當我們說到信仰的通用廣義,我們的意思是一種教導行為規範的體係,正如歌德所說,被人類大眾或者最少,被一國民眾,作為真理和約束接受的東西。基督教和佛教都是這個詞義的通用廣義。在這種通用廣義下,儒教,你知道,成為了一種信仰,因為它的教導已經被當成真理,他的行為規範已經被整個中國種族和民族當作約束,而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希爾伯特斯賓塞的哲學即便在通用廣義下也沒有成為信仰。這就是我所說的儒教和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希爾伯特斯賓塞的哲學的不同——一種一直是學者的哲學,另外一種卻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大眾,包括中國學者的信仰或者信仰的替代物。

 

在這個詞的通用廣義裏,我要說儒教和基督教或者佛教一樣都是信仰。你可能記得我說過儒教不是歐洲詞義上的信仰。儒教和歐洲詞義上的信仰的區別是什麽?區別當然是一個裏麵有一種超自然的起源和元素,而另外一個則沒有。但除了這個超自然和非超自然的不同,儒教和歐洲詞義上的信仰,比如基督教和佛教,另有一個不同如下。歐洲詞義上的信仰教導人做一個好人。而儒教做得更多;儒教教導一個人做一個好公民。對一個人,不是單獨的人,而是處在他和同胞以及國家的關係裏的人,基督徒問答集說:——“人的主要目標是什麽?”而孔子問答集說:“公民的主要目標是什麽?”。基督徒回答他的問答集說“人的主要目標是讚美上帝。”孔子在他的問答集裏回答說:“人的主要目標是做孝子和好公民。”子遊,孔子的門徒,孔子言論和講道裏引用過,曾說:“明智的人注意生活的基礎——人的主要目標。當基礎打好了,智慧,信仰就有了。在生活中作孝子和好公民,不正是這基礎——作為道德生命的人的主要目標麽?”簡言之,歐洲詞義上的信仰的目標是讓人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理想的人,成為一個聖徒,一個佛,一個天使,而儒教限於讓人成為一個好公民——像孝子和好公民那樣生活。換句話說,歐洲詞義上的信仰說:——“如果你想要信仰,你必須是聖徒,佛,天使;”而儒教說:——“如果你是孝子和好公民,你就有信仰。”

 

事實上,儒教和歐洲詞義上的信仰,比如基督教或者佛教,的真正區別在於一個是個人的信仰,或者可稱為教堂信仰,而另一個是社會信仰,或者可稱為國家信仰。孔子為中華民族作的最偉大的工作,我要說,是他給了他們一個國家的真正觀念。通過給出國家的真正觀念,孔子把這個觀念發展成了信仰。在歐洲政治是科學,但在中國,從孔子時代開始,政治是信仰。簡言之,孔子為中華民族作的最偉大的工作,我要說,是他給了他們一個社會或者國家信仰。孔子在一本他生命快要結束時寫的書裏,教導這種國家信仰,這本書他命名為春秋,春天和秋天。孔子把這本書命名為春天和秋天是因為書的目標是給出支配興衰——國家的春天和秋天——的真正的道德原因。這本書也可以稱為近代編年史,類似卡萊爾的近代小冊子。在這本書裏孔子給出了社會和文明的錯亂頹敗狀態的曆史概要,回溯了整個社會和文明的錯亂頹敗狀態下的困苦和不幸的真正原因——在於事實上人們沒有國家的真正觀念;沒有他們對國家,對國家元首,他們的管理者和君主,的責任的真正出自天性的正確概念。孔子在這本書裏在某種程度上講授了君權神授。現在我知道你們大家,至少你們大多數,現在還不相信國王的君權神授。這裏我不想和你們爭論。我隻請求你不要立即下判斷,先聽我往下說。同時請允許我引用卡萊爾的一句話。卡萊爾說:“國王的權力要麽是君權神授,要麽是魔鬼的錯誤”。現在我請求你,在君權神授這個主題上,回憶思考卡萊爾說的話。

 

在這本書裏孔子教導,如同所有人類社會中人的普通關係和行為,除了利益和恐懼的基本動機,還有一種影響他們行為的更高尚更高貴的動機,一種高於所有利益和恐懼顧慮的更高尚更高貴的動機,這種動機就是責任;因此在所有人類社會的重要關係中,在人們和一個國家,民族或者國家民族的首領之間的關係中,也有責任,這種更高尚更高貴的動機來影響或者鼓舞他們的行為。那麽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人民忠於國家或者民族的首領的責任的理性基礎是什麽?在孔子時代之前的封建時代,由於半家族的政府的形式和社會秩序,國家多少是個家庭,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宗族或者家庭的成員,血緣紐帶或者天生感情已經通過某種方式把他們和國家首領,也是他們宗族或家庭的高級成員,綁在一起。但在孔子時代,封建時代,我說過,已經走到盡頭;當國家已經遠非家庭可以比擬,當國家的公民不再是一個宗族或家庭的成員。那麽就需要為國家或者民族的人民忠於國家元首——他們的統治者或者君主——的責任找一個新的,清楚的,理性的,堅實的基礎。孔子為這個責任找到什麽新基礎?孔子為這個責任找到的新基礎在這個詞裏——榮譽。

 

去年我在日本,教育外相Baron Kikuchi,問我我提到過的孔子教導他的國家信仰的這本書裏的四個中國字怎麽翻譯。這四個字是名分大義。我把他們翻譯為榮譽和責任的重要原則。因為這個原因中國人把儒教和別的所有信仰作了一個特別區分,沒有把孔子教導的這個教育係統稱為教——漢語裏命名別的宗教,比如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通用術語,——而是把榮譽的信仰稱為名教。在孔子的教導中,術語君子之道,Legge博士翻譯為“高人之路”,在歐洲語言裏最近的等價物是道德律法——字麵上說,道——紳士的律法。事實上,孔子教導的哲學和道德的整個體係可以用一個詞總結:紳士的律法。孔子把紳士的律法成文並發展成為信仰,——國家信仰。這種國家信仰的信念的第一條款就是名分大義——榮譽和責任的原則——也可以稱為:榮譽的法典。

 

在國家信仰裏孔子教導說不但國家,而且所有社會和文明的唯一真正,理性,永恒,絕對的基礎是紳士的律法,人的榮譽感。現在你們,你們大家,即便相信政治裏沒有道德的人——你們大家,我認為,都了解並承認人類社會裏人的榮譽感的重要性。但我不十分肯定你們所有人意識到人的這種榮譽感對維持任何一種人類社會的絕對必要性;事實上,正如諺語所說:“盜亦有道”。沒有人的榮譽感,所有社會和文明會立即崩潰無法存在。我來為你解釋為何如此?讓我們以社會中的賭博這種瑣事為例。除非人們坐下來賭博的時候都承認並感到自己受製於榮譽感,當某種顏色的紙牌或者色子出現就付錢,否則賭博立即就不可能進行。商人——除非商人承認並感到受製於榮譽感去履行契約,所有的交易就都不可能進行。可你們會說違背契約的商人會被送到法庭。沒錯,可是如果沒有法庭,會怎樣?另外,法庭——法庭怎樣才能讓食言的商人履行契約?通過暴力。事實上,沒有人們的榮譽感,社會隻能通過暴力來維持一段時間。但我認為我能向你揭示暴力不能靠自身把社會永遠維持在一起。強迫商人去履行契約的警察,使用暴力。可律師,地方官或者共和國總統——他怎樣讓警察履行職責?你知道他不能用暴力作這件事;那麽用什麽呢?要麽用警察的榮譽感要麽用欺騙。

 

在整個今日的現代世界——很遺憾的說也包括中國——律師,政客,地方官和共和國總統通過欺騙讓警察履行責任。現代的律師,政客,地方官和共和國總統告訴警察他必須履行責任,因為這樣對社會有利益,對他的國家有利益;而對社會有好處意味著,他,這個警察,能夠按時領薪水,沒有這個他和他的家庭就會死於饑餓。律師,政客,或者共和國總統告訴警察這些,我要說,使用了欺騙。我說它是欺騙,因為對國家有利益,對警察意味著每周15先令,這僅僅讓他和他的家庭免於饑餓,卻意味著律師,政客,地方官和共和國總統每年1020千鎊,好房子,電燈,汽車和所有舒適奢侈的東西,上萬的人們的血汗辛勞來供養他。我說它是欺騙,因為如果沒有認識到榮譽感——讓賭徒把他口袋裏最後一個便士拿出來給贏了他的人,沒有榮譽感,所有導致社會上貧富不均的財富的轉移和擁有,如同賭桌上金錢的轉移,就都沒有任何理由和約束力。這樣律師,政客,地方官或者共和國總統,雖然他們談論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其實卻依賴於警察對榮譽的無意識,不但讓他盡職,而且讓他尊重財產權,滿足一周15先令,而律師,政客和共和國總統卻有每年兩萬鎊的收入。我,因此,說這是欺騙,因為他們要求警察有榮譽感;而他們,現代社會的律師,政客,地方官和共和國總統,相信並且公然地按照政治生活沒有道德,沒有榮譽感的原則說話和做事。

 

你會記得,我說過,卡萊爾說——國王統治我們的權利要麽是君權神授要麽是魔鬼的錯誤。現代律師,政客,地方官和共和國總統的這種欺騙就是卡萊爾說的魔鬼的錯誤。就是這種欺騙,現代社會公務員的滑頭教義,自己按照在政治上沒有道德沒有榮譽感的原則說話和做事,卻裝模作樣討論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正是這種滑頭教義,如同卡萊爾所說,導致了今日社會“廣泛的苦難,反抗,狂亂,激進主義起義的狂熱,複辟專製統治的冷酷,大眾的獸性墮落,個人的過度愚昧”。簡言之,正是這暴力和欺騙的組合,滑頭教義和軍國主義,律師和警察,導致了現代社會的無政府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暴力和欺騙的組合強奸了人們的道德感,導致了瘋狂的無政府主義者扔出炸彈和炸藥反抗律師,政客,地方官和共和國總統。

 

事實上,一個社會,沒有人們的榮譽感,在政治上沒有道德,是不能,我要說,維持下去的,或者至少,不能持久。因為在這樣一個社會裏的警察,依賴他們律師,政客,地方官和共和國總統才能實現欺騙,會陷入悖論。他被告知他必須為了社會利益履行自己的職責。可他,這個可憐的警察,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對他而言,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最少也是社會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有別的謀生手段而不是當警察,比如當一個反警察分子,他能夠得到更多報酬來改善他自己和他的家庭的條件,同時也意味著社會利益。那樣的話警察遲早會得出結論,沒有理由,如果能得到更好的報酬,不去做一個革命者或者無政府主義者——這樣社會就到了末日。孟子說:“孔子寫完了春秋”——在書裏他教導了他的國家信仰並揭示了他那個時代的社會——那時的社會,正如今日世界,公務員沒有榮譽感,政治上沒有道德感——注定到了末日;當孔子寫這本書的時候,“亂臣賊子懼”。

 

言歸正傳,我要說,沒有榮譽感的社會不能維持,不能持久。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即使人類社會裏賭博和交易這等瑣碎或者無足重輕的事情涉及到的人際關係裏麵,承認榮譽感也是如此重要和必需,那麽建立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中社會的最本質的規則,家庭和國家,它將是多麽的至關重要。你們知道,所有國家曆史上公民社會的出現通常開始於婚姻法規。歐洲的教堂信仰讓婚姻成為一種聖禮,也就是說,某種神聖的不可違背的東西。歐洲婚姻聖禮的約束力來自教堂,約束力的威信來自上帝。但這隻是一個表麵的,形式的,或者說,法律的約束力。婚姻的神聖不可侵犯的真實的,內在的,實際的約束力標準——正如我們在沒有教堂信仰的國家所見,是榮譽感,男人和女人的紳士律法。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換言之,屬於公民社會的所有國家的榮譽感——紳士律法——的承認,是婚姻製度的基礎。這種婚姻製度建立了家庭。

 

我說過孔子教導的國家信仰是榮譽的法典,我告訴過你孔子由紳士律法引出這個法典。而現在我必須告訴你在孔子時代很久以前中國已經存在紳士律法的不明確的不成文的法典。孔子時代以前中國這種不明確的口頭的紳士律法的法典就是所謂禮——禮儀,品味,禮節的律法。孔子時代之前不久曆史上有中國有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著名的中國法律製定者,一般稱為周公(公元前1135年)——他最先定義,整理,製定了紳士律法的書麵法典,即中國的禮,禮儀,品味,禮貌的律法。周公創造的中國的這部最早的成文紳士法典,就是周禮——周公禮儀的法典。周公的禮貌律法的法典可以看作是前孔子時代中國的信仰,或者也可以稱為,正如基督教之前的猶太民族的摩西律法,中國人民的舊約信仰。正是這舊約信仰——所謂第一次成文的周公的禮貌律法的紳士律法的法典——第一次給了中國婚姻的聖禮和神聖不可侵犯的約束力。直到今天中國人還把婚姻聖禮稱為周公之禮——周公的禮儀律法。通過婚姻聖禮製度,前孔子時代或者中國的舊約信仰時代建立了家庭。它曾經保證了所有中國家庭的穩定和持久。前孔子或者舊約,中國的禮貌律法的信仰,可以稱為一種家庭信仰,以此區分後來孔子教導的國家信仰。

 

現在孔子在他教導的國家信仰裏,這麽說,給了他之前時代的家庭信仰,一個新約。或者說,孔子在他教導的國家信仰裏給了紳士律法一個新的,更廣泛的,更有包容力的應用;如果說家庭信仰,他時代之前的中國舊約信仰製定了婚姻聖禮,那麽孔子,通過在他教導的國家信仰裏給出紳士法則的新的更廣泛的更有包容力的應用,製定了新的聖禮。孔子製動的新聖禮,不再稱為禮——禮貌的律法,他叫它名分大義,我已經翻譯成榮譽和責任的重大原則或者榮譽法典。孔子通過製定名分大義或者榮譽法典,來替代以前的家庭信仰,——給了中國人一個國家信仰。

 

孔子,在他的國家信仰裏教導說,正如他之前時代的家庭信仰即舊約所訂,家庭裏的丈夫和妻子受婚姻聖禮,所謂周公之禮,周公的禮貌律法,的約束,——維持他們的婚姻契約不被侵犯並且絕對遵守它,那麽在他的國家信仰的新約下,每個國家的人民和元首,中國人和他們的皇帝,要遵守名分大義——國家信仰建立的榮譽和責任的重大原則或者榮譽法典——這個新聖禮。保證效忠他們之間的這個契約,把它看作神聖不可侵犯需要絕對遵守的東西。簡言之,這個新聖禮,孔子製定的名分大義,或者榮譽法典,是效忠契約的聖禮,正如舊約周公之禮,孔子時代之前的周公的禮貌律法,是婚姻的聖禮。通過這種方法,我說過,孔子給了紳士律法一個新的,更廣泛的,更有包容力的應用,給我所謂的他之前時代的家庭信仰一個新約,把它變成了國家信仰。

 

換言之,正如孔子前的時代中國的家庭信仰把婚姻契約變成聖禮,孔子的國家信仰把效忠契約變成聖禮。正如家庭信仰建立的婚姻聖禮讓妻子有絕對忠實於他的丈夫的義務,那麽名分大義,中國孔子教導的國家信仰建立的榮譽法典,這種效忠契約的聖禮,中國人有絕對忠實於他的國王的義務。這樣中國孔子教導的國家信仰裏的這種效忠契約的聖禮可以被稱為忠誠的聖禮或者忠誠的信仰。你會記得我說過孔子在某種程度上教導了國王的君權神授。但與其說孔子教導了國王的君權神授,不如說孔子教導了忠誠的神聖職責。孔子教導的中國的對皇帝的神聖或者絕對的效忠責任的約束,不像歐洲的君權神授理論裏約束來自超自然生命也即上帝或者別的抽象哲學生命的權威,而是來自紳士律法——人的榮譽感,所有國家讓妻子效忠於她的丈夫的榮譽感。事實上,孔子教導的中國人民對皇帝的忠實的絕對責任,它的約束力來自類似商人守信履行合同,賭徒遵守規則償還賭債同樣的樸素的榮譽感。

 

正如我說家庭信仰是中國的舊約,是所有國家的教堂信仰,它通過製定婚姻的聖禮和神聖不可侵犯建立了家庭,那麽我稱孔子教導的中國的國家信仰,通過製定效忠契約的新聖禮,建立了國家。如果你認為世界上第一個製定聖禮和建立婚姻的神聖不可侵犯的人為人類和文明產生作了多麽巨大的工作,那麽我認為,你會理解孔子通過製定新聖禮和建立忠誠契約的神聖不可侵犯作了多麽巨大的工作。婚姻聖禮的製定保證了家庭的穩定和持久,如果沒有它人類會滅絕。忠誠契約的聖禮的製定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和持久,沒有它人類社會和文明會毀滅,人會返回野蠻或者動物狀態。因此我說孔子為中國人做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他給了他們國家的概念——國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絕對的基礎,通過給他們這個概念,他把它變成信仰——國家信仰。

 

孔子在一本書裏,我告訴過你,在他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寫的,他把它命名為春秋,教導了國家信仰。在這本書裏孔子首先製定了忠誠契約的新聖禮,叫做名分大義,或者榮譽的法典。這個聖禮因此通常被稱為春秋名分大義,或者簡單說——春秋大義,也就是,春秋年鑒的榮譽和責任的重大原則,或者簡單說,春秋年鑒的重大遠者或者法典。在這本書裏孔子教導的忠誠的神聖責任是中華民族的大憲章。它包括了神聖契約,神聖的社會和約,通過它孔子給予所有中國人和民族完全效忠皇帝的義務,這個契約或者聖禮,是中國國家和政府,中國文明的唯一真正的憲法。孔子在這本書裏說後人會明白他——明白他為世界作了什麽。

 

恐怕已經讓你厭倦,我談了這麽多來說明這個問題。現在總算可以回到開始的問題。你會記得我說過為什麽人類大眾通常需要信仰——我說的是歐洲詞義上的信仰——是因為信仰給了他們一個庇護,這個庇護,通過信任強大的稱為上帝的生物,給了他們生存的永恒感。而我說過孔子教導的哲學或者道德係統,儒教,能替代信仰,可以讓人,甚至所有人類大眾不需要信仰。因此,我說過,一定在儒教裏麵有某種東西能給人,給人類大眾,信仰能給予的同樣的安全感和永恒感。現在,我想你已經找到這個東西。這種東西就是孔子留給中華民族的國家信仰裏對皇帝效忠的神聖責任。

 

你會理解,中華帝國每一個男人,女人和孩子的這種絕對效忠皇帝的神聖責任,在中國民眾的思想裏,給了皇帝一個絕對的,至高的,超越的,全能的權力;對皇帝權力的絕對的,至高的,超越的,全能的信任,給了中國人民,中國的民眾,類似別的國家裏對神的信仰所能給予人類大眾同樣的安全感。對皇帝權力的絕對的,至高的,超越的,全能的信念也保證了中國人民思想裏國家的絕對穩定和持久。社會的這種無限的持久和延續保證了中國人民思想上的種族的不朽。對種族不朽的信念,來自忠誠的神聖責任產生的皇帝萬能權力的信念,給了中國人,中國的廣大民眾,正如別的國家裏信仰給人類大眾所能給予的來生的永恒感。

 

同樣,正如孔子教導的忠誠的絕對神聖責任保證了國家裏種族的不朽,儒教裏祖先崇拜儀式保證了家庭裏種族的不朽。事實上,中國的祖先崇拜儀式與其說建立在來生的信念上,不如說建立在種族不朽的信念上。中國人,當他死了以後,安慰他的不是他會有來生,而是他的孩子,孫子,曾孫,所有他的親人,都會回憶他,想起他,愛他,直到永遠,通過這種方法,在他的想象裏麵,死,對中國人來說,正如漫長的旅行,就算沒有希望,最少也有再次相會的很大可能。這樣,通過祖先崇拜儀式,和忠誠的神聖責任,正如別的國家的信仰對來生的信念所給予人類大眾的,儒教在他們活著的時候給了中國人生存的同樣的永恒感,在他們死時給了他們同樣的安慰感。正是這個原因中國人把祖先崇拜儀式看成和對皇帝的忠誠的神聖哲人的原則同樣重要。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孔子教導的整個體係,我稱之為中國的國家信仰,其實隻有兩個東西,對皇帝的忠誠和對父母的孝順——用中文說,就是忠孝。事實上,忠實的三個條款,中文稱為三綱,儒教或者中國國家信仰的三個主要責任,按照重要程度是——第一,對皇帝效忠的絕對責任;第二,孝順和祖先崇拜;第三,婚姻的神聖不可侵犯和妻子對丈夫的絕對忠誠。三個條款中最後兩個已經在我所謂的家庭信仰,或者前孔子時代中國的舊約信仰裏出現;而第一個條款——對皇帝效忠的絕對責任——是孔子首先教導的,是他憑此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國家信仰或者新約信仰。儒教裏忠實的第一條款——對皇帝效忠的絕對責任——取代了所有信仰——對上帝的信念——裏麵的忠實的第一條款。由於儒教有這個信仰上帝的替代物,儒教,正如我說明的,可以替代信仰,中國人,中國如此眾多的人口,沒有信仰需要的感覺。

 

現在你會問我沒有信仰教導的對上帝的信念,怎麽能讓人,人類大眾,跟隨和遵守孔子教導的道德準則,對皇帝效忠的絕對責任,正如來自上帝威信的上帝信念給予的,宗教給予的讓人們遵循和服從道德準則?在我回答你的問題之前,請讓我首先指出你的一個大錯誤,人們確信神的威信給予的約束力讓人遵守道德行為的準則。我告訴過你歐洲婚禮的聖禮和不可侵犯的約束力來自教堂,而約束力的威信,教堂說,來自上帝。可我說過這個是表麵的形式的約束力。婚姻的不可侵犯的真實的真正的內在的約束力,正如我們在沒有教堂信仰的所有國家所見,來自榮譽感,男人和女人的紳士律法。遵守道德行為的準則的義務的真正威信是人的道德感,紳士律法。對上帝的信念,因此不是讓人遵守道德行為的必需。

 

正是這個事實讓上世紀的伏爾泰和湯姆佩恩這些懷疑論者,讓今日的希拉姆馬克西姆這些理性主義者說,對上帝的信念是信仰建立者發明,牧師維持的欺騙或者欺詐。但這是個粗野荒謬的誹謗。所有的偉人,有偉大智力的人,通常都信上帝。孔子也信上帝,雖然他很少提起它。拿破侖這等有如此偉大的現實的智力者也信上帝。讚美詩作者說:“隻有傻瓜——隻有粗野膚淺理性的人——才會真心說‘沒有上帝’”。但是具有大智的人對上帝的信仰不同於人類大眾對上帝的信仰。具有大智的人對上帝的信仰類似斯賓諾莎:是對宇宙的神聖秩序的信念。孔子說:“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宇宙的神聖秩序。具有大智的人對這種宇宙的神聖秩序有不同的稱呼。德國人費希特稱他為宇宙的神聖理念。中國的哲學語言稱他為道——方法。不論大智的人怎麽稱呼宇宙的神聖秩序,正是宇宙的神聖秩序的人是讓具有大智的人看到遵守部分構成宇宙神聖秩序的道德行為準則,或者道德律的絕對必要。

 

於是,盡管對上帝的信念不是讓人們遵守道德欣慰的準則的必需,但對上帝的信念確實讓人看到遵守這些準則絕對必要的必需。遵守這些道德行為的準則的絕對必須讓具有大智的人遵循和服從這些準則。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那時,人類大眾,沒有這種大智,不能遵循這種讓有大智的人認識到宇宙神聖秩序的推理,因此不能理解遵守道德律的絕對必要。事實上,正如馬太安納德說過,“道德律,開始作為思想被理解,然後作為律法被嚴格遵守,是並且隻能是智者所為”。正是這個原因,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西爾伯特斯賓塞教導的哲學和道德,隻對學者有價值。

 

而信仰的價值在於它讓人,讓沒有理性力量和人格力量的人類大眾,嚴格遵循和服從道德行為的準則。信仰如何並通過什麽方法做到這點?人們想象信仰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是通過教導人們信仰上帝。但我向你揭示過,這是個大錯誤。讓人真正服從道德律或者道德行為的準則的唯一的威信是道德感,也即紳士律法。孔子說:“人之外的道德律不是道德律”。基督在教授他的信仰時說:“天國在你的內心裏”。因此我說,那種人們通過教導他們信仰上帝,通過信仰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的想法是錯誤的。馬丁路德在丹尼爾書的評論裏讚美說:“上帝就在人心信賴、忠實、希望和愛所在的地方。安置地對,上帝對;安置地錯,上帝也是錯覺”。這種信仰教導的對上帝的信念,因此,隻是安置地,或者我所謂的,庇護。而路德又說:“這安置地,也就是對上帝的信念,一定是真實的,否則這安置地,這信念,就是錯覺。或者說,對上帝的信念必須是對上帝的真實認識,對宇宙神聖秩序的真實認識,我們知道,隻有具有大智的人才能達到而人類大眾不能達到。”這樣你看信仰教導的對上帝的信念,人們想象它讓人類大眾遵循和服從道德行為準則,是個錯覺。人正確的把這種對上帝的信念稱為——信心,信任,或者我所謂的庇護。然而,這個庇護,對上帝的信念,信仰所教導的,雖然是錯覺,卻暗示,成全了人們遵守道德行為準則,因為我說過,對上帝的信念給了人們,人類大眾,一種生存中的安全感和永恒感。歌德說:“虔誠,對上帝的信念,信仰所給予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它給予的情緒和脾氣的完美平靜,獲得了修養和人性的完美的更高狀態”。換句話說,信仰教導的對上帝的信念,通過給人生存的安全感和永恒感,讓他們平靜,給了他們必需的情緒脾氣的平靜去感受紳士律法或者道德感,我要說,這正是讓人真正服從道德行為準則或者道德律的唯一的權威。

 

如果信仰教導的對上帝的信念隻是有助於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那麽信仰主要依靠什麽讓人,人類大眾,遵守道德行為準則?靠靈感。馬太安納德說:“無論什麽教條下的高貴靈魂,異教徒恩貝多利克或者基督徒保羅,都堅持靈感,讓道德行為完美的強烈情感,的必要,”。那麽信仰用以依靠的至高的美德,我說過,信仰主要依靠來讓人,讓人類大眾,遵守道德行為準則或者道德律的這種靈感或者信仰裏的強烈情感是什麽?

 

你會記得我告訴你孔子教育的整個體係可以總結為一個詞:紳士律法,歐洲語言裏麵最近義的詞是,我認為,是道德律。孔子把紳士律法稱為秘密。孔子說:“君子之道,費而隱。”然而孔子也說:“普通男女大眾的簡單智力不能了解這種秘密。普通男女大眾的卑賤天性也不能執行紳士律法。”因為這個原因,歌德,也了解這種秘密,——孔子的紳士律法,稱它為“公開的秘密”。人類在那裏以及怎麽發現這個秘密?孔子說過,你會記得,我告訴過你對紳士律法的認識開始於對夫妻關係的認識——婚姻中男女的真正關係。秘密,歌德所說的公開的秘密,孔子的紳士律法,被男人和女人首先發現。那麽,男人和女人是如何發現這個秘密——孔子的紳士律法?

 

我告訴過你孔子的紳士律法的最近義的歐洲語言是道德律。那麽孔子的紳士律法和道德律的不同在什麽地方——我的意思是道德律或者哲學家和倫理學者的道德律法和信仰或者信仰教師教導的道德律法。為了理解孔子的紳士律法和哲學家倫理學者的道德律法的不同,讓我們首先找到信仰和哲學家倫理學者的道德律法的不同。孔子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樣,根據孔子,信仰和道德律——哲學家倫理學者的道德律——的不同在於信仰是淨化的有序的道德律,是道德律的更深入更高尚的標準。

 

哲學家的道德律告訴我們必須遵守我們人的律法,也就是理。而理,正如大家理解的,意味著理性力量,思想和理性的緩慢過程,讓我們區分認識到事物的外在形式的這種優雅的屬性和品質。理,我們的理性力量,因此,隻能讓我們看到道德關係裏的優雅的屬性和品質,習俗,道德,也可以稱呼為外在的禮貌和死板的形式,或者說,對錯,或者正義的身體。理,我們的理性,不能讓我們看到不明確的,活的,對錯,或者正義,的絕對本質,或者說,正義的生命,或者說靈魂 。因為這個原因,老子說:“道德律可以表達,就不是絕對的道德律。道德思想可以被定義,就不是絕對的道德思想。”倫理學者的道德律告訴我們必須遵守我們人的律法,稱為良心,也就是我們的心。但,正如希伯來聖經裏的智者說,人心裏有很多策略。因此,當我們把良心,我們的心,作為我們人的律法來遵守,我們就可能傾向於去遵守,不是我所謂的正義的靈魂的聲音,正義的不明確的絕對本質,而是一個人心裏的許多策略。

 

換言之,信仰告訴我們遵守我們人的律法我們必須遵守我們人的正確的律法,不是動物的肉體的律法,聖保羅所謂的肉體思想的律法,著名信徒Auguste Comte, Monsieur Littre給了一個很好的定義,自我保護和發展的律法;而是我們人的真的律法,聖保羅所謂的精神思想的律法,孔子定義的紳士律法。簡言之,我們人的真正的律法,信仰告訴我們去遵守,是基督所謂的我們內心的天國。我們看到,正如孔子說的,信仰是提煉過的,精神化的,有序的道德律,比哲學家和倫理學者的道德律更高更深的標準。因此,基督說:“除非你的公正(或者道德)超越了ScribesPharisees(也就是哲學家和倫理學者)的公正(或者道德),否則你不可能進入天國。”

 

和信仰一樣,孔子的紳士律法也是提煉過的,有序的道德律——比哲學家和倫理學者的道德律更深更高的道德律標準。哲學家和倫理學者的道德律告訴我們必須遵守我們人的道德律,哲學家稱為,理,倫理學者稱為,良心。和信仰一樣,孔子的紳士律法告訴我們必須遵守真正的我們人的律法,不是街上一般人或者粗俗肮髒者的律法,而是艾默生所謂的世界上“最簡最純的思想”的人的律法。事實上為了了解紳士的人的律法是什麽?我們必須首先是紳士並且,正如艾默生所說,本身具有最簡最純的思想。因此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然而孔子說過我們可以知道什麽是紳士律法,隻要我們學習並嚐試獲得紳士的細膩的感情或者品位。在孔子的教義裏品位的中文是禮,曾經被翻譯成禮節,禮數,和禮貌,其實這個詞是品位的意思。品味,紳士的細膩情感和好品位,當用於道德行為時,用歐洲語言說,就是榮譽感。事實上,孔子的紳士律法不是別的而是榮譽感。榮譽感,孔子稱為紳士律法,不是哲學家或者倫理學者的道德律,生硬,死板的關於對錯的形式的或者公式的知識,而類似基督教聖經裏的正義,一種天生的,逼真的,生動的對對錯,或者正義,正義的生命和靈魂,也稱為榮譽,的不明確的絕對的本質的感悟力。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認識到夫妻關係的男人和女人,是怎麽認識到那個秘密,歌德的秘密,孔子的紳士律法?男人和女人發現這個秘密,是因為他們有紳士的細膩感情,好品位,用在道德行為上就是榮譽感,讓他們看到了對錯或者正義的不明確的絕對的本質,正義的生命和靈魂也就是榮譽。那麽是什麽給了,激發了男人和女人有這種細膩情感,好品位或者榮譽感,讓她們看到正義的靈魂也叫榮譽?朱貝爾的這句美文解釋了它。朱貝爾說:“Les homes no sont justes qu’envers ceux qu’ils aiment。人不能真正公正對待他的鄰居,除非他愛他。”因此讓男人和女人看到朱貝爾所說的真正的公正,正義的靈魂也叫榮譽,讓他們發現這個秘密——歌德所說的公開的秘密,孔子的紳士律法——的靈感就是愛——男女之間的愛,這麽說,產生了紳士律法;這個秘密,因為擁有它人類不但建立了社會和文明,而且建立了信仰——去發現上帝。你現在會理解歌德,借浮士德之口的忠實自白,開頭是:

 

上麵不是天堂的屋頂麽?

下麵不是堅實的大地麽?

 

我要告訴你不是信仰教導的對上帝的信念,讓你遵守道德行為的準則。讓人遵守道德行為的準則的是信仰要求的紳士律法——我們內心的天國。因此紳士律法是信仰的生命,而對上帝的信念以及信仰教導的道德行為準則,隻不過是,可以說,信仰的身體。如果信仰的生命是紳士律法,那麽信仰的靈魂,信仰的靈感之源,——是愛。愛不單是指男女之愛這種人類最先了解的愛。愛包括所有真實的人類感情,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以及對所有生命的愛情,親切,同情,憐憫,仁慈;事實上,中國字仁裏麵所包括的所有真實的人類情感,如果用最近義的歐洲語言,用基督教的老話說,就是神性,因為這是人的最類似神的品質,用現代話說,就是人性,人性的愛,或者一個字,愛。簡言之,信仰的靈魂,信仰的靈感之源就是中國的仁,愛——你可以稱呼它任何名字——最先出現在世界上的就是男女之愛。之後,稱為信仰的靈感,信仰的至高美德,在他之上,我說過,信仰主要依靠它讓人,讓人類大眾遵守道德行為的準則或者道德律,部分構成了宇宙的神聖秩序。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我們已經發現信仰裏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而信仰裏的這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不隻在信仰裏發現——我是指教堂信仰。這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為每個曾經感受到,讓他拋開所有自私和害怕的考慮去遵守道德行為的準則的衝動的人所了解。事實上,信仰裏的這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在人的任何不是基於私利或者害怕的動機,而是責任和榮譽感,所驅動的行為裏都能找到。信仰裏的這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我要說,不隻在信仰裏找到。信仰的價值在於所有偉大信仰的創立者身後留下的關於道德行為準則的話裏所有的,倫理學者和哲學家的道德準則裏沒有的,這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正如馬太阿諾德所說,照亮了準則讓人們容易去遵守。而信仰裏的道德行為準則裏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不隻在信仰裏找到。所有文學偉人,特別是詩人,他們的文章裏也充滿了信仰裏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歌德的文章,比如,我曾經引用過的,也有這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可文學偉人的文章,不幸地,不能傳達到人類大眾,因為所有的文學偉人都使用受過教育的人的語言,這是人類大眾不能理解的。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的建立者有一個優勢,他們大都不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因此,說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樸素語言,這樣就能讓人類大眾理解他們。因此信仰,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可以向人類大眾傳播它所包含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為了理解靈感或者活的情感是怎樣進入信仰,進入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讓我們看看信仰是如何進入世界的。

 

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的建立者,我們知道,都是具有特別甚至異常強烈的情感天性的人。這種異常強烈的情感天性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愛的情感或者人類感情,我說過,這是信仰的靈感之源,信仰的靈魂。這種強烈的愛或者人類感情的感覺或者情感讓他們看到我所說的對錯或者正義的不明確的絕對的本質,公正的靈魂即他們所說的正義。這種對正義的絕對本質的生動體驗讓他們看到了紳士律法或者道德律的統一。由於他們具有非常強烈的情感天性,他們具有強大的想象力,這就無意中把道德律的一致人格化為一種全能的超自然生命。這種超自然的全能的生命,他們想象中人格化的道德律的一致性,他們稱之為上帝,他們相信,他們感受到的強烈的愛或者人類感情的情感或者激情來自那裏。這樣,信仰裏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就進入了信仰;激勵照亮了道德行為準則,提供了情感和動力供人類大眾,沿著道德行為的筆直的狹窄的路前進。信仰的價值不隻是他的道德行為準則裏麵有靈感或者活的情感來照亮這些準則以便人們遵守。信仰,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的價值在於他們有一個組織來喚醒,鼓勵,點亮人的這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讓他們遵守道德行為準則。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裏麵的這種組織就是教堂。

 

教堂,很多人相信,是建造來教導人們相信上帝。這是個大錯誤。現代基督教堂的這個大錯誤讓誠實的人,比如已故J.A.佛羅德先生對現代基督教堂感到惡心。佛羅德先生說:“在英格蘭我聽了上百個布道,關於忠實地秘密,關於神職人員的神聖使命,關於羅馬教皇的繼承,等等,實話說沒有一個我能夠回想起來誠實,樸素的戒律,‘不可撒謊’,‘不可偷竊’。”我很敬重佛羅德先生,但我以為他在說起教堂,基督教堂,應該教導道德時錯了。教堂建立的目的無疑是讓人有道德,讓人遵守諸如“不可撒謊”“不可偷竊”的道德行為準則。可使世界上偉大信仰的教堂的功能,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導道德,而是教導信仰,我曾向你說明過,不是呆板方正的教條諸如“不可撒謊”“不可偷竊”,而是靈感,一種讓人們遵守準則的活的情感。換言之,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的教堂是一個組織,我說過,喚醒並點亮人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讓他們遵守道德行為準則。那麽教堂是怎麽喚醒並點亮人的靈感?

 

眾所周知,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的建立者不僅給了他們教導的道德行為準則以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而且鼓勵他們的直係門徒以無限的讚美,愛和狂熱的情感來對待他們自身。當偉大導師死後,他們的直係門徒,為了保持對他們導師的無限的讚美,愛和狂熱的情感,建立了教堂。這,我們知道,就是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的教堂的起源。教堂喚醒並點亮了人所必需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通過保持,激勵,鼓勵這種對門徒最先體驗的信仰的導師和創立者的人身和個性的無限的讚美,愛和狂熱的情感。人們正確稱呼這種對上帝的信念,對信仰的信念為忠誠;那麽是對誰的忠誠?對他們信仰的宗師和建立者,伊斯蘭教裏的先知,基督教裏的基督,的忠誠。如果你問一個有良心的伊斯蘭教徒為什麽他信上帝並且遵守道德行為準則,他會正確回答你他這麽做是因為他信默罕默德這個先知。如果你問一個有良心的基督徒為什麽他信上帝並且遵守道德行為準則,他會正確告訴你他這麽做因為他愛基督。你看,對默罕默德的信念,對基督的愛,事實上我所說的對信仰的宗師和建立者的無限的讚美,愛和狂熱的情感,被教堂用來保持,激勵,鼓勵人的,是靈感之源,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的真正力量,通過它可以讓人,人類大眾遵守道德行為準則。(孟子,在談到中國曆史上兩個最純粹最基督式的人物,說:“人們聽說伯夷和叔齊的精神,放蕩的惡棍不再自私,懦弱的人有了勇氣。”)

 

我寫了這麽多,現在可以回答剛才你問我的問題了。你問我,你會記得,沒有信仰教導的對上帝的信念——一個人怎麽能讓人,讓人類大眾,跟隨和服從孔子在國家信仰裏教導的道德的準則——對皇帝忠誠的絕對責任?我向你揭示了信仰能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主要通過稱為教堂的組織來喚醒和點亮人所必需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讓他們遵守這些準則。現在為了回答你的問題,我會告訴你,孔子教導的體係,稱為儒教,中國的國家信仰,正如別的國家的教堂信仰,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的手段也是通過相當於別的國家的教堂信仰裏的教堂這樣的組織。在中國儒教這種國家信仰裏的這種組織就是——學校。學校是中國孔子的國家信仰裏的教堂。你知道,漢語裏宗教信仰的“教”這個字也是教育的教。事實上,由於中國的教堂就是學校,信仰在中國就意味著教育,修養。中國學校的目的和目標,不是像今日現代歐洲和美國,教人謀生,而正如教堂信仰的目的和目標,是教人理解弗洛德先生所謂的基本節律,“不要撒謊”“不要偷竊”;事實上,教導人做個好人。“不論我們是否言行有素”約翰生說:“不論我們是否想有用或者讓人愉快,最基本的是要有對和錯的虔誠的道德認識;然後,了解人類曆史,以及那些體現了真理,被事實證明的合理觀點。”

 

我們已經看見教堂信仰的教堂通過喚醒點亮人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能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而它喚醒點亮人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主要通過激勵喚起對信仰的宗師和建立者的無限讚美,愛和狂熱的情感。那麽,在學校——中國的孔子的國家信仰裏的教堂——和別的國家的教堂信仰裏的教堂有一個不同。學校——中國的國家信仰裏的教堂,確實讓人遵守道德行為的準則,正如教堂信仰裏的教堂,是通過喚醒和點亮人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但中國的學校用來喚醒和點亮人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的方法不同於別的國家的教堂信仰裏教堂作用的方法。學校,中國孔子國家信仰裏的教堂,不是通過激勵點亮對孔子的無限敬仰,愛和狂熱的情感來喚醒和點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孔子在他的一生中的確在他的直係門徒裏麵激發一種無限敬仰,愛和狂熱的情感,而且在他死後,在研究並理解他的所有偉人中間同樣激發了一種無限敬仰,愛和狂熱的情感。但是孔子在他活著的時候以及在他死後,都沒有激發人類大眾同樣的讚美,愛和狂熱的情感,正如世界上別的偉大信仰的創立者那樣,我們知道,曾經激發的。中國的普通大眾,並不讚美崇拜孔子,好像伊斯蘭國家的普通大眾讚美崇拜默罕默德,或者歐洲國家的普通大眾讚美崇拜耶穌基督。在這方麵,孔子和信仰的建立者之類的人是有區別的。為了成為歐洲詞義上信仰的建立者,一個人必須有特別甚至異常強烈的情感天性。孔子事實上是國王的族裔後代,商王室,在孔子生活的朝代之前曾經統治中國的朝代——是具有希伯來人民同樣的強烈情感天性的種族。但是孔子生活在周王室的王朝裏,周王室——具有類似希臘人的良好理性天性的種族,周公就屬於這個種族,他是,我說過,前孔子信仰或者中國的舊約信仰時期的典型代表。這樣,如果做個類比的話,孔子就是希伯來人的出身,具有希伯來種族的強烈情感天性,同時接受了最好的智力教育,具有希臘文明所能給予的最好的智力修養。事實上,正如現代歐洲偉大的歌德,有一天歐洲人會認識到偉大的歌德具有最完美的人性,是歐洲文明產生的真正的歐洲人,正如中國人認識到孔子具有最完美的人性,是中國文明產生的真正的中國人——正如偉大的歌德,我要說,孔子有教育有教養,因而不屬於信仰建立者之類的人。事實上,在孔子活著的時候,他並沒有被人們所了解,除了他最親密人和最直係的門徒。

 

中國的學校,我要說,是孔子的國家信仰的教堂,不是通過激起和喚醒對孔子的讚美,愛和狂熱的情感來喚醒點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來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那麽中國的學校怎麽喚醒點亮靈感或者活的情感來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呢?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學校——中國國家信仰的教堂——喚醒點亮人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讓他們遵守道德行為準則,是通過教他們詩歌——事實上,所有文學偉人的著作,我說過,都具有信仰所有的道德行為準則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馬泰阿諾德,談到荷馬和他的詩歌的高貴品質說,:“荷馬詩歌以及文學偉人的高貴,能夠淨化蒙昧的人,能改造他”。事實上,無論什麽真實的,無論什麽正直的,無論什麽純潔的,無論什麽可愛的,無論什麽有好名聲的,如果有任何美德,如果有任何讚譽——學校,中國的國家信仰的教堂,都會讓人思考它們,通過對它們的思考,喚醒點亮了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讓人遵守道德行為準則。

 

你會記得我告訴過你文學偉人的真正著作,比如荷馬詩歌,不能傳達於大眾,因為文學偉人使用受過教育的人的語言,不能為人類大眾所理解。事實既然如此,那麽孔子教導的體係,儒教,中國的國家信仰,是怎麽喚醒點亮了人類大眾,中國的普通大眾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讓他們遵守道德行為準則?現在我曾告訴你中國相應於別的國家的教堂信仰裏的教堂的組織,是學校。但是這不完全正確。在中國和別的國家的教堂信仰裏的教堂相應的孔子的國家信仰的真正組織——是家庭。真正的教堂——學校不過是一個附屬物——中國的孔子國家信仰的真正的教堂,是在每一個房屋有祖先牌位和祖先拜堂,在每一個村鎮有祖先廟堂的家庭。我曾經告訴你靈感之源,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讓人,讓人類大眾遵守道德行為準則的真正動力,是教堂通過它來激勵喚起人們對信仰的宗師和創立者的無限的讚美,愛和狂熱的情感。那麽中國的國家信仰裏麵讓人,讓中國的普通大眾遵守道德行為準則的靈感之源,真正的動力是“對父母的愛”。基督教之類教堂信仰的教堂,說:“愛基督。”中國孔子國家信仰的教堂——每個家庭的祖先排位——說“愛你的父母”。聖保羅說:“讓每一個基督的後人遠離不公正”。而孝經,寫於漢朝,中國的Imitatio Christi,的作者說:“愛父母的人遠離不公正。”簡言之,正如基督教,教堂信仰的本質,動力,真正的靈感之源,是對基督的愛,國家信仰,中國的儒教的本質,動力,真正的靈感之源是“對父母的愛”——孝順,以及祖先崇拜儀式。

 

孔子說:“在父輩聚集的地方聚集;舉行他們舉行過的典禮;演奏他們演奏過的音樂;敬他們所敬;愛他們所愛;事實上,好像她們還活著,隻不過是暫時分開,其實還是和我們在一起,這樣對待他們,是孝順的最高境界。”孔子還說:“敬重死者,懷念過去,人的美德會增加。”Cogitavi dies antiques, et annos eternos in menti habui.這就是中國的國家信仰,儒教,如何喚醒點亮人們的靈感或者活的情感,讓他們遵守道德行為準則,最高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對皇帝效忠的絕對責任,正如世界上所有偉大信仰裏麵最高最重要的道德行為準則就是畏懼上帝。換言之,教堂信仰,比如基督教,說:——“畏懼上帝,服從他”。而孔子的國家信仰,儒教,說:——“尊敬皇帝,效忠他”。教堂信仰,比如基督教,說:——“如果你畏懼上帝並服從他,首先要愛基督。”孔子的國家信仰,或者儒教,說:——“尊敬皇帝並效忠他,首先要愛你的父母”。

 

我已經給你揭示了為什麽孔子時代以來這2500年中國文明沒有心靈和頭腦衝突的原因。沒有這種衝突的原因是中國人,中國的普通大眾,沒有信仰需要感——我是說歐洲詞義上的信仰;中國人沒有信仰需要感的原因是中國人在儒教裏有某種東西可以取代信仰。這種東西,我已經向你說明,是孔子在他給中華民族的國家信仰裏教導的對皇帝的效忠的絕對責任,稱為名分大義的榮譽法典。孔子為中國人民作的最偉大的工作,我說過,是給了他們國家信仰,教導他們對皇帝的效忠的絕對責任。

 

我認為大量探討孔子以及他為中華民族所作的事是必需的,因為它是我們現在討論問題,中國人的精神,的重要基礎。因為我想告訴你,你也會從我所說的話裏理解,中國人,特別是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不懂裝懂地忘記並放棄了他曾經效忠的榮譽法典,中國孔子的國家信仰的名分大義,對皇帝或者元首效忠的絕對神聖責任,這樣的中國人已經丟掉了中國人的精神,丟掉了他的民族和種族的精神:他不再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最後,讓我簡單總結我們討論的題目——中國人的精神或者真正的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我向你說明過,是過著具有成人的理智同時具有孩子的單純心靈的生活的人,中國人的精神是靈魂和理性的快樂聯合。如果你考察中國思想在傳統藝術文學作品裏的產物,你會發現是靈魂和理性的快樂聯合讓這些作品悅人可喜。馬泰阿諾德對荷馬詩歌的說法對所有中國傳統文學同樣適合,“不但具有深刻觸動人性本心的力量,這是伏爾泰不能企及的弱點,也具有伏爾泰的令人驚異的樸素理性。”

 

馬太阿諾德把這位最好的希臘詩人的詩歌稱為富有想象力的理智的女祭司。中國人的精神,正如在最好的標本,也就是他們的藝術和文學的作品裏麵可見的,正是馬太阿諾德所說的富有想象力的理智。馬太阿諾德說:——“早期異教徒的詩歌靠感覺和理解生活;中世紀基督徒的詩歌靠心靈和想象生活。而現代精神生活,當今的現代歐洲精神的主要元素,既不是感覺和理解,也不是心靈和想象,而是富有想象力的理智。”

 

如果馬太阿諾德所謂的今日歐洲人民的現代精神,是富有想象力的推理,你會發現中國人的精神對歐洲人有多麽巨大的價值,——這種精神就是馬太阿諾德所謂的富有想象力的理智。他非常有價值,非常值得研究,非常值得理解,而不是忽視,輕視,試圖破壞它。

 

在我最後作結論前,我想給你們一個警告。在考慮我給你們說明的中國人的精神時,你要記住它不是科學,哲學,神學,或者什麽主義,類似Blavatsky太太或者Besant夫人的神學或者主義。中國人的精神甚至不是頭腦——大腦和思想的作品。中國人的精神,我要說,是思想的狀態,內心的脾氣,你不能像學速記或者世界語一樣學習它,——簡單說,它是一種心態,或者用詩人的話說,一種寧靜祥和的心態。

 

最後請允許我為你們朗誦非常中國化的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幾行詩,勝過我本人的任何言詞,為你描述了中國人精神上寧靜祥和的心態。這幾行英國詩以我力不能逮的手法向你呈現了,中國式人性裏靈魂和理性的快樂結合,以及賦予真正中國人無以言表的文雅的寧靜祥和,在《丁登修道院》這首詩裏他說:——

 

同樣,憑借它們

我還在更高尚的方麵

得到別的饋贈:祥和的心態

讓神秘的重荷,

讓整個難以了解的世界給予的

沉重惱人的負擔,

得到緩解:——在寧靜祥和的心態下

柔情引導我們前行,——

直到我們的肉體的呼吸

甚至血液的流動

都停下了,我們的身體已經

熟睡,成了活的靈魂:

我們的眼睛在和諧的力量下變得

寧靜,在快樂的力量下變得深邃,

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

 

寧靜祥和的心態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智,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