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人生是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
(2005-04-18 22:12:30)
下一個
人生就是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覺悟的聖賢告訴我們:隻要還沒證入“無生”,沒到達“無學位”,就是學海無涯、學無止境。。。
古人說:“要隨波逐浪,不可隨波逐流。”
隻要學會“隨波逐浪”:就可借助風力、浪力,乘風破浪,近趨彼岸。。。
如果一味“隨波逐流”:就很可能同流合汙、隨泥沙具下。。。
人要學會能“隨善緣,接善緣,發善願,語善言,行善舉”,則可一生無大過了。
鄭石岩老師有許多好的講演報告,能給人啟發、鼓勵和鞭策,現在推薦一篇,大家共享:
隨緣成長 作者:鄭石岩
http://ebud.net/book/book/readari.asp?no=39863
序
人要不斷的成長和學習,才能累積經驗和智慧,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和挑戰。能不斷成長和學習的人,才有信心,自我認同才會完整,心理方能健康平衡。當然,在更高層的精神生活和悟性上,也唯有透過學習和成長,才有清醒的覺察和領悟。
人注定要在任何環境中學習,所以要隨緣成長。就個人的生涯而言,你可以選擇一個方向,朝著它去努力;但不可能選擇遭遇,因為遭遇已經發生在生活之中,它就是你的緣。緣是無可逃避的,逃避的人變得退卻,變得無能和痛苦。唯有肯隨緣成長、主動出擊、精進勤奮的人,才能適應無常變化的環境,因為他們學會的是生活的本事。
依我的觀察,成功的人都能隨緣成長。他們對於不幸的遭遇或挫敗,沒有怨言,甚至任勞任怨,從中學習,汲取經驗。經過一段時間,他們的本事增加,判斷力提高,終於奠定了成功的基礎。這些成功的人,無論是在商界、政界、學界或任何行業,都經曆過挫敗和磨練,從所遭遇的逆緣中學會諸多能力,從順緣中學會自我鼓舞。唐朝的雲門禪師指出:
“要隨波逐浪, 不可隨波逐流。”
懂得隨緣學習、成長和創造的人,就掌握了隨波逐浪的契機;不懂得從中汲取教訓,不能隨機結緣的人,終究被挫敗的浪濤襲卷而去,所以叫隨波逐流。
隻要你肯努力學習,善於運用你的遭遇,機會就會像紡織地毯一樣,越編越大,能力和見識也越來越廣。我知道逆境使人吃苦,但在它的背後卻隱藏著良機,往往可以從中學到最寶貴的經驗。
人生就是一個隨緣成長和創造的過程。如果你對於自己的遭遇,抱著挑剔的態度,不肯從中淘取它的寶貴經驗,將會一事無成。反之,唯有能隨緣成長和創造的人,才有新局麵和大未來。
這本書所揭櫫的隨緣成長,包括了四個方麵:其一是隨緣努力、學習和創造;這樣就能處處成長,立於不改之地,它的重點是學習行動。其次是隨興培養心情,要保持好的興致;在任何時候,遭逢任何境遇,都能夠保持好心情,這樣才能有勁工作,才有心情麵對自己的生活。其三是隨緣保持和氣,來經營自己的家庭;俗語說家和萬事興,和能結合家人的心智力量,涵養興致和士氣。其四是隨緣修行,要依正信修持,才能在宗教上培養情操,讓自己與更高層的精神世界相應,而孕育出無我的決定信仰,從而參悟人生的意義。
善於學習的人,能在生活中增長智慧。他們每經一事,就能增長一智,甚至更多;每個遭遇都帶來心得和見識,所以見識廣,能力好,經驗豐富。於是,他們的自我功能較強,適應生活的能力也高。反之,那些不肯隨緣學習和成長的人,則表現了偏差行為和適應困難等症狀。
本書用一篇篇的短文,敘述隨緣成長的技巧。有從諮商實務經驗中發現的道理,有從社會觀察中獲得的啟示,也有實踐禪修的心得。希望它能給讀者帶來助益。
第一篇 隨處都在學習
〈篇頭語〉
人的一生,除了學校課程所提供原基本知識之外,大部分的能力和經驗,都是從日常生活、工作和遭遇中學來的。因此,你若不把握隨緣成長,隨處觀察學習,無論是在專業、視野及待人處世各方麵,都不容易有大格局的開展。
隨緣成長的人,願意向人請教,善於跟人合作;更重要的是他懂得結緣,知道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他隨處都會交結好友,學習新知。
隨處學習的人,總是勇於嚐試,在行動中不斷曆練和成長。真正的本領不在書本裏,而是自實務的工作經驗中學來的。
隨緣成長的人是有夢想的,他們懂得選擇某個方麵去努力,對它醉心,堅毅地努力下去,無論遭遇如何,他們總能達成目的。
他們懂得割舍,深知複雜的生活,不能維持明確的方向;猶豫不決的拖延,會造成良機的流失。由於他們的心誌單純,判斷力也就清明。
每一個機緣都有意義,都有它的價值;他們虛心學習,而且不武斷地說一聲絕不。他們可以否定惡習,說一聲絕不,但在成長的嚐試上,他們謙衝為懷。
隨緣成長的人,肯吃苦,懂得在失敗中找得答案;他們善於避免錯誤,勇於改正。隨緣成長的人,處處都能把握機會學習。
1隨緣學習的妙方
每一個痛苦都有它的原因,克服那些痛苦,就能成長,超越。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你去調適,隻要你肯學習,就會走出光明的路來。
每一個人,都注定要在自己的機緣和境遇中成長。你的遭遇,正是豐富人生的素材;你的處境,更是磨練和砥礪的試金石。所以,你不能自不幸遭遇中逃脫,在困境中敗下陣來;要從中汲取教訓,獲得寶貴的經驗,然後,積極地麵對你的人生。你所經曆之處,都必須從中學到新知,獲得能力和成長。佛經上說:
“功不唐捐。”
人所經曆的、遭遇的都不會是憑白而過,都能帶來一些重要的經驗、訊息和機會。因此,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都能得到應有的報償,這叫做功不唐捐。
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是個人機緣的產物,隻要被用在積極麵上,無論它是痛苦,是快樂,是喜歡,是不喜歡,都會化作不可思議的能力。我在大學時考入會計係,讀了後才知道自己不喜歡會計這門學問,特別是每天要跟數字打交道,看了就皺眉頭。於是我重考,改學教育。不過,大學畢業之後,第一個工作,卻靠著大一所學的些許會計知識而勝任愉快,真是功不唐捐。
我在年輕時代,因鬧窮而打工,舉凡幫人耕種、建築工或打雜幫傭都做過。至於作買賣的經驗更完整,從零賣到批發,從包商到大盤,我都經曆過。雖然我沒有走經商的路,但是這些艱辛的閱曆,卻讓我學會怎麽做事,對人性的了解殊多。它在往後的行政工作上,或助人的輔導專業上,都有很大的助益。因此,對於現在正遭遇困難的人,我都會清楚地告訴他:
“你現在的辛苦不會白挨,
它會帶給你經驗和智慧,
以及用不完的精神力量。
現在你要心甘情願,
去承受和學習。”
每一個痛苦都有它的原因,克服那些痛苦,就能成長、超越。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你去調適,隻要你肯學習,就會走出光明的路來。
就拿生涯來說,你可以選擇一個目標,在某一個領域,多學習多磨練,就會看出成功的門道。不過,一定要注意,雖然你可以選擇目標,朝著它努力,但是人無法選擇遭遇。某些事與願違的處境確實給人帶來極大的阻力。於是,你必須有耐性,用迂回的方式,持續努力下去,千萬不要灰心,隻要你一灰心鬆手,就會半途而廢,永遠不會成功。
為了克服當前的困難,你也許要分出時間和精力,去打工賺錢,去麵對必要的承擔,但你還是要看準原來的目標,找機會充實、學習和磨練。最後你會發現,一路走來的阻力並非阻力,而是你獲得成功的機緣。
我是宜蘭人,經常往來於北宜公路,受到這條公路的洗禮和啟發殊多。所以,我常對年輕人說,宜蘭到台北若畫一條直線,不過幾十公裏,然因中間隔著崇山峻嶺,溪流深穀,公路必須繞行前進,才會有九彎十八拐偌多的迂回路線。不過,無論怎麽迂回,目標總是朝向台北。當北宜公路建好之後,它的蜿蜒之美卻成為大家欣賞的風光,它的曲折迂回則成為旅客讚美的景致。每個人的生涯路就像北宜公路一樣,一路開山架橋,環繞而行,目的地終於出現。
勇敢麵對自己的機緣,努力克服那些困境,它正是成就你自己的路。所遭遇的困難越多,得到的智慧和毅力也越多;開拓出來的人生路就越絢爛。請注意:
“你注定要在許多遭遇中成長。
在你的境遇中,
必能找到自己的光輝。”
人生路上,無論是順是逆,都是你的緣,都是你必須承擔和生活的事。要心甘情願,不要怨天尤人;要捧下這些遭遇當彩料,繪出最瑰麗的生命圖像。
2在行動中學會真本事
藉著實際參與,要比你勞神苦思容易得到寶貴的經驗;采取行動去做一件最基層的實務,要比你枯坐夢想美麗的未來好。
每個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但有很多人隻是羨慕別人有好的事業,期待有一天也能碰到好機會。日子久了,他們覺得這世界不公平,然後把成長與發展的機會,歸因成命運;接著他們相信的命運不好,認命當一位失敗者,用消極的眼光看世事,用冷漠沒有朝氣的態度來看人生,這就是我所看到光想不做的失敗者。
其實,你需要有一位目標,它必須是你喜歡的工作或職業;你要醉心於它,朝思暮想並采取行動。你可以請教別人,搜集更多資料,找機會實際去參與。然後,就更能掌握具體的藍圖和步驟。
發明電話的貝爾(Alexander G·Bell),他醉心於透過電來傳送聲音。於是,千裏迢迢去拜訪當時的大科學亨利(Joseph Henry),把他的希望和想法說給他聽,並向他請教。兩人的對話何等發人深省。貝爾問:
“先生!請你指教我,是把這構想公開,讓別人去做?或者由自己努力來做?”亨利說:
“你已有了偉大發明的構想,就該努力行動。”
“但是,這項工程有許許多多困難,它需要足夠電學方麵的知識才能解決。可是,我不具備這些能力。”這時亨利以堅定的語氣對貝爾說:
“取得它!”
貝爾困為得到亨利的鼓勵和指導,終於完成了電話的發明工作。他回憶道:“如果沒有‘取得它’這幾個字的激勵,我絕不可能發明電話。”
在事業的發展上,隻有一條路:朝著目標,邊做邊學,投入其中汲取經驗;在實際工作中學習、見識、曆練和結緣。要把事業做好,除了基本學識和技能之外,你需要機會,它來自與實務界結緣。當然,你也需要見識和能力,它更要從實作中培養。
藉著實際參與,要比你勞神苦思容易得到寶貴的經驗;采取行動去做一件最基層的實務,要比你枯坐夢想美麗的未來好。我發現那些賦閑在家、落寞而不振作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弱點:他們缺乏行動的習慣。他們不甘從基層做起,因此不清楚職場上那是他有能力做的,那些是他做不來的。許多人,把空間誤以為是能力,久之自以為能做什麽。實際上,他想做的都是他做不來的,於是成為職場上的遊離人。
求職要從行動開始。進入職場,專心於現在能做的事,熱情地工作,你就有機會學習,有機會見識和成長。你的能力會在工作中,像滾雪球一樣快速增加,機緣也漸漸伸出觸角。當然,你必須心甘情願去做,去學習。這就是我所謂的行動中學習。
我高中的時候,星期假日跟父親一起做生意,到產地承包水果。他帶我到產地,把我丟在李子園,要我和果農談承包價碼。我既不懂得怎麽估量產值,更沒有和人家談價碼的經驗。幾個果農陪著我走了一遍,我裝懂的樣子跟他們交談,但內心忐忑不安,怕弄不好會遭父親責備。於是急中生智,要他們評估總產值,把計算的標準說給我聽,把細節弄清楚,我隻要跟他談價碼就行。其實,果子長在樹上,要相當有經驗的人,才能估準產量和產值。我的經驗實在不足,最後我想出一個辦法,建議把承包改為約定承購——隻約定單位價格,照價全部收購。父親對於我的建議也讚同,我有著受到肯定的滿足感。
不過,從那一次起,我便很注意每一棵果樹的產量,依它們的高度、大小、果子的疏密狀況,作了一些記錄,後來我在估計產量時,比父親還精確。當時,我覺得父親沒有教我什麽,都是靠自己學來的,並以此自豪;多年以後,我才領悟到,他教我的是行動,他一直希望我從行動中學習經商。
從這些經驗中,我學會勇於采取行動。這對於我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我想做什麽,就朝著那方向采取行動。從做中學,從做中成長。
3嚐試的勇氣
嚐試必須有準備,有一套工具,去解決眼前所麵對的問題。那些工具包括能力、資源和結緣,你要努力學習和獲得它。
人要勇於嚐試,才能開啟新局,創造新的生活。我所謂勇於嚐試,不是教人朝三暮四,忽東忽西,沒有個生涯的目標。勇於嚐試,是要你在節骨眼處,勇敢為自己爭取創造的機會。
我知道許多人很保守,不敢嚐試改變自己,他的生活就得枯燥、厭倦和無奈,因為他失掉許多創造自己的機會。有許多人活得暮氣沉沉,也是由於不敢嚐試所致。還有許多人一直逗留在職場的外圍,不能投入其中好好奮門一番,都源自不敢嚐試的毛病。
嚐試難在第一步,隻要你能突破剛開始的猶豫,就能順利改變自己。
有一位鄉下的媽媽,排除先生和鄰居潑冷水式的嘲諷,下定決心到國民小學夜間補校就讀。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能讀、能寫、能算。她說:“過去很內疚和慚愧,別人能讀故事書給孩子聽,自己卻不能;別人能陪孩子學習,一起討論書中的知識,自己卻目不識訂。”她接著說:
“當我知道國小有夜間補校課程時,我既想參加,又怕自己跟不上,鄰居和先生冷嘲熱諷,我幾乎放棄學習的念頭。最後,總算硬著頭皮報名上課。現在,我能讀、能寫、能算,到那裏辦事都方便,找到自由,也尋回自己的尊嚴。”
最近,我的朋友也曾問我,“為什麽要卸下公職?”我告訴他說,“因為我想嚐試一個新的夢想。我決心要把《大藏經》中,對現代人有啟示性的內容,傳述給大家。現在,我要做一位專職的作家。”其實,我期待專心弘法、寫作和過簡樸的生活已經好一段時間,是經過努力嚐試,長時間的培養,才水到渠成的。勇敢的嚐試,不是一日一夜之間就來個大轉變,而是潛心培養,多所努力才能得到。
人要有理想,要勇於嚐試,更要有毅力、有恒心去培養水到渠成的種種條件。實現自己人生目標,不是靠一時的意氣,而是靠著夢想、蓄勁和行動得來的。我很欣賞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對生涯的說法:
“人應該勇敢去嚐試,
換換新的工作,
過過不同的生活。”
不過,嚐試必須有準備,有一套工具,去解決眼前所麵對的問題。那些工具包括能力、資源和結緣,你要努力學習和獲得它。作家的工具是語文、思想和態度;企業家的工具是經營、資本和眼光;科學家的工具是驚奇、思考和和創造。你不能憑空夢想,而應實際的行動。
依我對生涯規劃的研究與觀察,發現勇於嚐試是成功人生的核心課題。沒有嚐試就沒有學習,沒有嚐試就不能激發熱情,引發努力和堅持。不過勇於嚐試必須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你要對自己的人生有個夢想;要設法改變你不喜歡的東西,去覺察到什麽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要用功利的眼光來安排自己的人生。
·別急;生涯的事可不是買個速食餐盒,想吃什麽就買什麽。生涯需要你長期的經營,你決定了目標,就得有耐心,勤奮地工作,逐步克服困難。
·情願;凡事都有得失,要認清那些是得,那些是失;你要獲得想要的,就得同時忍受一部分得不到的東西,要心甘情願去做已決定的事。記住!十全十美的事隻是幻想,不是真實。
·工作與學習;新的工作需要新的能力和和生活習慣,要設法改掉現有的惡習,培養新的適應能力,這是成功之道。
·堅持;不要氣餒,要每天鼓勵自己,讓決心和信心生根。堅持努力的人,機會一定屬於他的。
每一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涯,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培養所需的能力,去實踐的夢想。夢想可不是天花亂墜的想法,而是具體的目標。我知道有些人隻會空想,沒有落實到生活與工作中,不能持續的成長和努力,這樣永遠得不到快樂的生涯。所以我要指出:
“人一旦有了夢想,
就能打起精神去完成。
如果你真正有了夢想,
那就去嚐試和行動吧!
許多熱情和決心會隨之而來。”
在我們的教育體係裏,最大的缺憾是不鼓勵孩子夢想和嚐試。於是大部分的人執著在讀書和學業上,隻要功課表現不佳,就自以為失去人生光彩和夢想,而遺忘了自己還可以打開人生的視野。你要當心這個陷阱,設法不被這些成見所障蔽,做一位夢想和肯實踐的人。
4化夢想為真實
要提醒自己,用耐心去麵對挫折,用長期耕耘培養實力;人生不是一天一月,而是一輩子長跑。
我認為成功的人生,建立在把夢想付諸行動,然後漸漸將它化為真實。它的要訣是:大膽的夢想,認真的工作和學習。
我常有機會和年輕人相處,發現有些人懷抱著夢想,醉心於未來的目標。他們埋頭苦幹,不斷汲取新知,磨練自己的本事;對未來充滿信心,知道自己要做什麽,所以生活得有朝氣,這些人具備了我所謂成功者的性格特質。
當然,我也發現有些年輕人,似乎有明白自己要做什麽,對未來沒有願景,幾分彷徨幾分優閑,過一天算一天。他們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夢想,缺乏擁抱未來的熱情,更沒有當下紮根努力的豪氣。有時,他們也有夢想,但隻是空花水月,不切實際,不能激發自己的行動,所以隻能稱為作夢。他所做的事是幻想而不是夢想,沒有振作的豪氣,更無積極的表現。這些人大部分會成為適應困難的人。
生命是在振作時,才煥發出光彩,才顯露出喜樂。人隻有努力學習和成長,才能自我實現。唐朝的臨濟禪師,勸人要在實際行動中修行時說:
“要一路行遍天下。”
他強調力行和行動,並指出“山僧佛法,的的相承”的道理。我在心理諮商經驗中發現,積極的行動者,永遠比退卻自卑的人快樂和健康。所以,我總是透過專業的技巧,幫助受挫者踏上積極的第一步——勇敢地踏出去。
致力於夢想,畫夜醉心於所訂的目標,就會引發創意和熱情,這能給你毅力和信心,帶來工作和學習的興趣。這些心理狀態,即使在宗教的信仰上也相同。那些在宗教上遲疑不前,若即若離的人,他們永遠得不到神或佛的真實感應。
最近,有一位學生和我討論寫作,他問我怎麽成為一位成功的作家,我告訴他,“醉心於夢想和持續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我是一位修禪的人,對於力行特別著重,無論在出世間法或世間法上,都得在行門上下真功夫才行。為了令他了解,我引用《達摩大乘入道四行》中的一段話說:
“夫入道多途,
要而言之不出二種,
一是理入一是行入。”
理使內心明朗,行能在行動中證驗與實現。
接著,我拿自己寫作的經驗與他分享:
“過去我夢想寫作,覺得寫作可以跟別人分享生活經驗,傳承文化的菁華,幫助許多人獲得新知和生活智慧。我喜歡這事,從而熱衷寫作。為了寫得有內容,言之有物,所以求知若渴的閱讀。此外,我也積極培養關懷人與社會的態度,對社會變遷仔細觀察,並付諸行動去助人,去體驗真實的生活現況。累積的心得越多,助人的熱忱亦增加。然後,把心中的熱忱觀察體驗,用真心話去發表,一則用文字表達,那就是寫作;一則用口語跟眾人分享,那就是演說。”年輕人又問:
“寫作這條路,最難的地方是什麽?最須注意什麽?”我告訴他:
“最難的地方是寫作的內容和正確的知見,最須注意的陷阱是半途而廢。正確的知見,同時也是作者的情操和態度,他必須負起作家的良知和遠見的責任。我相信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都必須堅守這個根本立場。”
把夢想化作真實,是人生的一項任務,要認真去做,得突破許多瓶頸才能成功,所以要培養耐性才行。於是我又對年輕人說:
“你們年輕的一代,由於速食文化的影響,凡事要求快,有時急功近利,這樣會造成偏差,甚至釀成錯失;有些人因而身陷囹圄,真是令人惋惜。
“現代人,電視看多了,別人成功絢爛的一生,隻稍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就演完了;看別人成功真容易,自己做起來,卻是一針一線慢得有如牛步,很容易感到不耐煩。所以要提醒自己,用耐心去麵對挫折,用長期耕耘培養實力;人生不是一天一月,而是一輩子長跑。
這位年輕人,站在教室右側的長廊,和我談了許久,我們彼此專注地談著,猛然發現,好幾個學生圍著我們聆聽對話,他們津津有味地懷抱著夢想,也都在臉龐上流露著行動的決心。
5有割舍才有成長
你必須盡力搜集資料,認清真實,切勿匆匆作決定,盲目下賭;而是認清事實,承擔割舍的痛苦,努力爭取自己所要的結果。
割舍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大事;無論是事業或者生活,如果把自己弄得太複雜,負擔太沈重,甚至弄不清楚主從,那就會亂成一團,削弱清醒的回應能力。這不但對事業的發展無益,對於身心健康,乃至家庭生活、子女的教育都會有害。
割舍能保持自己身心的平衡,能集中精神把諸事做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古訓,是要全神貫注才辦得到,而割舍正是它的必要過程。
我生長在農村,經常看到果農在采收之後,修剪果樹。他們清楚割舍的道理——如果舍不得剪掉一些枝椏,枝葉就長不好,果子也跟著欠收。他們剪掉一個枝頭,會長出好些個新芽新枝來,跟著就長了許多花苞,結出累累壯碩的果實。生活與工作也是一樣,割舍能帶來豐收和健全的發展。
割舍當然就是你既有的才能割舍。如果你手頭沒有,卻要割舍它,那隻能說是消極的逃避或退卻,而不是在割舍中尋求成長。有些人割舍許多該做的事,放棄應該學習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說自己肯作割舍,其實那是自甘墮落。在諮商觀察之中,發現這些人容易變得消極、蒼白和失落。更不幸的是,他們還編了一套說詞,自以為清高。他們很容易成為失敗者,不斷地逃避下去。因此,當你麵臨割舍之際,要清醒覺察,要避免錯把逃避當割舍。
作割舍的同時,必然也作了抉擇。因為割舍之後,就必須把握既定目標,全力以赴。倘若割舍之後,自己變得無所事事,那就值得檢討了。
此外,抉擇就是清楚地厘出目標,作出決定;古人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要從模糊中的出正確的目標,及時作抉擇。
過去蘋果電腦公司推出首創的麥金塔型(Macintosh)電腦,使用起來方便有效,儼然成為電腦界的主導產品。可是該公司不願意授權其他廠商使用其作業係統,發展上有了局限。後來,微軟公司為IBM及其他相容電腦開發了視窗(Windws)係統,他們授權給任何付得起價錢的製造商,使用他們開發的軟體,銷售量快速增加。後來,蘋果公司決定發給特許權,但大部分電腦製造商,卻已與微軟簽了合約。
凡事要當機立斷,想清楚了就要知所取舍,不可以拖泥帶水。禪家看世事,一向認清無常的事實,相信世事不停的發展,局勢不斷的演化下去,不作取舍很難有效應付變局。僧璨大師說:
“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
這是說,人們很容易執著於現況之中,以為那就是獨一無二的答案。事實上,執著於一個選擇和多思多慮作不了抉擇,同樣會坐失良機。因此,僧璨又說: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考慮得太多,凡事要等到百分之百的保證才要做,就會作不了決定,良好的機會也悄然流逝。
猶豫不決,表示割舍不了某些眼前的好處,或者自己正耽溺於過去的習慣,不敢麵對新的挑戰。依我的觀察,越順從的人,在作取舍時越困難;越安於現狀的人,越舍不得眼前的好處。他們就會在得與失之間徘徊,在進退之間舉棋不定。管理學上研究指出:作決定慢的公司,在同樣的時間內,所搜集的資料,比作決定快的公司要來得少,很明顯的,猶疑不決也會影響決策過程。
每一個人都有猶豫不決的時候,不善於割舍的人會不斷的拖;當機立斷的人經過幾天的思考之後,會拿出勇氣作決定,然後全力以赴去完成它。我要提醒你的是,你必須盡力搜集資料,認清真實,切勿匆匆作決定,盲目下賭;而是認清事實,承擔割舍的痛苦,努力爭取自己所要的結果。
我一直奉行著一種割舍、成長和抉擇的信念。年輕的時候,因為貧窮我不得不打工、作買賣,這些工作會帶來收獲,特別是作買賣,它令人獲益成長,是很吸引人的。不過我另有興趣和打算。於是,毅然割舍作買賣的事業,努力求學,發展從事教育工作和助人的生涯。後來,我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行政工作,在階段性生涯完成之後,我又發願寫作,並著手把佛經與現代學術結合,作為現代人提升精神生活的參考。回想我過去的經驗,自己該在什麽時候作割舍、作決定,都在那個時候作了抉擇,同時腳踏實地的去努力,順利的生涯就建立在割舍、成長和決定上。
每一個新的決定,都會割舍一些現有的利益,請不要吝於那些利益,割舍它吧!因為割舍之後的衝勁,更為你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6不輕易說絕不
自己真正的興趣、能力和性向,需要投入職場,嚐試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清楚地浮現。錯把絕不當勇氣的人,人生路會越走越窄。
我有幸觀察過許多名人,有機會跟才華出眾的人相處或共事,發現這些人的思考和工作態度,比一般人開放、有彈性。他們不會故步自封,更不會作繭自縛,其性格特質是勇於嚐試,不輕易說不。他們經常跨越保守的界線,吸收新的經驗,打破現有的成見,接受嶄新的想法。
當然,我也有機會接觸許多拘謹的人,他們習慣於保守,久之養成狐疑和退縮的態度。他們這裏遲延、那裏猶豫,甚至為自己築一道消極的牆,作為退縮的藉口。他們說:“我發誓過絕不做沒把握的事”“絕不對大眾公開說話”“絕不跳交際舞”等等。這些人一再錯過許多參與、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當然也會失去美妙豐富的人生。
請不要急著說“絕不”,先想想你說的絕不是否合理,是否蘊涵著退縮、逃避或非理性的情緒反應。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在鄉下住著兩戶人家,他們是親兄弟,多年前為爭遺產而鬧翻臉,彼此不相往來。爭鬥期間,兩人因憤怒而異口同聲說,“從此絕不跟你來往”。於是這兩家各自禁止子女來往,斷絕彼此的關心,兩家都變得孤立。直到弟弟因車禍意外死亡,哥哥才過去吊喪。那一天他撫著弟弟的棺木痛哭:“弟弟呀!我每天都想來看你,可是我說過絕不,而不敢來看你,你知道我有多痛苦嗎?現在我想跟你講話,你怎麽不回答我呢?”
誓言“絕不”,有時是一種愚蠢。有人說過絕不跟某一族群通婚,硬把子女的愛情拆散,或者成親之後引來家庭的不和諧。在生活態度方麵,有人信誓旦旦,說他絕不落淚,其實壓抑眼淚的人,在情緒生活和心理創傷的複原上,都顯得較差。
有些人用絕不來表示自己的勇氣。他們絕不妥協、不願意跟對方談判和解,結果為了小小事情,弄得彼此劍拔弩張。用絕不來拒絕人、拒絕解決問題和拒絕理性思考的人,往往會鑄成大錯。許多寶貴的機會不斷流失,他們變成獨夫,與成功絕緣。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車上聽到兩個人的對話:
“我絕不跟這些達官顯貴往來,即使是同學或老同事都不例外,我就是不喜歡攀龍附鳳。”
“我絕對不能接受你這種觀念。”
兩人在公車上就辯起來了,彼此都很堅持地固執己見。他們談話越來越激動,麵紅脖子粗。我心裏想著,如果一個人絕不跟比自己強的人作朋友,那一定會自甘墮落,而不是自命清高。如果對別人的意見絕不苟同,那麽他想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日子一定會過得很辛苦。如果對別人的意見絕不苟同,那麽他想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日子一定會過得很辛苦,因為他不懂得包容別人的看法。
兩個絕不就會造成一個大死角。夫妻兩個人都抱著絕不接受對方的意見的態度,家庭的幸福就會落入死角,發生問題。生涯上抱著絕不做什麽事的立場,那就不懂得接受現實,朝目標迂回漸進而至的道理。有一對父子的交談是:
“你不到公司去學做生意,你能做什麽?”
“我絕不學做生意。”
“你什麽都不會,卻不學,你要當乞丐呀!”
“我絕不做生意,當乞丐也沒關係。”
也許這是氣話,但是兩個人都屬於絕對思考型的人,他們隻有一個看法,是唯一絕對的,如果不遵照自己的想法,就不可能想出什麽好路子,所以兩個絕不的人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大衝突。
我要指出:現代年輕人對於生涯規劃,雖然都知道要依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向來考量,但老實說,自己真正的興趣、能力和性向,需要投入職場,嚐試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清楚地浮現。這時,才能找到自己真正要走的生涯路。依我的觀察,在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之前,所投入不得不做的工作,往往正是蓄集實力,為理想和目標厚植根柢的所在。因此,抱著絕不做什麽行業這種觀念的人,正是故步自封,將來即使找到喜歡的工作,也沒有足夠能力去開拓寬廣的未來。
錯把絕不當勇氣的人,人生路會越走越窄。你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它會在你的身上發生;你認為絕不會喜歡的工作,就有可能會遇上它。所以,請別說絕不,要多做多學才是。
我們有許多理由來解釋“絕不”的逃避心理。這些編撰出來的藉口,隻是用來欺騙朋友和安慰自己的膽怯、無能和怠情。隻要你看清它,把那些理由丟到一旁,你就能勇敢地麵對現實。
有一位退休的老先生,每天都待在家裏。家裏的人鼓勵他參加宗教的服務團隊,他說,“絕不參加這些活動”。眼看他每天孤獨一個人,意氣日漸消沉。一個在服務性社團做事的朋友,連說帶哄把他帶去參加活動,幾次以後,他成為活躍的義工幹部。
自命清高的絕不,也會使人變得僵化,令人失去活力。有一位先生常常覺得頭痛,藥石罔效。醫師問:
“你喝酒嗎?”
“絕不。我滴酒不沾,也不應酬。”
“你抽菸嗎?”
“絕不。我看到別人抽菸就討厭,我恨死菸味。”
“你會去娛樂或休閑場所消費嗎?例如KTV、打保齡球、撞球等等?”
“絕不。你認為是我是那種人嗎?我規規矩矩的生活。”
“老兄!你的病情其實很簡單,你把自己綁得太緊,看得太牢,隻要你放鬆一下,病情就會較好的。
生活中遵守原則,保持紀律,是為了使生活過得更充實、更有活力。不過,有原則就會有例外,如果我們死守原則,輕易說絕不,那就會被綁死,失去創造力和智慧。至於把絕不當藉口,作為憤怒、懈怠、退卻時的發泄,那就會破壞生活和影響身心健康。
7肯吃苦就長進
健康上進的人必然有著不怕苦、不怕麻煩、不畏艱難的習慣。怕苦的人當然也怕負責任,畏於艱難的人必然產生消極、優鬱和沮喪的性格。
。。。。。。
《雜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