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人生路

偶然人生路,我的喜愛,我的收藏.....
正文

從不同哲學與宗教透視人生

(2005-04-18 00:52:41) 下一個

學問之大,莫大於性命。紅塵浪滾滾,生當可樂?生死兩茫茫,死或可憂?古今中外之仁人聖者對此已有諸多解答與證悟。我輩海外華人,生長於中國,潛熏之於儒道釋,顯教之於馬列毛。又臨世事滄桑,科學峰顯,中西文化碰撞,人生信仰便不可避免地困惑起來。然據心理學之解釋,人生信仰乃行為之最高調節器。觀有大成就者,無不有虔誠之信仰;察瀟灑生活者,無不有透徹之生死觀。

這是一個大題目,又如愛情主題之永恒。我是以借此做一篇不大的文章,如同觀山河之壯麗退而製一盆景以抒懷。諸君觀之,倘或有所啟迪與感悟,則吾當引為道友,共享知音之慰。以下我以幾種主要的哲學與宗教,逐一介紹並點品其所導出的人生觀。
得神惠顧的人生觀

此以基督教為代表,為一神論。神乃全知全能至善至美之化身。神創造萬物與人。順神則昌,逆神則亡。可以想象聖經的先知們在蒼茫的原野上,仰望星空,手握簡陋的工具,歎人之渺小與卑微。他們需要智慧與力量以征服自然,需要道德以約束社會。於是神被感知了。舊約的上帝多施懲罰,新約的上帝則更寬容與仁愛。或許是先知們在完善著上帝,或許是上帝逐步讓人們了解了他的完善。據說聖經是通過上帝的靈感寫成的。上帝的存在可通過先知或牧師所顯的奇跡來證明,也可通過個人的禱告與靈修的應驗來感知。依聖經而言,世人的苦難來自人的“原罪”。聖經裏的上帝是頗近人性的。他不僅常以人的形象出現,而且也有類似於人的喜怒好惡之情。其教以“信”為要點。

由此必得出這樣的人生:歸依神並求與他的最大溝通與親近。信者虔誠之極時,當感知神無處無時不在。當將一切所得的榮耀歸於神,將一切困苦求助於神,將自己的罪惡懺悔於神。以天堂為死後之安慰,以地獄為犯罪之嚇阻。信者若想進天堂,當行神之所告。神對人之要求通過先知寫於聖經,如摩西十戒,又通過牧師針對現實對其加以闡述。先知者,神之使者也。

因其教修行以禱告與懺悔為主,對追求征服自然的人,這似乎是一種最有效的宗教。僅管有“把財富存在天上”的勸告,其理論在阻止人對物欲的貪婪上缺乏應有的說服力。西方物質文明之發達當與此有關。又其教似乎缺乏個性修練的漸近性與可驗證之層次,信者不論德行高低信神深淺一律進天堂似乎有欠公允並給懶惰的修行者以借口。
明心見性的人生觀

此以佛教為代表。佛教的哲學以“緣”為基點,即萬事萬物以因果相隨。故有四大皆空,十二因緣三世相連,並得出人生即苦。若要脫生死苦海及六道輪回,唯有修行證悟以明心見性,使精神解脫,不為情牽,不為物累。所謂成佛即覺悟本性。可見佛教的哲學是基於人生的哲學,與征服自然無關。佛非唯一,似乎也無最高佛之說。本性者,佛性也,超乎“緣”外。其斯可以修煉體悟以證,也可見乎佛之神通。佛既證本性,不為情牽物累,故有神通,如天目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與漏盡通。但其神通多為自衛救難,非勝他人也。佛教理論嚴密,經卷浩瀚,宗派林立,方法繁多,其修行旨要大致可歸之為誡定慧,即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由此得出的人生觀是:人生即苦,但人身難得。當利用難得之人身證取“涅磐”之境,即通過修行證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使人人所具的佛性自現,達精神永恒快樂之彼岸,進佛國之樂土。“涅磐”在世間即可證得,不必死後。修行之要在淨心滅欲。修行理論有“四聖諦”,八正道與四無量心等。有修行之法如禪宗的“漸悟”與“頓悟”,密宗則重親師。

佛教有嚴密的哲學理論,方便多樣的修行法門及可證果位之層次。有師之引導助行,卻無神擔保信者成佛。其對人之個人努力,顯較為難。因戒律森嚴,又強調自修圓明,常使人望而生畏或半途更轍。更有身在佛門而破戒者,故又有“地獄門前僧侶多”之說。其教義既著重修心識性及脫離輪回,必然淡於甚至厭於物欲。佛教國家物質文明之落後當與此有關。
天人合一的人生觀

此以道家道教為代表。何為道?老子曰:道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道生天生地生萬物,神鬼神帝。然“生”非“造”,此與神創論不同。萬物依道而生,道在人在物為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大道無名,或謂大或謂小或謂樸,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樸散則為器,為中道小道末道。如天道地道人道,兵道醫道與拳道,不一而足。得道則昌則久,失道則敗則亡。何為大道之性,又何以知之也?可觀天察象修身煉性而體悟,如以“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推知道有謙卑之性。類似可推知大道有自然,利他,公正,兼容,和諧,虛無,柔弱,簡樸與不爭等諸特性。其教既求身心自在,也及求生於自然。得道之聖人,因其本性合於大道而具神通。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乃得道之人隨緣濟世,非為所欲為也。

道家道教必然倡導天人合一的人生觀。天者,道也。天人合一即人合於道也。其修煉既修命也修性。修命者,樂生也,故道教講修身,養生,以至長生久視。煉性者,使心性合於大道之諸特性也。三寶精氣神,性命為一體,神形可轉換。修煉使神形與道合一,即得道成仙也。仙也有等,依德行層次而定,有鬼仙,地仙,人仙,神仙與天仙。道術繁多,其性命雙修之法大致可概之為:煉精化氣,練氣還神,煉神還虛與煉虛合道。

道家哲學旨義宏遠,具最大之包容性。其修行處世之法又具最大之靈活性。然因其教義難於理解,易生歧釋,有玄學之謂,使諸多學子聞而不解,望而卻步。修行之多樣性與靈活性也易被濫用或利用,如道教東西派男女雙修之法是也。依道法自然,道教並不倡導普度眾生,濟世度人或隱或顯,隨緣行之。此也致道家人生觀易被世人忽略。
仁義至上的人生觀

此以儒家為代表。仁者,愛人;義者,公平也。孔子相信有上天有道且天道是仁愛與公平的,並且此天道曾行於人間古朝。故他“信而好古”,自謂“吾從周”。孔子也敬鬼神,卻“不語亂力神怪”;雖知有生前死後,卻更重今生,故夫子曰“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事人焉知事鬼”。孔子不拒物欲的追求,但必須在仁愛與公平的前提下,否則“富貴於我如浮雲”。儒家是入世的,個人當為仁愛與公平之實現於社會而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甚至於不惜殺身以成仁。為此個人需要品德之培養,其修行方法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哲學精華為中庸之道。

近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其本質也是仁義至上,此與儒家頗為類似,無非其方法論與結論與孔子不同。由此也可理解何以馬氏主義在中國大行其道。然此兩者皆避免或無力論及個人生前死後如何及社會公平之後再如何。

====

我觀以上諸種人生觀,無一是完美無缺。況諸宗教之間既相互矛盾,也相互樸充,既同且異,利弊互見。察中外古今,某種宗教既可拯救個人與民族,也可與其帶來災難。個人某種人生觀的自覺選擇,乃是一種個人“緣分”,即個人的經曆(抑或含其前世經曆)與現實交互作用之結果。得道之日,當自了前因後果。社會之主流人生觀選擇乃是人類曆史之“機緣”。天機神算,人幾不可知。現代社會我是他非的宗教偏執者當有違其教祖之度人初衷。諸大宗教之原始教義需獲現實社會之解釋,故明師道友甚為重要,所謂“未遇真師莫強求”。又求道之人,無論信奉何種宗教人生,首當以誠為念,切莫自欺欺人。至誠當可應天機通神靈和大道。泱泱古中華,曾有儒道釋三教圓融之先師;物換星移,全球已一體,或有圓融世界諸教之高人?

《雜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