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叫英雄?-- 曆史作了最好的注腳】

(2007-07-26 12:52:24) 下一個
《淮南子·泰族訓》雲: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豪,十人者謂之傑。是為“英俊豪傑”。

  那麽“英雄”呢?

  顯然,除了“英俊豪傑”之“智”,其定義必然還應有“德”,譬如氣節,譬如精
神。

  曆史作了最好的注腳———翻開抗戰烽火史,我們的先輩與先烈,正是以他們的血肉與不屈,生動地詮釋著對“英雄”的定義……

  大勇

  英雄的第一要義,自然是勇。

  不過,“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正所謂“率義之為勇”也。

  就是這樣,為著民族大義與救亡真理,從1931年那個刻骨銘心的“九·一八”,一直到“對日寇最後一戰”的1945年,在這場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戰爭中,有多少舍生忘死,多少前仆後繼,多少“大勇”之英雄……

  周處殺蛟用匕,這人當年卻是赤手空拳斃虎,不是武鬆卻似武鬆,馮玉祥書贈“打虎將軍”。

  但曆史銘記他的英名,還是“大刀將軍趙登禹”———1933年長城抗戰,親率大刀敢死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國難當頭,義無反顧,狹路相逢勇者勝!

  就此,平型關大捷打掃戰場時,人們看見八路軍115師連長曾賢生,一手緊握刺刀,一手捂著小腹,雖已氣絕身亡,卻仍不倒屹立。

  就此,新四軍第16旅政委廖海濤,率部直襲南京麒麟門,再攻雨花台、中華門,震撼敵軍。

  就此,1944年桂林保衛戰之後,日軍戰報哀歎:“漓江之水為敵我兩軍之血染之為赤,此役為所曆之最慘烈,並非在於規模,而在於敵軍之勇猛。”

  就此,1938年5月,當時裝備落後的中國空軍,卻冒死派出兩架飛機,徑直飛入日本領空,在長崎諸島成功投下了14萬份《告日本人民書》,打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戰。

  ……

  抗戰英雄之勇,不光表現在戰場上。

  古有關羽刮骨療傷,抗戰中,晉察冀軍區獨立4團副團長田同春,為殺敵不讓截肢,也硬是裸著臂膀,讓白求恩一刀一刀地刮去長蛆腐肉。

  古有神農親嚐百草,抗戰中,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副部長杜伯華,為自製緊缺藥物,也總是親自試服,終至因此中毒,在新婚前一天倒下。

  還有1935年冬,為著當局的不抵抗,愛國誌士續範亭在南京中山陵前,用匕首剖腹明誌……

  勇哉,英雄。

  大智

  有勇,還得有謀。

  正所謂“用兵之道,智居首,勇力其次。”而《墨子》有言:誌不強者智不達。

  八年抗戰,中國人民正是以民族之誌氣,激發出無窮智力,創出全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正麵、敵後“雙戰場”奇觀,讓日寇身陷人民戰爭之汪洋大海,這本身就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

  奇觀連連的戰場,英雄輩出的年代……

  青蛙也能打鬼子,信嗎?

  在八路軍太嶽軍區,38團團長蔡愛卿就這麽幹過。

  為了讓炮樓鬼子晝夜不寧,他領著戰士下田抓了一大堆青蛙,絕的是在每隻青蛙嘴裏塞花椒,送到炮樓下,呱呱叫得那個歡。

  也就在他遊擊的沁源,光是地雷戰,就有“子母雷”、在河裏埋的“水雷”、在樹上掛的“半空雷”,還有家中箱櫃壇壇罐罐內的“看家雷”……炸得敵人魂飛魄散。

  1945年《解放日報》社論稱:“模範的沁源,是太嶽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麵旗幟。”

  而在冀中軍區交河大隊長黃立榮那兒,什麽“張嘴等食”、“卡頭戰”,什麽“羊拉屎”,打的就是誘敵深入、伏擊殺敵。

  而在抗日名將傅作義那兒,1933年長城抗戰的近戰、夜戰、白刃戰,1936年綏遠抗戰的奇襲戰,1939年綏西抗戰的阻擊戰、偷襲戰,用兵真如神。

  還有如當年曹操官渡之戰,張自忠將軍派出奇兵夜襲敵巢,一舉“襄東大捷”。

  還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孫立人將軍,遠征緬甸,麵對曾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日軍18師團,以敵常用之“快速切入、兩翼衝擊”戰術反製對手,打得倭寇師團長連連哀歎。

  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彭德懷、左權,百團大戰,5000裏曠野上百餘團兵力協同動作如一人,令敵驚呼“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驕傲自負的美國將軍麥克阿瑟也盛讚為“天才的指揮官打出的天才的戰役!”

  ……

  這當然不是巧合———

  1940年雲嶺抗敵,新四軍軍長葉挺,憑著地利設伏,僅以200兵力,擊退日軍3000。

  1938年臨汾作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靠著靈活機動,也以200兵力,吸引日軍3天。

  如此敢於險中取勝,一個是為保根據地民眾安全,一個是為保數十萬軍民轉移。

  正是胸懷家國的“大誌”,激發出他們超群絕倫的“大智”。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大義

  抗戰英雄中,還有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這一群———

  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八路軍主力轉移而英勇跳崖;“八女投江”,為掩護抗聯大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楊靖宇,忍饑受凍孤身戰鬥至死,當敵人剖開他的胃,裏麵全是樹皮草根與棉絮;趙一曼,鞭打竹簽晝夜提審逾月,當嚴刑拷打得連敵人都戰栗了,始終堅口不吐一字……

  是什麽,讓他們如此視死如歸;是什麽,讓他們這般寧死不屈?

  是義,舍生而取義,“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這義,就是國家民族之“大義”。“義之所在,必亟為之。”所以哪怕再難,八路軍山東軍區守崮英雄連93人,“每人每天隻喝兩茶缸水”(1944 年1月17日《解放日報》),仍然在炸彈炮彈瓦斯彈下堅守半月;所以哪怕再痛,“右臂摔斷了……滿臉淌汗……內衣被鮮血染紅濕透”,周恩來卻仍“伏案用左手拿筆批改文件”(柯棣華語);所以哪怕再累,我膠東區行政公署主任王文積勞成疾,仍鞠躬盡瘁在崗而歿;所以哪怕再餓,馬本齋的老母親麵對敵人的威逼,硬是絕食7天活活餓死,也不願寫信勸子投降……

  “義之所在,天下赴之。”於是,便有了張學良、楊虎城的“西安事變”,以民族大義為重,不惜“犯上”;有了“剿共先鋒”衛立煌,抗戰中批撥百萬槍彈給八路軍,百團大戰主動出兵配合,終至被當局革去上將軍銜而不悔。於是,便有了東江縱隊交通情報員李淑桓“一家八口上前線”,有了新四軍六支隊“謝家兄弟三烈士”犧牲後,謝家老母轉告彭雪楓:四個孫子長大了,再上戰場打日寇……

  “義之所在,不顧其利。”記得嗎,三五九旅南泥灣,當初最大的困難,其實不在於沒房沒糧沒工具,而是英雄部隊統一思想服從大局;知道嗎,東北抗聯趙尚誌,第一次被“左”傾“開除黨籍”之後,他更名投軍繼續抗日,雖是當一名馬夫,但“隻要抗日,做什麽都行”,而當第二次因奸細挑撥被“永遠開除”黨籍之後,他依然一腔熱血,“死也要死在東北戰場”……

  義,是一種英雄氣節———抗日名將吉鴻昌怒斥洋奴,胸掛木牌“中國人”,昂然上美國街頭。

  義,是一股英雄精神———八百壯士謝晉元死守四行,孤軍升起一麵旗,晝夜飄揚在“孤島”。

  “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是為英雄。

  大仁

  英雄,當然也是有感情的。《禮記》曰:“仁者,義之本也。”所謂“仁者,愛人”,英雄大愛。

  一起假裝開店偵察敵情,又一起被日本憲兵隊抓捕入獄同屋受刑……為了“永不消逝的電波”,地下黨員李白和裘慧英,生死與共、伉儷情深;盧溝橋血戰前夕,決心死戰的佟麟閣,百忙之中不忘取下貼身項鏈,托人轉交愛妻———英雄,也有愛情。

  驚聞虎將葉成煥犧牲,當初不打麻醉就開刀的錚錚鐵漢劉伯承,也不禁直撲擔架抱軀大慟;親睹將士在殘酷肉搏中一批批倒下,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上將張自忠,也不禁潸然淚下,“為曆百戰中惟一之慘淚”———英雄,也會痛哭。

  戰死沙場了,臨終前,趙登禹念念不忘,“我死沒什麽,隻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驚慌。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英勇就義了,遺書上,趙一曼句句深情,“寧兒嗬: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英雄,也念親情。

  雖肚裂腸出,又被日寇狠踹一腳,奄奄一息的趙尚誌仍怒目圓睜斥敵寇:“混……蛋”;抗戰還沒打響,卻有日寇恐嚇勸降,馬占山勃然大怒拍案起:“媽個巴子,想要黑龍江,拿血來換!”———英雄,也會“罵娘”。

  山本隊長氣急敗壞寫來恐嚇信:“有你馬本齋就沒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沒有你馬本齋……”馬本齋針鋒相對回敬繞口令:“有你山本就沒我馬本齋;有我馬本齋,就沒你山本……”———英雄,也懂幽默。

  還有元帥聶榮臻,硝煙中救出日本孤兒撫養,仁者大愛。

  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一文總結秦亡教訓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持久抗戰之所以最後勝利,又何嚐不是因了這些“仁義英雄”,這些“仁義之師”呢……

  智者無憂,勇者無懼,仁者無敵,義者無顧。

  更何況,我們的抗戰英雄,是大智大勇、大仁大義。

  這“大”,正源於他們身上所共有的那一份民族氣節與家國精神,那一份不屈之誌。

  時窮節乃現,英雄浩氣長存天地間。

  戰後許久了,當年劃開楊靖宇胃部的岸穀隆一郎,終於還是忍受不了英雄烈舉的震撼,內心不堪折磨,直至剖腹自殺。

  他在遺書中懺悔:“中國擁有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國。”

  把敵人都震服了,這就是我們的抗戰英雄。

  他們,與天地齊,萬世景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