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錦繡江南之七:國清講寺(圖)

(2007-02-03 16:51:47) 下一個
寧波天童寺回來的第二個早上,大家一起去天台縣的國清寺。清寺坐落在天台山南麓,北離天台縣城3.5公裏。寺廟裏麵,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座國清寺。因為從建築學角度看,國清寺非常有特色。它主要表現在風水與傳說的融合,獨特的建築布局,莊重樸實的藝術手法,明快的空間變化和過渡空間等方麵。

中國的佛寺一般分為三種:即禪寺、律寺與講寺。國清寺屬於佛教講寺。

寺院的選址一般都很精心,它需要從多方麵考慮,如環境、水源、交通和其它社會因素。國清寺也不例外,而“清、奇、古、幽”則基本上可以反映它的概貌。

天台山脈蜿蜒至國清寺外圍,有五峰聳歭,形成一道環形屏障。寺西靈芝峰;登峰可遍覽國清寺全景。寺前祥雲峰,山中有曆代高僧安息的墓地。寺後八桂峰,國清寺即布於八桂峰腳南向山坡上。寺西北麵映霞峰,為五峰之最。東北方向為靈禽峰。

五峰的山勢位置與國清寺的關係十分協調、和諧。北麵山峰高聳,山勢陡峭,特別是西北方向的映霞峰,作為國清寺的天然屏障,抵禦著冬季的寒風。險峻的八桂峰延伸到山腳處,生成一片比較平緩的南向山坡,作為建寺的基地,此處朝陽開敞。在東南方向靈禽峰與祥雲峰之間,有一條相當開闊的山穀,成為引風道。使國清寺在炎夏能得到東南風的吹拂。西南方向,即縣城通向寺院的進口方向,有一片開闊地.開闊地前方有一小山,曰“木魚”,為進入國清寺的第一道大門。



國清寺址的優越,還在於寺院兩側有溪流相夾縈流.東溪發源於龍王堂,此水常年清澈見底。西溪溯於黃泥崗,水質混濁,沿八桂峰與映霞峰之間向南直瀉,與東溪匯合於寺前豐於橋下。兩溪一清一混,合流幾十米,形成“雙澗回瀾”勝景,既是國清寺的生活水源。又是天然“護城河”。



寺與塔象是孿生的兄弟,但寺與塔的位置在總體上各有各的擺法.因清寺與國清寺塔的總體關係別開生麵.極富節奏感。從天台城至國清寺一路行來;塔影忽隱忽現,直至步近國清寺前第一道大門木魚山,塔的雄姿才全部撲入遊人的眼簾。寺塔矗立於祥雲峰西麓,寺前幹道右側的山坡上,塔身高59.6米。而一式七座相輪寶塔排列在寺塔的下方,好象在迎候遠道而來的貴賓。



寺塔和七佛塔一高一矮,一豎一橫。豎的簡潔挺拔,直聳雲霄,紅磚與藍天相映;橫的連綿起伏,綽約多姿。綠樹與白石互襯,在體量、造形,線條、色彩上都形成優美的旋律和強烈的節奏。穿過七塔,至國清寺的第二道大門--“五峰勝景”亭。國清寺土黃色圍牆在樹蔭裏隱約可見。穿過一段依山傍水的卵石路,走過一座塊石砌築的單拱橋--豐幹橋,“隋代古刹”照壁豁然橫陳於前。此時,寺門在何處,還不得而知。從寺塔至山門不過250米,卻移步換景。目不暇接。



一般的寺廟大門正開,但國清寺的大門卻不是正開,而是朝東側開,不同尋常。這樣做,有著多種道理。這裏從風水學的角度來解說。

國清寺的中軸線,正對八桂峰頂,與山脊一脈相承,這是一條“風水脈”。據《地理直指原真》載:寺院的開門之法“亦依《八宅周書》例。然坎、艮、震、巽、離、坤、兌七山可開正門,惟乾山一局、辰、巽、巳三向不可開正門,或從青龍首己位出入,或從白虎首已上開門”。國清寺大門的開法,正是“風水”對寺院開門規定的典型體現。

國清寺山門的開法,作用不僅於此,更重要的在於增加了空間的變化。它在形式上雖然隻是轉了一個彎,多走了十幾步步,但在感覺上就不同了,使寺院更具含蓄幽深之特色。



國清寺建築共有四條軸線,中間為主軸線線,西麵一軸線,東麵二軸線。全寺主要建築30餘座殿、堂、樓、室,分別置於四條軸線上。每條軸線上,又有一係列橫向軸線。

主要建築如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均位於中軸線上。大雄寶殿前設一橫向軸線,東為觀日樓、西為祖堂;雨花殿前設一條橫向軸線,東為鍾樓,西為鼓樓。

大雄寶殿是因清寺中軸線上最後一座殿宇,也是全寺最主要的建築。大雄寶殿為重簷歇山頂。頂棚為方形藻井,四周二層鬥拱,下層為一鬥三升鬥拱、上層為五重翹鬥拱。這樣設計,更突出了主空間的氣氛。



西軸線為次要建築。有藏經閣、講經堂、羅漢堂、三聖殿及安養堂、講經堂前一橫向軸線,東為三賢殿,西為棲霞殿;三聖殿前一橫向軸線,東為延壽堂,西為塔碑樓。



東麵二條軸線則為接賓、生活方麵的建築,東一軸線上布置有迎塔樓、方丈樓、齋堂、田房寮;東二軸線上布置修竹軒,禪堂及客堂等。



從建築的結構、布局看,軸線的主次安排明確。在各條軸線上的建築功能清楚,但在具體布局上卻又自由靈活。全寺建築布局雖在原則上受軸線製約。但全寺建築平麵隨地形而高低起伏,每條縱曲線上的建築物由前至後逐步長高。盡端則以一座主要建築物作為收尾。



全寺30餘幢建築計12620平方米,分別由50多個大小不同、形式不一、格調各異的院子組合而成。而這些院子又用各式各樣的廊廳、穿堂聯係成一個整體。國清寺建築中用以聯係各個大小院落的“廊”,也是浙江民居建造中通常采用的處理手法。全寺不同形式的廊。歸納起來,全寺廊的形式有:
①桃簷廊,如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等。
②連簷柱廊,如禪堂,祖堂的外廊。



③重簷柱廊,如觀音殿、羅漢堂的前廊。



④雙層柱廊。如法堂、方丈樓、迎塔樓前廊。



⑤連簷雙層房單層柱廊。如觀月樓前廊。



⑥騎馬廊,如大悲樓東廊,返照樓前廊。



⑦挑樓騎馬廊,如方丈樓與修竹軒的後廊。
⑧挑簷廊,如觀音殿、羅漢堂後廊。



以上八類均為外廊,從平麵形式上還有回廊以及穿堂,過廳等過渡交通聯係的形式。

建築、柱廊、圍牆以及踏級等,均可構成空間,人進入建築--包括室外庭院,所體驗到的不同感受--親切的、莊嚴的、輕鬆的、舒暢的,就是靠不同空間的構成而產生的。

不同的建築需要不同的空間氣氛。寺院殿堂部分需要肅穆有神秘感的空間,僧居部分需要寧靜有居住氣氛的空間,接待部分需要明亮親切的空間。



一個院子圍以實牆,是空間的封閉,便與相鄰的空間截然分開。寺院中的僧居部分多為封閉空間。如靜觀堂是封閉式空間,而與之緊鄰的妙法堂則為噪雜空間。靜觀堂內清靜、幽雅、不受妙法堂鼓、鈸、誦唱的幹擾,加上屋麵形式的高低錯落,空間組合上大小、明暗的搭配,使之內部居住氣氛十分濃厚。



牆上開以漏窗,門洞等是對相鄰空間的滲透,如三聖殿與安養堂以半開敞的漏室圍牆相隔,兩個空間彼此滲透。在圍牆的敞開部分,設以水池,使兩個空間之間視線相通,而又不能走通。在整個建築布局上似一個大空洞,在具體處理上卻又似兩個空間,這是建築模糊性的一種處理手法。

在空間四周圍以半敞廊,是空間感覺上的擴大,如雨花殿至大雄寶殿之間,四周圍以半開敞柱廊,使主空間更感擴大,也增加了空間氣氛的熱烈感。



如在空間之間隔之全開敞廊,即為空間的延伸。如彌勒殿至大雄寶殿之間,雖然在中間隔了一個雨花殿分為兩個空間,而實際上由於雨花殿兩側的空廊,使這兩個空間通連成一個大空間。



人在一定的空間中,總是沿著一定的路線活動著,隨著時間與距離的延伸,運用不同的手法、可以構成給人以不同感受的空間。這些空間在整個活動路線上又互相貫通,是隨時間與距離變化的空間變異與流通。

國清寺四條縱向軸線,能夠沿軸線方向貫通的就是中軸線,這是全寺宗教活動的最主要部分。沿著這條軸線一路前進,隨著地形、踏級、牆垣、建築及柱廓等的不同組合,這就使空間感覺產生了維妙的效果。



在整個國清寺的各個空間,都可“借”環抱國清寺的五蜂勝景。在靈芝蜂頂靈芝亭可鳥瞰國清寺全景,而在國清寺的各個院落裏也可抬頭見這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靈芝亭。迎塔樓位於東一軸線的最後部,地勢最高,站在迎塔樓走廊上,挺拔的隋塔上半身姿影曆曆在望。隋梅園中,隋梅的上半身俯臥於圍牆上,探身於月桂寮空間內。使月桂寮借到隋梅之景。



在彌勒殿前右側,西軸線最前麵,布置了一個“魚樂園”,以圓形放生池為主,周圍環以花木。



西側高台上建一清心亭,北麵緊鄰的是安養堂,西望靈芝峰,前對祥雲峰,園中之景又借了兩峰之景,清心亭居高臨下,全園景色盡收眼底。



國清寺建築是風水與傳說融合的產物,國清寺的選址,自然而然地遵守了風水所說的選擇方法.其所處地形五峰環抱,雙澗回流,是風水中的最佳地形,即風水家們所謂的“四靈”式地形;從建築來看,國清寺山門外的七佛塔,在風水中象征著七星之象,豐幹橋是風水所說的水口關鎖,而殿堂的布置亦是風水幹預的結果。
國清寺的許多殿堂和景觀,如雨花殿、伽蘭殿、錫杖泉等,幾乎都有美麗迷人的傳說。更增添了國清寺的無限魅力和佛教所宣揚的神秘性。



國清寺建築的空間變化是明快的,有著抑揚頓挫的旋律。在整條中軸線上,如果把進入大門前的空曠地,也稱為一個空間的話,那麽沿中軸線一路行來,在空間效果上,就有揚--抑--揚--抑--揚的節奏。第一空間的“抑”是為突出彌勒殿空間的“揚”。而雨花殿後空間的“抑”更增強了觀音殿主空間的“揚”。



國清寺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座大型佛教建築群,李白曾有“天台國清寺,天下為四絕”(《普照寺》)之譽。它的選址,總體構思、平麵布局。空間變化、藝術特色及許多獨特的處理手法,對現在和將來的建築藝術,均有借鑒意義。

非常希望有機會到天台的朋友好好欣賞一番這座多姿多彩的國清寺。

(注: 本文大量采用剪輯了來自網絡的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