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錦繡江南之六:東南佛國(圖)

(2007-02-03 16:51:47) 下一個
阿彌陀佛,大家好!

後麵有幾篇錦繡江南的文章都是和寺廟殿堂有關,和吃喝無關,嘴饞之人就不用繼續看了,免得失望。

那天出了寧波天一閣後,逛了城隍廟,吃飯拍完桌子後,直奔鄞州天童寺。

澗流淙淙,清瀑作響,滿山鬆竹,參差掩映,清風徐徐,鬆濤陣陣。享有“東南佛國”之美譽的寧波天童禪寺,即位於如此之洞天福地----鄞州東太白山麓,距寧波市區26公裏。



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僧義興來此結茅舍。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僧法璿始建,稱古天童寺。其址今已廢。至德二年(公元757),僧宗弼另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公元759)名為天童玲瓏寺。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賜名景德禪寺。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冊名天童寺。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

寺院的山門形式多樣,小型的如三開間的門屋,見於獨樂寺、善化寺等。大型的常作成樓閣形式,可以與宮殿大門媲美。寧波天童寺山門就是這種,七開間、三層樓。富麗堂皇,非常大氣。



寺前有"萬工池",山門口有"玲瓏岩",寺東有"古天童"和義興和尚墓。



天童禪寺逾1700年滄桑曆史,宗風遠揚,浩蕩天下。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朝廷冊封天下禪寺“五山十刹”,天童禪寺即列五冊之第三。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天童禪寺升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



整個建築梯級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外萬工池、七塔苑、內萬工池、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先覺堂、羅漢堂,均重簷歇山頂,筒瓦騎縫,並飾以鴟尾脊獸。兩側配置偏殿,左為鍾樓、新新堂、伽蘭殿、雲水堂、玉佛殿、禦書樓、禦碑亭等;右為大鑒堂、庫房、禪堂、麵壁居、方丈殿等。



現存佛殿為1635年(明崇禎八年)建,係寺內最古建築,殿高20.5米,寬36米,深27.16米,殿內三世佛坐像3尊,總高13.5米,其中佛身高6.38米。

天童寺佛殿前生長著一棵唐柏,樹高11米,胸圍2.6米,樹枝虯勁蒼老,距今大約有1000多年的曆史,是寧波僅存的幾棵唐柏之一,十分珍貴。據寺內人介紹,1992年曾有遊客丟煙蒂而引燒樹體,及時撲滅後,留有火燒之洞。如今的唐柏日見古樸蒼勁,成為天童寺一景。



法堂改建於1931年,上為藏經樓。天王殿、鍾樓、東禪堂等重建於1936年。



天王殿高19.6米,寬31.77米,深23.64米,四天王總高7.77米。寺內佛殿前有清順治帝書“敬佛”碑、康熙帝書“名香清梵”匾、雍正帝書“慈雲密布”匾。寺內有宋、元、明、清碑刻30餘方。



天童寺最興盛時有僧人數千人,遺存的"千僧鍋"是350多年前明禎年間鑄造的。



寺周群山疊翠,古樹參天,景色絢麗,風光旖旎,自古有"深徑回鬆"、"風嵐修竹"、"清關噴雪"、"雙池印景"、"西澗晚鍾"、"玲瓏天鑿"、"太白生雲"、"東穀秋紅"、"南山晚翠"、"平台鋪月"十大勝景。



王安石有遊天童寺詩雲:“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穀口風,二十裏鬆行欲盡,青山捧山梵王宮。”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恁海互望,自古以來就有密切聯係,文化交往源遠流長。中日佛教交流最早可追溯至公元522年南梁人司馬達等人在日本布道傳教。到南宋時,日僧入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和前代一樣,來宋朝聖之目的為求來世成菩提;第二類是為了學習律宗而來;第三類是為了學習禪宗而入宋,此類僧人最多。



日僧來宋以參習禪宗為多,這需結合當時的日本政治分析,鐮倉時代(1192-1333年)佛教的特點是佛教平民化,而禪宗把深奧的佛理化為具體的日常生活,掃塵提水,栽花砍柴,皆為佛事。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見性成佛。這種新特點的出現,順應了民眾的要求,也符合北條氏利用新佛教(中國禪宗)與日本舊佛教相抗衡的目的。因此,禪宗就在日本流行開來。到中國去學習禪宗成為有誌者的一種高尚行動。榮西和道元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啟碇趕赴中原的。



乾道四年(公元1168)日僧榮西來寺學禪。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日僧道元從該寺如淨求法,歸國後,創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並尊天童寺為其祖庭。



天童寺旁邊,就是天童森林公園。今天考慮到有女士在場,戰鬥力不強,爬山參觀森林公園就免了。

師爺十年前和友人攜酒到過山頂,山上雖然沒什麽建築物,卻可一覽群山之延綿起伏,無窮無盡的山峰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給人以豪氣幹雲的感覺,讓人非常震撼。濁酒一壺,看江山如此多嬌,世間實在是沒有什麽可以讓人想不開的事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