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裏的時候,家裏每年都種水稻。江南可以種兩季,第一季種的是早稻或者是雜交稻,6-7月份就可以收割,早稻打出來的早米,比較粗糙,雖說吃粗糧更健康,但口感不是很好,一般當作“皇糧國稅“交給政府了,當然不是白給,政府會象征性的付點錢;雜交稻的口感不錯,一般留給自家吃。第二季種的是晚稻和糯稻,晚稻是在10月下旬收割,口感最好,米香最濃,大部分是自家做年糕用的,留下少量的晚米,則是過年過節或者稀客來的時候做飯吃的。糯稻的收割還要晚10來天,收割的時候一般是剛剛降霜的時候,農家很少做糯米飯吃,糯米的用途有二:一是做年糕的時候在晚米裏麵粲一些糯米,這樣年糕的口感就柔和一些,適合年長的人吃;二是用糯米做黃酒,以前常常有村民一做就做一“七石缸“的酒,整整700斤黃酒,夠一般人家喝一年的。用糯米做的黃酒口感極為醇香綿厚,後勁甚足。冬日一碗暖暖的糯米酒下肚,肚子中央猶如生起一個小暖爐,熱洋洋的,說不出的享受。真是“ 掌中一壺糯米酒,熏的天上神仙愁“ 。喝慣這種酒的人,自然是對小店裏沽來的酒不屑一顧了。
城市裏的居民相比,農村裏的人吃東西對怎麽做雖然不很講究,但吃東西的選料卻是極為講究。比如吃魚,小水塘裏的魚一般般,自家吃也就算了,但招待客人的話,至少要選水庫裏出來的魚,最好是要河裏抓來野生的活魚,但河魚卻不是天天有,一旦市場上有活的河魚,即使價格辣手,也是搶著有人要。吃的豆腐,絕對是村裏的作坊當天早上做的,不但新鮮,而且還有黃豆濃濃的清香。蔬菜是天天吃的東西,如果菜農在前一天晚上采回來,第二天一大早去市場上賣,那那位菜農老哥就慘了,要是那些當天早上去地裏采來蔬菜菜農沒有把菜賣光的話,他老哥那邊是斷然不會有生意的。
收割完晚稻後,將穀子打成米。接下來便是村裏做年糕的季節。村裏有一個年糕加工廠,不是很現代的那種工廠,用的是水力驅動(還很環保)。村裏有28個生產小隊,每隊大約100來人,加工年糕前,村裏的廣播先通知各村的隊長先去村辦公室抓鬮,以此來決定哪個小隊可以先加工年糕。父親是隊長,但他這個隊長顯然當的不太合格,自從我小學起,隊裏分下來的化肥和農藥都是由我來計算分攤,抓鬮這樣典型的“隊長的活“當然也是我去做。別的生產隊的隊長都認識我,喜歡開玩笑地問:你“哥“怎麽不來?這裏的哥當然是戲指偶家老爸。偶自然回答:這種屁大的事犯的著我們家老大出馬嗎?
抓完鬮後,各小隊按次序去工場加工年糕,從來沒有紛爭。去加工年糕無疑是件讓人很興奮的事情,先將淘洗幹淨,用水泡一天,然後拉一車米和一車柴去加工場,輪到自己做年糕了,大人小孩還帶上紅糖,鹽,蔥,蒜苗,雪菜之類,年糕一出來的時候還很燙手,摘一小段,摁開攤平,裏麵裹上鹽和蔥或者是紅糖,一邊吃一邊幫忙幹活,穿流在熙熙攘攘擠滿了人的加工場裏,感受著這熱火朝天的場麵----農家樂! 難道不就是這樣的嗎?
做完年糕後,冬天和春天是吃年糕吃的最多的季節,一般人家裏自家做的年糕浸在水缸裏,能吃到初夏。其中最經典師爺最喜歡吃的做法當然是湯炒年糕。湯炒年糕裏麵,一般要加雪菜,煎豆腐,冬筍片,肉絲,腐竹,蒜苗,胡蘿卜片,雞蛋絲等等,各種材料,經過炒,煎,攤,煮各道複雜的工序,最後撒上一撮雞蛋絲,一碗湯炒年糕便成了。
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去城裏辦貨,中午去館子裏吃,我和父親最喜歡的便是這碗湯炒年糕了,一人點一碗年糕溫一碗黃酒,下酒菜都不用另賣了,因為年糕裏有煎豆腐,雪菜冬筍肉絲,雞蛋絲等很可口的下酒菜了。酒和年糕上來後,父子對酌,邊喝邊悠閑的看著街上往來的過客,真是: 偷的浮生片刻閑,濁酒一杯看人間。
說了一堆廢話,也該做年糕給大家吃了,嗬嗬,讓您久等。
亞洲店買的年糕幹,泡一天後,瀝幹,鍋裏放油,燒熱後炒。炒的年糕都沾上點油了,撒些鹽在上麵。
雞蛋攤成薄餅,攤好後切絲備用
豆腐兩邊煎成金黃色,煎時撒上花椒鹽。煎好後取出備用。
炒肉片。
肉片炒的5成熟後,加入雪菜,筍片,胡蘿卜片,黑木耳炒熟。
倒入年糕,加滿水,加些鹽和味精,拌均勻,煮10分鍾。然後加蔥花或者蒜苗,盛起後加雞蛋絲,便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