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薺菜馬蘭頭,姐姐嫁在後門頭——紹興民謠 (圖)

(2007-02-03 16:51:46) 下一個


本來琢磨著馬蘭頭拿來拌豆腐乾的,但是進了亞洲店也忘了買。年紀大了,腦子有時候不好使。於是拉了蘆筍墊背。味道當然沒法比,但是好歹也算吃了回馬蘭頭。

以下為轉載:

馬蘭頭:又稱馬郎頭、路邊菊、紅梗菜、雞兒菜等,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摘其嫩莖葉頭作為蔬菜,故有此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超過營養豐富的菠菜。馬蘭頭維生素A的含量超過番茄,維生素C含量超過柑桔類水果。中醫學認為馬蘭頭性涼味辛,無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消腫的功效。經常吃馬蘭頭,對高血壓、咽喉炎、急性肝炎、扁桃體炎等許多疾病都有好處。既可炒食或涼拌,也可曬成幹菜備用。用嫩馬蘭頭與嫩筍片同炒,其味清香;馬蘭頭氽後切末,與熟雞肉末、熟火腿末,加入精鹽、白糖,澆上麻油拌勻,其味更佳;紅燒肉或紅燒丸子,將熟馬蘭頭墊底,有葷有素,色、香、味俱佳;馬蘭頭洗淨後,擠幹切末,加入肉餡,包蛋卷,餛飩或餃子,鮮美爽口,清香誘人。

--------*---挑薺菜馬蘭頭---*------

薺菜馬蘭頭,姐姐嫁在後門頭——這首紹興人耳熟能詳的歌謠,由一代又一代的紹興兒童傳唱至今。歌詞首名“薺菜馬蘭頭”係紹興的兩種野菜,前者葉小而細,花白
色,後者學名馬蘭,葉較闊,邊緣有粗鋸齒,花紫色。越地之人在孩提時代大都有在春天到郊外采薺菜、馬蘭頭的經曆,這一風俗在紹興當地叫“挑薺菜馬蘭頭”。即使是耄耄之人,隻要一聽到這首兒歌,不少人就會陶醉於兒時的生活情景之中,有的甚至還會癟嘴缺牙地跟著吟誦起來。
挑者,用尖器挑出之意也。唐代杜荀鶴《山中寡婦》詩有”時挑野草和根煮”之句,可見“挑”字倒也並非十足的土語方言。但此字紹興人讀tido,與煮開水用“銚子”之“銚”同音。薺菜和馬蘭頭為一年、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習性喜溫也較耐
陰,春天一到,房前屋後田間地頭,便篷蓬勃勃地到處生長出來。有的在路邊擁成幾簇,有的在地頭連成一片,因其嫩葉可食,所以它們就成了紹興人春日飯桌上的一道佳肴。
仲春二月,春風吹佛紙鳶,柳枝綻出新芽,被寒冷禁錮了—個冬天的人們,對春天的渴望變得日甚一日。冬日取暖用的銅火熜捧在於中已變得過於沉重,屋簷下的幾縷陽光也已顯得過於纖細,乍暖還寒季節的鋒麵雨更是過於綿長。於是,有了到郊外走一走的動議。春天的日曆是掛在田野裏的,最先想去翻功這張日曆的往往會是少女。但少女是個敏感的年齡段、她們心中小藏著太多的奧秘,她們也最怕大人窺破奧秘。那就去慫恿弟弟妹妹,理由是采薺菜馬蘭頭。相比之下,父母對弟弟妹妹要寬容得多,會說,去吧,去吧!讓姐姐帶著去。於是靜態的田野裏多了一道動態的風景。
脫下臃腫的冬裝,換上豔麗的春服,拎一隻小扁籃,拿一把小剪刀,姑嫂結伴,妯娌同行。向陽的河堤上,戽水埠頭,田壟裏,處處可見爭先恐後挑薺菜、馬蘭頭的人。弟弟妹妹早已忘了出行時的初衷,一直到日頭西斜他們還在草籽田裏忘情地翻著筋鬥。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到“二月朔謂之中和節。民間尚以青囊盛百穀瓜果子種,互相遺送,為獻生子。禁中官女以百草鬥戲。”同代的周密在《武林舊事·挑菜》中也說:“二月一日謂之中和節。二日,宮中排辦挑菜禦宴。”這些記載,或可間接地證明挑薺菜馬蘭頭之類野菜這一風俗,連禁中宮女都得到時應景,足見其源遠流長。
薺菜、馬蘭頭食用非常簡單。洗淨後在清水裏一煮,迅速撈起,擠幹水分,與柯橋豆腐幹一起切成細丁拌和,放上鹽,澆上幾滴麻油,食用起來鮮潔爽口,一家人圍坐一起嚐鮮,真可以說是“秀色可餐”了。
過去也有專門挑薺菜、馬蘭頭換錢的農家婦女。春雨初霽,紹興的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聽到“賣薺菜馬蘭頭哉!”的吆喝,越語古韻古聲,遠遠近近,此起彼伏,很能使人想起陸遊“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詩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