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煙雨武當之一:治世玄嶽

(2005-08-07 13:07:45) 下一個
武當山,浩浩蕩蕩延綿八百裏。“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自古就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但對武當山的了解,全是來自金墉武俠小說中對武當派的描述。這次來到湖北省的車城十堰工作一段時間,沒想到武當山離開十堰市隻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怎麽也要和武當山親近一回了。

本想一個人上山,頭兒怕我看風景看著迷後,在山上掛單住下。於是著公司的小釋陪我去。我不幹,要求分配一個PPMM陪著,頭兒陰笑著問,姑娘們腳軟,萬一爬金頂爬不上去,你可願意背上去? 我大笑,不語。頭兒接著又說,小釋是他的司機,曾是少林的俗家弟子,手底很硬,就算我喝高了在武當鬧事,也可以替我罩一罩。我左思右想,覺得邪門,我啥時候喝高過,又啥時候鬧過事?

查好了地圖,定好了路線。我自己再把武當山的景區劃成6塊,分別為: 玉虛宮景區,太子坡景區,紫宵宮景區,南岩景區,金頂景區和瓊台景區。決定從山腳玩到山頂,再從山頂過索道,從山背翻下去再回老營。這天是周六,路上下著小雨,從十堰坐車到老營已是上午9點。下了車後,雨居然停了。阿彌陀佛,小釋念了一聲。我們叫了輛去玄嶽門的三輪車,說好價後,小三輪車“突突突” 地冒著黑煙,屁顛屁顛地朝玄嶽門開去。



玄嶽門看著想一座石牌坊,而武當山的這座石牌坊卻非同一般,它即是武當道教界定仙界與凡間的一個界碑,更是向世人昭示武當山崇高地位的一個標誌。這座“治世玄嶽”的石雕牌坊,高20米,寬12、8米,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正中鑲嵌的“治世玄嶽”的匾額也是由嘉靖皇帝禦賜。

“治世玄嶽”的意思就是用武當山道教及祀奉的真武神來治理天下。論到諸子百家誰的日子混的最瀟灑,道家認了第二,可沒有別家認第一了。但說到治國,道家的治國理論卻是最混蛋透頂了。道德經中有雲“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就是,聖人治國的辦法是: 減少老百姓的思慮而填飽他們的肚皮,削弱老百姓的欲望而增強他們的體質,永遠使老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使那些聰明人不敢隨意有所作為。執行無為政策,天下就太平了。哈哈,您見過曆史上哪個國家是通過這樣的手段治理好的? 當然有些道士在“法道自然” 的指點下,有時候也會炒兩個葷菜,喝點小酒,談論談論“治大國如烹小鮮” 之類的話,哈!

但在明朝,嘉靖皇帝十分信奉道教,在他的統治期間,政局不穩,社會動蕩,嘉靖皇帝不思治理,而是又一次的大修武當。玄嶽門就是那個時候建築的。在此,皇家把真武大帝視做了治理天下的福神,而武當山也由此升至了五嶽之首的地位。玄嶽門是三間四柱五樓式仿木石構建築,它代表著道教所信仰的“五城十二樓”,即這個地方是等候和相遇神仙的場所。為武當山第一道神門,被稱為仙界第一關。所以在武當山有“進了玄嶽門,性命交給神”的說法。意思是說,凡人進了這神門仙界後,是生是死,是福是禍,就由不得自己了。

離開玄嶽門,一路上的景點還有遇真觀,元和觀,衝虛庵等,但不是被毀就是在修繕,走馬觀花看過,驅車來到武當鎮邊上的玉虛宮。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相傳真武神得道升天後曾被玉皇大帝封為“玉虛相師”,故玉虛宮建成後,被永樂皇帝欽定為“玄天玉虛宮”。當年的玉虛宮是城內套城,共有三城,即外樂城,裏樂城和紫金城。三城都各有宮牆間隔連圍,形成等級鮮明,規模宏大的宮城,其規製和規模與北京故宮相似。我們現在看到的由宮牆圍住的這部分,就是玉虛宮的紫金城。

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即公元1413年。明朝中葉嘉靖年間,玉虛宮又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占地麵積525萬平方米,建有龍虎殿、啟聖殿、元君殿、小觀殿及一係列堂、祠、壇、亭等,房屋多達2200多間,放眼望去,了無邊際。古人讚譽玉虛宮是“隱三台十州之羽客,度九州萬國之蒼生”的聖地;明朝著明文學家王世貞也不禁讚歎:“玉虛仿佛秦阿房”。
  明天啟七年,即1627年,玉虛宮發生了毀滅性火災,其軸線主要建築均遭火劫。百年後,即清乾隆十年,玉虛宮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屬建築一並化為灰燼。1935年夏,山洪暴發,數十萬方沙泥直泄玉虛宮,大片房屋被吞沒。號稱南方的“故宮”的玄天玉虛宮自此僅存遺址了。

萬斤巨型神龜托著禦書的石碑,默默地向世人述說著什麽。





開闊的校兵場。



穿過玉虛宮沉重的宮門。



進入玉虛宮宮門,是占地四十多畝的大院落,這裏青石鋪地,開闊而規整。想當年,這裏既是朝庭百官來武當山朝真武大帝的地方,也是武當道教設壇建醮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明永樂大修武當後的曆代朝庭在這裏頻繁舉行最高等級、最大規模的齋醮科儀活動。這座廣場式院落好象是專門為此而設計建造的。據地方誌記載,明代皇帝登基後,都要派大臣、內宮太監至此建“金篆大醮”,其齋醮科儀要用七晝夜才能完成。唐代詩人王維有詩曰:“玉京移大像,金篆會群仙”。據說,金篆齋醮的作用很多,其中上元金篆為國王帝主鎮安社稷、保佑生靈,上消天災,下禳地禍,製禦劫運,寧肅山川等等。齋醮壇場院十分宏大,建有外、中、內、方四壇。道眾分班,按四季不同,點500至900盞燈,燃出土一丈九尺長燈九盞,代拜大臣捧函投詞,升中壇天門,上五方香,跪拜十方,讀五方真文……等等,如此宏大的場麵、繁雜的科儀,沒有大型場所是無法完成的。細心的遊人現在到這裏還能看到當年的旗杆石、拜石和插置幡旗而開鑿的石洞,當然,那宏大的齋醮場麵則隻能憑我們的想象了。



十方堂。



昔日輝煌的大殿,成了今日磚泥結構簡陋的“父母殿” 。



殿旁有一荷塘,7月的荷花開得正盛,荷塘邊的小屋裏,有道士在讀經清修。


在父母殿前回首看,斷壁殘垣後麵是矗立而起的武當鎮,前後相比,古今對照,讓人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味道。

千山薄霧,萬裏暮雲。 寂寂柴扉,蕭蕭道居。 風疏枯葉,雨重殘荷。前世名利,今朝廢墟。



(待續。因時間關係,文中轉載了一些網絡文字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