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月遊記(一)--天台禪院:禪院春秋

(2004-10-23 14:05:12) 下一個

    2003年10月5日早上6點,太陽還沒露出臉來,但東方的魚白肚夾著片片朝霞,朝氣蓬勃的樣子,看來今天又會是一個好天氣。我背了個雙肩包,帶了瓶礦泉水和相機,搭了一班小巴士先到了嵊州市客運站,再轉了一輛到天台的客車。時刻表上寫著9點27分到天台,還有大概兩個小時,座下後便閉目養起神來。

    10月1日回到家的,和一幫同學和狐朋狗友著實鬧騰了幾天。這不,他們又個忙各的去了,我老人家也清閑的到處溜溜了。為什麽去天台呢,很簡單,一是因為從來沒去過。二呢,當然還衝著李太白寫的 :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東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四萬八千丈?? 什麽個概念? 

    我能得出的結論就是,不是李白牛吹的大,那就是古時候的尺寸是另外一個概念了。哈哈,不管那麽多,到了那裏,看了再說。9點半準時到了天台,出了車站,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計。解決方法很簡單,車站外到處是各式各樣的小吃攤,不過既然吃了,當然要先嚐償當地最有特色的“ 卷餅筒“,“卷餅筒“為典型的天台快餐,是平民的美食。大大的一張攤好的薄麵餅,裹進好多餡料,一般分葷,素兩種。不外乎粉絲、綠豆芽、豆腐幹絲、蘿卜絲、冬筍、香菇、豆腐幹、荸薺、豬肝片、雞子片及肉片,或者黑木耳、芹菜、韭菜、海帶、雞蛋絲、黃鱔絲,四季豆、黃豆芽等等之類;它尺來長,一頭封死,一頭開口,卷好後放在平鍋上,誰買,總是熱的。因為開口,可見餡料,顯得分外誘人。我要了個素的,一口口吃下去,居然吃到了上麵說的10來種料,料的做法雖然不講究,但是鄉土味很濃,好好的讓我的的肚子爽了一把。(這裏也貼張我做的卷餅筒,回到德國後做的。做的很粗糙,權且是拋磚引玉,要解饞的朋友可以變化著做)

    吃完後喝了幾口礦泉水,叫了輛Taxi,直奔天台山國清寺。

    天台山由八峰組成,形似蓮花,千百年來,每一瓣都是如此鮮活嬌豔,有的似潑墨般粗獷,有的如工筆樣纖秀,此山的確“不與眾山同一色”,匠心獨具。所以才引得詩仙李白讚歎:“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使得天台成了金庭洞天,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日本佛教的祖庭。

    12分鍾後,車到了華頂山山腳下。華頂,是天台山主峰,海拔1110米。身臨絕頂向西南眺望,能看到八大山峰層層圍裹,像八葉蓮花。“華”是“花”的古字,又當天台山最高處,故稱華頂。峰頂四周常有雲濤翻滾,如滔天白浪,驀地淹過頭頂,一忽兒雲收霧散,變成一抹輕紗,“華頂歸雲”因此得名。高踞蓮花中心的華頂峰,迷蒙溶溶衝天紫氣,國清寺座就座落在華頂山麓,是我國著名古刹之一,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於兵火,或摧於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國清寺進行一次全麵整修,這就是現在看到的國清寺了。

    國清寺的山門,也很有特色,建築雄偉,妙域莊嚴,山門兩邊掛著一副楹聯:“古刹著域中,創六代,盛三唐,宗風遠播;名山傳海外,倚五峰,臨雙澗,勝跡長新。”高度概括了國清寺的發展曆史和在國內外的地位,以及周圍的山光水色。

    山門外,一座九級浮屠矗立在花叢鬆林之中,級間銜接處,用黃磚砌成雙線圖案,六麵六角,荷形塔窗。全身褐黃色,十分偉岸、挺拔。它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與國清寺一樣古老。隋塔下有一排七佛塔,迎麵鵠立。七佛塔後的山坡上豎著一座“唐一行禪師塔”,是為了紀念唐代天文學家一行僧到國清寺拜師學算編製《大衍曆》而立。

    山門外溪流上,有一條亂石嵌曲而成的古拱橋,橋洞呈橢圓狀,名叫“豐幹橋”(下圖)。橋下是“雙澗回瀾”勝景。每逢夏秋大雨,橋下溪水滿盈。東澗水色黃濁而湍急,西澗水色清澈而平緩,兩澗之水在橋下匯合衝激,相映成趣。

    國清寺的房舍耀眼的金黃色為底調,它的山門、照壁、矮牆、門窗,甚至連1噸銅鑄造的釋迦牟尼像都溶在這一片金晃晃的輝煌裏。寺雖麵南而坐,山門卻向東開,山門南側大書“隋代古刹”的黃照壁,遮去了四殿、五樓、六堂等黃燦燦雄偉,虛中有實,小裏藏大。年年早春,千歲隋梅萬花吐蕊,探首金色牆外,迎送賓客,笑向人間。

    按照智者大師圖樣建造的國清寺,為天下叢林“四絕”之一。整個建築形成五條軸線縱橫連接。正中軸線為山門彌勒殿(門神殿)、鍾鼓樓、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下圖)。

    西軸線為安養堂、三聖殿(下圖左)、羅漢堂(文物室,下圖右)、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


    五百羅漢殿中的羅漢,形貌迥異,或大或小,或立或臥,或美或醜。假若每個羅漢有靈,那麽,當年他們是否和謝安,謝玄,王羲之,支遁,李白等人指點天下,笑談詩蹤呢?

    妙法堂的二樓是藏經閣,樓前小院一分為二,兩邊各一顆7,8米高的金桂,時逢金秋,金色的桂花掛滿枝頭,暗香透過小院向四周飄逸。我駐足小院,發了好一會呆,要是能在藏經閣看半天佛經,有馥鬱的月桂和和煦的太陽相伴,可是生命中何等的享受啊。

    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裏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

    國清寺現有6000多間房舍、2.8萬平方米建築麵積,占地達7.3萬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樓舍的建築都十分精美,是祖國古代建築的珍品。

    全寺殿宇共800多間,計3萬平方米。主要有五樓:鍾樓、鼓樓、方丈樓、迎塔樓、藏經樓;

    六殿: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伽藍殿、地藏殿;

    七堂:妙法堂、安養堂、靜觀堂、齋堂、大徹堂、羅漢堂、客堂;還有玉佛閣、梅亭、清心亭和文物室等。

    高踞蓮花中心的華頂峰,籠罩在有點迷蒙的金色陽光下,卻似乎蘊含著衝天紫氣。要是四月來國清寺華頂峰,還可以看到漫山遍坡盛開的淡紫色雲錦杜鵑,大片大片高達數丈的杜鵑樹,樹樹千花累累,團團簇簇,層層疊疊,鬥霜傲雪,遮天蔽日,連往來無蹤的雲霧都被它染得紫晶晶的了。雲錦杜鵑古稱娑羅,清代齊周華在《台嶽天台山遊記》中寫他遊華頂時說:“山高氣寒,四時之花信常遲,惟娑羅種性最宜。故四月花開如木筆,如芍藥,香滿禪林。然惟此與石梁有之,洵異種也。”站在峰頂的智者大師拜經台上看全山,李白當年讀書的“太白堂”,王羲之曾練筆的“墨池”及遍山僧寮都在蒸騰的紫霞中沉浮,幻化出萬般風光。

    智者大師塔院位於縣城北15裏許,始建於隋代開皇十七年,現存建築係明代重修,近年又曾整修。此外綠樹翠蘿,交結掩映,幽雅宜人。塔院大殿中供奉著一座青石雕成的寶塔。塔連座高約7米,二層六麵,有飛簷二重。由於在佛教哲學上的重大貢獻,千餘年來,智者大師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塔院左仙古道貌岸然上有天台宗師章安、荊溪、幽溪三們高僧塔,附近還有“普賢境界”、“教源”、“佛隴”等摩崖石刻。

    黃昏時分遙望赤城山(赤城山距縣城2公裏,又名燒山,形如雉堞,岩色赤赭) ,隻見滿山紫氣氤氳,霞光籠罩,“赤城棲霞”果然名不虛傳,不愧是天台山大八景之一。

    獨立在風中,不覺已黃昏。天色已晚,生平難得近佛,寺中打個尖,借宿一宿,噢,忘了告訴你,這裏的素齋著實不錯哩。

    ----------------------*****---------------------*****---------------------------

    是夜。禪院,明月。

    我信步穿過條條青石鋪就的寺中小路,悠然欣賞著這月光籠罩的寺中景致。四周除了有幾座禪院還透出些燈光和秋蟲錯落有致的低鳴,倒是一片安靜祥和。在一顆丹桂樹下我停了下來,月色雖好,讓我辯出這是可丹桂樹的,卻是因為她飄逸在空氣中濃鬱宜人的清香。

    桂花,夜色,月影,蟲鳴。我沉浸在這無邊的安逸和寧靜中,貪婪地呼吸著這飄逸在空氣中桂花的暗香。

    "施主遠道而來,何不進來喝杯清茶." 聲音很低,猶如來自天邊,又似近在咫尺,卻清晰可聞。我看了一眼四周,並無旁人,前麵一間禪房有燭光從木窗中逸出,聲音該是從那裏麵傳出來的。

    帶著一絲懷疑,我走到禪房的廊前,上了台階,來到禪房門前。想敲門,略一猶豫,改敲為推。

    門開。舉步往裏走,右腳剛跨過門檻,左腳剛要跟進,突然異變突起!!

    刹那間,禪房裏湧出一股洪水,排山倒海般朝我身上壓來.......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8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